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3-0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唑来膦酸属于含氮双膦酸化合物,主要作用于人体骨骼,通过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从而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适用于治疗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和治疗Paget's病(变形性骨炎).最常见的用药后症状包括:发烧(18.1%)、肌痛(9.4%)、流感样症状(7.8%)、关节痛(6.8%)、头痛(6.5%),科室治疗1例绝经期妇女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应用唑来膦酸后导致下肢静脉血栓栓塞,考虑为唑来膦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斑块脱落有关,有血管斑块的老年患者应用该药需警惕血栓栓塞.
  •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痛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医院3例女性痛风患者病史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质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痛风患者发病年龄较高,发病多在绝经后.女性痛风患者首发关节炎以下肢大关节多见,偶见上肢关节受累.女性痛风患者绝大多数伴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常因服利尿药、阿司匹林等药物引起.结论:女性痛风患者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常因服用药物引起,首发关节炎部位以下肢大关节多见.女性痛风患者漏诊、误诊率较高,绝大多数伴有代谢疾病,痛风是女性疾病预后不良的指征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促进风湿病残疾患者的康复.方法:将10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重点针对患者实施教育,观察组重点针对家属实施教育.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病人及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康复周期明显缩短.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入组后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包括LEF,MTX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观察组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知识干预,健康教育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现状、用药注意事项、预后、饮食指导和心理指导等.两组观察治疗时间三个月,对治疗前后进行观察指标问卷分析.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优良率比较:观察组96.9%,对照组7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100%,对照组7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能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率,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R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甲氨蝶呤片10mg,口服,每周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桂枝附子汤加味,两组必要时予塞来昔布胶囊;观察并填写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 RF、ESR、CRP、抗CCP抗体等临床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ESR、CRP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寒湿阻络型RA的治疗均有效,但合用桂枝附子汤的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实验室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经方桂枝附子汤加味联合益赛普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观察及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桂枝附子汤加味加益赛普),对照组(30例,益赛普).每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缓解关节疼痛数、肿胀数方面均有疗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12周后均能降低炎性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4周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达到ACR20、ACR50标准的构成比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在治疗的各个阶段,治疗组中达到ACR20、ACRS0标准的构成比均分别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方面主要是注射部位的反应,在生命体征、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无临床意义性改变.结论: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炎性指标及ACR标准评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桂枝附子汤联合益赛普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发挥了中医辩证施治的优势.
  • 摘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各代医家经验,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两个类型,通过中西药联合治疗,效果较好。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进行治疗的目的在于级解疼痛,减轻强直,增加关节的活动性、灵活性,防止挛缩,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和独立性。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尚无特异疗法,在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疗法,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案。在急性期由于关节明显肿痛,必需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才能逐渐适度活动。但在急性期后,为了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应逐渐增加活动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并与理疗相结合。饮食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加营养。由于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尚无特异药物,各种药物仅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效,而且,各类药的治疗机理亦不同,故对一个具体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主张联合治疗。根据中国情况,可考虑中西药联合的方案。可在消炎镇痛药、慢作用药等同时联合应用情况下,再根据中药辨证,采用适当的方案,可望起到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的效果。慢性期病人,可仅用中药辨证施治联合改变病情的西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之症,病程缠绵,采用中西药治疗可以标本兼治,达到治愈的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而又顽固的疾病,也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必须抓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认真分型、辨证施治的原则。病变活动期,应以祛邪为主,选方用药宜平和,切忌温燥、苦寒攻伐太过以急于求成,要注意守方取效。处方用药以平调阴阳为期,兼顾气血津液。病情缓解,仍应坚持治疗,调补肝肾脾胃,补益气血,加强防护,以减少复发。
  •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人体多种组织中,其具有多向分化、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免疫调节、减轻炎症反应、损伤修复方面表现强大应用潜力,并在相关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对其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rn 研究表明,MSCs无论在实验室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疗效,尤其是其中UC-MSCs更是其中的佼佼者。UC-MSCs能表达多种MSCs标志物及多种干细胞相关基因,具有多向分化潜力、低免疫原性等特点,这可能与其表达低水平的MHC-Ⅰ类抗原,不表达MHC-Ⅱ类抗原及Fast,也不表达相关的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有关。其通过广泛下调炎症产物(如IL-1,IL-6,IL-18,TNF-α等)或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细胞毒介质,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而显著减轻炎症。除了抑制免疫反应,在局部炎症中诱导分泌IL-10的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TL-10是Tregs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在体内自抗原反应T细胞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些Tregs可抑制效应性T细胞对抗原的作用。UC-MSCs广泛降低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直接激活巨噬细胞。RA的发病机理与免疫机制的紊乱、细胞因子相关作用有关,UC-MSCs具有来源广、免疫原反应低,避开传统干细胞来源缺乏、异体排斥、道德伦理等诸多限制,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和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并且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研究乌头汤合剂加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在门诊随机抽取12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分3组,即乌头汤合剂治疗组(A组),来氟米特治疗组(B组),鸟头汤合剂治疗组加来氟米特联合用药组为(C组),性别年龄无差异,30大一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结果:(A组)临床缓解38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B组)临床缓解32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C组)对关代疼痛,外周关:箝肿胀指数、功能障碍等,治疗前后均值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并且CRP和血沉值显著下降.结论:乌头汤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摘要:一年一度的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是国际风湿领域的重要会议.2013年6月12~15日,第14届EULAR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来自110个国家逾14000名风湿病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大会学术内容丰富,本文选取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研究进展的精彩内容作综述.探讨了遗传学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基础研究;传统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免疫吸附(IAS)等临床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通过多重荧光微球法同时检测8种细胞因子在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血清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SLE中的作用及其与SLE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SLE患者80例,健康对照组40例.取外周血分离血清,按MILLIPLEX MAP人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操作,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上机检测,检测达0.01pg/mL水平.8种细胞因子分别是IFN-α 2、IFN-γ、IL-6、IL-8、IL-10、IP-10、TNF-α和IL-17.数值变量资料属于偏态分布,各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用中位数(P25,P75)来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自然水平未受外界刺激影响下,血清中8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高者为IP-10,其次为IL-8;IL-17的血清水平太低,很难检测到;IFN-α 2、IFN-γ、IL-6、和IL-10虽可以检测到,水平均很低,但SLE组比正常对照组要高.SLE组中IL-8、IP-10和TNF-α的血清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进一步分析细胞因子与SLE临床特征如dsDNA、C3、蛋白尿、SLEDAI的关系,其中TNF-α的升高与低C3水平相关,IP-10的升高与SLEDAI评分正相关.其余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组中IL-8、IP-10和TNF-α的血清水平较高,且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TNF-α的升高与低C3水平相关,IP-10的升高与SLEDAI评分正相关,提示IL-8、IP-10和TNF-α在SLE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药并用治疗白塞病的疗效.方法:将98例白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西药治疗;治疗组67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辨证论治并中药外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19%,总有效率97%,对照组治愈率45.16%,总有效率90.32%,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并用治疗白塞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摘要:骨关节炎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清楚,故缺乏有效的、能逆转病情的特效药物.目前研究发现软骨细胞间信号的异常传导与骨关节炎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Notch、Wnt/β-catenin这两条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中的调控机制以及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调控软骨细胞增殖、分化,维持软骨细胞表型,以及软骨基质代谢平衡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以病理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可作为逆转软骨破坏、治疗以的新靶点。
  • 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进展性关节病,是在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作用下,使关节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软骨下骨的正常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软骨下骨硬化、炎性变及骨赘形成,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畸形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OA的病理最初发生在软骨,逐渐侵犯软骨下骨及滑膜等周围关节组织,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OA软骨下骨的改变在软骨退变开始之前便已经发生,0PG_RANK_RANKL细胞信号通路是参与调控软骨下骨重塑过程的重要通路,近期研究发现OPG与RANKL表达于软骨细胞中,并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因此OPG_RANK_RANKL细胞信号通路与OA的发生发展存在着明显相关性,对研究OA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免疫三氧治疗创伤性滑膜炎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分别用空气、免疫三氧、玻璃酸钠注射液、免疫三氧+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灌注治疗创伤性滑膜炎动物模型,7周后对膝关节滑膜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和病理学评分,检测NF-κB、TNFα、MMP3、MMP9、NO和iNOS的表达.结果:免疫三氧组、玻璃酸钠组、免疫三氧+玻璃酸钠组的病理学评分、NF-B、TNFα、MMP3、MMP9、NO和iNOS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空气对照组(P<0.05).免疫三氧组的炎细胞侵润评分要显著好于玻璃酸钠组(P<0.05),且免疫三氧组和免疫三氧+玻璃酸钠组的NO和iNOS的浓度显著低于玻璃酸钠组.两者联合使用对滑膜增生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好于单用玻璃酸钠治疗(P<0.05),而在骨和软骨的破坏方面,联合治疗比单独使用玻璃酸钠(P<0.05)或者免疫三氧(P<0.05)均能取得更显著的疗效.结论:免疫三氧对创伤性滑膜炎的作用侧重于抗炎,而玻璃酸钠主要发挥关节骨和软骨的保护作用,两者联用治疗创伤性滑膜炎时能获得更多的疗效收益.
  • 摘要:膝骨关节炎并滑囊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中老年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六步法治疗250例,即抽取积液、小针刀治疗、加压包扎、针刺治疗、内服中药、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之范畴,因其关节肿痛剧烈,不得屈伸,又称之为“历节”或“白虎历节”,病程多长,正气日伤,寒湿乘虚侵犯,痹阻气机,骨节不利。正如《金医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所言:“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主之。”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阴成形”,《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说,今是证阳气己亏,阴寒湿邪内盛,阳不化气,阴盛日久而成骨节痹阻肿胀变形,其病理与之相符,阳虚则筋骨失养,不能柔和,致骨节疼痛不能屈伸,患者骨节痛处红肿发热,应属“热在皮肤,寒在骨傲”,故用西药抗生素及中药清热养阴却徒伤阳气,与证不符而未效。是证以甘草附子汤温阳通经,散寒除湿治之,是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于气”之训,从温补脾肾阳气入手,而予甘草附子汤加减治之,二诊再加党参,重在加强益气之功,艾灸温敷等外治可直达病所,增其温通之力而止痛,故诸药内外治相合,患者阳气得温、经络之气畅通,寒散湿除,使数载病疾得解。
  • 摘要:笔者均为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学术传承人,出身子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技,精研岐黄之术,从事风湿病治疗30余年,学验俱丰,疗效卓著,屡起沉疴.善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痹症.本文探讨验案2则:麻子仁丸治疗小便失禁、便秘、臂痛;苓芍术甘汤治疗水肿、久咳、足痛,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遭遇严重创伤后形成的一种远期精神障碍,其致残性高,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基于PTSD对幼儿及老人有更大危害性的事实,本文认为髓海先天不足为PTSD之本,而传变他脏致变证丛生为PTSD之标.具体说来,髓海不足,则心神无主,肺不藏魄,肝不藏魂,脾不藏意,肾不藏精,致使五脏六腑皆无所主,气血阴阳逆乱,变证丛生,导致惊悸、怔忡、郁证、癫证、狂证、不寐、健忘、痴呆等诸证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金关片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辐射热刺激实验、小鼠热板法实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来观察金关片的镇痛作用;采用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小鼠白细胞游走实验、角叉菜致小鼠足肿胀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大鼠巴豆性气囊肿实验、大鼠胸膜炎实验观察金关片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肾上腺重量和维生素C含量测定实验观察金关片对肾上腺皮脂功能的影响.结果:金关片高、低剂量组均能提高大鼠辐射热刺激痛阈值,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值,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小鼠白细胞游走、减轻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程度、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减少大鼠胸膜腔中白细胞的数量、抑制大鼠巴豆性气囊肿的形成.且金关片组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结论:金关片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与其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有关.
  • 摘要: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全身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侵犯外分泌腺,以泪腺和唾液腺受累最常见.近年来,细胞因子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关注.Th1/Th2失衡使细胞因子分泌改变,改变的细胞因子会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使细胞内累积大量免疫原性核小体,刺激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加重自身免疫症状,从而对机体产生损伤.Th17效应增强可能促进SS的发展及恶化,Treg起抑制过度亢进的Th17的作用,Th17/Treg免疫失衡可能诱发或加剧疾病的发生发展.B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因子,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及造血生长因子.B细胞高度反应性增生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多种自身抗体,导致局部组织炎症损伤.SS患者唾液腺及血清中BAFF水平均较高,且与自身抗体滴度及抗体在唾液腺中的表达有关,BAFF水平的高低与炎症活动及损害程度相关.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SS炎性细胞迁移至病灶腺体及促进异位生发中心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LT3-L会导致淋巴细胞增生,与SS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出现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2例干燥综合征合并便秘、混合痔反复发作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复习,对其诊治提供临床思路.结果:便秘、混合痔反复发作是干燥综合征患者较少见的临床表现.结论:对于混合痔反复发作伴有便秘,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其它原因不能解释时,需警惕有无结缔组织病,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可能.
  • 摘要:本文探究了"痛风"中医病名源流,指出现代痛风病古医籍称之为"脚气",其含义与今"脚气"或"脚气病"截然不同;而中医也有"痛风"的病名,且有同证异名之弊,其病因证候却与现代类风湿关节炎十分相近.
  • 摘要:目的:观察息痛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急性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息痛散,对照组予以口服西药治疗,进行2周治疗观察,观察关节疼痛缓解时间,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尿酸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为50.0%,对照组为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息痛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该病症属痛风湿热蕴结证,因患者常年饮酒,多食肥厚滋腻,脾失健运,酿湿化热,湿热毒邪内蕴而致关节肿痛。以清湿热消肿痛为治则,选用土茯苓、草薢、薏米仁、黄柏、苍术、滑石多味清利湿热之品,以利湿祛浊,独活、防己为臣以清热胜湿利水止痛,川牛膝、地龙清热通络引热下行,山慈菇、细辛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诸药共凑清湿热消肿痛之效。杨老师以毒邪理论为基础,抓住了湿毒内蕴脾失健运这个痛风病的病机,故使临床上很多复杂难治的痛风患者收效满意。杨老师自创的毒邪致病论将致病毒邪分为风、湿、寒、热、痰、瘀、虚七种毒邪。在风湿病诸多难治病的治疗上运用七毒辨证施治均疗效满意。老师之毒邪致病论、七毒辨证法博大精深,辨证灵活。
  • 摘要:目的:针刀配合马钱子木瓜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中药组.针刀组采用针刀配合口服马钱子木瓜丸及康复锻炼治疗,中药组采用口服马钱子木瓜丸及康复锻炼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针刀组改善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中药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刀配合马钱子木瓜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强直,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
  •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ritis,JIA)护理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医院收治的JIA患儿6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RN group)与护理对照组(CN group)两组.比较两组间入院一周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恢复期时间、患儿治疗配合程度、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护理对照组中患儿晨僵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关节疼痛程度减轻,患儿更易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P<0.05);但关节功能恢复期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穴位按摩对JIA具有减少晨僵持续时间,减轻患儿关节疼痛,降低平均住院日、建立有效护患关系,促进疾病恢复等积极作用.
  •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近三十多年间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论文,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加以分析,探讨其辨证用药特点,论证了现有的共识,提供临床辨治干燥综合征的规范化治疗原则.目前认定的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理机制包括有阴亏津涸、脾虚失健、燥毒内蕴、瘀血阻络等。以上对高频药物的归类分析结果表明,其频次特点基本涵盖了目前对SS所认识的主要病因病机。而对用药类别总频次的归纳统计发现,高频次药类所体现的治疗原则,与高频中药的归类分布是相一致的。从此可看出,无论是从常用药物,还是药物类型的选用,其所反映的对疾病主要病机的看法,是相吻合的。rn 具体到各类别的药物使用频次,可以直观地看出,滋阴养血类中药的使用频次(616次)远高于排于其后的清热凉血药(266次)。进一步分析可见,滋阴养血药不仅频次高于它类,所用药味也最多(20味),盖因禀赋不足、阴虚津亏为发病本因,而阴虚津涸根于肝肾精血不足,《类证治裁》有云:“燥有外因、内因……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指出精血阴液亏损则内燥生。燥之为患,迁延日久,三焦为之壅遏,气机乖戾,《通俗伤寒论》曰:“先伤肺经,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以致阴液敷布失司,五脏六腑皆受其害。“燥者濡之”,故证有肺胃、肝肾阴伤之别,药亦分甘寒养阴、生津润燥和咸寒补肾、养血填精,因而滋阴养血类药物自然为多。
  • 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清热育阴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治疗药物.方法:本研究纳入pSS患者60例,予补肾清热育阴方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内容:(1)症状:10cm水平视力表(VAS)测定口干、眼干、关节疼痛等,体征:滤纸试验,免疫学指标:ESR、CRP、RF、IgG、IgA、IgM,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观察本方对临床症状、体征、免疫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补肾增液汤能够显著改善pSS患者的口干、眼干、关节疼痛症状(P<0.01),显著改善ESR、CRP、RF、IgG等免疫学指标和滤纸试验(P<0.01),60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测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肾清热育阴方是pSS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rn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泪腺和唾液腺为主的一种自身免疫病,本病还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而导致多脏器损伤,最常见表现为腺体症状,并可累及皮肤、肌肉、肺脏、肾脏、淋巴系统等多部位.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阎小萍教授认为,pSS是因感受燥热之外邪、先天不足及久病失养之内伤,加之年高体弱或误治失治等,导致津伤液燥,阴虚液亏,精血不足,清窍失于濡润,病久瘀血阻络,血脉不通,累及皮肤粘膜、肌肉关节,深至脏腑而成本病,创立补肾清热育阴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旨在研究该方治疗pS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以柳豆叶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RS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柳豆叶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21例中医辨证湿热痰浊痹阻型RS,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1例,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结论:中医药经方加味,辨证论治RS,有确切疗效.
  • 摘要:乌头为毛莨科植物,经初步统计有50多个品种可作药用,有毒性剧烈、作用显著、疗效确切的特点.自张仲景用乌头汤治风湿以来,经几千年的研究,证明是一类既有显著疗效,毒性又很大不太安全的"事非药",在民间将雪上一枝蒿、雪山一枝蒿、铁棒锤、金牛七、火锅子等乌头类中草药传得神乎其神,因功效神奇,而未因毒性太大弃之不用.现许多国家准字号风湿药也多含有此类药.然此类被称之为"暗藏杀机"的毒药,怎样合理使用将成为医者一大难题和焦点.本文《毒药本草》、《毒剧中药古今用》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本人40多年临床体会,总结其在风湿病中的应用。提出提出凡是寒毒痹阻证,应首选草乌、川乌并作为君药使用。寒毒证除有毒邪的十大特征:即顽固性、系统性、火热性、危急症等外,凡见关节疼痛剧烈,畏寒喜热之证者可使用。凡风毒痹阻证、湿毒痹阻证也可作为首选作为君药或佐药使用。因其性味属辛,有祛风、除湿作用,故对风证或湿证也可首选。凡痰毒痹阻证、瘀毒痹阻证、虚毒痹阻证也可选用,但可作为臣药或佐药使用。因为其有通痹止痛、温经作用。而对于热痛痹阻证则非所宜,因为其属大辛大热之药,用之可火上加油。若要用也可在大队清热药中少量加入,只能作为佐药使用。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风湿性疾病患者,此病人病情危重,随时有因心衰或痰阻呼吸道无力咳出而危及生命的可能。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功而见速效,其中可总结之处在于,中医治疗没有只见炎症及肺部感染,而脱离了中医辨证的原则,采取一味的清热解毒治法。而是通过六经论治、认真审证,认定病人属心脾肺肾阳气皆衰,阳气欲脱之太阴、少阴合病兼有太阳、阳明证,未一派祛痰化痰而痰自清,未滥用清热解毒,而肌酶下降,血常规正常。rn 经云:脾病而四肢不用,此由于四肢皆案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健脾益元为治疗根本。此外,亦有治痰独取阳明之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痰不用也。rn 治之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己矣。故以附子,千姜,炙甘草回阳救逆,以太子参,黄芪大补元气,大黄通腑泻瘀,以益阳明。炒白术,茯苓健脾。麻黄,细辛宜肺化饮平喘。砂仁、厚朴和胃降逆,白芥子、鱼腥草温肺祛痰。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病例调查,运用统计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行研究,从中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证候、临床症状分布规律以及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文献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名词进行统一规范,运用临床信息采集表,对10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门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证型、舌脉象、证候要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病例的证候分布频数统计,通过分析信息表采集的数据,前五位症状以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恶风寒、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常见首三位舌质:舌暗、舌淡、舌红.常见的首三位舌苔为:苔白、苔白腻、苔黄.前三位脉象为:脉滑、脉儒细、脉弦等.根据中医辩证得出脾肾亏虚证、痰湿阻络证、风寒湿痹证、湿瘀痹阻证等为较常见证候.结论:通过研究,得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证候类型、舌质、脉象、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并初步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证候与症状、证候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 摘要:目的: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候要素,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风寒湿痹、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湿痹阻、气血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病性以湿、热(火)、寒、阴虚、风为主.结论: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候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门诊治疗的辨证为寒湿痹阻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中医外治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喋呤、来氟米特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60d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3.33%、93.33%,对照组分别为28.57%、78.57%,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观察组炎症指标改善更明显,生活质量有了更大的改善.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小针刀治疗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对科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且愿意接受针刀治疗的60例患者行针刀治疗加药物、物理治疗(针刀组),对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60例患者行药物、物理治疗(对照组).治疗后随访时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相关标准判定两组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针刀组治疗两周后患者疼痛,僵硬明显缓解,针刀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刀切割松解,解除压追、松解紧张挛缩的肌肉、恢复力学的动静态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评价薏芎除湿胶囊的确切疗效,了解该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共43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疗程8周.试验组328例予以薏芎除湿胶囊口服,每次4粒,一日3次;对照组110例予以风湿圣药胶囊口服,每次4粒,一日3次.观察两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情况,并评价各组疗效.结果:两组疾病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及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晨僵时间等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薏芎除湿胶囊可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确切,优于对照药物风湿圣药胶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药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五藤二草汤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将65例RA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10mg,口服,每周1次;硫酸羟氯喹片200mg,口服,每日2次;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藤二草汤,口服,每日3次.连用1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主要疗效指标及细胞因子(IL-6及TNF-a).结果:治疗3月后治疗组IL-6及TNF-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较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五藤二草汤能降低活动期RA患者IL-6及TNF-α水平,从而改善病情.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活血通络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通痹汤(黄芪、秦艽、羌活、独活、苍术、白术、薏仁、地龙、清风藤、桑枝、红花等)配合医药治疗本病10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健脾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缓解症状,改善炎症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消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主要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采用化瘀消痹胶囊治疗确诊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65例,与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55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化瘀消痹胶囊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0%,显效率:24.62%,有效率:47.69%;无效率:7.69%,总有效率达92.31%;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9.1%,显效率20%,有效率54.9%;无效率16%,总有效率达84.0%.结论:化瘀消痹胶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延缓和阻止病情发展,具有抗炎作用,对免疫性炎症有显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观察昆母汤醇提液(KMT)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的RANKL/骨保护素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分析,通过RT-PCR观察RNAKL、OPGmRNA表达强度的变化及RANKL/OPG值.结果:各干预组抑制RA-FLS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各干预组对高表达的RANKL mRNA有抑制作用(P<0.01),对低表达的OPG mRNA,MTX有促进作用(P<0.01),KMT中、高剂量有抑制作用(P<0.05),各干预组对RANKL/OPG值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昆母汤可能通过抑制RA-FLS增殖,下调RANKL/OPG的值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发挥抗风湿作用.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机体对自身滑膜发生免疫反应的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滑膜组织的增生,炎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以及骨和软骨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其中血管翳的形成为一重要的中间环节。滑膜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调亡受抑是RA滑膜增生的重要因素,TNF-α的作用在此过程至为关键,它通过与TNFR结合使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过度活化而启动抗凋亡信号,导致了多种抗凋亡分子的转录,进而抵抗由死亡受体或线粒体依赖途径引发的凋亡。rn 寒痹康汤是课题负责人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方,由秦艽汤(秦艽、防风、黄芪、附子、麻黄、当归)加淫羊藿、狗脊、青风藤组成,具有补益肝肾、益气温经、祛风除湿止痛之功。在临床上应用秦艽汤及寒痹康冲剂治疗不同证型的RA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并可明显下调RA患者升高的TNF-α及IL-1β的水平。动物实验亦表明寒痹康汤能改善大鼠关节肿胀指数,能诱导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具有较好的疗效。rn 本研究表明,寒痹康汤能下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NF-κB的表达,作用与甲氨蝶吟相当,进一步阐明了寒痹康汤治疗RA的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金关片对CIA大鼠T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来氟米特组、金关片高剂量组、金关片低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CIA造模,造模当天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含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10、TNF-α、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金关片能升高CIA大鼠CD8+T细胞水平,降低CD4+T细胞水平,下调CD4+/CD8+的比例;显著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2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P<0.01).结论:金关片能调节CIA大鼠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平衡,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芍汤剂中的有效成分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检测大鼠经白芍灌胃后血浆中芍药苷的吸收,并以芍药苷作为干预因素,探讨其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影响.方法:(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PDA法,色谱柱为:UPLCBEHC18色谱柱(2.1×50mm,1.7μm),流动相:乙腈(A2)和1%醋酸水(B2),流速:0.25mL/min,检测波长:190-480nm,对白芍汤剂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用白芍汤剂灌胃SD大鼠,采用UPLC-PD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成分;(2)采用牛Ⅱ型胶原蛋白混合完全弗氏佐剂的方法诱导SD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动物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芍药苷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筛选芍药苷最佳剂量干预CIA大鼠.动态观察芍药苷干预后CIA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增长数、关节炎指数积分、足爪肿胀度、关节X线摄片及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用ELISA同步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芍药苷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结果:(1)在不足4min内,白芍汤剂中的芍药苷成分获得良好分离.灌胃白芍汤剂30min后健康SD大鼠的血浆中可测出芍药苷成分.(2)根据ELISA分析结果选择芍药昔中剂量浓度(1mg/kg.d)干预CIA大鼠.干预后模型组与芍药苷组关节炎指数积分于21天左右达高峰,芍药苷组在35天和42天发病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5);关节X线摄片示芍药苷组大鼠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低,关节骨骼破坏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弱;HE染色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可见大量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厚等病理特征;治疗组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及炎症细胞浸润,滑膜轻度增厚;模型组和治疗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在第28天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模型组稍有降低,第42天治疗组血清IL-1β、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能简单、快速、灵敏、有效地测定白芍汤剂中的芍药苷含量,并发现白芍汤剂有效成分芍药苷为大鼠血浆可吸收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可以显著提高大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耐受性,能够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水平,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炎症反应与骨质侵蚀,为进一步研究芍药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对麝火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予麝火疗法治疗,施治步骤按先后次序为烧麝火、贴拔毒生肌膏、吃发物、饮雷公藤通络酒等四法,一般35-45天为结束疗程.结果:经治疗后,化脓时间3-7天,平均4.73天;起效时间最快5天,最慢13天,平均7.68天,伤口完全愈合时间最快32天,最慢47天;本组100例中,显效84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显效率84%.,对腰背疼痛、晨僵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麝火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经济、操作简单易行,疗效优等特点,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新技术新方法,深入挖掘整理其中医理论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方法:研习中医经典相关内容,梳理目前相关领域文献,对现有相关中医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指导今后研究.结果:脊里针治疗AS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取经督脉,应用空心细针深刺督脉腧穴到达硬膜外腔,注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通过针灸和药物的双重治疗作用,改善督脉阻滞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结论:脊里针治疗具有丰富和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出了独特的疗效.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法,治疗组予阎小萍教授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补肾强督方加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疗效观察,并对阎小萍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中药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提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方,为中医药诊治本病奠定基础. 本研究结果,按药性分析提示阎师喜“寒温并用法”;常用药按药物分类前三位为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肾药,常用药按归经分类前三位为:肝经、肾经、脾经。常用药物与阎师提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补肾壮骨”、“活血通络”、“顾护脾胃”、“调肝养肝”等辨治法则是相符合的。并且治疗组502例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肾虚督寒证、血瘀证为主,分别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96.81%,98.21%,亦佐证了上述辨治法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摘要:目的:探讨强脊方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强脊方,每日1剂;对照组采用金鸟骨通胶囊,每次0.70g,每日3次.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指标积分、Bath功能指数(BASFI)、疾病活动指数(BASDAI)、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HAQ)、晨僵时间、指地距、胸廓活动度、枕壁距、Schober试验、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指标积分、HAQ、VAS评分、晨僵时间、BASDAI、BASFI、C-反应蛋白、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壁距、胸廓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脊方可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临床疗效肯定,适合该证型患者临床使用.
  • 摘要:目的:膝部骨关节炎不再是退行性为主的病变,而是炎性为主的疾病,多伴有滑膜炎而出现关节积液、肿胀、疼痛、关节功能明显受限,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来认识和治疗膝骨关节炎滑膜积液,从而观察其疗效.方法:1.内服中药:用自拟新加骨痹汤,其药物组成:双花30g连翘15g青风藤30g怀牛膝15g白术15g七叶一枝花2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蜂房10g秦艽20g川芎15g红花12g巴戟天15g杜仲15g车前子15g苡米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防己12g草解12g.水煎服,一剂药煎两遍,每遍煎1小时,合起来分早晚两次服.无煎药条件者,用煎药机代煎.30付为一疗程.2.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膝关节经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10ml~20ml的针管(9号针头),按无菌操作行髌骨下穿刺,确认进入关节腔内,尽可能地抽尽关节积液,然后注入玻璃酸钠2.5ml,拔出针后,用创可贴外敷针眼处,如果关节积液较多者,用绷带加压包扎.3天内减少下肢负重.每一患关节注射1支(2.5ml),一周1次,5次为一疗程.3.正清风痛宁2ml、2%利多卡因2ml混合.首先触摸膝关节周围痛点,再用拇指指腹寻找痛点里有结节感或沙粒感或囊状感的反应点.将混合药液每个反应点注射0.1-0.3ml,不注入关节腔内,隔2日一次.4.顽固难治者加用来氟米特.结果:396例中,337例服中药达到30付以上,其余都是服20付以上,312例注射玻璃酸钠达到5次,其余都是2次以上,其中有126人每一次都是双膝关节各一支,有118例疼痛较重者,加服5~10天非甾体抗炎镇痛药,39例顽固难治者加用来氟米特.疗效观察的是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3个月内的结果.缓解135例,占34.1%,显效186例,占47.0%,好转62例,占15.6%,无效13例,占3.3%,总有效率占96.7%.结论: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来认识和治疗膝骨关节炎滑膜积液,互补提高,能较快地缓解症状,消除关节滑膜积液,且副作用少,有效率高,对一般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尤为适宜.
  •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从"毒"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辨证符合热毒血瘀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采用SPSS19.0分析治疗前后指标差异.结果: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够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缓解炎症及免疫反应程度,减少中医症状评分及SLEDAI评分.结论: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可靠,不仅能控制病情、减少西药用量,还可以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可侵犯皮肤、关节、肾脏、浆膜等多系统、脏器.予以阳和汤加味治疗:熟地黄30g,麻黄6g,肉桂6g,炮姜炭10g,鹿角胶(烊化)12g,白芥子6g,制附子(先煎)1Og,黄芪30g,当归1Og,赤芍12g,地龙6g,川芍6g,生甘草1Og。加减:寒邪偏胜者加制川乌或制附子加量:湿邪偏胜者加薏苡仁、苍术、防己:瘀症明显者加红花、乳香、没药、威灵仙;肝肾亏虚、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续断、仙茅等:痛在上肢者加桂枝、桑枝、姜黄、海桐皮: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秦艽;久病不愈者加化痰破瘀、虫类搜剔之品,选用全蝎、乌梢蛇、蜂房、娱蚁等。所有药物均经药师鉴定符合中药药典的规定。水煎服,1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及海鲜类食物,避免情绪激动及精神紧张,生活规律,适当锻炼。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疗法对系统性硬化症雷诺现象的疗效.方法对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丹参片、青霉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以临床症候评判及甲皱微循环评价疗效,以肝肾功能为安全性指标.结果:57例完成了研究,在临床症候方面,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甲皱微循环方面,两组输入枝、输出枝、血液流态积分、总积分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雷诺现象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雷诺现象.
  • 摘要:目的: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SSc)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影响.方法:通过SSc患者制备强的松、青霉胺及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分别加入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体系中.培养72h后,采用比色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成纤维细胞培养基中羟脯氨酸和TGF-β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西医组、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含药血清均能明显抑制正常人和SSc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P<0.05或P<0.01);与西医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1).不同浓度的西医组、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SSc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P<0.01),且中西医结合组比西医组的抑制作用更强(P<0.01).同时,对照组SSc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基中胶原含量与TGF-β1呈直线正相关性(r=0.895,P<0.05).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能有效减少体外培养的SSc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和TGF-β1的分泌,可能是其治疗SSc的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白塞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涉及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狐惑",认为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热病伤阴或脾虚湿聚内瘀,湿、热、火、毒为其病理基础,上攻口眼,下注二阴,外犯肌肤,入血为斑,内侵脏腑,变证从生,虚实错杂的疑难病证.本文主要论述笔者运用脾胃学说辨证治疗白塞病的心得体会.提出用升阳除湿、疏风清热法治疗属湿热内蕴之证型,用益气健脾法治疗属脾虚湿聚之证型,用散郁养阴法治属阴虚内热之证型。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资料的调研,总结出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昆明地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昆明地区652例KOA患者病例调查结果分析研究,探讨骨关节炎证候学规律,分析其中医证候在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结果: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医证候在实证以寒湿痹阻证、痰瘀互结证为主,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结论:昆明地区骨关节炎中医证候以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多见,急性期以寒湿痹阻证为主,慢性期以肝肾亏虚证及气血两虚证常见.
  •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相关文献资料,阐明中药干预骨关节炎风寒湿阻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截止至2012年5月15日,语种不限.选择中药干预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英国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方法、Jadad评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疗效、不良反应、关节疼痛评分、功能评分、肿胀评分、压痛评分等指标或其治疗前后差值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试验效应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 结果:纳入4项RCT、1项非随机临床试验进行系统性评价.涉及452例OA患者,单个研究样本量50~160例不等,平均90.4例.合并后总有效率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58,95% CI(0.59,4.19)],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倒置漏斗图显示出图形欠对称.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26,95%CI(0.11,0.65)],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疼痛评分改善[SMD=-0.50,95% CI(-0.77,-0.24)]、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SMD=0.10,95% CI(-0.45,0.66)]、肿胀评分改善[SMD=-0.18,95% CI(-0.98,0.62)]、关节压痛评分改善[SMD=0.26,95% CI(-0.32,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对纳入的5项研究单个结局分析和定量综合分析可见中药治疗骨关节炎风寒湿阻证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和较好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骨关节炎(0A)是一种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临床以关节肿胀、休息痛、僵硬、肥大、活动受限及畸形为主要症状的常见风湿病.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重体力劳动者好发本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发病,女性的发病率约是男性的二倍,故可谓之"重女轻男"的骨关节病.关节劳损是发病的基础.多发于负重较大,活动较多的关节,以颈椎、腰椎、膝、髋等大关节为主,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产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的综合程治疗措施只能起到减轻疼痛,保护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而无特效药物能阻止本病的进展,某些药物还有副作用;手术治疗痛苦大,费用高,患者不易接受.为此研制出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以攻克和治疗OA,是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方法:采用医院研制的"胃痹1号胶囊"(院内制剂,方由独活、桑寄生、牛膝、杜仲、狗脊、千斤拨、乌梢蛇、威灵仙、狗脊、炮山甲、血竭等中药组成).将精选的中药洗净晒干粉碎成粉末,经高温消毒后装胶丸或制成水丸,每次服10克,每日服3次,饭后服.15天为1疗程.结果:早期1个疗程见效,中期3个疗程缓解,最长经过5个疗程服药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治疗有效者,一般要继续坚持服用3~6个月,以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经过88例膝、腰、颈OA患者的临床观察,其中治愈38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5%.88例患者中发生在颈者25例,腰椎20例,膝关节43例;男性32例,女性56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4年.结论:OA俗称骨赘、骨刺,属中医骨痹,筋痹范畴.研制的"骨痹1号胶囊",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补益肝肾、软坚散结、消除骨赘之功效.本药为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经我院十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确有起效快、疗效可靠、服用方便等优点,正在临床推广和进一步开发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成药化瘀消痹胶囊治疗骨关节炎(OA)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变化.方法:治疗OA患者共90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化瘀消痹胶囊和骨肽片2组,服药8周.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治疗前后收集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血清MMP-3和TIMP-1的水平,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血清MMP-3和TIMP-1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MMP-3和TIMP-1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减低,MMP-3/TIMP-1比值减低,未见血常规和肝功异常.结论:化瘀消痹胶囊在OA的治疗中降低了MMP-3、TIMP-1的水平以及MMP-3/TIMP-1比值,不良反应少见,提示了化瘀消痹胶囊具有改善关节炎和减轻骨破坏的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观察盘龙七片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盘龙七片每次3片,每日3次;对照组30例,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250 mg,每日3次.两组均为6周,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其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关节压痛、平地行走痛、静息痛、关节活动度等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在关节压痛、平地行走痛、静息痛、关节活动度等症状体征方面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盘龙七片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
  • 摘要:镇万雄认为产后风湿病是分娩时、或分娩后100天内正气亏虚、不慎受凉而导致的,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营卫虚弱、卫表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基本病机,治疗不论新久,皆当不补益气血、滋补肝肾,兼以祛风除湿散寒,随症而侧重点不同,不仅要长期治疗,而且还要使用重剂重投,方能力起沉疴.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针刀疗法,对照组43例采用牵引、按摩、中频等常规治疗,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症状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摘要: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酶活性的改变、尿酸盐转运蛋白的突变以及尿酸盐结晶诱导的炎症反应,导致了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本文从尿酸代谢异常及免疫与炎症两个方面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提出痛风中,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生成过多、尿酸排泄减少。NLRP3炎性体在GA患者中表达异常,提示NLRP3炎性体可能参与了痛风性关节炎症反应过程,在痛风炎症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风湿病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专科专业人员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方才起步,福建于90年代初期才开始专业建设.医院的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的开展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指导下是省内较早的.风湿性疾病疾病范围广,与多学科交叉,病变复杂、多样、损害重.许多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专业诊治而延误病情,痛苦不堪,相当多病人失去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福建省的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科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工作的深入,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本文探讨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近年来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情况;介绍了学科科研成果、科研课题、发表著作、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炎节液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升高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eRA)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20例患者病程均小于半年,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5例RA患者,55例非RA关节炎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GPI抗原、类风湿因子(RF)的浓度,并检测其中60例患者关节 液GPI指标.结果:65例RA患者血清中GPI浓度为(1.26±1.29)μg/ml,55例非RA关节炎组为(0.126±0.22)μg/ml,50例健康对照组为(0.07±0.05)μg/ml,RA组血清中GPI浓度显著高于非RA关节炎组(P<0.05)以及正常体检组(P<0.05),RA组关节液GPI浓度显著高于非RA关节液组(P<0.05),RF联合血清GPI检测RA诊断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4.5%.结论:RA患者GPI血清及关节液中显著升高,可成为早期RA诊断指标之一,GPI与RF联合检测在早期RA诊断的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从主要的关节症状到关节外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关节外受累表现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炎,而类风湿多发性神经病常为血管炎所致,同时常有皮肤或其他脏器的血管炎并存.科室近期收治的1例类风湿血管炎(RV)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本例患者特殊之处在于尚需鉴别其皮肤改变及感觉异常是RA所致还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下肢疼痛坏疽和感觉异常,多由长期血搪控制欠佳引起。本例患者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亦无糖尿病家族史,虽然入院后查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清葡萄糖偏高,但之后糖耐量检查及连续监测空腹及餐后电脑血糖均正常,患者未使用控制血搪药物,故考虑该患者下肢皮肤病变及肢体感觉异常由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血管炎引起。所以皮肤坏死、肢端坏疽及感觉异常并不是糖尿病并发症,而用RA伴发血管炎则更易解释溃疡、坏死和神经等病变。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湿热蕴结型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以及炎性活动指标ESR、CRP,探索IL-17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科病房RA湿热蕴结型患者90例(28例有膝关节积液)作为研究对象,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血清对照组,以30例膝关节积液的OA患者作为滑膜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并检测RA病例的ESR、CRP.利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患者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滑膜液较RA血清和OA滑膜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血清IL-17表达与炎性活动指标ESR、CRP无相关性(r=0.092,-0.082;P>0.05);RA滑膜液IL-17表达与炎性活动指标ESR、CRP亦无相关性(r=0.113,-0.034;P>0.05).结论:IL-17作为Th17细胞的主要效应性细胞因子,RA湿热蕴结型患者不同病程中血清和关节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皆明显升高,但与ESR、CRP无相关性,说明IL-17参与了RA的发病发展,但IL-17的表达水平与病情活动无明显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评价益赛普联合雷公藤多苷与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在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未接受过益赛普治疗的老年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予益赛普25mg/次,皮下注射,2次/周,3个月后益赛普减为25mg/次,皮下注射,1次/周.试验组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10mg,3次/天,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1次/周,疗程为24周.在0、4、8、12、2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休息痛、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健康评价(HAQ)、病人对疾病的评估、医生对病情的评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采用ACR20、ACR50、ACR70标准来评价疗效,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任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第2周时,试验组ACR20有效率为58%,对照组为56%(P>0.05),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疼痛VAS、医生总体VAS评分、病人总体VAS评分、ESR、CRP和HAQ等,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4周时,益赛普联合雷公藤多苷组ACR20有效率为80.2%,对照组为78%(P>0.05).两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赛将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RA与益赛t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能迅速改善与RA相关的各项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主要病理改变涉及关节滑膜血管新生及关节外大血管的脉粥样硬化,因此可将其定义为一种血管性疾病.从微环境的角度讲,RA和肿瘤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即大量致炎因子、致血管新生的活性分子以及低氧状态.因此,RA的血管靶向性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滑膜血管供应、饥饿血管翳并限制其增生,而且可以抑制关节外大血管破坏.但目前RA的治疗现状是,RA药物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等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但对导致滑膜血管新生的信号通路没有实质性影响,仍有30%发展成为难治性RA.RA要获得真正的临床缓解,不仅需要抗炎,同时需要控制滑膜血管新生.
  • 摘要: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的合并症,提高AS诊断水平.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医院因病情较重而住院的1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56%的患者首发症状为中轴关节不适;60%的患者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周围关节炎;94%的患者HLA-B27阳性;抗核抗体(ANA)阴性率为88%;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率为96%;94%患者ESR升高;96%患者CRP升高;病程2年以上患者骶髂关节CT:炎性病变Ⅱ级及以上者比例明显高于病程不到1年者.结论:AS患者早期以中轴关节受累的临床表现多见,HLA—B27对A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骶髂关节病变的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应提高对As的认识,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所有患者经正规治疗,病情均得到控制.不正规治疗预后差.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筋痹和骨痹范畴,本文以活血通督,补益肝肾的基本大法对强直性脊柱炎予以长期中药治疗,并辅以短期西药免疫抑制剂莱氟米特和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治疗11例,取得了改善腰椎及髋关节的功能并且疗效稳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值得推广.
  • 摘要:SLE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罕见,国内多为个例报道,国外文献总结其在SLE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1.34%,88%为女性,平均年龄27岁,44%的患者SLE病程在一年内,60%的病程在两年内,其中极少数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有狼疮活动,成年患者平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为13. 37分,平均有4.4个器官系统受损。 本文患者既往无胆道疾患、酗酒、高脂、高钙血症和病毒感染等常见的急性胰腺炎病因,发病前激素自行减量导致狼疮活动,发病时SLEDAI积分为13分,可诊断SLE合并急性胰腺炎,激素治疗效果好,恢复快,随访2个半月未见复发。
  • 摘要: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白塞氏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索治疗白塞氏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8例白塞氏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服用沙利度胺10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60 mg/d,疗程12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TNF-α水平,比较两组的疗效及TNF-α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为58.62%、31.03%(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60.87%(P<0.05),沙利度胺联合雷公藤多甙的总体疗效高于沙利度胺.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4例.结论:沙利度胺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白塞氏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依从性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BMD)影响.rn 方法:60名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10mg周、阿仑膦酸钠70 nmg/周、钙尔奇-D 600 mg/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制中药丸剂(益肾健骨丸,8g/丸,1丸,日3次口服).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后腰椎(L1~4)后前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区部能的BMD.rn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的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O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腰椎BMD(1.021±0.175)与治疗前(0.923±0.119)相比明显上升(P<0.O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0.953±10.128,P<0.O5),而股骨颈、大转子、Ward区部位的BMD(分别为0.903±0.108,0.815±0.095,0.725±0.088)与治疗前(分别为0.895±0.105,0.809±0.096,0.717±0.094)及对照组(分别为0.899±0.101,0.813±0.083,0.721±0.082)相比,无明显差异(P>0.O5 );治疗1年后,洽疗组的腰椎BMD(1.137±0.131)与治疗前(0.923±0.119)及对照组(0.998±0.109)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股骨颈、大转子和Warn区部位的BMD(分别为1.109±0.165,0.992±0.112,0.894±0.094)与治疗前(分别为0.895±0.105,0.809±0.096,0.717±0.094)及对照组(分别为0.926±O.104,0.843±0.089, 0.748±0.080)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1年与6个月相比,治疗组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区部位的BMD均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各部位的BMD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常规西药结合传统中药能明显增加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以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方法:根据膝骨关节炎相关健康保健知识,自行设计问卷,包括6个问题:①对疾病不利的各种因素,②用药情况,③关节肌肉锻炼,④减轻受累关节的负荷,⑤保护关节,⑥物理治疗.每个问题设计两个以上答案,均为多选,选2个以上为知晓,问卷完成后,数据输入Excel2003,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膝骨关节炎患者在"对疾病不利的各种因素"、"用药情况"、"关节肌肉锻炼"、"减轻受累关节负荷"、"保护关节"和"物理治疗"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72.8%、91.8%、72.8%、34.8%、64.6%、80.4%;②在"对疾病不利的各种因素"、"关节肌肉锻炼"、"减轻受累关节负荷"、"保护关节"和"物理治疗"问题的知晓率中,职业方面干部优于工人,工人优于农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方面高中以上毕业优于初中以下毕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对骨关节炎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农民,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患者保健知识的宣讲,患者要加强自我保健知识的学习,提高保健意识.
  • 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是关节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软骨下骨的正常合成与降解失衡达导致的结果.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OA的病理最初发生在软骨,逐渐侵犯软骨下骨及滑膜等周围关节组织,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OA软骨下骨的改变在软骨退变开始之前便已经发生,但无论如何,软骨下骨的改变都是骨关节炎所必经的病理过程,因此软骨下骨的改变与0A的发生发展存在着明显相关性,对研究OA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软骨下骨的力学效应的改变引起骨代谢失衡,从而使软骨下骨重塑活跃引起变硬,密度改变等,最终跟软骨退变相关联。软骨下骨与软骨之间相互依存,两者的改变可以相互促进关节炎的进展。因此在以后关节炎的防治中,可以将软骨下骨作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在关节炎的早期抑制软骨卞骨的过快代谢,延缓骨重塑,平衡软骨下骨的力学效应,肯能会为骨关节炎的治疗开拓新的领域。
  • 摘要: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的慢性疾病,因其病程长,治疗效果慢,患者受尽病痛折磨。同时患者感觉病程不可预测,病情波动不稳,加上较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这种长期的多重心理压抑,造成了患者精神上的焦虑和抑郁,出现了精神障碍性疾病。这里所说的各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即是传统病名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等,在《精神病学》所包含的各种原因所致的精神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国际疾病标准目录分类中的三大类型,排除了精神分裂症。于孟学主编《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第十四篇第五章统称为精神性风湿病。笔者认为,风湿病与精神障碍性疾病,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前因后果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是二个独立病种的相加重叠,故称之为合并病。经统计,风湿病合并各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占19.5%,以类风关为榜首。在临床工作中要提示的是:当发现患者所主诉除了风湿病的特征之外,伴有精神方面的症状,如伴有神经紧张、惊悸、汗多和严重失眠的患者,应当考虑风湿病合并各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可能,并详细询问病情,仔细分析,明确诊断。在治疗上,通过临床对比认为:是合并病就要合并治疗,以治疗风湿病为主,精神障碍性疾病为辅。在用药方面,对于轻、中型精神障碍的患者尽可能的加用一些安神、疏肝解郁的中药或中成药,对于重型精神障碍的患者,应当该加用三环、四环类抗忧郁药或抗焦虑药。只有合并治疗,才可增强疗效,防止治疗失败,杜绝意外事故。
  • 摘要:目的:观察内服塞来昔布胶囊合外用痛风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门诊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属"痹证",两组具有可比性,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例.治疗组予内服塞来昔布胶囊合外用痛风散治疗,对照组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两组饮食控制及其他一般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患者关节止痛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关节止痛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显著短于观察组(均P<0.05).结论:中药痛风散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凉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无胃肠刺激,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山大颜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山大颜合四妙汤及秋水仙碱片治疗,两组均于给药14天,观察临床症状、关节功能、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30例,临床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Ridit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山大颜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 摘要: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范永升教授对该病有独到的经验.认为该病隶属于"肺痹"、"肺痿"范畴.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痰瘀阻肺,肺失宣降.病变的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肺脾肾亏虚,标实主要为寒湿、燥热、痰浊和瘀血.总体治疗原则为宣降肺气、扶正祛邪.化痰通络应贯穿治疗过程始终.临床主要分寒湿阻肺、痰热郁肺、痰瘀阻肺、燥热伤肺、气阴两虚和肺肾气虚六个证型.用药特点为重在宣肺、祛除痰瘀、重视润燥和善用温药.并列举医案一则,以飨同道.
  • 摘要:目的: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对于燥综合征NOD小鼠颌下腺组织水分子通道蛋白-5(AQP-5)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唾液腺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羟氯喹组、中西药组,每组10只,及Ba1b/C小鼠10只作为正常组.中药组每天按灌胃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煎剂0.4ml,羟氯喹组每天按照灌胃羟氯喹稀释液0.4ml;中西药组每天灌胃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羟氯喹稀释液0.4m1.实验进行8周后处死小鼠,解剖摘取颌下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颌下腺组织AQP-5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颌下腺组织AQP-5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颌下腺AQP-5及其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组、中药组、中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AQP-5mRNA表达高于羟氯喹组.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方药能提高NOD小鼠颌下腺组织AQP-5及其mRNA表达.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可能通过上调SS颌下腺AQP-5及其mRNA表达,改善颌下腺的病理损害.
  • 摘要: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较为多见(10%-24%),中医药对其治疗治疗有一定优势,临床上应该在坚持辨证论治前提下,适当与西药联合,始终贯彻滋阴养血润燥的治疗大法,并注意顾护脾胃、调畅情志.
  • 摘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是同一种疾病,但其全身症状较关节症状更为明显,年龄较小的患儿常先有持续不规则发热,皮疹,全身淋巴结或肝脾肿大等.晚期病变可累及软骨和骨,发生软骨吸收,骨侵蚀等多关节畸形.JIA逐渐成为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Danner等报道,<16岁白色人种JIA发病率接近19.8/10万.虽然发病率较低,一旦患病将影响患儿的人生轨迹,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rn 鲜虫类药制剂的代表药物“金龙胶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其虫类药钻透搜剔,破瘀散结,善入细微孔隙之处的独特作用,优于植物药。这些与它含有丰富的生物小分子活性物质细胞跨信息传递和积极参与细胞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金龙胶囊”是虫类药应用上的突破与发展,解决了传统工艺制备的产品氨基酸、蛋白质、多肽、多糖、酶类等成分的缺失和失活,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它的有效活性成分,更易于被人体所吸收。金龙胶囊对重症风湿病治疗的优势还没有被医学界重视,应该对金龙胶囊进行扩大病种研究,推广应用。
  • 摘要: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手段,《内经》中虽没有建立湿邪及其病证的诊断体系,但其中一些论述,勾画了湿病诊法的雏形,即使在今天对湿病诊疗仍有指导意义。
  • 摘要:风湿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组疾病.其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百余种.由于该类疾病病程长、致残性强,又缺乏特异性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漫长的病程中,病情复杂多变、反复发作,日常生活中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其治疗效果,所以科学、精心的调养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祖国医学历来注重养生保健,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记载.《内经》养生的基本原则:法子阴阳,调于四时;动静结合,形神兼养;综合调摄,中和有节;对促进风湿病的康复及预防疾病复发均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封髓丹首见于明·董宿《奇效良方》,潜阳丹为清·郑钦安所创,二者合方名日"潜阳封髓丹".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擅长风湿性疾病的诊治,他在原方的基础上(砂仁、附子、龟板、甘草、黄柏、砂仁)加减配伍,扩展了本方原有的适用范围,加强了其功效.能清上温下,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助阳生津,对于下元不藏、虚火上浮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较好的疗效,具有很好的社会推广适用价值.
  • 摘要:温胆汤源于北周姚僧垣《集验方》,由《外台秘方》、《千金要方》集载而传下来,本方创制时用以温养胆气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属于胆虚胆寒者.《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而现代临床多选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较《干金要方》加茯苓、大枣.温胆汤的临床应运范围广泛,从治痰剂扩展到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笔者以此方加利湿祛浊、通络止痛兼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湿热痹,疗效满意。提出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痹多见食肥甘厚味之人、或嗜酒之徒、形体壮实之人。此类体实之人,多湿多痰,酒及肥甘厚味之品易化热酿湿,多郁多火,外风引动内风,挟素蕴之湿痰侵及经脉、入络,络热,则见手足痹肿痛,微红或不红,按之则痛更剧,或初摸皮肤热不甚,久则灼热烫手,手不能招举,足不能步履,湿热之邪充斥三焦,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而水道由三焦而行,三焦升降失常则津液不得输布,见手足漫肿如脱,大便溏滞不爽,小演短少,色黄味重,舌红或淡红,苔黄厚腻或黄腐苔,脉濡数或濡细。温胆汤开上、宜中、导下、舒展气机作用,加祛风通络之品使气机调畅,三焦通达,津液四布,水道通畅,自然病解而痹证除。
  • 摘要:目的:基于文本挖掘数据,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证-症-法-方药规律.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涉及RA关键词的所有文献数据,通过降噪处理以及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RA的证型、症状、治法、方剂及中药规律,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一维频次的解释及二维网络图的展示.结果:文本挖掘的RA临床证型表现虚实夹杂,以痰瘀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亏虚、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证常见,相关脏腑多涉及肝、肾、脾;症状挖掘结果中频数较高的肿胀疼痛、晨僵、强直、功能障碍、关节畸形与临床实际相吻合,侧面从数据上佐证了文本挖掘的可参考性;方药的选择体现了活血通络、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的治疗原则.结论:通过文本挖掘回溯文献,并结合人工阅读降噪,能够比较客观的总结RA的证-症-法-方药规律,为医师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医临床数据客观化提供一种特定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 摘要: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构建和应用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获得与人RA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尤为重要,本文就现阶段中医药研究中所用的RA动物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个人在实验中的体会和中医临床辨证的特点,对建立符合中医药研究需要的RA动物模型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rn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也就是中医病因造模,此模型复制强调模拟临床病证形成的原因,以此病因施加在动物身上,力求造成的模型和病人“证”的一致,突出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但是中医传统病因并不一定是能直接引起相应中医证候的客观因素,同一病因可以致多病,多种病因可以导致同一疾病,单纯的外在致病因素并非是直接的发病因素,多为诱发因素而己,即使临床症状相似,客观指标及病理与人RA改变不一致,不具有特异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判定标准。rn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建立疾病动物模型过程中加入中医病因因素,建立相应的模型,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显示出各自对病证发生、发展的致病特点;即体现了中医特色,又有客观理化指标和病理学改变。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RA的中医药研究中应用很广泛且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病因遭模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病证结合动物模也存在较多病因造模和病理造模两种因素的叠加。病证结合动物模应是在明确的疾病模型基础上,对实验动物进行中医证候四诊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的评价,而不是病因造模和病理造模两种因素简单的叠加。
  • 摘要:总结对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自制痹痛3号配合红外线治疗,常规治疗的两种疗效观察,认为中药痹痛3号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辅以红外线局部熟疗,扩张毛血血管,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浓度交换和吸收速度,另一方面增强局部代谢达到缓解疼痛,促进损伤修复的目的,取的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尪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阴虚兼瘀血痹阻证)有效性、安全性.方法:40例RA患者按2∶1∶1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治疗组给予尪痹片口服,4片/次,1d3次,对照Ⅰ组给予甲氨蝶呤片(MTX),每周一次,每次10mg.对照Ⅱ组给予尪痹片,4片/次,1d3次,甲氮喋呤(MTX),每周一次,每次10mg.观察疗程共8周.在治疗前后,按症状、体征分级记分法评估关节痛、晨僵、关节功能活动程度,按证候轻重程度用记分法评估关节疼痛、僵硬、肿胀、腰膝酸软、平均握力、喜暖畏寒程度、头晕耳鸣、舌象脉象等;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对姓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60.0%、90.0%.每组治疗前后ESR、CRP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均有效,但三组之间治疗后ESR比较,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20例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出现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但较轻.结论:尪痹片能在较短时间内减轻RA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中医证候,达到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和降低炎症指标的目的,其疗效优于甲氨喋呤片组,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尪痹片与甲氨蝶呤片联合用药组临床疗效又优于单纯使用尪痹片和甲氨蝶呤组,但副作用也有所增加.
  • 摘要:目的:观察高活动度的难治性RA重用清热解毒药的疗效.方法: 对高度活动性(DAS28>5.1),同时2种以上DMARDs联合用药反应不佳的24例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清热解毒剂(速效热痹饮)加大剂量服用,40-60 mL,每日口服3次,观察3个月,以ACR20和中医证候积分为疗效指标,同时记录肿胀关节数及指数、压痛关节数及指数、晨僵持续时间、疼痛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HAQ)、ESR、CRP等的改善情况及DAS28评分.结果:ACR20治疗组有70.8%的改善率,对照组为36%.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临床痊愈0,显效25.3%有效61.5%无效13.2;对照组临床痊愈0,显效11.8%,有效41.4%,无效46.8%.两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单项指标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也以治疗组对症状体征的改善较为理想,而治疗终点除对疼痛疗效相当外(P<0.05),其余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难治性高活动RA重用清热解毒药能增加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三仁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非甾体消炎药、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20天后,治疗组晨僵、肿胀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仁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疗效可靠.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由于其发病原因以及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临床上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青蒿是传统的清虚热中药,但已有研究证实,其提取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活性,对痹证尤其是实热痹证显示出强大的治疗潜力.大量研究证实,Art对一方面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活性,同时具有显著的抑制RA滑膜血管新生活性,因此具有二线抗风湿药的开发潜力.rn 青蒿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自身免疫、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为其治疗以SLE,RA等为代表的痹证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传统治疗RA的疾病控制性抗风湿药物(慢作用药物)相比,青蒿素具有和甲胺喋呤、羟氯唑、环磷酰胺、环孢素A、糖皮质激素类似的免疫调节效应,而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却很小,使得青蒿素在治疗RA方面比其它更具优势。国内有一些相关的临床观察,例如崔向军、韦崇等分别用青蒿琥酯片(200 mg,口服一日一次)和蒿琥酯粉针剂静脉注射(60 mg,一日一次)治疗RA患者,结果显示青蒿琥酯治疗RA的疗效与羟氯喹、甲胺喋呤相同或相近,而其不良反应却较甲胺喋吟轻。目前国外还没有关于青蒿素治疗RA的临床研究。因此,关于青蒿素在治疗RA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科学的临床研究资料的支持。
  • 摘要:目的:评价痹痛舒胶囊的确切疗效,了解该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共47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疗程7天.试验组356例口服痹痛舒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对照组117例口服芬必得胶囊,每次1粒,每日2次.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评价各组疗效.结果:两组疼痛疗效、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痹痛舒胶囊可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在于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确切,优于对照药物芬必得胶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药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紫草塞对人滑膜成纤维细胞环氧化酶-2(COX-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紫草素可能的免疫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膝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各加入IL-1β、TNF-α15ng/ml,体外模拟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以塞来昔布作阳性对照,进行紫草素(浓度为5-80μg/L)干预,分别作用24h、48h、72h后终止培养.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 mRNA表达情况.结果:紫草素对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 mRNA的表达,与浓度无明显依赖性(P=0.089),用药时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塞来昔布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 mRNA水平的表达亦无明显浓度依赖性(P=0.051),而与用药时间显著相关(P<0.0001).紫草素对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 mRNA表达的影响与塞来昔布相比,其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紫草塞可通过抑制COX-2mRNA基因表达,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抗炎作用,为开发紫草素成为COX-2抑制剂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昆母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活动性RA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昆母汤联合甲氨蝶呤、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用甲氨蝶呤、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疗程12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分析病情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ESR、CRP、RF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DAS28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DAS2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昆母汤治疗RA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清热活血方药抑制CIA大鼠骨破坏的机制.方法: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MTX组(C组)和风湿清组(D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CIA造模,C组与D组免疫后第14d开始给药,给药直至第49d.以足肿胀、病理切片、骨密度及血清中IL-17、ANKL、MIP-1α的表达水平综合评价清热活血方药对CIA大鼠骨破坏的干预情况.结果:造模后足肿胀明显、足部关节骨破坏严重,给药两组能改善足肿胀及骨破坏;造模后整体骨密度下降,给药后骨密度上升,第56d时,D组与B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造模后IL-17、RANKL、MIP-1α的表达水平上升,给药后呈下降趋势.结论:清热活血方药可以抑制骨密度下降,防止骨破坏,其机制可能通过骨免疫Th/RANKL系统,下调IL-17、RANKL、MIP-1α的表达水平,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促进成骨细胞活跃,从而抑制骨破坏.
  • 摘要:目的:观察四物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学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健脾生血颗粒联合非甾体消炎药、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四物汤合三仁汤加减的中药煎剂联合非甾体消炎药、甲氨蝶呤治疗.观测患者血沉、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及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等.两组均在治疗6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提高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小板、ESR、CRP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物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对RA疗效显著,并能改善贫血,降低血小板计数.
  • 摘要:随着对AS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AS对其控制炎症及调节骨代谢进而缓解临床症状取得一定疗效,并且在其作用机制上尤其对成骨及破骨细胞影响有一定的探讨,但相关研究较少,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AS相关文献报道283篇,对文献按临床应用范围进行2次筛选,选取其中中医药治疗AS并与骨代谢相关的文献报道9篇,进行总结,探讨了复方中药、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外治法等对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影响。
  • 摘要:目的:总结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阎小萍教授采用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归纳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规律,形成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证候标准,分别以补肾强督祛寒汤和补肾强督清化汤治疗4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评价.结果:242例患者经治疗后,肾虚督寒证组和肾虚湿热证组腰骶脊背疼痛等症状、枕墙距等体征、脊柱痛等评价指标、血沉等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有极显著差异(p<0.01):达到ASAS(the Assessment in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20、50、70标准者分别为64.05%、29.75%、14.04%;达到BASDAI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 50者45.04%;中医疗效评估显效23.97%,好转50.41%,总有效率达91.73%;寒热证候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评价:出现恶心呕吐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大便偏稀6例,皮疹1例.结论:阎小萍教授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确,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