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胰体尾切除术

胰体尾切除术

胰体尾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3154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腹腔镜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2013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学术年会等;胰体尾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752位作者贡献,包括牟一平、史宪杰、徐晓武等。

胰体尾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31540 占比:99.98%

总计:1231757篇

胰体尾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胰体尾切除术

-研究学者

  • 牟一平
  • 史宪杰
  • 徐晓武
  • 虞先濬
  • 孙冬林
  • 田雨霖
  • 郭克建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 刘永锋
  • 刘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东欣; 许英晨; 张立军; 栗光明
    • 摘要: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4月49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共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24.5%(12/49)。其中胰瘘发生率为22.4%(11/49),B级胰瘘10例(20.4%),经保守治疗后痊愈;C级胰瘘1例(2.0%),二次手术后痊愈。年龄、性别、BMI、有无糖尿病、是否联合脾切除、病变性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等与是否发生胰瘘无相关性(P>0.05),但胰瘘会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P<0.05)。无死亡病例。结论:胰瘘仍是胰体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胰腺断端的处理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是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通畅引流、腹腔冲洗以避免局部胰液积聚是胰瘘治疗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 夏磊洲; 孟娜娜; 张拥军; 周晓东; 步雪峰; 禹峰
    • 摘要: 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18例行LDP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1±13.6)岁。18例患者中,除1例中转开腹,其余均顺利完成LDP,其中13例行LDP联合脾脏切除术,5例采用Kimura法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70.8±98.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8.3±269.1)mL;平均术后进食时间(4.0±1.5)d;平均术后排气时间(3.8±1.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1±6.6)d。术后11例患者发生胰瘘,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病理结果:黏液性囊性瘤3例(其中2例伴上皮轻-中度异形增生),浆液性囊性瘤4例,胰体尾假性囊肿伴脾动脉瘤1例,腹腔间质肿瘤(高危型)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囊性变1例,胰体尾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胰腺微囊性囊腺瘤1例,胰体尾腺癌6例。对于胰体尾占位性病变,LDP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开展。
    • 马靖雯; 孟尧; 陈高齐; 何天霖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机器人胰腺手术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国内外机器人胰腺手术的演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热点主题、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方法以“机器人胰腺手术”为主题,统计分析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突现词检测、时区图及时间线图分析,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结果检索纳入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2日间PubMed数据库661篇、CNKI数据库235篇,合计896篇文献。国内外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内外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国外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Chang Kang,国内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彭承宏;研究关键词国外以“机器人手术”、“胰体尾切除术”、“微创手术”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国内以“机器人”、“胰腺肿瘤”、“腹腔镜”等词出现频次较高;关键词聚类后,国外聚类#0(微创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1(保留脏器功能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现大量突现关键词节点,聚类#3(微创胰腺肿物剜除术)则出现较多高中心性节点;国内聚类#2(机器人)出现大量突现关键词节点。结论综合分析显示,机器人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仍将是胰腺外科领域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演进过程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机器人胰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胰腺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 张东生
    • 摘要: 患者,女,45岁,查体发现胰腺占位14d,为多发,直径最大者约3cm,不伴腹痛,不伴发热,不伴恶心、呕吐,不伴皮肤巩膜黄染,不伴腹胀腹泻症状。入院诊断为胰腺占位性病变。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拟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全身麻醉后患者取头高脚低位,采用五孔法。
    • 高胜强; 姜静华; 罗建生
    •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胃悬吊联合3D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行全胃悬吊联合3D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病理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采用Kimura法完成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手术时间230(170,310)min,术中出血量190(100,270)mL,无中转开腹。术后住院8(5,10)d。术后病理提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4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全胃悬吊联合3D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良性或交界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洪晗; 徐小永; 金正康; 李高超; 费强
    • 摘要: 目的探究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脾脏胰体尾端病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治疗的2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且手术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通过应用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佳,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 张旭辉; 孙洪发; 钟文卿; 孙传东; 韩冰
    • 摘要: 胰体尾切除术目前越来越多用于治疗胰体尾部良恶性肿瘤,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这也使得很多临床医师在胰体尾切除术后残端闭合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方法,如手工缝合法、闭合器法、手工联合闭合器法、胰肠吻合法等。但目前未能有一种方式占主导优势,笔者就各种残端闭合方式阐述它们的优劣势,供读者参考。
    • 王丹璞; 马刚; 宋从浩; 李勤涛; 李宝亮; 张珂; 黄容海; 蒋力
    • 摘要: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1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胰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胰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 =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胰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 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胰管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 温欣; 孙韶龙; 王熠辉; 吴鑫; 王宝胜
    • 摘要: 目的:对比胰体尾切除术中不同方式封闭胰腺断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资料,根据胰腺断端处理方式将病人分为手工缝合组(52例)、切割闭合器组(22例)和切割闭合器联合手工缝合组(31例),比较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手术、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联合组胰瘘发生率小于手工缝合组及闭合器组,联合组住院时间少于手工缝合组,闭合器组1例再次手术,三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结论:胰体尾切除术中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手工缝合关闭胰腺断端与单纯手工缝合及闭合器相比,更有效防止术后胰瘘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 陈洵; 董科; 蒲克
    •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DP)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80例临床资料,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行开腹DP的46例患者为开腹组,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行LDP并进行围手术期ERAS管理的34例患者设为腹腔镜组.临床数据分析使用SPSS 24.0,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应激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珋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严重程度Clavien-Dindo评分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TNF-α、CRP及IL-6水平变化,时间与方法在TNF-α、CRP及IL-6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术后1 d、3 d三项指标水平明显升高(P<0.05),腹腔镜组的TNF-α、CRP及IL-6水平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 相较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LDP结合ERAS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应激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