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瘘

胆瘘

胆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3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766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第二届全国推广应用“消化系统肿瘤诊治质量控制”暨海峡两岸交流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十一次外科学学术年会等;胆瘘的相关文献由145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志为、于锋、付德庄等。

胆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7 占比:7.4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766 占比:92.50%

总计:8396篇

胆瘘—发文趋势图

胆瘘

-研究学者

  • 孙志为
  • 于锋
  • 付德庄
  • 孙红
  • 王兴良
  • 姜香芝
  • 张示杰
  • 彭心宇
  • 任培土
  • 宋仲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锋; 王兆军
    •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患者发生胆瘘的危险因素,为后期临床诊治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宝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9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瘘将其分为胆瘘组(22例)和非胆瘘组(137例)。统计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患者发生胆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瘘组中胆总管直径<1 cm、胆汁浑浊、手术时间≥2 h、胆总管缝合方式为连续缝合、胆总管切口长度≥1.5 cm、结石嵌顿、乳头闭合蠕动异常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胆瘘组,且上述因素均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患者发生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1、2.469、2.214、2.134、2.924、2.210、2.239,均P <0.05)。结论 胆总管直径<1 cm、胆汁浑浊、手术时间≥2 h、胆总管缝合方式为连续缝合、胆总管切口长度≥1.5 cm、结石嵌顿、乳头闭合蠕动异常均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患者发生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发生胆瘘的风险。
    • 柴杰; 鲁东; 吕维富; 成德雷; 殷亮; 储森林
    • 摘要: 患者女,41岁,右上腹间歇性疼痛3个月、加重1周,无发热、恶心、呕吐等;4年前因多发肝内胆管结石接受肝内外胆管取石+肝总管空肠内引流术,1年前因胆囊结石接受胆囊切除术。查体:腹部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CA199326.0 U/ml。肝脏MRI:肝右前叶多发异常高信号,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图1A)。
    • 王鑫; 许其威; 董晓勇; 兰军良; 陶国清; 张璞
    • 摘要: 目的: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汾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4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3)和研究组(n=22),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比两组结石清除率、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结石清除率为95.45%,对照组为91.30%,两组治疗结石清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效果显著,与开腹手术具有相同的结石清除率,但是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同时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尤其在损伤控制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优势显著,具备更高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 李瑞环
    • 摘要: 目的对肝胆外科术后胆瘘的临床治疗手段、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术后并发胆瘘患者,共计选择符合条件的56例,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胆术后胆瘘诱发原因以及治疗方式和效果。结果本组56例肝胆外科术后并发胆瘘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全部获得治愈,临床治愈率为100%。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合并症。56例患者术后3个月有31例患者行B超复查,结果显示为无异常;16例患者经MRCP随访或静脉胆管造影复查,结果未发现异常,其余9例患者失访。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时,操作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高度责任心、充分有效引流等因素在降低术后并发胆瘘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术后密切观察,针对已发胆瘘予以积极有效治疗,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值得关注。
    • 杨颖; 罗倩; 付庆江; 曹立瀛; 屈顺喜; 李振华
    •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胆胰疾病微创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开滦总医院肝胆外科二病区腹腔镜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治疗肝胆胰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适应症、可行性及处理方法。结果 再手术原因分别为术后出血、胆瘘、结肠瘘,7例患者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所有患者再次微创手术后均顺利恢复,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再手术前仔细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严重程度,术中系统有序探查、正确的处理和充分的腹腔引流是腹腔镜成功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准确把握腹腔镜治疗肝胆胰疾病术后并发症的指征,实施及时有效的腹腔镜再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 吴静宇; 丁辉; 李贞娟; 王修齐
    • 摘要: 目的 胆瘘为肝胆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再次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更多患者和医生的选择.该研究旨在探讨ERCP治疗胆瘘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0月于该院确诊的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35),观察组行ERCP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7%(44/46),对照组54.3%(19/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中2例(4.3%)行二次手术,对照组16例(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0±6.0)d,对照组(19.1±14.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观察组住院费用为(40368.8±12114.5)元,对照组(59531.2±17448.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为(1.4±0.7)个月,对照组恢复时间为(1.8±0.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1%(12例),对照组1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7).结论 ERCP治疗胆瘘较保守治疗具有治疗有效率高、二次手术率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相对较少的优势,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保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李留峥; 王峻峰; 徐雷升; 俸家伟; 敖强; 高学昌; 龚国茶; 李波; 王雪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Beger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临沧市人民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31例慢性胰腺炎、胰头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26例,胰头囊肿合并胰管结石2例,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胰头浆液性囊腺瘤1例.手术方式均采用改良Beger手术.结果 术后短期内出现并发症4例(12.9%),其中胰瘘3例,胆瘘1例.29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5年,发生脂肪泻2例.无肿瘤或结石复发,无手术后新发糖尿病、反流性胆管炎等.术前术后Izbicki疼痛评分[(49.25±3.18)vs(12.21±1.34)]、GLQI量表评分[(62.13±3.36)vs(89.96±2.36)]、体质量指数(BMI)[(29.23±3.57)kg/m2 vs(34.31±3.56)kg/m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证十二指肠及壶腹部充足的血供,掌握精细的胰颈横断及胰头次全切技术,是预防改良Beger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措施.Beger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长期持续缓解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及提高生活质量.
    • 蓝铭年
    • 摘要: 胆道出血的定义于1948年由Sandblom提出,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胆管和伴行的血管出现病理性通道或者瘘管导致,主要表现为Quincke三联征(上腹部绞痛、消化道出血和黄疸),病理基础常常是动脉-胆瘘、静脉-胆瘘或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胆道出血是胆道疾病严重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
    • 颜文强; 李春燕
    • 摘要: 目的:分析外科肝胆手术中胆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某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接受肝胆手术的60例胆瘘患者 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接受非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 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手术中胆瘘是 最常见的并发症问题,在预防和治疗胆篓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尤为显著,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患 者病死率和预后效果。
    • 李宇; 郝杰; 杨雪; 陶杰; 田敏; 刘学民; 王博; 吕毅; 孙昊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 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 (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 (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 (5/6)比16.7%(3/18)].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