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塞病

白塞病

白塞病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0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8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27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临床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等;白塞病的相关文献由2125位作者贡献,包括管剑龙、陈永、郑文洁等。

白塞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8 占比:91.80%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5.21%

专利文献>

论文:27 占比:2.99%

总计:902篇

白塞病—发文趋势图

白塞病

-研究学者

  • 管剑龙
  • 陈永
  • 郑文洁
  • 曾小峰
  • 蔡剑飞
  • 邹峻
  • 刘金晶
  • 张卓莉
  • 张立亭
  • 张莉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春玉; 赵林芳; 曾旭芬; 金奕
    • 摘要: 总结1例重症白塞病合并静脉通路建立极其困难患者留置下肢中长度导管的风险管理。导管风险管理包括置管前全面评估,多学科讨论,优化置管操作流程;置管后医、护、患三方共同对风险实施预见性管理。患者导管留置67 d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 郑芳芳; 李圆圆; 余圣俨; 赖逾鹏; 王梅英
    • 摘要: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血管炎性疾病,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病变为主要特征,可以累及全身任何大小和类型的血管。心脏受累为主时称为心脏白塞病(cardiovascular Behcet’s disease CBD),发病率仅占BD总数1.0%~7.0%,病死率却高达15.4%,是无心脏受累BD的3倍^([1])。高病死率原因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第一,CBD患者首诊科室主要为心脏科,心脏科医生的BD认知度低,加之BD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33.3%的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前被误诊^([2])。
    • 张娜娜; 崔轶霞
    • 摘要: 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口腔溃疡20年,外阴溃疡7年,发热1周”之主诉入院。既往发现皮疹20余年,关节疼痛9年,于2015年3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银屑病”,给予美洛昔康片消炎镇痛等治疗(具体不详)。检查可见口腔、外阴溃疡以及双上肢斑丘疹。给予口服沙利度胺、免疫吸附等治疗控制病情。出院时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略有好转,皮疹无明显变化,无瘙痒和疼痛。患者出院3个月症状再未复发,复查显示炎症指标正常。
    • 刘金武; 张中会; 赵延真; 高佳; 张晶; 沈海丽
    • 摘要: 目的:了解白塞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白塞病的20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白塞病患者中,男97例,女111例;平均发病年龄(32.86±13.11)岁;病程中位数4.00年;平均住院天数(9.04±4.28)d。30~4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26.44%),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 < 0.05)。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口腔溃疡(92.79%)、生殖器溃疡(26.92%)、皮肤病变(13.46%)。基本症状发生率为口腔溃疡(98.56%)、生殖器溃疡(80.77%)、皮肤病变(70.19%)、眼炎(55.29%)等。主要受累系统有消化系统(11.06%)、神经系统(8.17%)、关节(25.48%)、血管(9.62%)等。男性眼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 < 0.05),男性血管受累发生率高于女性(P < 0.05),男性关节病变受累年龄小于女性(P < 0.05)。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Hb)降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升高。Hb降低比例,IgM升高比例,女性均高于男性(P < 0.05);CRP、FIB升高比例,男性高于女性(P < 0.05)。治疗药物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使用最多的2种药物为糖皮质激素(75.00%)和沙利度胺(63.94%),最常用的药物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71.63%)。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临床特点各异,存在性别差异,诊断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临床需根据白塞病特点综合诊治,避免漏诊、误诊。
    • 刘宁宁; 王小菊; 屈波
    • 摘要: 介绍了王行宽教授治疗白塞病学术经验及思想。白塞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王行宽教授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失调等,致使肝胆失疏,气郁化火,久酿成毒,移易于心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治则为标本兼顾,治肝为其关键,以疏肝利胆、清心泻黄,佐以益气养阴为治法,临床疗效甚佳。
    • 张萌; 田昕; 李凡; 徐晓恒; 张思瑾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儿,女,14岁,2019年3月因“反复口腔及外生殖器溃疡、发热1个月余”就诊于外院,查体未发现皮疹,口腔颊黏膜及舌边缘可见多处溃疡,右侧大阴唇可见1处溃疡,眼科检查未见异常。检测IL-2:3.5 pg/mL,IL-4:2.59 pg/mL,IL-6:8.27 pg/mL,IL-10:7.11 pg/mL,TNF-a:16.13 pg/mL;CRP:16.75 mg/L;ESR:30 mm/1h;ANA谱、ANCA及血常规未见异常。针刺反应阴性。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见回盲部溃疡,病理检查示粘膜慢性炎症、间质内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为白塞病
    • 史倞; 张浩; 孙伟; 孔祥清
    • 摘要: 白塞病(BD)作为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导致主动脉窦瘤(ASA)破裂的可能。本文报道了1例BD导致急性大量左向右分流,随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例,经介入封堵治疗后,迅速纠正心内分流,成功赢得控制原发病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时间。
    • 文建庭; 刘健; 忻凌; 万磊; 方妍妍; 王馨; 王杰; 孙艳秋
    •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健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用药规律和特色。方法:收集刘健教授治疗白塞病的处方453首,应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归纳数据,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类,使用SPSS 23.0、SPSS Modeler中Apriori建立数据挖掘模型。结果:用药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四类药物为主;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健脾化湿药为薏苡仁、陈皮、车前草等,清热解毒药为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活血化瘀药为桃仁、红花、丹参等,养阴清热药为知母、黄柏、丹皮等;关联规则结果表明,药物与药物间支持度和置信度较高的为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茯苓、桃仁&红花,药物与指标间支持度和置信度较高蒲公英&ESR、白花蛇舌草&CRP、山药&IGG;随机行走分析得出,中药联合特色制剂对BD患者ESR、CRP的改善优于单纯中药组。结论:刘健教授治疗白塞病特色鲜明,强调从脾论治,配伍应用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养阴清热药,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且中药联合特色制剂与免疫炎症指标的改善存在长程关联,优于单纯中药内服。
    • 黄淑霞; 殷海波
    • 摘要: 白塞病是一种复杂的免疫性疾病,不仅诊断困难,且西药治疗有较多不良反应。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通过研读名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的经验总结,发现名家们多认为白塞病的主要病因为“湿热毒”,病机初期责之湿热毒蕴结脏腑经络,后期因于肝肾阴虚,本虚标实。治疗上大体围绕病机进行分期辨证或分型论治,多采用经方甘草泻心汤对症或对证加减,配合外治,并注重生活调摄,可获良效,为中医治疗白塞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 贺明玉; 刘健; 方妍妍; 王帆帆; 韩琦; 李旭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归纳总结白塞病的证型、病机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5月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52篇,其中100篇报告了中医证型,142篇报告了中药处方;常见证型有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脾证等;高频药物有生地黄、黄芩、当归等,药性多寒,药味多苦,多归于肝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8条二项关联,5条三项关联;聚类分析得到3个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药物构成的核心药物群。结论:白塞病中医证型以湿热蕴毒为主,病机以湿热为基础,与阴虚、血瘀关系密切,治疗以苦寒之药清热燥湿为主,兼顾滋阴解毒与行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