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8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984960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临床新医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2全国儿科影像医学高峰论坛、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1三亚高峰论坛暨第十届放射学术会议等;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相关文献由2716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征宇、王春、马周鹏等。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84960 占比:99.92%

总计:985768篇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发文趋势图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研究学者

  • 金征宇
  • 王春
  • 马周鹏
  • 黄劲柏
  • 黄求理
  • 石浩
  • 宋歌
  • 毛椿平
  • 王旭
  • 章顺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昀; 杨根东
    • 摘要: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引起的一种少见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会造成组织损伤,最常见侵犯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表现为脑实质内结节状、新月状强化及脑膜强化;部分累及呼吸系统等部位,呼吸系统受累影像表现为肺内胸膜下多发结节,伴或不伴"晕征".
    • 陈萍; 周和平; 朱亚男
    • 摘要: 目的比较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诊断肝细胞癌(HCC)及胆管细胞癌(CCC)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32例肝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其中HCC患者90例,CCC患者42例。将病灶^(18)F-FDG浓度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诊断为阳性。通过一致性分析,评价^(18)F-FDG PET/CT对HCC及CCC的诊断价值。结果HCC患者SUVmax值(5.12±2.03)显著低于CCC患者(7.64±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9,P=0.000)。经一致性分析,90例HCC患者中^(18)F-FDG PET/CT阳性52例,灵敏度为0.577,特异度为0.786,准确率为0.644,Kappa为0.307。经一致性分析,42例CCC患者中^(18)F-FDG PET/CT阳性39例,灵敏度为0.929,特异度为0.978,准确率为0.962,Kappa为0.912。结论^(18)F-FDG PET/CT诊断CCC的SUVmax值显著高于HCC,准确率也显著高于HCC。
    • 王书磊; 高阳旭; 张宏武; 杨海波; 李辉; 李宇; 沈笠雪; 姚红新
    • 摘要: 目的:总结并分析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病房确诊为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2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9.7±2.2)岁,中位病程7个月,27例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偏侧肢体肌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多饮多尿、性早熟、颅内高压、发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30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均正常,其中8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肿瘤标志物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均正常,11例患者血清β-HCG正常但脑脊液β-HCG轻度升高,11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β-HCG均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共发现33个病灶,病灶形态不规则,其中片状病灶15个(45.5%)、斑片状病灶10个(30.3%)、类圆形高密度病灶8个(24.2%),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肿瘤多呈明显高密度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肿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轻,伴有半球萎缩、大脑脚萎缩、钙化、囊变、脑室扩张、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增强扫描肿瘤呈无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主要发病年龄为10岁左右,男性占绝对优势,其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水平。
    • 张艳秋; 辛小燕; 杨雯; 李茗; 王坤; 朱斌; 周科峰; 张冰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陈莉; 杨先春; 李小兵
    • 摘要: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间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24例普通型NCP的临床特征及早期MSCT表现。结果24例普通型(NCP)均为在汉人员,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腹泻、胸痛、浑身出汗、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另有3例临床无任何不适。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异常(13例)、嗜酸粒细胞计数下降(9例)、淋巴细胞比升高4例、C反应蛋白升高23例,血沉升高16例。24例NCP病毒7项阴性均为阴性,6例首次核酸检测阴性。24例普通型NCP早期MSCT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毛玻璃影,6例CT初诊未见异常。其它征象包括“铺路石征”8例、小叶核心结节14例、“晕征”4例、“血管造影征”16例、“空气支气管征”11例、“反晕征”2例、局部胸膜肥厚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普通型NCP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MSCT表现以单发或多发毛玻璃影为主,与常见感染性病变鉴别困难。对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定爆发期内的易感人群,应加强胸部MSCT检查和多次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可有助于该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和早治疗。
    • 王士阗; 徐佳; 王萱; 王沄; 薛华丹; 金征宇
    •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多种重建算法,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对增强CT上胆道系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30例本院进行增强CT检查并伴有胆总管或肝外胆管扩张的患者,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三维自适应迭代(AIDR 3D)、全模型迭代算法(FIRST)和DLR对门脉期图像进行重建。比较4组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噪声,对4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排序并比较。结果 除AIDR 3D肝实质CNR外,DLR图像的CNR(胆管:4.42±0.87,肝实质:3.78±1.47)显著高于FBP[胆管:2.21±1.02(P<0.001),肝实质:1.43±1.29(P<0.001)]、AIDR 3D[胆管:2.81±0.91(P=0.024),肝实质:2.39±1.94(P=0.278)]及FIRST[胆管:2.51±1.24(P<0.001),肝实质:2.45±1.81(P=0.003)],DLR图像的SNR(胆管:1.39±0.85,肝实质:9.75±1.90)显著高于FBP[胆管:0.86±0.63 (P<0.001),肝实质:3.31±1.12 (P<0.001)]和FIRST[胆管:1.01±0.61(P=0.013),肝实质:5.73±1.37 (P<0.001)],DLR图像的噪声(10.51±3.53)显著低于FBP[24.10±3.92 (P<0.001)]、AIDR 3D[15.72±2.41 (P=0.032)]和FIRST[17.20±3.82 (P<0.001)]。DLR图像的主观评价排序[4(4,4)分]显著高于FPB[1(1,1)分](P<0.001)、AIDR 3D[3(2,3)分](P=0.029)和FIRST[2(2,3)分](P<0.001)。结论 深度学习重建可提高增强CT图像质量,有助于更好地观察胆道系统。
    • 金鑫; 张兴华; 杨立
    • 摘要: 主要介绍了利用CT技术判断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表型变化的机理,脂肪细胞是在炎症因子影响下,发生细胞内脂质减少、水分增加,且其密度也相应增加,应用CT技术通过离体和在体研究,证实了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 of Peri-Coronary,Pc-FAI)可显示脂肪表型的变化,即炎症状态越严重,Pc-FAI越高。将Pc-FAI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的影像生物学指标相关研究显示,Pc-FAI可用于对高危斑块识别、冠心病危险分层、抗炎治疗效果评估等。
    • 贾红敏; 翟喜超; 王志群; 卫宏江
    • 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图像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评判小肠袢聚集对预测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小肠系膜挛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黏液瘤科1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其中31例术中证实存在小肠系膜挛缩,148例无小肠系膜挛缩,通过CT轴位、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技术分别进行小肠袢聚集的判定,并进一步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诊断效能,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ROC曲线及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P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对系膜挛缩诊断效能的预测:VR>冠状位>轴位>矢状位.采用ROC曲线分析小肠袢聚集对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诊断效能:轴位敏感性58.8%、特异度79.6%、阳性预测值46.5%、阴性预测值86.5%;冠状位敏感性55.9%、特异度89.6%、阳性预测值61.4%、阴性预测值87.1%;矢状位敏感性50.0%、特异度72.6%、阳性预测值35.4%、阴性预测值82.8%;VR敏感性76.5%、特异度78.8%、阳性预测值52%、阴性预测值91.8%.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通过轴位、冠状位、矢状位、VR对小肠袢聚集的判定与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结果有较高相关性.结论:单一轴位CT图像对于小肠袢聚集的评价效能有限,结合冠状位和VR,有助于提高小肠袢聚集评价的准确性;小肠袢聚集对于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结果有较高相关性;单纯利用小肠袢聚集判定小肠系膜挛缩,敏感度及特异度有限,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研究提高术前小肠系膜挛缩的检出率.
    • 李蓬; 朴牧子; 胡洪成; 王勇; 赵一姣; 申晓婧
    • 摘要: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个月拍摄的CBCT,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3.41±1.23)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PL)为(3.41±1.28)mm,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mm、近中为(2.88±1.20)mm、颊侧为(2.83±1.22)mm和腭侧为(2.96±1.16)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mm.结论: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 王艳; 廖云莲; 叶玉香
    •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患者CT检查流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124例接受过CT检查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和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比较两组等待时间、焦虑情绪、对比剂渗漏情况.结果:观察组分诊预约时间、闲时等待时间、忙时等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剂渗漏率4.84%低于对照组1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患者CT检查流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等待时间,缓解焦虑情绪,降低对比剂渗漏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