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6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31088篇;相关期刊509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第九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葡萄膜炎的相关文献由33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培增、毕宏生、郑曰忠等。

葡萄膜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6 占比:5.42%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1088 占比:94.41%

总计:32928篇

葡萄膜炎—发文趋势图

葡萄膜炎

-研究学者

  • 杨培增
  • 毕宏生
  • 郑曰忠
  • 郝小波
  • 解孝锋
  • 张美芬
  • 黄祥坤
  • 谢楚芳
  • 李绍珍
  • 卢弘

葡萄膜炎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杜葵芳; 董宏伟
    • 摘要: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又称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或垂直传播[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00万例梅毒新发病例[2-3]。梅毒的流行趋势在全球不同地区或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1],近些年在我国呈快速增长趋势,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5],其发病率的快速增长也与近年我国梅毒病例报告系统的完善和筛查力度的增加有关[4]。
    • 翁淑贤
    • 摘要: 提起“红眼病”,很多人都不陌生,以为就是常见的急性结膜炎,感觉应该问题不大。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黄仲委提醒,有一种“红眼病”——葡萄膜炎来势凶险,延误治疗有可能造成视觉障碍乃至失明。所以,眼睛红了应尽快找眼科医生诊断排查,切莫自己轻易下结论,以免耽误治疗。
    • 刘佳豪; 金英姬; 魏琴琴; 胡晔玮; 苗馨月; 邢源琛; 金玉姬; 王程
    • 摘要: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一类活化能低、选择性高、能迅速转运水分子的跨膜通道蛋白家族,在眼组织中表达广泛。研究发现,AQPs在眼组织中具有维持晶状体内部循环稳态、参与房水循环、介导视网膜信号转导和促进损伤修复等生理功能。AQPs突变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眼科疾病的发生。如果能使用一定的药物或技术手段改变AQPs的表达量和功能,有望在未来成为眼科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 孔秀莲; 吕惠灵; 杨铭英; 周金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对葡萄膜炎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7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葡萄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SF-36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F-36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能有效缓解葡萄膜炎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金明
    • 摘要: 葡萄膜炎的中医临证思维涵盖病症结合的诊治规律和用药经验及循证支持。本文以葡萄膜炎各期眼底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影像改变为主线,以葡萄膜炎早期肝经风热证、发作期肝胆火炽证、风湿夹热证、痰瘀互结证及恢复期症候特点为共识,在诊断上提倡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用药上遵循中西医的协同治疗,在难治病例上注重个体化治疗。通过循证研究,从古籍文献查询,总结及聚类分析,葡萄膜炎发作期、迁延期及恢复期的方药分布规律,为临床合理用方提供了循证依据。
    • 杨淑芳; 由彩云
    • 摘要: 白细胞介素(IL)-35是IL^(-1)2家族的新成员。它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和肿瘤中发挥作用,是一类具有重要治疗前景的抗炎细胞因子。许多研究显示IL-35参与多种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本文就IL-35的结构与来源、生物学功能及IL-35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杨宁致; 张杰
    • 摘要: 葡萄膜炎是一种眼内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为传染性或自身免疫性,是世界可预防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改变为眼睛中持续产生炎症细胞、具有细胞毒性的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调节蛋白。该病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下调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保持眼部结构的完整性,避免眼部永久性损伤。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在局部或全身皮质类固醇使用的基础上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药物。这些药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毒性较低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葡萄膜炎治疗方式。本综述描述了葡萄膜炎的病理生理学,调节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并总结了治疗这类潜在致盲性疾病的新策略中的新兴生物制剂。
    • 邹陶媛; 宁云红; 郭承伟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芍药甘草汤主要活性成分治疗葡萄膜炎的作用机制,并选择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所介导T细胞转化后的效应分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进行验证。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库(BATMAN-TCM),筛选芍药甘草汤成分、靶点和葡萄膜炎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成分疾病靶点网络、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后使用软件插件ClueGO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混合完全弗氏佐剂及结核杆菌皮下注射复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模型,HE染色检测视网膜炎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FN-γ、IL-10含量。结果:芍药甘草汤中47种候选成分(白芍35种、炙甘草12种),涉及治疗葡萄膜炎作用靶点164个,拓扑分析关键靶点33个。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治疗葡萄膜炎可能与细胞对活性氧的反应、多种细胞增殖与分化、一氧化氮与神经递质等分子的代谢调节、IL-6的细胞反应等生物过程有关,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途径、Th17细胞分化、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芍药甘草汤可缓解大鼠视网膜炎症,降低炎症评分(P<0.01),减少IFN-γ和增加IL-10的含量(均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治疗葡萄膜炎过程涉及多个重要炎症与免疫通路,这将成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的重要参考。
    • 姚昱欧; 赵明威
    • 摘要: 35岁男性,因“双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既往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行4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初诊查体:右眼最佳矫正视力0.3,左眼最佳矫正视力0.5,双眼角膜清,可见白色尘状KP,余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混浊,可见炎性细胞,左眼较右眼明显。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右眼黄斑中心凹下合并少量视网膜下液,脉络膜厚度321μm,左眼脉络膜厚度357μm。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双眼视盘晚期强荧光伴渗漏,右眼黄斑区及左眼视网膜血管晚期荧光渗漏。初步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为查找病因行全身检查未发现结节病、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等指标异常。眼内液检查仅提示轻度眼内炎症反应。予以试验性口服激素治疗,2周后双眼炎症反应消失,双眼玻璃体腔清亮,右眼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鉴于激素治疗有效,且未造成中浆病情复发或进展,考虑患者既往“慢性中浆”的诊断可能为误诊。通过反复询问既往病史及追踪既往病例资料,发现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初诊时眼底照显示双眼黄斑区环形点状黄白色病灶,OCT图像显示双眼对称性视网膜下液,并合并少量高反射物质堆积。且患者为体检发现双眼黄斑区异常,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考虑患者可能为Best病,行基因检查及眼电图(EOG)检查确诊,更正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Best病。而患者于当地医院行4次抗VEGF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并且在末次治疗后1周出现双眼玻璃体混浊,考虑为和抗VEGF治疗相关的迟发性葡萄膜炎反应。讨论体会:对于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患者,在检查结果和诊断有矛盾之处要保持怀疑,详细询问既往病史,积极追踪原始资料,寻找诊疗过程中的“蛛丝马迹”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 张彦坤; 关艳; 韩朝; 章志华
    •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性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眼科诊断为结核性后葡萄膜炎并接受规范化治疗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为初治结核病患者,16例有就诊延迟,时间为14~90 d,仅1例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根据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照相等多模式检查,可分型为脉络膜结节8例(44.4%)、脉络膜结核瘤5例(27.8%)、视网膜下脓肿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3例(16.7%)和匍行性脉络膜炎2例(11.1%)。16例(88.9%)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18例T-SPOT.TB检测阳性;PPD试验一般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0~19 mm)和强阳性(硬结平均直径≥20 mm)患者各9例;5例行前房水眼内液宏基因mNGS检测者,1例妊娠期患者检出结核分枝杆菌而确诊。合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者12例(66.7%),这些患者同时又合并结核性脑膜炎7例、脊柱结核和脾结核各2例、脑部结核瘤1例,其中抗酸杆菌痰涂片镜检阳性者7例、病变组织GeneXpert MTB/RIF阳性者6例,脊柱和脾组织病理均阳性。单纯眼部病变者6例(33.3%),均无全身不适症状,以视力下降为主,3例病变累及黄斑区者视力严重下降;均结合结核和眼科相关检查、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后确诊。16例患者经抗结核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2例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联合抗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视力均得以提高并趋于平稳。结论:结核性后葡萄膜炎多无结核病相关接触史和治疗史,易就诊延迟和漏诊。眼科多模式成像检查有助于结核性后葡萄膜炎临床分型,结核相关检查对其结核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及病理检查能帮助查找病原学依据,全身影像学检查能早期发现结核播散情况。抗结核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良好,必要时还可玻璃体腔内注射抗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