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用解剖

应用解剖

应用解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2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888241篇;相关期刊328种,包括解剖与临床、解剖学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皮瓣学组2013年会、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等;应用解剖的相关文献由353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达传、钟世镇、党瑞山等。

应用解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2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8241 占比:99.83%

总计:889726篇

应用解剖—发文趋势图

应用解剖

-研究学者

  • 徐达传
  • 钟世镇
  • 党瑞山
  • 纪荣明
  • 丁自海
  • 李忠华
  • 张发惠
  • 郑和平
  • 鞠学红
  • 廖建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伟; 孙争争; 张波; 王峰; 吴连仲; 朱友余; 邓雪飞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喙盂切迹(肩胛骨盂上结节与喙突基底之间的切迹)的发育类型进行观测,探讨其对肩胛骨解剖颈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校成人干性肩胛骨标本109例,其中男67例、女42例,左侧61例、右侧48例,分别测量喙盂切迹的深度并进行分型,比较性别和侧别差异。结果喙盂切迹的发育存在三种类型,切迹发育良好者(深度≥3 mm)占50.5%,发育一般者(3 mm>深度≥1 mm)占22.0%,发育较差者(深度0.05)。结论喙盂切迹在不同的个体中变异大,其发育类型的不同可能与肩胛骨解剖颈骨折有关。
    • 臧依柔; 陈仕宇; 陈宣妤; 臧国礼; 胡闽; 徐庆; 冯朱斌; 潘阿善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正常成人咽旁间隙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声像图特征,为咽旁间隙相关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门诊的78例正常成人进行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超声和CT检查。超声检查以乳突、下颌骨下颌支、茎突、腮腺和颌下腺作为解剖标志,沿下颌支旁斜冠状切面、乳突和下颌支之间横切面扫查显示咽旁间隙及毗邻的涎腺、鼻咽、扁桃体、骨骼、肌肉及血管声像图;记录咽旁间隙及毗邻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声像图特征及超声扫查方法;分析其超声显示率,并与CT检查所见进行对照。结果超声检查显示咽旁间隙呈倒置的三棱锥形,超声完整显示151侧,部分显示5侧,完整显示率为96.8%,均可以重复显示;下颌支旁横切咽旁间隙最大面积超声测值2.83~5.52(4.17±0.66)cm^(2)。咽旁间隙外侧界前份与咬肌间隙及下颌下腺囊紧贴,外侧界后份是腮腺深叶和二腹肌后腹,并可见茎突及附着诸肌、颈内血管紧贴外侧界;内侧界为呈中等回声颈深筋膜和颊咽筋膜,紧贴呈低回声鼻咽壁和口咽壁、扇贝样外观的扁桃体及不全环形的单层弱回声结构的咽隐窝;底为颅底岩骨下面;尖朝向舌骨大角;均与CT检查表现一致。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显示咽旁间隙及周围毗邻关系,将有助于咽旁间隙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
    • 陈德平; 皮雪敏; 刘倩; 潘红; 谭包生; 宿玉成
    • 摘要: 上颌窦底提升的病例甄别、方案设计、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等均与上颌窦解剖、上颌窦病变和剩余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前要获得相关信息,除有限的临床检查外,主要依靠放射线检查。本文将与上颌窦底提升相关的鼻腔、上颌窦以及其他鼻窦解剖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对应讨论,便于读者在涉及上颌窦手术相关应用和研究时对鼻腔和鼻窦的理解。
    • 陈浩; 翟明玉; 常晓盼; 舒高; 刘永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俯卧位L_(4)、L_(5)椎体水平观察腰椎肉眼大体结构,测量相关解剖指标,为腰椎间孔镜手术选择适宜尺寸的工作套管提供解剖学依据,从而提高微创脊柱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方法:在成人尸体标本上,逐步解剖L_(4)、L_(5)节段,暴露椎间孔、椎体、椎弓根、关节突、椎间盘等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结构,每具标本双侧解剖,分为左右两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椎间孔的横径左侧(9.431±1.44)mm,右侧(8.811±1.76)mm;L_(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至L_(4)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左侧(3.294±0.83)mm,右侧3.474mm±0.75;L_(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到L_(4)/L_(5)椎间盘纤维环的最短距离左侧(9.814±1.23)mm,右侧(10.143±1.42)mm;冠状面上L_(4)出口神经根与正中线之间的夹角左侧(39.42±7.38)°,右侧(39.27±6.54)°;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底边左侧(16.239±2.76)mm,右侧(15.399±2.46)mm;高左侧(17.341±4.20)mm,右侧(17.052±4.27)mm;面积为(144.129±55.80)mm^(2),右侧(135.105±54.93)mm^(2);L_(5)神经根出硬膜囊处与上位椎间盘下缘的距离左侧(3.981±2.86)mm,右侧(3.802±2.79)mm。椎间孔左右两侧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试验证实L_(4)/5节段存在一个允许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后外侧入路操作的安全工作区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椎间孔的解剖学基础。
    • 孟宪宇; 李秋红; 刘岩; 张旭; 王磊; 姜巍; 李凤久; 董礼榤
    • 摘要: 目的 探寻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神经易卡压点的体表投影,应用三线定位法快速诊断。方法 观察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解剖关系,测量正中神经在穿出旋前圆肌处的直径。以肱骨外上髁为A点,肱骨内上髁为B点,桡骨茎突为C点,三点均选择最高点定位;正中神经穿入旋前圆肌点(D)、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下缘交汇点(E)、正中神经穿入指浅屈肌腱弓点(F)点及正中神经穿出指浅屈肌点(G),ABC点连线成三角形,分别测量各点到AB连线、AC连线、BC连线的垂直距离。并以C点至AB的垂直距离为前臂的相应长度,以D、E、F、G点至AB连线的垂直距离数值除以前臂长度,测量各点在前臂相应的自身位置比。结果 10具标本的正中神经均在旋前圆肌肱骨头与尺骨头之间穿行,走行斜向下穿出,与指浅屈肌交汇,7具标本可见指浅屈肌联合腱弓,3具标本可见指浅屈肌纤维弓,未发现无外侧头的指浅屈肌。旋前圆肌腱膜或腱束等结构异常,指浅屈肌腱弓处筋膜异常增厚或纤维化以及腱性结构异常时,可产生对邻近正中神经的卡压。正中神经穿出旋前圆肌处直径,成年男性左、右两侧平均(3.12±0.12) mm,成年女性左、右两侧平均(2.87±0.11) mm。结论 旋前圆肌与指浅屈肌腱弓处的组织结构变异易形成正中神经卡压,产生旋前圆肌综合征相关表现。“三线定位法”可对神经易卡压点进行精准定位,有助于快速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
    • 孟宪宇; 李秋红; 刘岩; 张旭; 王磊; 姜巍; 李凤久; 黄志伟
    • 摘要: 目的应用“三线定位法”对桡神经深支穿入及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进行定位,探讨其对于旋后肌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肘前臂标本的旋后肌桡神经深支进行层次解剖。分别以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Lister结节三点作为三角形顶点,三线定位标记出三角形,测量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与穿出旋后肌的位点,测量位点距离三角形三条边长的距离。结果前臂Frohse弓腱性组织结构14肢,占70%,混合性组织结构4肢,占20%,膜性组织结构2肢,占10%;前臂旋后肌下缘腱性组织结构11肢,占55%,肌性组织结构5肢,占25%,混合性组织结构3肢,占15%,膜性组织结构1肢,占5%。女性L4/L2数值约为0.07,L4/L5数值约为1.02,L6/L2数值约为0.26,L7/L6数值约为0.16;男性L4/L2数值约为0.07,L4/L5数值约为1.10,L6/L2数值约为0.25,L7/L6数值约为0.17。应用“三线定位法”测量发现,前臂取中立位、曲肘90°,桡神经深支进入Frohse弓的位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1横指(1寸)、桡掌侧1横指(1寸)的位置,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4横指(3寸)、桡背侧半横指(0.5寸)的位置,简易定位法适用于男、女性,且左右两侧均可。结论桡神经深支进入Frohse弓的位点以及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点可以应用拇指同身寸法进行简易定位,应用“三线定位法”可以对旋后肌综合征进行快速诊断。
    • 陈德平; 刘倩; 皮雪敏; 潘红; 谭包生; 宿玉成
    • 摘要: 上颌窦的血供及相应的血管走行与上颌窦底提升的手术风险直接相关,上颌窦黏骨膜的性状对上颌窦底提升的手术风险、适应证选择、术式选择及术后并发症预防密切相关。本文中,作者将结合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对上颌窦区域血管走行特点及上颌窦黏骨膜性状进行讨论,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解剖。
    • 武俊男; 孙悦奇; 王康华; 张福宏; 左可军; 史剑波
    • 摘要: 目的:通过在血管灌注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内镜下鼻泪管-泪囊切除术探讨该术式的基本操作以及在经鼻内镜下鼻泪管-泪囊和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期为临床开展该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5个动、静脉双灌注成人尸头标本(共10侧)进行解剖学研究。在标本上进行经鼻内镜下暴露全程鼻泪管及泪囊,观察鼻泪管-泪囊切除过程的解剖标志和毗邻关系。结果:10侧泪囊-鼻泪管的解剖显示全部泪囊均位于鼻丘的前方稍外侧,泪囊顶基本和鼻丘顶平齐,泪囊体大部分位于中鼻甲腋窝水平线上方。泪囊窝后内壁由泪骨构成,泪骨后内方与鼻丘气房相邻。泪囊底向下移行为膜性鼻泪管进入骨性鼻泪管,鼻泪管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钩突垂直部前缘前方约3~7 mm。鼻泪管下鼻道开口距离下鼻甲前端的距离为(16±3)mm。泪囊长度为(13.8±1.8)mm,鼻泪管长度为(23.2±3.6)mm。结论:经鼻内镜入路可充分暴露和切除全程鼻泪管和泪囊。本解剖研究展示的基本操作过程和解剖标志可为临床开展经鼻内镜鼻泪管-泪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 王洪宾; 李凤娟; 刘帅; 张海东; 张春菊; 孙丰刚; 顿爱社
    • 摘要: 目的 研究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走行位置、毗邻关系,为临床踝关节周围皮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用尸体标本15例,观察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测量神经压扁径,在内外踝尖连线上测量神经至内外踝尖或跟腱边缘的距离.结果 隐神经在内外踝最高点的连线上,位于大隐静脉外侧,压扁径(0.342±0.14)cm,距内踝尖(1.857±0.17)cm,距外踝尖(6.838±0.32)cm;腓浅神经在内外踝最高点的连线上,压扁径(0.264±0.13)cm,距内踝尖(5.334±0.33)cm,距外踝尖(4.424±0.46)cm;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位于外踝沟处、小隐静脉外侧,压扁径(0.250±0.12)cm,距跟腱边缘(2.745±0.21)cm,距外踝尖(2.660±0.16)cm.结论 依据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至内外踝尖或跟腱边缘的距离、压扁径、毗邻结构关系,可提高皮神经阻滞麻醉的精准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