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化道重建

消化道重建

消化道重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7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88021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首届钱江国际肿瘤外科高峰论坛、中华医学会2015年器官移植年会等;消化道重建的相关文献由3124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寒、姜淮芜、臧潞等。

消化道重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7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8021 占比:98.67%

总计:89209篇

消化道重建—发文趋势图

消化道重建

-研究学者

  • 梁寒
  • 姜淮芜
  • 臧潞
  • 叶再元
  • 余佩武
  • 吕毅
  • 徐泽宽
  • 赵永亮
  • 郑民华
  • 张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江华; 李东辉; 刘世浩; 王自涛
    • 摘要: 目的比较全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LD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在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0)与研究组(n=40)。对照组行LADG治疗,研究组行TLD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淋巴结个数、肿瘤大小、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生活质量评分(躯体机能、躯体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心理健康)变化与术后情况(止痛药使用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TNF-α、IL-6、CRP、WBC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术后TNF-α、IL-6、CRP、WBC水平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DG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LADG,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更短,可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促使其术后快速恢复,并提升生活质量。
    • 白力嘎(综述); 王腾祺(审校)
    • 摘要: 近端胃切除术是一种具有保留生理功能的治疗早期近端胃癌的一种手术方式。近年来,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行近端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更好。而对近端胃癌手术方式而言,其重建方式多种多样,有记录者就多达70多种。一直以来,人们均在研究近端胃癌术后保证患者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重建方式。然而,哪种重建方式为最优选目前暂无共识。该文旨在对目前主流的吻合方式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了综述。
    • 廖汉琪; 姜耕; 唐羿
    •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0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层区组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进行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对照组进行食管残端单通道吻合。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以及各时间段体重、营养指标、胃肠消化功能,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首次通气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分析,两组单次进食量、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Ⅱ的主体内效应、主体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个月,单次进食量有所降低,但术后4、6个月均有所回升,术后2、4、6个月,两组胃泌素较术前均有所升高,胃蛋白酶原Ⅰ/Ⅱ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单次进食量、胃泌素均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Ⅰ/Ⅱ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重复测量分析,两组体重的主体内效应、主体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个月,体重均有所降低,但术后4、6个月体重均有所回升(P<0.05);而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体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术患者开展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能更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且不影响残胃分泌功能,安全性较高。
    • 陈环; 单丽宇; 吕毅; 李宇
    • 摘要: 目的:针对当前内镜下磁吻合器置入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在消化道重建术中方便置入的自组装径向充磁吻合器。方法:该吻合器由子环、母环和“J”形管组成。其中子环和母环结构一致,均由6个直径2 mm、高2 mm的圆柱形磁体组成,且6个圆柱形磁体均为径向充磁,可通过侧侧相吸排列成线形和环形。“J”形管为柔性结构,自然状态下主体为平直管道,头部为环形凹槽。通过有限元力学分析和大鼠胃肠吻合实验验证该吻合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吻合器的线形和环形转变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大鼠胃肠吻合过程中未发现吻合器解离和相关并发症,吻合口愈合良好,吻合口周长和爆破压均满足要求。结论:该吻合器不仅可以经内镜置入消化道,而且能保障吻合质量,有助于实现无创消化道重建
    • 李旭涛; 田芳; 公茂旺
    • 摘要: 目的探讨手工吻合消化道重建在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7月泰安市中医二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手工吻合,对照组行常规吻合器吻合,对所有入组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吻合耗时、切除肿瘤与切缘距离和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统计两组随访期间Wexner便失禁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如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术后出血和腹腔感染的总比例,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时肛门功能,如存在排便急促、排便中断、便秘、气便区分困难及大便失禁的比例。结果观察组吻合耗时为(13.5±2.8)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6,P<0.05);切除肿瘤与切缘距离为(4.3±0.8)c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3,P<0.05);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为(15.8±2.8)个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0,P<0.05);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Wexner便失禁评分为(8.3±1.7)分和(6.5±0.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2、19.890,P<0.05);观察组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术后出血和腹腔感染的总比例为2例(5.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术后3个月,存在排便急促1例、排便中断1例、便秘1例和气便区分困难1例,以上各并发症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9.804、8.538、6.275,P<0.05)。结论针对完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手工吻合消化道重建,耗时短,具有较高的术中病灶切除效率和淋巴结清扫率,且并发症少,可有效保留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鲁家驹; 吴泽晖; 汪兵; 刘刚; 史良会
    • 摘要: 目的比较胃空肠裤形吻合与BillrothⅡ(BⅡ)式吻合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5月我科122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裤形吻合66例(裤形组),BⅡ式吻合56例(BⅡ组)。采用食物残留、胃炎、胆汁反流(residue,gastritis,bile,RGB)量表与洛杉矶分级标准对术后1、2年胃镜表现进行评估,采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对2组患者术后1、2年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年裤形组胃镜下食物残留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13.000,P=0.000),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6.393,P=0.011),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7.709,P=0.005)。术后第2年裤形组胃镜下食物残留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10.095,P=0.001),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4.058,P=0.044),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12.374,P=0.000)。裤形组术后第1、2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4.764,P=0.029;χ^(2)=9.872,P=0.002)。术后第1年裤形组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况、社会活动、总分均明显高于BⅡ组[70.0(64.5,72.0)分vs.58.0(58.0,64.3)分,Z=-4.320,P=0.000;15(14,15)分vs.14(13,14)分,Z=-2.926,P=0.003;(10.5±1.3)分vs.(9.3±1.7)分,t=3.904,P=0.000;116.5(108.3,118.8)分vs.103.0(100.0,109.3)分,Z=-4.686,P=0.000]。术后第2年裤形组患者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况、总分均明显高于BⅡ组[70.0(62.3,71.8)分vs.58.0(57.5,66.5)分,Z=-3.197,P=0.001;(15.5±2.5)分vs.(14.2±2.0)分,t=2.706,P=0.008;117.0(107.3,121.8)分vs.108.0(104.0,111.0)分,Z=-3.292,P=0.001],社会活动得分明显低于BⅡ组[12(11,12)分vs.14(12,14)分,Z=-4.271,P=0.000]。结论裤形吻合能有效改善远端胃癌术后胆汁反流的问题,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王衡兵; 胡立平; 吴家伟; 周炜
    • 摘要: 探讨Roux-en-Y术式重建消化道对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选取采用胃癌根治术且进行消化道重建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采用非离断式Roux-en-Y术重建消化道(A组)、另外40例采用传统的Roux-en-Y术重建消化道(B组);对比A组、B组的手术重建时间、手术出血量、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营养学指标、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的进食情况等。两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手术出血量对比,A组均低于B组(P0.05)。术前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对比,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测定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每次进食量高于B组,每日进食次数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并发症率17.50%,B组并发症率40.00%,A组低于B组(P<0.05)。非离断式Roux-en-Y术较传统的Roux-en-Y术重建消化道更有利于减小手术创伤,对于术后患者进食功能、恢复营养水平更有帮助。
    • 李秀梅; 曾义霞; 陈曦; 饶桂荣
    • 摘要: 磁压榨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on anastomosis,MCA)作为一种新型的管腔吻合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吻合迅速、吻合后无异物反应、并发症少、适用人群年龄跨度大等优点,尤其对于不适合传统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应用于不同消化道管腔之间的吻合,能够实现消化道管腔的快速重建。本文对于磁压榨吻合技术及其在快速消化道重建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龙飞; 欧阳军
    • 摘要: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为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提供了独辟蹊径的保肛方法,逐渐引起结直肠外科医师的关注和热议,尤其对于“困难骨盆”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可在直视下更精确地确定远端切缘的位置;从下往上的解剖分离能提供更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可与经腹操作上下结合,最大程度地克服“困难骨盆”对手术的干扰。但是,taTME患者吻合口位置低(大多位于齿状线附近),肛管直肠环解剖较为复杂、肌肉牵拉力大,远端荷包不易收拢,手工缝合难以严密,加上开放肠腔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诸多不利因素容易导致taTME吻合失败。
    • 刘盼; 谭胜; 王高超; 连长红
    • 摘要: 目的:比较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腹腔镜胃癌根治远端胃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分为A组(n=26,Billroth-Ⅱ吻合)、B组(n=36,胃空肠Roux-en-Y吻合)、C组(n=24,Uncut Roux-en-Y吻合)。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胃潴留、肠梗阻、ROUX淤滞综合征(roux stasis syndrome,RSS)]。结果:三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远端胃切除术中行Uncut-Roux-en-Y吻合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胃肠功能恢复,是一个相对更安全、可靠的术式,因此值得推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