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胰腺瘘

胰腺瘘

胰腺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4989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腹部外科等; 胰腺瘘的相关文献由73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汝海、柴伟、孔德帅等。

胰腺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3.44%

专利文献>

论文:4989 占比:96.56%

总计:5167篇

胰腺瘘—发文趋势图

胰腺瘘

-研究学者

  • 刘汝海
  • 柴伟
  • 孔德帅
  • 雷豹
  • 黄强
  • 丁婷
  • 刘军桂
  • 刘巍
  • 刘翔
  • 刘颖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周黎晨; 谭震; 唐娅萍; 赵治戎; 戴睿武
    • 摘要: 目的 探究标准胰颈横断下胰腺断面结构相关参数对胰瘘预测作用,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患者140例作为预测组;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行PD手术的患者82例为验证组。比较两组基线水平,通过预测组单因素分析筛选胰瘘危险因素,在验证组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比较术前影像学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的一致性,并分组验证胰瘘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胰瘘危险因素。计算约登指数,GraphPad Prism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术前影像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 胰颈胰管直径(OR=0.347,95%CI:0.192~0.626,P0.75,P<0.001。截断值分组验证,以胰颈胰管直径划分的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胰瘘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0.645,P=0.011);胰颈实质短轴划分的两组之间胰瘘发生率差异显著(χ^(2)=5.901,P=0.015)。结论 标准胰颈横断下胰颈断面结构特征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术前CT影像可进行判别,方法在临床上简单易行。
    • 黄涛; 张雷达
    • 摘要: 目的 探索联合应用胰瘘风险评分表(fistula risk score,FRS)和术后第一日腹腔引流液淀粉酶(drain fluid amylase on postoperative day 1,DFA1)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临床胰瘘的条件,指导术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30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验证FRS对术后临床胰瘘的预测价值,并在FRS中高分段组(3~10分)患者中进一步利用DFA1对术后临床胰瘘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43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临床胰瘘56例(13.0%),FRS预测术后临床胰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61~0.921,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RS为术后临床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OR=2.933,95%CI:2.230~3.856,P<0.001).将430例患者参考 FRS 分组后,低分段组(0~2分)患者无术后临床胰瘘发生;中高分段组(3~10分)患者中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得出DFA1>653.9 U/L预测术后临床胰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3.8%、39.2%、95.0%.结论 对于FRS≤2分、以及FRS≥3分且DFA1≤650 U/L的患者,PD术后可选择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
    • 丁平安; 赵群; 张志栋; 杨沛刚; 田园; 占世鑫; 郭洪海; 刘洋; 王冬; 李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结果 312例胃癌患者中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27例(8.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 5.312,95%CI 1.532~18.420,P = 0.008)、年龄≥60岁(OR = 4.928,95%CI 1.493~16.250,P = 0.009)、术前合并糖尿病(OR = 3.062,95%CI 1.091~8.589,P = 0.034)、病灶位于胃体-胃窦(OR = 3.121,95%CI 1.052~9.251,P = 0.040)、术中网膜囊切除(OR = 6.209,95%CI 2.084~18.478,P = 0.001)、术中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OR = 3.114,95%CI 1.044~9.281,P = 0.042)、术中联合脏器切除(OR= 5.063,95%CI 1.473~17.400,P = 0.010)、术前TNM 分期为Ⅲ期(OR = 4.973,95%Cl 1.189~20.792,P = 0.028)是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预测方程为P =-8.619+1.670X1+1.595X2+1.119X3+1.138X4+1.826X5+1.136X6+1.622X7+1.604X8,各因素X为二项赋值(0或1),其中X1~X8分别为性别(男性为1)、年龄(≥60岁为1)、术前糖尿病史(有为1)、病灶部位(胃体-胃窦为1)、术中是否网膜囊切除(是为1)、术中是否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是为1)、术中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为1)、术前TNM分期(Ⅲ期为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P = 0.395).应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判断胰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CI 0.872~0.960)(P <0.01);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40.90%,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3.3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围术期能够有效识别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高风险的患者.
    • 王丹璞; 马刚; 宋从浩; 李勤涛; 李宝亮; 张珂; 黄容海; 蒋力
    • 摘要: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1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胰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胰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 =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胰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 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胰管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 柴伟; 雷豹; 孟宇; 赵秀雷; 张雷; 孔德帅; 刘汝海
    • 摘要: 目的 探讨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法对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沧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377例年龄≥70岁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组52例、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D)组113例、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212例,均采用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将各组及总体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总体B或C级胰瘘发生率为4.24%(16/377).其中TLPD组为7.69%(4/52)、LAPD组为4.42%(5/113)、OPD组为3.30%(7/212).按胰腺质地软硬各自分为a、b两个亚组,质硬胰腺组胰管直径显著大于质软胰腺组(P0.05).结论 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法的应用可将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控制在相对理想水平,且安全、高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朱瑞哲; 曹喆; 罗文浩; 张太平
    • 摘要: 胰瘘是胰腺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胰腺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修订后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对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更加精细的分级仍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种胰瘘风险预测模型相继建立,这些模型为术后胰瘘的早期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但评判标准的不统一、多种因素潜在的相互影响使得许多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手术方式、术后引流、生长抑素应用等在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具体策略尚存争议,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以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胰瘘预测和干预方法.
    •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 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 摘要: cqvip:1引言胰瘘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富含胰酶的液体在胰管上皮和其他上皮组织之间的异常交通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2]。胰瘘主要分为内瘘和外瘘。引起胰瘘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胰腺外伤、胰腺及胰周外科手术、急慢性胰腺炎等。胰腺外伤时,胰瘘发生率为5%~30%[3]。胰腺外科手术常见的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局部剜除术和远端胰腺切除术,前者胰瘘发生率为20%~25%,而后者发生率超过30%[3-4]。
    • 牛春元; 纪柏; 戴昕伦; 管清春; 刘亚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胰瘘风险评分系统(a-FRS)预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收治的接受LPD且围手术期资料完整的400例患者的资料.男性217例,女性183例,年龄[M(QR)]为58(53)岁(范围:26~93岁),体重指数为(23.0±2.7)kg/m2(范围:19.4~27.1 kg/m2).术前CA19-9为352.5 (473.7) U/ml(范围:32.1~762.6 U/ml),术前CA125为47.6 (62.5) U/ml(范围:9.0~112.3 U/ml).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临床相关性术后胰瘘(CR-POPF)的独立相关因素.a-FRS包含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和体重指数三个指标.由两名主治医师对400例患者按照a-FR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按照发生风险的概率分为低胰瘘风险组(0~5%)、中度胰瘘风险组(>5%~20%)和高胰瘘风险组(>2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FRS中三个指标预测CR-POPF的临床价值.结果 400例LPD患者中,发生CR-POPF 60例(15.0%),其中B级胰瘘54例(13.5%),C级胰瘘6例(1.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软、主胰管直径≤3 mm和体重指数>23 kg/m2是影响LPD术后CR-POPF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值均<0.05).低胰瘘风险组156例,发生CR-POPF 3例(1.9%);中度胰瘘风险组187例,发生CR-POPF 11例(5.9%);高胰瘘风险组57例,发生CR-POPF 46例(80.7%).a-FRS预测LPD术后CR-POPF的灵敏度为76.7%、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0.7%、阴性预测值为95.9%、阳性似然比为23.66、阴性似然比为0.24、曲线下面积(截点值为20%)为0.735(95%CI:0.668~0.799).结论 a-FRS在预测LPD术后CR-POPF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为术后进行CR-POPF风险预测和及时进行相关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 白雪莉; 陈伟; 梁廷波
    • 摘要: 近20年来,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很多中心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术.胰肠吻合重建是决定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败的关键步骤.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种类众多的胰肠吻合方式也应运而生.每种胰肠吻合方式均有其优缺点和适用人群,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及其改良方式成为主流选择,但尚无任何一种方式能完全避免胰瘘的发生.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术者熟练程度以及术中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胰肠吻合方式并提高吻合质量,才是减少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
    • 刘军桂; 刘翔; 金奎; 曲霏; 牛珍洁; 陈琳; 梁彦利; 雷磊; 段伟宏
    • 摘要: 目的 探讨SPC三角概念对胰腺肿瘤患者手术的价值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7例胰腺颈部肿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并对"SPC三角"彻底清扫切除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R0切除,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发生A级胰瘘4例,B级胰瘘1例,C级胰瘘1例,除1例全胰腺切除患者需外源胰岛素替代外,其余6例均血糖正常,无腹泻表现.结论 SPC三角概念的提出及清扫切除标准对胰腺肿瘤的外科治疗给出了建议,但是否有真正的意义,还需要更多临床实践来证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