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首届钱江国际肿瘤外科高峰论坛
2015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首届钱江国际肿瘤外科高峰论坛

2015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首届钱江国际肿瘤外科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5-09-25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外科分会

会议文集:2015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首届钱江国际肿瘤外科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占位性病变的术式选择策略和操作技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56例胰体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rn 结果:56例有3例中转开腹(5.4%),余53例(94.6%)均顺利完成手术.联合脾脏切除、保留脾血管保脾(Kimura法)和离断脾血管保脾(Warshaw法)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分别为31例(58.5%)、19例(35.8%)和3例(5.7%).手术时间70~230(170±35)min,出血量50~310(110±34)ml,术后住院时间5~35(9±6)d.术后并发A级胰瘘13例(23.2%),B级胰瘘和腹腔脓肿各l例(1.8%)、肺炎2例(3.6%).结合影像学和术后病理报告分析:中转开腹、联合脾脏切除和Warshaw法:胰腺导管腺癌(12例)、肿瘤直径>5cm的交界性胰腺肿瘤(23例)和慢性胰腺炎2例.Kimura法:均为肿瘤直径<5cm的良性或交界性胰体尾病变.良性或交界性胰体尾病变保脾率22/44例(50%).rn 结论:根据胰腺肿瘤性质、大小和部位,以及脾动、静脉与胰腺或胰腺肿瘤的关系,主动预先选择术式和规划手术路径,有助于提高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保脾率.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治疗胰腺颈部、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囊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011年10月~2014年7月实施的10例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治疗胰腺颈部良性或低度恶性囊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rn 结果: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B超、CT、MR、超声内镜测量肿瘤大小2.0~3.0cm至2.5~3.0cm,平均(2.50±0.35)至(2.66±0.35)cm.胰管直径1.6~2.1mm,平均(1.71±0.17)mm.手术时间170~250(198.50±25.82)min,出血量20~300(125±107.31)ml.术后并发A级胰瘘3例、胃排空障碍1例,均保守治疗痊愈,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再次手术缝扎止血治愈.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5(4.2±0.8)d,进食半流质时间6~10d(8.2±1.5)d;术后住院8~20(12.8±4.63)d.术后正常饮食后复查空腹血糖为(6.3±1.6)mmol/L,与术前空腹血糖(5.3±0.5)mmol/L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O.05).术后病理报告:浆液性囊腺瘤5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随访4~31个月,无复发病例,无新发糖尿病和外分泌功能不全病例.rn 结论: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安全可行,不仅具有微创优势,而且能有效防止胰胃吻合口瘘的发生及保存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是胰腺颈部、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囊实性病变的理想术式.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共23例行腹腔镜右肝困难部位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分别位于Ⅵ/Ⅶ段交界,Ⅶ段,Ⅷ段,Ⅶ/Ⅷ段交界以及Ⅴ/Ⅷ段交界,术中均通过超声准确定位,并利用CUSA游离出所需切除肝段或联合肝段的Glisson系统行高选择性血流阻断,全部病例肝切除均腹腔镜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恢复快.CUSA联合术中超声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安全可行,重复性强,有利于促进腹腔镜在困难部位肝切除应用方面的开展.
  • 摘要:目的:探讨miR-130b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可能机制.rn 方法: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30b在86例HCC及癌旁组织、不同肝癌细胞系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130b不同表达水平的HCC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miR-130b在LO2人正常永生化肝细胞及HepG2、Hep3B、SMMC-7721、Hu7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应用人工合成的miR-130b抑制物转染SMMC-7721细胞,TranswellTM实验检测SMMC-7721细胞侵袭能力变化;应用人工合成的miR-130b抑制物及PPARγ小干扰RNA(siRNA)转染SMMC-7721人肝癌细胞,qRT-PCR检测癌细胞中miR-130b、PPARγ、E-cadherin、viment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PPARγ、E-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水平.rn 结果:miR-130b在HCC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iR-130b异常表达与门静脉侵犯、原发肿瘤分级、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miR-130b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均高于LO2细胞;miR-130b高表达组PPARγ及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低于miR-130低表达组,而vimentin水平显著高于miR-130b低表达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miR-130b与PPARγ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vimentin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抑制miR-130b水平,可上调PPARγ蛋白的水平,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而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MMC-7721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PPARγsiRNA可部分逆转使用miR-130b抑制物处理SMMC-7721细胞带来的效果.rn 结论:miR-130b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HCC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miR-130b可能通过抑制PPARγ表达及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细胞侵袭.
  • 摘要:精准医疗是指将个体疾病的遗传学信息用于指导其诊断或治疗的医学,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技术和计算机前沿技术,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从而对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精准医疗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精准诊断是前提,精准治疗是目的。精准医疗时代,抗肿瘤药临床试验的模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精准医学下的创新性临床试验的目的是希望加速精准治疗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精准医疗将带来更为精准的诊断、分类和治疗,可以给每个患者更为合适的药物治疗,其优势不言而喻,已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显现其价值。
  • 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损伤控制外科概念不断深入人心,肿瘤的治疗也进入了微创时代。患者不仅要求治愈肿瘤,而且要求尽量手术疤痕小且美观,因此寻找安全可行又能达到美容效果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医生探索的目标。在超声、CT等介质手段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无疤痕、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脏器功能、疗效显著等优点。我院自开展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以来已完成逾200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巨大肝癌,多发转移性肝癌及高危部位肝癌射频消融的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我院该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以肿瘤射频消融等为核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与大家进行交流,以共同促进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给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经胃镜对全胃术后肠动力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20例全胃术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胃镜组经胃镜治疗的,非胃镜组未行胃镜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全胃术后肠排空障碍的患者经胃镜和普通的中西药物治疗治愈,胃镜组胃功能恢复时间15~23d,平均(18±4.2)d,显著短于非胃镜组[20~40d,平均(25±5.1)d;P<0.05],胃镜在治疗肠道动力障碍的效果显著.结论:胃镜在促进全胃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 摘要:由于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其背后的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了一些争论.当然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主要归结于检查手段的提高,更多的甲状腺微小癌被发现,但由于非微小癌也在增加,所以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检查手段的提高.本文对甲状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通过文献分析和总结以及结合甲状腺指南的建议,童年期电离辐射的暴露和遗传因素是甲状腺癌确定的风险因素;存在的甲状腺肿,甲状腺良性结节/腺瘤和肥胖是甲状腺癌高度可能的风险因素:月经,生殖相关因素、饮食因素等是甲状腺癌可能的风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222-3p (miR-222-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提取1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总RNA,采用qRT-PCR方法检测miR-222-3p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对PTC的临床诊断价值.rn 结果:血清miR-222-3p在PTC患者中的中位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组(2.2188vs 0.7022,P=0.002).血清miR-222-3p的表达水平与PTC的肿瘤最大径、双侧累及、病灶数量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等密切相关(均P<0.05),但与性别、年龄、包膜侵犯及TNM分期等无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22-3p诊断PTC的AUC为0.717,灵敏度为79.75%,特异性为61.90%.rn 结论:血清miR-222-3p在PTC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能反映PTC的进展情况,并对PTC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在BRAF基因突变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构建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BRAF基因突变型的PTC.根据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学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标准化回归系数,根据独立预测因子来构建"10分制"的预测模型,ROC曲线来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rn 结果:男性(P<0.001),年龄>45岁(P=0.042),肿瘤>9mm(P=002),下极(P=0.045),B超示淋巴结转移(P=0.012)是BRAF突变型的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对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确定3.25分为预测模型的最佳截值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67.9%.rn 结论:在BRAF基因突变型的PTC中,本研究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指导PTC的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结节的评分>3.25分时,可以考虑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当评分<3.25分时,可以考虑不予以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术式选择和注意事项.rn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3例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rn 结果:53例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中,5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滤泡状癌,1例为髓样癌.甲状腺原发部癌残留7.55%(4/53),颈部淋巴结转移94.3%(50/53),远处转移9.43%(5/53).一侧残存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除2例;全甲状腺切除10例;姑息性切除4例.所有患者均行Ⅵ区淋巴结探查及清扫,33例行颈侧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7例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患者均行左旋甲状腺素治疗,23例(43.4%)患者术后行放射性131I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月(6月~12年),失访4例,本组3年生存率为90.2%(37/41),5年生存率为88.9%(24/27).rn 结论:首次手术不彻底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复发性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后预后仍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miRNA-15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MiRNA-155影响乳腺癌细胞功能改变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通过转染技术建立过表达及缺表达miRNA-155的乳腺癌MDA-MMB-231细胞系,并用Real-time PCR验证转染情况;通过MTS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Transwell迁移试验和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在此基础上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探讨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改变的作用机制.rn 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转染miRNA-155mimics增加miRNA-155表达量,而转染miRNA-155 inhibitor降低miRNA-155表达量。在乳腺癌MDA-MB-231中,过表达miRNA-155后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反之,能力减弱。Real-time PCR结果表明nuRNA-155 mimics增加其MMP16的mRNA表达量增高,反之减少。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miRNA-155 mimics下调靶蛋白SOCS1表达水平,上调MMP16表达水平。而转染了miRNA-155 inhibitor后,上调SOCS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MMP16蛋白水平。rn 结论:miRNA-155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miRNA-155在乳腺癌细胞中可能起到肿瘤致癌基因的作用。初步认为其miRNA-155通过作用于抑制靶基因SOCS1在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能间接通过增加MMP16促进细胞迁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SUMO4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n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UMO4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采用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UMO4沉默后对PTC细胞株CGTHW-3增殖和迁移的影响.rn 结果:SUMO4 mRNA及蛋白表达量在PTC中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SUMO4沉默后CGTHW-3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但对增殖能力的影响不大(P>0.05).rn 结论:SUMO4在PTC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SUMO4沉默可以抑制PTC细胞的迁移证明SUMO4在PTC中充当癌基因的角色.
  • 摘要:近年来,发现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作为间质最主要的成分,在肿瘤生长、扩散、转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CAF通过分泌大量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血管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反过来,肿瘤细胞也能够通过反馈调节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另外,CAFs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目标,为临床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右半结肠血管解剖结构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上的表现,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血管处理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共23例住院病人的腹部增强血管CT扫描结果,并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观察记录;胃网膜右血管、右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中结肠血管、胃结肠干及肠系膜上血管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同时,精确测量胃结肠干长度及外径.rn 结果:78.23%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结肠中动脉三个主要分支,23.09%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结构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变异.胃结肠干(henle干)分为3型,其中,由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右结肠静脉组成的胃结肠干占主要类型.胃结肠干的长外径宽度(cm)平均为0.43±0.11(0.30~0.72),长度(cm)平均为0.93±0.36(0.34~1.73).rn 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充分展现右半结肠血管变异情况,肠系膜上动脉组成和胃结肠干类型存在较多变异,术前明确各血管之间的走行和位置关系,有助于外科医生在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时认清结构复杂的部位,提高分辨重要血管的能力,有助于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路径,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食管癌和责门癌在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进行了术前检查,陈述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和手术原则及技术规范,以及对术后病理标本的处理,并进行了术后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8例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病史特点,影像学表现,腔镜手术经过,病理特点及预后,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早期均无明显临床表现,因体检发现或肿块增大引起相关症状就诊,其中3例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盆腔肿瘤完整切除,病理诊断均为神经鞘瘤,术后3-60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盆底部腹膜后神经鞘瘤发生率低,确诊靠病理组织学,腹腔镜手术切除安全可靠,恢复快,远期预后好.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Ⅰ、毕Ⅱ、Roux-en-Y三种术式的短期疗效,探讨这三种术式各自的优劣,择优应用于合适患者.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32例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行毕Ⅰ术式,11例行毕Ⅱ术式,13例行Roux-en-Y术式.rn 结果:总体平均手术时间为161分钟,腹腔内平均吻合时间约51分钟,其中手术时间组间无差异,而吻合时间R-Y组显著长于其他两组.估计出血量,平均约84ml.术后患者的平均镇痛时间约1天,平均1.7天后可以下床活动,排气后,首次进流质时间约3.3天.平均住院天数为9.6天(毕-Ⅰ组9.5天,毕-Ⅱ组11.2天,R-Y组8.4天).毕-Ⅱ组次要并发症较高,吻合口狭窄与胆汁返流发生率较高.rn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证实TLDG的三种手术方式是安全、可行的.这三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单从疗效来讲,R-Y手术可以克服毕-Ⅰ手术胃肠吻合口张力大和毕-Ⅱ手术胆汁返流的难点.
  • 摘要:术前化疗治疗是因肿瘤较大不能手术者的初始治疗(J Clin Oncol, 1997),虽然有诱导化疗,新辅助化疗等多种称谓,目前在大多数的论文杂志上乳腺癌术前化疗基本等同新辅助治疗,有关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探讨已历时40余年,有肯定、争议甚至否定,但已从盲动走到了理智.选择有效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提高ORR和pCR率是新辅助化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样多个临床研究也发现了CTC在NAC中的地位和对预后的检测,在近期的研究中通过对CTC的分型更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变提供了可能。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同种异体血管在联合门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要点及优势.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4例采用同种异体血管作为受累门静脉替代物进行植入重建的胰腺癌患者.分析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联合同种异体血管植入术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等资料,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曲线.rn 结果:本组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9.1±10.4岁.肿瘤平均直径为3.9±1.3cm,切除血管的平均长度为4.4±0.5cm,R0切除率71.4%.其中4例植入血管为异体门静脉,10例植入血管为异体髂动脉;按植入血管的形态来分,Ⅰ型血管植入9例,Y型血管植入5例.本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4.0±3.0月,1、2年生存率为52.0%、40.0%.rn 结论:同种异体血管作为PD术中的门静脉替代物具有生物学、结构学的优势,避免了人工材料血管或自体血管移植带来的一些弊端,Y型血管能够对一部分较复杂的门脉系统重建提供合适造型的替代物,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检测miR-107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rn 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07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miR-107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rn 结果:miR-107在86.67%(26/30)的胰腺癌组织中相对高表达,表达水平为2.41±1.17,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0.98±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07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rn 结论:miR-107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miR-107可能成为胰腺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
  • 摘要: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IPD)在国内外一些大的胰腺中心己成为壶腹部周围肿瘤的常规术式,并出现单中心100例以上的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联合血管重建的报道.但目前MIPD仅局限于大的胰腺中心,如何推广,将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及时总结MIPD开展的经验;优化、规范手术流程;降低手术风险,是推广MIPD的关键.总结了本中心一些初步的MIPD流程优化经验,认为反S路径+后入路SMA显露,早期控制静脉血流,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的临床特点及外科诊断治疗.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20例p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并探讨与外科诊治相关的临床特点.rn 结果:20例中16例为胰岛细胞瘤,其中肿物位于胰头9例,胰颈1例,胰体尾6例,行局部切除术,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胃泌素瘤l例,行局部切除术;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2例,肿物位于胰头l例,胰体尾1例,分别行胰体尾术+脾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神经内分泌癌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n 结论:pNEN其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手术病理.患者经积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 摘要:线粒体是一个不断分裂融合的动态细胞器,而分裂和融合的平衡决定了线粒体的功能,并影响细胞的命运.MFN2是调节线粒体外膜融合的一个重要蛋白,但是,MFN2的功能及其转录后调节机制并没有被很好的研究.本研究证明了MFN2是miR-761的直接作用靶点,并且发现miR-76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miR-761可以通过抑制MFN2表达进而损伤线粒体功能,并在体内外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同时,通过表达谱芯片研究,揭示了MFN2调节的相关基因,并证明NAV3和肝癌患者的预后相关。NAV3在体内外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发现为MFN2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提示了miR-761和NAV3在肝癌中的潜在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
  • 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具有危害程度大、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等特点。胰腺癌常常导致患者严重的腹部和(或)背部疼痛。在我国,随着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胰腺癌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几乎所有的胰腺癌患者在病程当中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癌痛,尤其是进展期或晚期胰腺癌患者。胰腺的肿物或炎症致包膜张力或胰管内压力增加,胰腺周围神经炎症和纤维化,肿瘤组织对周围神经的直接浸润等都可能刺激感觉神经纤维导致疼痛。胰腺癌癌性疼痛常十分剧烈且难以处理,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个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癌痛在晚期胰腺癌姑息治疗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疼痛的控制可以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rn 以往临床上常常采用经腰椎间盘入路行腹腔神经丛毁损以缓解此类患者的疼痛。较多的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疼痛大为减轻,减少了口服止痛药物的需求量。但是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患者镇痛效果不满意。为了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科主任李顺在几年前就致力于胰腺周边区域的神经解剖结构研究,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开展经皮胸膜外入路内脏大小神经阻滞术治疔胰腺癌疼痛。这一新的穿刺路径及阻滞靶点的选择有利于将较少的阻滞药物精确的注入内脏神经干的周围,大大的提高阻滞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临床对比,该方法在应用的短期及中长期镇痛效果较以往施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明显提高。目前,李顺主任已经开展了百余例经皮胸膜外入路内脏神经阻滞术治疗胰腺癌疼痛,临床疗效满意,深受好评。rn 鉴于我院肝胆胰腺外科的优势,疼痛科现大力开展各种腹腔肿瘤性癌痛的介入治疗,配合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我院在肝胆胰腺外科领域的影响力。
  • 摘要:达芬奇系统用于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手术及肝脏转移瘤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相对于传统的分期手术或同期大切口、多切口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较单纯腹腔镜具有学习时间短,图像三维立体感强以及在狭小空间灵巧度高等优势,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精准的发展趋势,为部分高度选择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选择方案,可以减少手术次数,便于辅助化疗的管理及可能改善预后。联合器官切除术能够更好地摊薄目前昂贵的手术装备、器械消耗和维护费用。但本组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的累积及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 摘要:目的: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相关研究显示,约有25-45.7%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然而,目前对于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存在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此类病人是否需常规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仍有争议.本研究试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n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共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甲状腺诊治中心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共173例.根据有无非肿瘤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统计并分析比较各组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水平、TSH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有无侵犯包膜、肿瘤单发/多发、是否存在对侧结节等因素;用T检验评估甲状腺球蛋白水平、TSH水平等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卡方检验评估其他非联系变量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rn 结果:研究表明,本研究所纳入的173例病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有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病例共80例(36.2%),其中仅同侧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有45例(26%),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病例18例(10.4%),仅对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病例共17例(9.8%).单因素分析表明,最大径大于1c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其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要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小于1cm的病例(31.3% VS 13.8%,P=0.035);而对于存在腺外侵犯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其发生对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显著高于腺内型病例(26.8% VS 17.1%,P=O.003).rn 结论:对于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人,如其肿瘤大于1cm,同时具有肿瘤侵犯包膜的特征,其发生对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可考虑行预防性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目的:研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诊治中心2012年9月年至2014年12月连续行双侧甲状腺切除的7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资料.结果:HT伴乳头状癌病例277例,平均年龄44.94±11.95岁,HT伴多灶癌129例;HT伴癌相较于单纯乳头状癌有更高的女性比例(p<0.001)、更多的多灶癌比例(p<0.001).对甲状腺癌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T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癌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HT会增加甲状腺多灶癌比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HT对于甲状腺多灶癌预后的影响.
  •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oid carcinoma,PTC)中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NM)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术前超声特征:边界、结节组成、钙化、血管化、纵横比,病理报告明确肿瘤大小、结节数目、合并HT以及淋巴结转移程度,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资料.rn 结果:179例PTC患者中合并HT患者有51例(28.5%),出现CNM的患者有98例(54.7%),合并HT的患者肿瘤直径更小(≤10mm vs >10mm:38.8%vs 16.0%,P=0.001)、结节多为单发39.2% vs 21.0%,P=0.008)、较少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20.4%vs 38.3%,P=0.008)、纵横比多>1 (37.6% vs 20.2%,P=O.01)、腺内播散较多(54.5% vs 24.8%,P=0.004)、腺外脏器侵犯较少(5.1% vs 35.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在调整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后,合并HT可以降低21.7%的CNM发生率(P=0.009,OR 0.34,95%CI 0.151-0.765).rn 结论:HT合并可降低CNM发生率.如果同时纵横比<1、为多发性结节,发生CNM的可能性较小.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粘液腺癌(MBC)的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并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粘液腺癌病例资料66例,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分期、治疗方法、分子分型和预后的关系.rn 结果:66例乳腺粘液腺癌患者,1例男性,65例女性,年龄34~80岁,中位年龄50岁;分子分型Luminal A型44例,Luminal B型15例,三阴型5例,Her-2过表达型2例;病理分型单纯型40例,混合型26例;TNM分期Ⅰ期患者18例,Ⅱ期患者32例,Ⅲ期患者16例;66例患者均手术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60例,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保乳手术4例,35例SLN活检,其中4例有SLN转移,后做腋窝淋巴结清扫,20例直接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其中3例未出现淋巴结转移.57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25例行放射治疗.随访6月~8年,死亡7例,其余均无瘤存活.Luminal A型较Luminal B型乳腺粘液腺癌患者临床分期Ⅲ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较三阴型粘液腺癌肿块大小≤5cm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自发现肿块至就诊的时间、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晚,病理类型以单纯型为主,分子分型Luminal A型为主.单纯型乳腺粘液腺癌中分子分型LuminalA型患者预后较好,对不同分型的粘液腺癌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对疾病控制更好.
  • 摘要:目的:检测Gankyrin在PTC、桥本氏甲状腺炎(HT)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并探讨Gankyrin蛋白表达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Gankyrin在PTC及HT同向改变的意义,为两种疾病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观察Gankyrin沉默后对PT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rn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Gankyrin在PTC、HT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脂质体法将Gankyrin干扰序列转入细胞株CGTHW-3后,CCK8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Gankyrin沉默后对PTC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Gankyrin对PTC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Gankyrin沉默后对p53、PI3K/AKT/PTE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结果显示PTC及HT样本中Gankyrin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TC组及HT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特征分析表明Gankyrin蛋白表达在PTC中的表达与是否合并HT有关。Gankyrin基因沉默后CGTHW-3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均明显下调,Western-blot结果提示下调Gankyrin在CGTHW-3细胞的表达后BCL-2、PIG3、PI3K pllOa亚基的蛋白表达及AKT磷酸化水平均明显下调,而抑癌蛋白p53及PTEN的表达则明显升高。rn 结论:Gankyrin在PTC中充当癌基因的角色,其可能部分通过调控p53、PI3K/AKT/PTEN信号通路影响PTC的恶性生物学功能。Gankyrin在HT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HT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PTC及HT两种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 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能预测化疗疗效的ER相关基因,通过研究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探索激素受体在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机理,弥补ER作为单因素预测作用的不足,从而提高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准确性。rn 方法:化疗前的肿瘤组织取自11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所有的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即紫杉醇+卡铂的化疗方案,4疗程后接受手术治疗。按照RECIST标准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估并以此分为pCR、PR、SD以及PD。第一批5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Human Genome GeneChip Plus U133 2.0 Array (Affymetrix)芯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用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 (SAM)筛选pCR组与非pCR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运用层次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行聚类分析并对全组病例行预测分析;利用基因注解工具GeneOntology及DAVID 2008 Functional Annotation Bioinformatics Microarray Analysis行功能富集化分析。对筛选所获得的与ER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作实时定量PCR的验证。另外一批55例患者作为独立验证队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研究ER及其相关因子在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预测价值。rn 结果:在55例实验组患者中,有16例化疗前癌组织因提取的RNA量不够并有8例未通过芯片质控,因此有31例患者进入候选基因筛查的实验组,86例患者的pCR率为19.7%,其中实验组为6例。用分类比较分析筛选出化疗6例pCR组与25例非pCR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231个(Fold Change>2.0),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能较准确区分pCR组与非pCR组的差异表达基因,预测功能富集化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同免疫相关的通路、DNA和蛋白质聚合、跨膜转运蛋白信号通路、PARP通路以及ER相关通路等相关。当Fold Change>3,0时,pCR组与非pCR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20个,其中GATA3、TFF1、TFF3均与ER相关。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了GATA3与TFF1的表达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在另外一批拥有55例独立验证队例中,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ER相关因子与pCR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PR、GATA3、TFF1以及TFF3的状态与pCR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相关关系(Pearson卡方检验,P
  • 摘要:资料:患者l,男,66岁。因“嗳气、体重减轻4月”入院。BMI:21,查体无殊。胃镜:胃体上部小弯侧。患者2,男,59岁。因“返酸3年,加重1年”入院。BMI:24,查体无殊。胃镜:胃体小弯侧1.5cm大溃疡。病理:中分化腺癌。CT:胃体部小弯侧局部胃壁增厚,胃周及腹膜后淋巴结不大。诊断:胃体癌( Tl/2NOMO)。于2015年6月2日手术。rn 方法:体位及切口设计:仰卧位,双腿分开。气腹压力12mm Hg。腹正中脐上4cm置入12mm Trocar,经脐置入lOmm Trocar,二孔之间居中置入5mm Trocar,右锁骨中线肋下缘3cm穿刺置入5mm Trocar。术中根据手术区域和操作要求镜头可分别置入上、下端Trocar内以方便操作。术者站于右侧,一助站于左侧协助暴露,二助站于两腿之间扶镜。rn 结果:患者1手术历时275分,出血约50ml。患者2手术290分钟,出血约80ml。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天,疼痛反应轻,未使用止痛药物,第1天拔胃管、下床活动,第2天排气、排便、进流质,第4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7天出院,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患者1:胃小弯浅表凹陷型,中分化腺癌,大小4.5×3cm,癌组织浸润至粘膜下层(紧贴固有肌层),神经、脉管累犯(+),小弯淋巴结4/19,大弯淋巴结0/10,切缘阴性。分期:TIN2MO(IIa期)。患者2:胃小弯中分化腺癌,溃疡型,1.2×1cm,侵及浅肌层,神经、脉管累犯(一),小弯淋巴结0/13,大弯淋巴结0/10,切缘阴性。术后分期:T2NOMO(Ib期)。术后每月一次门诊随访至今,饮食正常,体重轻度增高,未见肿瘤复发征象。rn 讨论:本组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7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显示淋巴清扫有效,表明胃癌手术的两大技术难点(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单孔腹腔镜也是完全可行的。术中我们“分阶段”充分利用切口:在游离、淋巴清扫阶段,利用腹壁的弹力和支撑作用,克服手套稳定性和支撑性差的缺点;在消化道重建阶段,利用手套灵活性和可变性大的优点。并利用两端Trocar根据手术区域和操作要求自由转换操作器械和镜头,减轻了操作难度,两个技术难点通过这个流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巧妙的解决。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一直是手术的核心技术和主要难点。食道以纵形肌为主,管状吻合器吻合更安全、吻合口径更易标准化,符合消化道重建的原则和要求,故选择管状吻合器和反穿刺法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反穿刺法引出砧座时一定要将砧座接头引出后再离断食道,否则牵引线扯断或砧座回缩,后续处理相当棘手。
  • 摘要:腹膜是结直肠癌转移的第二好发部位,长期以来被视为预后最差的结直肠癌转移类型,主要采用姑息性手段治疗.尽管化疗及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大有进展,但对于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疗效并不理想.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与腹腔内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给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带来较大的生存获益,延长患者生存.本文综述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选择,重点阐述了CRS/HIPEC治疗方法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进展.而且还分析了本单位的CRS/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数据,提示CRS联合HIPEC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
  • 摘要:本文介绍了结直肠癌转移在转移病灶的检测、手术质量控制、多学科共同诊疗方面的预防,以及结直肠癌转移的治疗,主要是化学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方法,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共同参与、对转移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阐述以及创新性的治疗方法,将会是未来转移性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的发展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4日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的1例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轻;术后第2天恢复肛门排气,第4天恢复排粪,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病理示:切缘肠管肌壁间均可见神经节细胞.术后随访3月,患者一般情况好,排粪基本正常,体质量增加12kg,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微创和美容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Twist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rn 方法:Twist-siRNA转染SW620、SW480、LOVO这3种结直肠癌细胞株.CCK-8法计算转染前后顺铂对于三者的抑制率.EDU法检测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早期凋亡.WB检测转染前后结直肠癌细胞中Twist及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变化.rn 结果:3株结直肠癌细胞中LOVO的Twist表达量最高,SW480最低.Twist-siRNA转染组顺铂作用抑制率较对照组空白siRNA转染组明显增高,同时伴随E-cadherin表达升高,而Vimentin表达降低(P<0.05).rn 结论:应用siRNA降低Twist信号通路活性可通过抑制上皮间质化过程而增加结直肠癌对于顺铂的化疗敏感性.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的诊断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除1例切口感染外,余10例均未发生回结肠吻合口或十二指肠瘘等相关手术并发症,无住院期死亡病例.结论:对侵犯十二指肠的结肠癌,排除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应争取连同侵犯的部分十二指肠整块切除,而预防十二指肠瘘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中之重.
  • 摘要: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可以增加肿瘤细胞侵犯血管、转移和抗凋亡的能力,是肿瘤发现远处转移的重要步骤。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cells)是进入血液循环中的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目前己在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报道CTC数量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且FDA己批准将CTC数量作为肺癌及乳腺癌的检测指标。目前各种CTC富集技术基本上是基于以下三种原理:免疫捕获、细胞大小、其他特征的识别(如细胞密度、电荷、形变能力等),前两种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富集后对其中的CTC进行鉴定,目前主要通过免疫荧光、荧光定量PCR、FISH等分子方法检测某个或某些生物标志物而实现。CTC从肿瘤局部进入循环系统后面临机体多重因素的打击,包括离开原发灶引起的失巢凋亡,血流的剪切力,大量免疫细胞的攻击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大约只有千分之一的肿瘤细胞能存活下来进入转移至远处器官。目前认为CTC的免疫逃逸机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CT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高表达干细胞基因,同时低表达MHC-I等分子,不易被化疗药物及免疫细胞识别杀伤;2.肿瘤病人中,DC细胞低表达TLR2/4,导致APC功能减弱,影响CTL及NK细胞的杀伤能力;CTC可以表达一些如CD47避免免疫细胞杀伤,还可以高表达FAS等诱导NK细胞凋亡;3.血小板在肿瘤细胞原位经历EMT过程,到在外周循环中形成CTC外壳保护其免受免疫细胞攻击,及促进其粘附于血管壁,并进一步穿过进入远处器官形成新的转移灶三个步骤中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上理论依据,为未来在研究如何克服肿瘤转移,逆转CTC的免疫耐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