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安庆
  • 出版时间: 2012-06

主办单位:安徽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MCAI)的可能因素及其准确性.方法:对101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MHI)患者,按发病7d内是否发生mMCAI,分为mMCAI组和非mMCAI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对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分析其发生mMCAI的优势比(OR)并计算预测mMCAI的准确性.结果:101例MHI患者中mMCAI组38例,非mMCAI组63例,mMCAI组发病24h内出现恶心伴呕吐、体温升高(≥37.3℃)、外周血白细胞增高(>10×109)、MCA高密度征和48h内梗死区范围≥MCA均显著高于非mMCAI组(P均<0.05),其中48h内梗死区范围≥MCA患者发生mMCAI的风险最高(OR=28.05,95% CI 9.05~86.96),次其为体温升高(≥37.3℃) (OR=14.43,95% CI 5.13~40.60),两者预测mMCAI的敏感性分别为86.8%、84.2%,特异性为81.0%、73.0%,阳性预测值为73.3%、65.3%,阴性预测值为91.1%、88.5%,优于其他3个指标.结论:发病48h内梗死区范围≥MCA,24h内体温升高、恶心伴呕吐、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和MCA高密度征对发生mMCA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二者准确性更高.
  • 摘要:目的:探讨尼膜同治疗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脱水、降颅压、降纤、止痛、镇静、管理血糖和血压、调整内环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23例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尼膜同注射液静滴.两组均在发病后3、7、14天行颅脑多普勒(TCD)检查,判断脑血管痉挛(CVS)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尼膜同可显著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和中重型组,对照组患者48例;各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蛋白、载脂蛋白B蛋白、尿酸,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型组中重型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与轻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
  • 摘要:结合临床病例,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诊断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对在CT引导及简易三维立体定位下进行了左右颞顶部两个靶点进行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入院时均行常规MRI加梯度回T2加权成像(grandient-echo T2weighted MRI,GRE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分2组,即有CMB组,无CMB组.107例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阿司匹林+奥扎格雷).治疗后2周复查MRI加GRE.观察两组患者CMB的总数、部位有无变化,有无梗死后出血转化.结果:无CMB组治疗两周后无新发CMB;有CMB组CMB的总数,部位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无出血转化的发生.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CMB患者在2周内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CMB发生率.
  • 摘要:枕大神经痛是枕大神经分布区疼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单侧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的刀割样、针刺样或呈闪电样剧痛,少数为烧灼样或跳痛,自枕部向头顶部放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能使95%的患者得到治愈。本例患者枕大神经分布区疼痛、局部压痛符合枕大神经痛诊断标准,但神经阻滞后疼痛症状未见缓解不支持枕大神经痛诊断。WS是由外侧延髓、小脑梗死引起的常见脑卒中综合征。Wallenherg于1895年首次报告,经尸体解剖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闭塞所致,少见原因有延髓出血、肿瘤。本例患者以枕大神经痛为首发,与WS不易联系,随后出现眩晕、同侧共济失调、Homer征、偏身感觉障碍典型WS临床表现,结合头颅MRI确诊WS。随着WS的症状逐渐好转,枕大神经痛症状也逐渐好转,于WS治疗后1后头痛症状消失,支持枕大神经痛为WS并发,并非为两种疾病合并存在。研究表明,延髓梗死后面部疼痛引起低位三叉神经脊索受损,从而引起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去传入。去传入后,神经元异常活动可能通过三叉神经丘脑束传到对侧丘脑或更大范围,导致神经疼痛。本例患者未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应用三叉神经脊束复合体或三叉神经丘脑束受累难以解释其头痛症状。患者病程中出现同侧锥体束受损,表明梗死灶损伤到椎体交叉以下延颈髓交界处,推测其枕大神经痛可能与延髓梗死灶位置低有关。
  • 摘要: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以急、慢性肝损伤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为主要表现.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铜氧化酶(serum copper oxidase,Sco)和血清铜(Cu)减低是其特征性代谢改变.研究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等非遗传性肝病患者也存在铜代谢的异常,在临床工作中难与以肝损害症状起病的WD患者鉴别.基于此,以本单位首次住院的WD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与原发性肝癌、乙肝肝硬化、急性肝炎等患者CP、Sco等铜代谢指标和血清Fe等微量元素的差异,以期用于临床WD与非遗传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摘要:结合临床病例,对僵硬皮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总结,同时对病理诊断的标准以及临床治疗经验进行了概述。
  • 摘要: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铜生化检查在不同年龄、病程、临床表型间的水平,并探讨其对W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10例首次住院、未经驱铜治疗的WD患者免疫比浊法铜蓝蛋白,比色法检查血铜氧化酶.用原子吸收法检查血铜及尿铜;观察在不同年龄、病程、临床表型间的水平.结果:WD患者的血铜蓝蛋白、铜氧化酶按年龄组分析,大于30岁组比小于15岁组及15-30岁组相比明显增高;血铜及24小时尿铜则无显著性差异,铜生化水平在各病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按发病类型分析,肝衰型血铜蓝蛋白较脑型、肝型明显高,脑内脏型较脑型明显高(P<0.01);肝衰型血铜氧化酶较脑型、肝型、脑内脏型均明显高(P<0.01);肝衰型血铜较其他各型均明显高(P<0.01);潜伏型24小时尿铜较肝衰型及脑内脏型均明显低(P<0.05).结论:血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对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铜蓝蛋白≤145.6ug/ml对WD有明确的确诊价值.24小时尿铜检查在WD早期诊断中较血铜生化检查价值低.
  • 摘要:目的:探讨误诊为帕金森病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六例患者临床分析.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来六例外院误诊为帕金森病的PPS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现行权威神经病学教科书、专著和最新文献,作出诊断.结果:本组6例患者临床确诊分别为MSA-C型3例,MSA-P型2例,PSP 1例.结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PS)所包含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与帕金森病(PD)较为相似,应注意仔细鉴别以避免误诊.
  •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认知功能损害的效果.方法:52例AD痴呆患者口服盐酸卡托普利治疗12周,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变化,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除情感淡漠外,NPI各项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NPI总分下降81.47% (P< 0.05);照顾者的苦恼程度也随着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改善而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卡托普利可以明显改善AD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无明显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242例确诊的WD患者的肾脏声像图改变.方法:采用FILLIPEnvisor M2540A声像图仪,探头频率为3.5-5.0 MHz.常规检测临床确诊的不同症型WD患者双肾脏大小、包膜,重点观察肾皮质、髓质及肾窦回声表现.结果 :正常肾脏:83例(占总数的34.3%);皮质病变:131例(占总数的54.1%);锥体钙化:64例(占总数的26.4%);肾脏结石:92例(占总数的40%).结论:WD患者肾脏损害声像图改变尤其是典型肾皮质病变和肾锥体钙化对于WD诊断有重要价值,再结合相关铜代谢检查可以减少误诊,进而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摘要:目的:从研究发现血清视神经脊髓炎抗体(NMO-IgG)与脊髓长节段增强性病灶及“线样征”显著相关.但对于NMO-IgG阴性患者脊髓MRI特征还不了解.分析NMO-IgG阴性NMO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状态和脊髓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2名中国NMO患者的资料.其中8名患者血清和CSF的NMO-IgG阴性,而44名患者NMO-IgG阳性.对比分析了NMO-Ig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脊髓MRI数据.结果:NMO-IgG阴性患者性别男性比例较高(p=0.014).并且NMO-IgG阴性患者的位于脊髓周围脊髓病灶更多见(p=0.051).长节段脊髓病灶在NMO-IgG阳性和阴性组都普遍存在.在NMO-IgG阴性组没有发现线样征(p=0.016).结论:NMO-IgG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有着不一样的临床特点.NMO-IgG阴性和非特异性脊髓病灶的出现不能排除NMO的诊断.
  • 摘要:目的:对收治的16例Ramsay-Hunt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Ramsay—Hunt综合征并予阿昔洛韦足量足疗程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强的松)、鼠神经生长因子及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益气化瘀改善循环中药以及针灸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Ramsay-Hunt综合征全部有效,治愈9例,好转7例,无效0例.结论:如能对Ramsay—Hunt综合征早期诊断并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少数因误诊误治病程长者症状亦能获得较好改善.
  • 摘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继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病病因复杂,而以白塞病为病因,仅表现为颅高压的病例少见,通过收治1例以静脉窦血栓形成起病的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认为神经白塞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中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为主,伴有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脱髓鞘和脑膜不同程度的增生和纤维化;偶尔可发生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脑动脉血栓形成共存。研究表明,NBD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症状,可以冲击治疗或鞘内注射;免疫抑制剂可防止病情复发;对有血栓形成者应用抗栓治疗。本病例患者给予脱水抗凝及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近期疗效好,现在仍继续追踪观察中。神经白塞病病死率较无神经合并症的白塞病高25%~41%,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减轻症状、减少复发、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引起Kluver-Bucy综合征(KBS)非常少见,结合临床病例,对诊断KBS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结果表明KBS的发病机理与双颞叶损害有关。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近5年脑脊液细胞学与墨汁染色诊断的新型隐球菌感染13例的新型隐球菌的脑脊液细胞学形态比较.方法:对所有近5年脑脊液细胞学MGG染色诊断的及墨汁染色确认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真菌形态学比较,结果:发现成簇状出现的细小孢子11例,细小孢子菌相互连接形成假菌丝;散在分布大圆孢子2例,孢子之间无连接,不形成假菌丝;大圆孢子菌感染者为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小孢子菌感染者有3例为HIV患者.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率较高,并且脑脊液细胞学能够对隐球菌形态进行初步鉴别,针对不同形态真菌有可能在临床治疗中选择不同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例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头痛;头颅MRI显示右侧额、项、枕叶皮质及皮质下多发性长T1、长T2病灶;脑脊液检查颅内压210mmH2O,细胞数37×106/,蛋白示1.1g/L,糖与氯化物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5天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神经精神狼疮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是颅内压可升高,细胞数、蛋白质升高,糖与氯化物正常;影像学表现为广泛脑皮质及皮质下异常病灶.
  •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与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分析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方法:选取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90例,根据临床痴呆量表选择3组实验对象,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血管性痴呆(VaD)和对照组.各组均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测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中医证候分型上,VaD以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和气血亏虚为主,VCIND以肾精亏虚和气血亏虚为主; 中医证候与认知域相关性分析中,与数字广度和四词测试有关的中医证候常见于肾精亏虚、瘀血阻络,与词语流畅性、相似性测试、连线测试和MMSE总分相关的是肾精亏虚、瘀血阻络、痰浊阻窍、气血亏虚.结论: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的中医证候是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和气血亏虚,其中与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关的中医证候主要是肾精亏虚和瘀血阻络,与执行功能相关的证候主要是肾精亏虚、痰浊阻窍和气血亏虚,而贯穿认知功能损害始终的中医证候是肾精亏虚证.
  • 摘要: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比较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CI)与血管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V-MCI)左侧额叶、左侧基底节区及左侧海马代谢的不同,研究1H MRS代谢指标与认知损害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1H MRS对A-MCI与V-MC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一系列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包括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剑桥老年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CAMCOG-C)、老年抑郁自评量表(GDS)等,并结合头颅MRI,最终选择43例受试者入组,其中14例A-MCI、12例V-MCI及17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体素1H MRS检查.结果:V-MCI组左侧额叶NAA/Cr比值较对照组及A-MCI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t=3.171,P=0.001;与A-MCI组比较:t=1.814,P=0.027),NAA/Cr降低水平与CAMCOG-C总体得分(r=0.683,P=0.014)、定向(r=0.668,P=0.017)、语言理解(r=0.647,P=0.023)及运用(r=0.605,P=0.037)均呈显著正相关.A-MCI组在左侧海马NAA/Cr比值显著降低,与V-MCI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t=2.986,P=0.002;与V-MCI组比较:t=2.073,P=0.016),与该组近记忆得分正相关(r=0.606,P=0.022).三组在左侧基底区各项代谢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1HMRS可能是鉴别A-MCI与V-MCI的有效工具之一,其代谢指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认知改变的程度.
  • 摘要: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ilson's disease)共情能力损害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共情能力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人际指针量表(IRI-C)对25例脑型WD患者和25例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 组)进行研究.结果:与HC组比较,WD患者组IRI-C总分(46.10± 10.13),想象力(FS)(13.30±4.83),共情性关心(EC)(17.60±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3,P<0.05; t=-2.494,P<0.05; t=-3.986,P<0.05),且WD组的WSCT持续性错误率与IRI-C总分、想象力(FS)、共情性关心(EC)呈负相关(r=-0.623; r=-0.614; r=-0.677,P<0.05),WD组的stroop色字效应与IRI-C总分、想象力(FS)呈负相关(r=-0.645;r=-0.543,P<0.05).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存广泛的共情能力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患者共情能力损害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注意网络状况,探索甲亢患者注意缺陷的特征以及可能机制.方法:运用注意网络测试(attention networks test,ANT),对确诊的31例甲亢患者和32名正常对照进行注意网络检查.结果:甲亢患者组警觉网络时间[(18.4±22.8)ms]、定向网络时间[(36.1±23.5)ms]较对照组[(34.8±16.8)ms; (50.7±23.3)ms]明显缩短,执行控制网络时间[(119.4±40.6)ms]较对照组[(91.9±28.5)ms]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F=2.559,P<0.01;F=0.064,P<0.05;F=5.349,P<0.01).执行功能网络效率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呈正相关(r=0.377,P<0.05;r=0.464,P<0.01),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无相关性(r=-0.099,P>0.05).警觉、定向网络与T3、T4、TSH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甲亢患者存在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受损,提示其相应的神经解剖及神经递质发生变化.执行控制网络效率与T3、T4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甲状腺激素的异常分泌可能引起脑功能异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 摘要:目前临床上诊断癫痫主要依靠病史和脑电图,脑电图特异性痫样波是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而常规脑电图阳性率较低,许多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抽搐的病人,多次常规脑电图检查均未查到痫性波形,使其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剥夺睡眠可有效的诱发痫性放电,睡眠时易出现痫样波.对2009年2至2010年7月临床诊断为癫痫或可疑癫痫而常规脑电图阴性的89例患者,进行剥夺或部分剥夺睡眠+自然睡眠诱发视频脑电图监测,阳性率可达78.65%.把剥夺睡眠与自然睡眠视频脑电图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阳性率高,患者易于接受,是提高癫痫患者诊断的较实用、有效的诱发方法,对癫痫的诊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发作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kinesia,PKD)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总结了9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DNA测序方法对其PRTT2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5~18岁,大多为散发病例,2例有明确的家族史.所有患者均在运动诱发(静止状态下突然运动、匀速运动中突然加速、平稳运动中突然增加负荷、幅度或改变方向等)后出现肌张力障碍或舞蹈样动作,发作持续时间数秒~数分钟,无意识丧失,脑电图无异常放电.大部分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后症状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控制,有1例服用丙戊酸钠治疗有效,有1例因卡马西平过敏(皮疹)改为丙戊酸钠等治疗亦有效。部分患者在自行停药后再发,重复用药有效.结论:PKD以反复发作的运动诱发的短暂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或舞蹈-手足徐动)为特征,不伴有意识障碍,脑电图无异常放电,口服卡马西平等抗癫痛药能有效地控制发作。9例PKD患者有6例检出PRTT2基因2号外显子的c.649dupC插入突变。
  •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探讨卒中后癫痫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后癫痫43例的临床资料,与49例脑卒中未发癫痫者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癫痫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卒中后癫痫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P<0.05),回归分析发现癫痫再发与患者合并冠心病有关(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并发癫痫,冠心病与脑卒中后癫痫再发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PI)患者的程序性记忆是否损害及其特征.方法:采用类别产生实验和运动序列任务对36例PI患者及36例健康成人进行程序性记忆检测,同时用自由词回忆任务检测其陈述性记忆.结果:PI患者的类别产生实验(z=5.537,P<0.001)、运动序列任务(z=4.152,P<0.001)和自由词回忆任务的成绩(共3项,Ps<0.001)均显著差于对照组.按失眠类型分层显示早醒组的运动序列任务、自由词延时回忆与延时再认成绩显著差于入睡难组和睡眠维持难组(Ps<0.05),而即刻回忆和类别产生任务三组间无差异(Ps>0.05).偏相关分析表明三种记忆任务间成绩不相关(Ps>0.05).结论:PI患者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均受损,早醒组的记忆损害更严重.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可能无关联.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营养状况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入住MICU的195例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原发病的分析、并发症的分析、预后的判定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住NICU时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126例,占64.6%,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166例,占84.9%.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在营养不良组均较营养正常组高,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NICU里,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比率较一般病房常见,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年龄及原发病等因素有关,有营养不良患者预后差,个体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营养治疗在NICU中占重要地位.
  • 摘要:目的:慢性失眠患者常常有工作及适应能力下降的表述,并且神经影像学一些证据提示慢性失眠患者可能存在执行功能损害,但缺乏神经心理学的数据来证实,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执行障碍综合症的行为评估( BADS)评估原发性失眠(PI)执行功能状况,来进一步了解慢性失眠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BADS是一个包含6个子测试的执行功能系列测试,本实验使用BADS评估30例PI患者(男9例/女21例,年龄40.8±12.2岁)和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38.9±11.8岁)健康睡眠良好的成人,同时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来评估被试某些临床特征和控制部分混杂因素.实验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来分析.结果:PI组BADS总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在其中一项名为找钥匙子测试中PI患者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I患者BADS得分和其焦虑症状水平(r=-0.38,P=0.003)、MoCA得分(r=0.21,P=0.044)相关.结论:PI患者和健康者相比无显著的执行功能损伤,但在较高认知负荷任务中,如问题解决等方面存在差异.PI患者执行功能损伤受焦虑程度影响.
  • 摘要:目的:报告2例异地口音综合征.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复习,对2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例病灶均位于额叶,患者可自行恢复当地口音,表现的异地语言在发病前均有接触过.结论:该病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无特殊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基于"均匀设计法",比较中药益气化痰方不同配比治疗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观察对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按均匀设计法U6* (64)(四因子六水平)表进行分组,并采用孤养和CUMS相结合制造动物抑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检测大鼠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NE、DA、5-HT、5-HIAA、HVA含量明显降低,药物组3能够逆转上述所有递质含量,药物组2、4能升高NE水平,药物组1能升高DA、HVA水平,药物组4、6能升高5-HT水平.经回归方程得出X2(陈皮)、X3(人参)、X4(茯苓)在该途径所起作用最大.结论:中药益气化痰方具有抗抑郁剂样作用,其抗抑郁机理可能是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益气化痰方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下丘脑NE、DA、5-HT的含量,而发挥作用的效应中药是:陈皮+人参+茯苓.
  • 摘要:目的:总结1型葡萄糖转运体缺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分子遗传学诊断及生酮饮食治疗疗效.方法:报告1例以痫样发作为首发的1型葡萄糖转运体缺陷综合征病例.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共检索出明确诊断的1型葡萄糖转运体缺陷综合征32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包括作者报告1例患者,共33例,男19例,女14例.临床特点:27/33例有痫样发作,发作年龄2个月至35岁之间.大多发作年龄在6个月以内.25/33例有共济失调,大多数轻中度共济失调,少部分患者共济失调影响行走及日常生活.24/33例肌张力障碍.14/33例有小头畸形.实验室检查:30/33例患者进行了脑脊液糖检查,23~56mg/dl之间,平均34.2±4.7mg/dl.脑脊液糖/血糖0.24-0.57之间,平均0.38±0.07.21/33例患者进行了红细胞摄取3-O-甲基-D-葡萄糖的能力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摄取3-O-甲基-D-葡萄糖的能力较正常对照下降约50%左右.29/33例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发现痫样放电25例,表现为多灶性棘波、棘慢波.32/33例患者进行了GLUT1-DS基因SLC2A1筛查,发现12例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2例插入突变,16例缺失或剪切位点突变.治疗:所有癫痫患者均进行了抗癫痫药物治疗,痫样发作均难以控制.28/33例患者(25例癫痫患者和3例发作性运动障碍)进行了生酮饮食治疗.24例癫痫患者的痫样发作完全控制,1例痫样发作明显缓解.3例发作性运动障碍明显改善.结论:1型葡萄糖转运体缺陷综合征临床以难治性痫样发作、语言智能发育落后、脑脊液糖/血糖明显降低为特点,常规抗癫痫药物难以控制痫样发作,生酮饮食能够控制痫样发作,并对语言、认知、运动障碍均有改善作用.
  • 摘要: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是一种多系统疾病,临床特征有脑病,智能下降,癫痫和卒中样发作.多脏器受累及,其中心脏是较常见累及部位,因为它具有高能量代谢的特点.结合临床病例,对2例伴预激综合征的MELAS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进行了概述,研究结果表明,本组2例患者的颅脑MRI均提示以枕叶卒中为主,肌活检均证实线粒体功能明显异常。同时指出因为MELAS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该仔细检查可能发生的意外,复杂的症状中的心肌病和WPW综合征。
  •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6例黄山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颅脑磁共振的结果分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组124例及非脑白质疏松(non-Leukoaraiosis,non-LA)对照组92例,分析两组代谢综合征发生频率.根据脑白质疏松Fazekas量表,1、2级为LA轻中度组,3级为LA重度组,比较代谢综合征不同成分频率.结果:脑白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A重度组4个成分频率显著高于LA轻中度组4个成分频率(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与脑白质疏松的发生关系密切,成分越多,LA程度越严重.
  • 摘要:随着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由于颅内支架的植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使得术后出血的并发症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对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五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时出现的一例肾包膜下血肿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为降低脑血管介入手术出血的风险,除术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外,还需在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腹痛、血压下降、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的情况,要考虑出血(腹膜后出血、肾包膜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可能,及时给予处理。对于颅内有支架的患者对出血并发症的处理要权衡出血和缺血的风险。
  • 摘要: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大鼠血浆皮质酮的影响,探讨帕罗西汀在治疗束缚应激引起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束缚应激模型,分为束缚应激组、治疗组,另设对照组(均n=10).观察大鼠血浆皮质酮含量的变化,以及帕罗西汀干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束缚应激组大鼠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与束缚应激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减少血浆皮质酮含量可能是帕罗西汀抗焦虑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本文通过对4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以明确神经传导速度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结合交感皮肤反应(SSR)及R-R间期变化率(RRI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NCV、SSR、RRIV检测.将DM组根椐有无感觉、运动神经损害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椐神经传导检测(NCD)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①SSR和RRIV各参数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不论有症状组还是无症状组NCD异常率增高(P<0.01)、SS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均<0.05).DM有症状组NCD异常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1),但两组间SSR及RRIV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NCD异常组SS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均<0.05),糖尿病NCD正常组上肢SS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P均<0.05)、而下肢SSR及RRIV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DM两组间SSR及RRIV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CV和SSR、RRIV分别是检测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受损的客观敏感方法,并能发现亚临床病变;在DPN中,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与自主神经受累并非完全呈平行关系,三者相结合,可更好的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评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