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2届全国普通外科手术技术学术会议
第2届全国普通外科手术技术学术会议

第2届全国普通外科手术技术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2-07-06

主办单位: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北京军区总医院

会议文集:第2届全国普通外科手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探讨腹腔镜在普通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987,年法国里昂医生Mouret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了腹腔镜临床应用的新纪元。使其在普通外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几乎绝大多数消化道外科疾病都可以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我国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普通外科将展现美好的未来。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护理的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病人68例,分为传统开腹手术组(对照组)及腹腔镜+FTS组(FTS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停止输液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舒适度。结果:FTS组病人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0)。两组病人的术前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214)。FTS组病人术后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FTS组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FTS方案治疗,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康复加快,首次排气时间和停止输液时间提前,手术舒适度提高,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特别是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促进了患者康复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18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3例中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发生。手术平均时间180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术后2~4d胃肠功能恢复,所有标本残端无癌细胞浸润或残留,清扫淋巴结数6~27个,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随访至2011年6月,局部复发1例。结论: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胃肠道干扰小、术后疼痛轻、疤痕小等优点。手术后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病例介绍了临床实施胆囊切除术时的操作要点,以及在手术中应用腹腔镜技术对术后疗效等方面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和简化肝切除的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特制的直型肝针和普通肝针行肝脏预切区域外的交锁缝扎,形成肝脏局部区域无血,术中无需阻断肝门,轻松进行肝切除手术。结果:对64例患者采用本方法;进行了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51例,左或右半肝切除9例,中肝叶切除4例。择期手术出血少,平均135ml,无需输血;急诊手术也相当方便,无需阻断出、入肝血流,对5例肝癌破裂腹腔大出血患者成功施行了急诊肝切除手术。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本方法为一种简易、快捷的区域无血肝切除方法,容易掌握,费用低廉,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保留胆囊取石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技术方法。方法:本组6例,脐下弧形切口1.5-2厘米,置人多通道套管,使用常规腹腔镜,改良的加长两端弯曲的电凝钩、分离钳、剪刀、持针器等。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和转为常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6分钟,出血5-30毫升。无术后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进流质,第2天出院。结论:单孔腹腔镜保留胆囊取石是安全、可行性的,但技术操作难度较常规腹腔镜手术大。技术更具微创,具有术后疼痛轻,无明显手术瘢痕,切口美观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术前放化疗结合低位保肛手术应用于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观察术前放化疗对保肛率、局部复发率和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TNM分期为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56例,在术前进行放化疗,放疗结束后6周左右接受手术治疗。将术前未行放化疗的50例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比较两组保肛手术率,术后随访2—3年,比较两组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并对术后肛门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前放化疗组直肠癌保肛手术48例,比率达85.7%,术后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5.4%。48例保肛手术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为81.3%。对照组50例直肠癌保肛手术36例,比率为72.O%,总的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4%,术后局部复发6例,复发率为12.0%。36例保肛手术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1.7%。试验组保肛手术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术前放化疗组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保肛手术术后排便功能术前放化疗组较对照组稍差,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我围直肠癌以中低位直肠癌居多,而且就诊时多数处于进展期。由于直肠癌解剖位置、淋巴引流的特殊性以及直肠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无论手术范围如何扩大,直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相当高的局部复发率。术前放化疗可以不同程度的减轻肿瘤负荷,使肿瘤缩小,临床分期降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保肛成功率,同时可以减少局部复发。对T3以上和(或)淋巴结转移患者则需要手术联合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而且术前放化疗正在替代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临床治疗指南中对分期为T3及以上、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推荐的首选治疗为术前放化疗联合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
  • 摘要:目的:探讨缺乏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B7h信号的供体特异性输血(DST)对异基因小鼠心脏移植术后T细胞(Tc)凋亡的影响。方法:按陈氏方法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统计移植物的存活时间。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体鼠外周血CD8+ICOS+Tc亚群比例以及受体鼠引流淋巴结中CD8+-Tc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异基因组比较,治疗组中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84.38±29.14d VS 7.00±0.76d,P<0.01)。与异基因组相比,治疗组受体鼠外周血CD8+Tc亚群无明显缩减(49.4%%±3.11%VS 50.0%±2.46%,P>0.05),然而在CD8+ICOS+Tc亚群比较中,治疗组中该亚群显著低于异基因组(7.5±2.02%VS 14.0±3.03%,P<0.05)。与异基因组相比,治疗组受体移植术后7d引流淋巴结中CD8+Tc凋亡比例显著上调(19.53±5.10%VS 8.70±3.14%,P<0.05)。讨论:目前认为,作为效应细胞CD8+Tc亚群在介导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主要依赖于直接的同种异体识别途径。众所周知,Tc的激活依赖于TCR及共刺激分子同时呈递的双信号。在CD28超家族中ICOS表达于活化的Tc表面,其配体B7h组成性表达于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研究表明ICOS/B7h共刺激信号通路对于效应性Tc的活化及效应是不可或缺的,通过阻断该信号通路从而诱导同种异体移植耐受,已在多个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取得了成功。最新研究表明,DST协同共刺激信号阻断(CTLA-4/B7、CD40/CD154)的治疗可延长移植物存活,甚至使部分移植物免于慢性排斥,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机制尚需深入阐明。本研究通过ICOS-Fc阻断供体特异性B淋巴细胞输注中直接、间接两条识别途径的ICOS/B7h信号,促进了异基因小鼠心脏移植物的长期存活。Sandner等的研究显示,通过DST和B7h mAb的联合运用,可以促进allo-Tc凋亡,从而获得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由于模型的限制,无法精确跟踪介导排斥的allo-Tc克隆,我们利用ICOS阳性表达作为活化Tc的一个标志,检测了受体外周血中ICOS+Tc亚群的变化,虽然在总的CD8+Tc亚群比较中治疗组与异基因组无明显差异,但通过DST+ICOS-Fc治疗的受体外周血CD3+CD8+ICOS+Tc亚群显著低于未予治疗的异基因组。在Tc凋亡检测中进一步证实,治疗组受体术后7d引流淋巴结中CD8+Tc凋亡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这也部分解释了CD8+ICOS+Tc的亚群变化。由于近交系小鼠模型的局限性,尚不能判定这群活化的CD8+Tc与allo-Tc之间的关系,但作者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耐受的成功诱导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II期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cpG岛甲基化表型(CpG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lpe,CIMP)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评价用CIMP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135例II期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ACNA1G、IGF2、NEUROG1、RUNX3、SOCSl和MLH1基因甲基化水平,确定肿瘤CIMP状态;分析CIMP与MLH1基因甲基化、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3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31例(23.0%)为CIMP+,39例(28.9%)存在MLH1基因高甲基化。CIMP与MLH1基因甲基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CIMP十多见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06)和右半结肠癌(P=0.018)。生存分析显示CIMP+组患者总生存时间较CIMP?组为短,虽然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00);无瘤生存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973)。结论:在II期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IMP与MLH1基因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CIMP+肿瘤常见于老年和右半结肠癌患者;CIMP可能有助于判断总生存时间,但没有独立判断无瘤生存时间的意义。
  • 摘要: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斑息肉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斑、消化道错构瘤息肉和遗传性为临床特征。PJS消化道息肉可产生梗阻、出血、套叠、恶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临床治疗以手术和内镜治疗为主,都是局部、被动的治疗手段,而无法达到预防息肉发生发展的作用。随着针对PJS的转化医学的进步,针对细胞信号通路及其关键酶的分子靶向药物使PJS消化道息肉的预防性治疗成为可能,其代表是环氧合酶-2的选择性抑制剂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而以”济生乌梅丸”为代表的中药也为PJS息肉的预防性治疗提供另一个选择。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PJS研究中所取得的共识与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诊治经验;提出了中西医结合预防性治疗PJS胃肠道息肉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PJS胃肠道息肉的诊治能力,从而使PJS患者能得到最大的临床获益。
  • 摘要:目的:人口统计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高龄人群也不断增加,高消化道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某调查显示70~75岁人群中结肠直肠癌的机率50~55岁人群的5倍。目前普遍认为手术仍是肿瘤治疗的最佳手段,腹腔镜作为微创技术由于创伤小、应激反应小开始被普外科医师广泛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Kitano等报道腹腔镜下远端胃切术应用于胃癌外科治疗以来,因其在保证根治性的同时具微创!低侵袭的优点以及在手术技术上的安全!可行,腔镜下胃手术在世界范围内日趋增多使腹镜下手术技术在胃癌外科治疗中显示出无限的前景”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根治性以及腹腔镜下手术并发症问题始终为人们所关注。腹腔镜下高龄手术的康复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循证护理(evidence2basednursing,EBN)是新医学模式下护理人员护理患者的一个实践过程,是从临床护理问题中寻求最佳证据,科学进行评价,然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问题,以取得最佳效果的工作模式,通过循证,我们在20110年-2012对120例高龄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应用一些已证实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老年人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进行保肛手术的可能性及I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约-2012年1月40例低位直肠癌开赴在案TME标准手术操作规范下行直肠癌低位或超低位切除吻合,保留肛门或越级功能的近期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例,元气并发吻合口部分狭窄,无梗阻者3例,排便率100%,结论:严格掌握保肛手术适应症,规范操作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套人式吻合保肛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4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420例中男253例,女167例。年龄21-99岁,平均55.7岁。肿瘤下缘距肛缘6-9cm。TNM分期:1期129例II期254例,III期33例,IV期4例。结果:420例术后随访率为85.8%,中位随访时间为6.4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9例(4.5%),吻合口狭窄12例(2.8%),术后12-24周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2%,肝转移率为13.7%。肺转移率为2.8%。术后5年生存率为69.7%。结论: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式,能保留良好的排便功能,未增加局部复发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有效的保肛术式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1例癌灶下缘距肛缘4-5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内括约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进行临床分析。男34例,女27例。年龄28-82岁,平均为56.7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cm 21例,癌灶下缘距肛口5cm 40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55例,其中高分化者24例,中分化者29例,低分化者2例,腺瘤癌变6例。T1NOM0为36例,T2 NOM0为23例,T3 N1M0为2例。结果:术后随访率为88.5%(54/61),中位随访时间为6.2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3%),吻合口狭窄3例(4.9%),术后6~12月时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局部复发率为5.5%,术后5年生存率为73.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行内括约肌切除套人式吻合保肛术式,即可保留肛门排便功能、又不增加局部复发率,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保肛术式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经肛门切除套人式吻合保肛术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方法1、腹部手术操作全麻成功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按4孔法Trocar,脐置人摄像系统为观察孔,右下腹为主操作孔,右中腹及左下腹各戳置人Trocar。取头低位,显露手术野,提起乙状结肠,用超声刀剪开乙状结肠两侧腹膜至返折处汇合,保护双侧输尿管,解剖清扫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脂肪组织和淋巴结,用生物夹结扎并高位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按TME原则,沿直肠后骶前间隙盆筋膜脏、壁二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锐性游离直肠至盆底肌达尾骨尖,并保护盆自主神经丛。游离直肠前壁至阴道后壁远端,超声刀分次切断双侧韧带,将直肠全部游离至肿瘤远端5 cm。距肿瘤上端10 cm处结肠为预订切缘,用超声刀游离相应系膜。待会阴部手术组完成后以大量温蒸馏水冲洗,于右下腹戳孔放置乳胶管盆腔引流,拔除Trocar,关闭各戳孔。2、肛门手术操作附加硬膜外麻醉后,充分扩肛使括约肌处于完全充分松驰状态,5针悬吊法暴露肛管术野,距齿线上缘1 cm处用0.001‰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环行注射于黏膜下后切开直肠黏膜一环周,沿直肠粘膜下锐性游离,向上剥离至提肛肌平面,环形切断直肠,将直肠肿瘤及远端乙状结肠一并从肛门移出体外,清除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淋巴结,距肿瘤约10cm近心端切断乙状结肠,将近端结肠由直肠拖出肛门,行套入结肠浆肌层与直肠肌壳间断固定缝合4针,近端结肠全层与齿状线上直肠黏膜及肠黏膜层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8-12针,检查吻合端血供良好,无张力,肛管内填塞凡士林油纱布一块起支撑作用。拆除悬吊缝线,轻轻将外翻直肠肛管部分送回,完成套人式结肠与直肠吻合,无菌敷料包扎会阴部。未做腹部预防性结肠造口。
  • 摘要: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结直肠癌病人68例,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对照组)及腹腔镜+FTS组(FTS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结果:FTS组病人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22)。两组病人的术前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214)。FTS组病人术后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T5组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FTS方案治疗,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康复加快,住院时间,特别是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下降。
  • 摘要:目的: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缺损较大的病例采用改良胆管减张吻合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3月-2012年2月期间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缺损较大的患者17例,其中Bismuth II型16例,Bismuth III型1例。均以7号丝线缝合十二指肠球部浆肌层和肝门板坚韧组织各一针,同时拉拢结扎,使二胆管断端在无张力下吻合重建。结果:17例胆管损伤患者经改良胆管减张吻合术均获痊愈,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改良胆管减张吻合术对胆管缺损较大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减少胆管损伤行端端吻合术后再手术的机会,可作为一种新型术式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结论: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充分发挥了腹腔镜和胆道镜的优势,微创更理想,安全可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术后积极预防结石复发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手术治疗,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7例,异时性肝转移21例,均痊愈出院。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5%、59.6%、26%,其中2例行2次手术,术后均生存4年,1例行3次手术,术后生存1.8年。结论: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症、时机及方式,手术治疗本病完全是可行的。
  •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院收治的40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及治疗效果的介绍,探讨了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索将临床综合治疗模式应用于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1例PJS患者先接受内镜下息肉灼除或圈套切除,对无法镜下切除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进行外科解救治疗;在内镜或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口服塞来昔布6-9个月进行预防性治疗。定期随访,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1例(男41例,女30例)中有家族史者29例(40.8%)。62例共行94次手术,肠套叠为其最主要的手术原因(72.3%,68/94.)。65例行169次双气囊电子小肠镜下治疗,共摘除或灼除胃肠道息肉1714枚,最大者直径8 cm;3例发生小肠穿孔。口服塞来昔布者共8例,完成6个月疗程者共3例,息肉的数量减少、大小缩小。结论:包括局部治疗(内镜)、解救治疗(手术)、预防治疗(药物干预)的综合治疗模式用于PJS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治疗是积极、有效的。
  •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病例介绍,阐述了消化道重建方法,探讨了全胃切除接近生理的空肠代胃术的临床优点及消化道重建对全胃切除患者的营养状况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通过腹腔镜辅助下所实施的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总结。结果:48例患者顺利的完成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吻合口狭窄及切口感染,无手术死亡病例。切口长度为4-6cm。术后患者肛门排气平均3.5(2~4)d,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3(2~4)d,所有患者随访1~30个月,术后近期恢复良好,无近期并发症,无肿瘤的局部复发,无Trocar种植。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具有手术的安全及可靠性,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通过腹腔镜辅助下所实施的5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临床总结,包括全胃切除6例、近端胃癌根治30例、远端胃癌根治20例。结果:56例患者顺利的完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平均时间:全胃切除230(200-250)min,近端胃癌根治190(170-230)min,远端胃癌根治170(160-21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全胃切除130(70-200)ml,近端胃癌根治110(60-180)ml,远端胃癌根治120(70~200)ml。切口长度为5-7cm。术后患者肛门排气平均3.5(2~4)d,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3.5(2-4)d,所有患者随访1-17个月,术后近期恢复良好,无近期并发症,无肿瘤的局部复发,无Trocar种植。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胃癌根治术具有手术的安全及可靠性,微创手术在胃癌根治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 摘要:在结直肠癌个体化诊治过程中,外科手术技术规范化备受临床关注,自1988年英国Heald教授提出了TME术式,为提高肿瘤环周切缘安全、降低局部复发率作出重要贡献。2009年,德国Hohenberger教授在研究结肠系膜解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CME概念,为规范结肠癌区域淋巴结清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笔者复习并解读2009年第7版日本《大肠癌诊疗规范》,试图从理论和技术上对结直肠癌手术细则进行探讨。
  • 摘要:“视觉外科”是微创外科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当视觉达到被高度放大的立体微观景致时,感觉或者触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同我们在显微镜下的精细操作一样,只需凭借视觉器官的感映即可操控自如。未来微创外科医生必需适应这种无触觉地操作方式,如果依托了原有传统外科的大体解剖经验与组织触觉记忆,这一微观视觉下的操作将会显得轻车熟路、如虎添翼。外科医师一定能够在鲜活放大的三维立体成像中找到新的灵感,这种灵感不仅仅只是外科技术变革的冲动,它将可能彻底改变未来医学诊治疾病的模式。
  • 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远端肠段切除的安全距离,选择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原则及术前辅助放化疗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RNA干扰PP2A—Aa基因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设计了3条shRNA干扰载体并分别稳定的转染结直肠癌SW480细胞。RT-PCR方法筛选出一组干扰效率最高的转染细胞进行进一步实验。应用MTT法检测干扰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干扰后结直肠癌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结果:转染ps-shRNA599干扰载体的SW480细胞PP2A-Aa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抑制率达72.8%。应用MTT法检测干扰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细胞(P<0.01)。讨论:PP2A是一个异源三聚体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家族,在真核细胞中调控大多数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的活性。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大家族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构成了从胞膜至胞核主要的信号传导通路,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化和凋亡。到目前为止,MAPK主要的四种亚家族分别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和ERK2),c-Jun氨基终端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或SAPK),P38和ERK5。免疫沉淀的研究表明,PP2A与ERK2和MAPK激酶MEK1以及激酶抑制剂Ras和Raf1相关联,这是典型的MAPK信号转导的上游激酶通路(Rafl-MEK1/2-ERK1/2)。ERK通路由蛋白激酶C(PKC)或Ras传递的信号触发,然后激活Raf1,启动包括MEK及ERK活化的级联反应。Ras/Raf/MEK/ERK级联反应与癌瘤巾生长信号的调控、癌细胞存活及侵袭有关,并且一些关键生长因子及原癌基因通过该级联反应转导促进生长和分化的信号。该通路包含了数个原癌基因,并在30%的癌中处于激活状态,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对肠上皮分化非常重要。一系列的证据提示,结直肠癌中细胞增殖的主要调节者为ERK MAPK通路而非JNK通路或p38MAPK通路;结直肠癌中MAPK通路信号系统与细胞粘附、血管发生、侵袭转移明确相关。因此,直接抑制ERK MAPK信号传导通路或干扰其上游物质的作用,有望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和转移。为抗结肠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