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
泪囊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专利文献12722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泪囊的相关文献由675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海、吴文灿、王志全等。
泪囊—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722篇
占比:98.82%
总计:12874篇
泪囊
-研究学者
- 陶海
- 吴文灿
- 王志全
- 刘果
- 刘锋
- 张颖
- 钟玲
- 周凌冰
- 周华
- 张将
- 何花
- 刘文冰
- 夏晓波
- 宋伟涛
- 宋雪霏
- 张佩华
- 张庆民
- 张森
- 张海艳
- 林瑞杰
- 涂云海
- 王朋
- 白芳
- 莫亚
- 贺鹏举
- 陈世云
- 陈彩芬
- A·尼迈特
- I·托比斯
- 乔建华
- 任永星
- 保罗·坦普莱尼扎
- 冯建尊
- 刘广芬
- 刘武科
- 刘磊
- 刘维义
- 刘钊臣
- 史亚波
- 吴江
- 唐兆敏
- 姚凡
- 孙业
- 孙红艳
- 庞宗领
- 张小妹
- 张涛
- 施沃栋
- 李一敏
- 李健
-
-
孙春华
-
-
摘要:
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的肿瘤。最早报道于胸膜,近年来对胸膜外部位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报道越来越多,有报道该肿瘤几乎可发生于所有部位。泪道系统的结构功能有其特殊性,且目前关于泪道系统的孤立性纤维瘤报道仍然较少,故本文总结现有泪道孤立性纤维瘤的报道,以分析泪道这一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
-
郭旭光
-
-
摘要:
用蜂直接蜇刺于泪囊泪道处皮肤,蜇时让病人闭目,注意不可蜇刺到眼球上,以免致盲,为慎重起见,可将蜂针拔下,再点刺于泪道处皮肤,每次用蜂2~3只,每天1次。配穴有曲池、大椎、合谷等穴。为消除病人怕痛心理,可先用冰块冷敷局部1~2 min,再进行蜇刺。在治疗的同时,每天用氯霉素眼药水、红霉素眼药膏点眼,可治疗结膜炎症。
-
-
武俊男;
孙悦奇;
王康华;
张福宏;
左可军;
史剑波
-
-
摘要:
目的:通过在血管灌注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内镜下鼻泪管-泪囊切除术探讨该术式的基本操作以及在经鼻内镜下鼻泪管-泪囊和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期为临床开展该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5个动、静脉双灌注成人尸头标本(共10侧)进行解剖学研究。在标本上进行经鼻内镜下暴露全程鼻泪管及泪囊,观察鼻泪管-泪囊切除过程的解剖标志和毗邻关系。结果:10侧泪囊-鼻泪管的解剖显示全部泪囊均位于鼻丘的前方稍外侧,泪囊顶基本和鼻丘顶平齐,泪囊体大部分位于中鼻甲腋窝水平线上方。泪囊窝后内壁由泪骨构成,泪骨后内方与鼻丘气房相邻。泪囊底向下移行为膜性鼻泪管进入骨性鼻泪管,鼻泪管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钩突垂直部前缘前方约3~7 mm。鼻泪管下鼻道开口距离下鼻甲前端的距离为(16±3)mm。泪囊长度为(13.8±1.8)mm,鼻泪管长度为(23.2±3.6)mm。结论:经鼻内镜入路可充分暴露和切除全程鼻泪管和泪囊。本解剖研究展示的基本操作过程和解剖标志可为临床开展经鼻内镜鼻泪管-泪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
-
王素贞;
王杰;
王宁利;
莫亚
-
-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泪囊炎患者患眼和正常眼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夹角的差异,探讨该夹角与慢性泪囊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01/2019-03于我院眼科就诊的四川地区慢性泪囊炎患者218例248眼,所有患者行双侧泪道冲洗后立即进行CT泪道检查,对鼻泪管结构图进行三维重建,于冠状位上观察鼻泪管、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分别测量患眼和正常眼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夹角.结果:本组患者患眼夹角[23.55°(17.30°,29.90°)]较正常眼[20.05°(15.40°,28.35°)]增大(P0.05).此外,41~60岁患者患眼夹角[25.20°(17.90°,33.00°)]较正常眼[21.60°(15.25°,29.05°)]明显增大(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夹角增大,这可能是中老年妇女慢性泪囊炎发病的因素之一.
-
-
潘荣海;
李明新;
杨代慧;
陶海
-
-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外伤性鼻泪管阻塞伴泪囊移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1例(11只眼)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单侧外伤性鼻泪管阻塞伴泪囊移位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预后.患者术前泪囊造影CT检查,评判局部骨折情况、泪囊位置、大小以及鼻腔结构情况,术中见鼻黏膜完整,以中鼻甲附着处前缘为标致切口鼻黏膜,磨钻磨除错位骨质,造骨窗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结果10例患者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顺利,1例因磨除错位骨质松动而联合鼻外径路手术,单纯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成功率为90.91%,无眶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4个月拔出泪道硅胶管,随访6个月,患眼无流泪,泪道冲洗通畅,外伤性鼻泪管阻塞治愈率为100%.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外伤性鼻泪管阻塞伴泪囊移位安全有效,术前影像评估,术中泪囊定位准确,磨钻用力均衡,防止碎骨片误入眶内,引起眶内血肿或眶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
-
唐少华
-
-
摘要:
好泪腺包括泪腺和副泪腺,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约20*12mm大小,有10-20条排泄小管,正常情况下泪腺不能被触及。副泪腺位于穹窿部和上睑板上缘。
-
-
王小蓉;
徐飞荣;
阮新忠;
许崇永;
厉芬
-
-
摘要:
目的 利用泪道造影及多层螺旋CT测量慢性泪囊炎者泪囊的体积,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收集溢泪、溢脓患者109例(共126眼),先行X线透视下泪道造影,随后立即行CT扫描.结果 泪囊的轴位长度和宽度分别为(7.48±1.87)mm和(5.11±1.35)mm,冠状位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1.32±2.60)mm和(5.10±1.31)mm,体积为(289.10±182.39)mm3.男女五个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泪囊的轴位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学方法能准确测量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的大小体积及变化情况,不同患者泪囊变异较大,术前个体化扫描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泪囊及确定手术方式很有必要.
-
-
-
裴颖;
邹莹;
巴秀敏;
李旭
-
-
摘要: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术式治疗泪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及术式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病理资料,分析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术式治疗该病的优点,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女性,53岁,右眼流泪2年,内眦处肿物6个月,门诊以“泪囊肿物”收入院.患者右眼内眦部触及肿物,大小约1.7 cm×1.2 cm×1.0cm,质韧,边界不清,压痛,与周围皮肤紧密黏连,挤压泪囊区,少许血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冲洗泪道,原泪点返流.眼眶CT检查显示右侧泪囊内高密度影、右侧泪囊区及鼻泪管内高密度影且右侧泪囊明显增大.初诊为右侧泪囊及鼻泪管占位性病变.采用鼻内镜下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术式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显示为恶性黑色素瘤累及周围肌肉组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术式治疗泪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术野暴露好、微创、易于操作和低风险等优势.
-
-
陈新军;
王向东;
王月;
郝蕴;
张罗
-
-
摘要:
目的研究泪囊窝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收集79例泪道阻塞患者的鼻窦CT,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最低点水平位,测量泪囊窝泪前后嵴的距离,测量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的厚度,观察泪囊窝上颌骨额突的走形。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以下平面,观察钩突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的关系。结果发现泪囊窝泪前后脊距离为3.5~13.1 mm[(7.84±1.78)mm],泪囊窝内侧壁上额骨额突厚度为0.4~8.8 mm[(2.57±1.30)mm],上颂骨额突向内型占49.48%,向外型占50.52%。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以下平面,钩突附着处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后方者占6.98%;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之中者占89.53%;前方者3例占3.49%。结论术前通过鼻窦CT可以准确定位泪囊在鼻腔的投影,选择合适的鼻黏膜切口位置,判断手术难易,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