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吻合术

吻合术

吻合术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04670篇;相关期刊579种,包括河南外科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三届全球华裔整形外科医师大会、天津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论坛、第三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等;吻合术的相关文献由47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献增、A·帕斯托里尔利、李强等。

吻合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7 占比:1.84%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4670 占比:98.13%

总计:106661篇

吻合术—发文趋势图

吻合术

-研究学者

  • 王献增
  • A·帕斯托里尔利
  • 李强
  • 吴凌云
  • 张晓军
  • 张颖
  • 王太增
  • 赵应征
  • 钟玲
  • 鲁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小芳; 刘玮; 曹增才; 周婷婷; 王东明; 张强业; 王健; 李爱武
    • 摘要: 目的探讨分层次多点悬吊技术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laparoscopic pyeloplasty,LP)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LP治疗的138例单侧UPJO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2.9岁(1个月至14岁);左侧98例,右侧40例。术中均采用分层次多点悬吊技术。术后结合超声检查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3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8.5±27.7)min,术中吻合时间(40.1±6.2)min,出血5~2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9 d。4例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予抗炎治疗后好转;1例发生淋巴漏,经延迟拔除腹腔引流管并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血尿,予拔除双J管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超声提示肾积水减少或消失,肾皮质不同程度增厚。结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中应用分层次多点悬吊技术可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降低缝合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效果确切。
    • 李秀梅; 曾义霞; 陈曦; 饶桂荣
    • 摘要: 磁压榨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on anastomosis,MCA)作为一种新型的管腔吻合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吻合迅速、吻合后无异物反应、并发症少、适用人群年龄跨度大等优点,尤其对于不适合传统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应用于不同消化道管腔之间的吻合,能够实现消化道管腔的快速重建。本文对于磁压榨吻合技术及其在快速消化道重建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马斌; SATO K; IMAIZUMI K; KASAJIMA H
    • 摘要: 目的:目前为止,尚未见有研究报道比较结肠—结肠体外三角吻合术(TA)和功能性端—端吻合术(FEEA)的短期疗效,尤其是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手术中。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的方法比较这两种吻合术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21年3月期间129例接受腹腔镜结肠—结肠体外TA (n=75)或FEEA (n=54)的Ⅰ~Ⅳ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 罗平; 王立涛; 乐敬宝
    •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30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30例泪小管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情况等,总结此类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21例单纯下泪小管断裂患者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寻找断端法+1期行泪小管修复术4例,逆行寻找断端法+1期行泪小管修复术15例,泪囊切开法+泪小管修复术2例,总体成功率为85.7%(18/21)。3例单纯上泪小管断裂患者手术方式均为泪小管断端吻合+硬膜外麻醉置管,成功率为66.7%(2/3),失败原因为异物感难以忍受。6例累及上下泪小管患者手术方式为泪小管断端吻合+人工泪管置入,成功率为66.7%(4/6),失败原因包括1例泪点断裂提前取管、1例泪点外翻。30例患者中,22例获得了解剖成功,8例未获解剖成功,但均获得了功能成功。手术方式(P=0.028)及受伤至手术时间(P=0.012)是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泪小管断裂行1期吻合术的成功率高,及早进行手术干预是改善手术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 聂晓雪; 钟玲
    • 摘要: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目前主要的通路方式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和移植物动静脉瘘,近年来对内瘘的建立、成熟及维护有较多的进展,本文就建立人工动静脉瘘的新方法,促成熟的技术及动静脉移植材料的新发明等进展做一综述。
    • 韦成聪; 朱贞洁; 马巧蓉; 周志宇; 覃灵燕; 杜杨君
    • 摘要: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触发消退素D1(AT-RvD1)在大鼠动脉吻合口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模型组18只、药物组(AT-RvD1)18只、抑制剂组(AT-RvD1+MRT-67307)12只,假手术组仅显露血管,余3组采用右颈总动脉离断后吻合、左颈总动脉结扎术构建吻合口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桥蛋白(OP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TANK结合激酶1(TBK1)、p-NF-κB,OPN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外径、外膜、平滑肌层、内膜厚度显著缩小[(1.70±0.19)mm vs(2.60±0.10)mm,(85.93±17.34)μm vs(189.36±9.64)μm、(50.12±5.16)μm vs(143.38±10.48)μm、(34.09±6.77)μm vs(98.41±8.97)μm,P<0.05],而管腔内径显著增大[(575.78±21.15)μm vs(541.56±36.79)μm,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α-SMA、p-TBK1显著下调,OPN、Ki-67、p-NF-κB及炎性因子表达显著升高(P<0.05)。药物组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构连续、有序,Ki-67、OPN及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抑制剂组OPN、p-NF-κB及炎性因子表达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AT-RvD1可抑制动脉吻合口瘤形成、发展,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有关。
    • 牛亚丹
    • 摘要: 目的:探讨肠管部分切除术在卵巢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同时观察和总结肠管部分切除术后感染发生情况,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3年1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卵巢癌根治术的49例卵巢癌肠道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卵巢癌根治术和肠道手术,其中21例肠道手术方式为肠段部分切除术,28例为肿瘤剥除术。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感染、肠瘘、肠梗阻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肠管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5例(23.81%)发生切口感染,肿瘤剥除术组2例(7.14%)发生切口感染,前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因素主要与手术切口部位、切口类型、患者机体免疫机能、病原菌耐药性等有关;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以上,肠管部分切除术组患者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48%、66.67%和57.14%,均高于肿瘤剥除术组的82.14%、42.86%和21.43%,其中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81、2.731、9.016,P<0.05);肠管部分切除术组随访2年以上和5年以上的缓解率分别为66.67%和28.57%,明显高于肿瘤剥除术组的7.14%和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34、9.016,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常出现肠道转移,因此在行卵巢癌根治术时应将受累的肠管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但肠管部分切除术后容易发生盆腔感染、肠瘘、肠梗阻等情况,可通过术前完善的肠道清洁准备,术中做好切口区域的保护,术后加强患者营养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方式降低感染等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 熊刚
    • 摘要: 目的:探究Lahey+Braun吻合术、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过程中的差异.方法:将在我院于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接受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10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中重建消化道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甲组33例患者采用Lahey+Braun吻合术,乙组41例患者采用Roux-en-Y吻合术,丙组35例患者采用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乙组和丙组患者在术后的营养恢复情况显著优于甲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中采用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可以高效、安全地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重建,同时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后期并发症的产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