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
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

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12-07-2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利用血管造影、分层解剖及Mimics软件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下腹壁区的血供进行深入探讨,提供该部位穿支体及其连接结构Choke血管的形态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下腹壁区血供分区理论.
  • 摘要:股骨头坏死的外科治疗方法很多,骨内骨搬移法(Harbin Hip)与人工髋关节不同,是完全用患者自身组织重建髋关节功能的微创治疗方法.它主要适应症是FicatⅡ,Ⅲ期的病变,针对股骨头内的坏死空洞和关节面塌陷,利用患者自身的正常松质骨骨柱,采用机械的外固定方法,推进器以每天1 mm速度推进骨柱,在达到修复坏死空洞目的和增强股骨头的支撑负重能力后,逐渐增加的应力还可使塌陷的股骨头关节面隆起。不仅于此,笔者还期待着利用骨搬移微血管网重建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原理改善股骨头的血循。
  • 摘要:阐述了钽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钽金属在人工关节、骨坏死、脊柱、骨缺损等骨科领域的应用现状.钽金属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早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但仍需在钽金属与其他金属作为骨科植入物的对照性研究、不同钽金属植入物的适应证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作为骨科植入物材料的种种优点需要大量临床病例长期随访验证.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后路开放术后压疮好发于腰骶部切口周围,且多在术后1周内发生.压疮一旦发生,若处理不当,不但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患者痛苦,严重者还可能引起腰椎间盘感染.
  • 摘要: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采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经皮注入椎体以增加病变椎体抗压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畸形.对减轻疼痛,增加椎体强度,改善全身相关症状,具有明显效果而且具有并发症低,手术长期效果好的特点.
  • 摘要:目的:加强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的护理.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对症护理,加强术后护理,健康指导.结果:对8例患者的护理,达到创面愈合的效果.结论:护士正确的护理对患者创面的愈合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瘦素和血脂水平与早期股骨头坏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住院的65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实验组)及6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CH、TG、LDL、Apo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股骨头坏死组血清瘦素(21.60±12.57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0.77±6.19ng/ml)(p<0.05).(2)实验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组血清中CH、TG、LDL、Apo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2)血清瘦素水平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正相关.
  • 摘要:目的:提出跨供区髂骨皮瓣的新术式,并探讨跨供区髂骨皮瓣一期修复肢体大面积骨皮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髂骨皮瓣进行解剖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血管蒂(旋髂深动脉)双动脉(旋髂深动脉、旋髂浅动脉)供血的跨供区髂骨皮瓣新术式,并模拟术式采用墨汁灌注的方法对跨供区髂骨皮瓣的供血面积进行了研究,采用此术式一期修复四肢大面积骨皮缺损32例,并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旋髂深动脉与旋髂浅动脉在位置上比邻,采用旋髂深动脉的分支与旋髂浅动脉吻合形成的——蒂双动脉供血的跨供区髂骨皮瓣新术式是可行的,模拟术式的新鲜尸体墨汁灌注其墨染结果如下:髂骨瓣,从距髂前上棘(15.8±3.2)cm均可见墨染情况.皮瓣:以髂棘为中心上及(8.6±2.4)cm,下达(5.4±2.6)cm,左至(5.8±2.6)cm,右至(24.6±5.8)cm.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对血流量的测定见皮瓣周缘的血流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第三天以后增加变缓,进入相对平台期.临床应用的32例全部存活,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跨供区髂骨皮瓣血供充分,可以一期修复四肢大面积骨皮缺损.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钽棒植入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回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26例(32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3例,女13例;年龄18岁~55岁,平均36.5岁.采用干细胞体外培养回植,选取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提供股骨头血运支持,钽棒植入腾起恢复股骨头外形.对其进行手术效果分析.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对患者术前10天内的、术后6个月的、12个月的三维步态值进行测量比较,观察患者步态改变的情况.结果:在对26例(32髋)患者术后随访的16个月里,无一例患者需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2髋中29髋X片均未见坏死面积增大及股骨头高度塌陷下降,占90.6%.用Harri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术前平均(63.86±6.08)分,随访终期为(89.8±4.43)分.三维步态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术后较术前的步长、步调、步频均有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也有明显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患者的步态会逐渐趋于正常.结论:针对青壮年不同程度的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钽棒植入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回植术临床功能评价成功率高,是保头治疗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治疗的16例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4~72岁,平均49岁.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4例,胸腰段9例.神经鞘瘤1 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7例,E级1例.14例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2例患者术中改为全椎板入路切除肿瘤.结果:16例患者中,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为C级;术前C级5例,术后提高为D级;术前D级7例,术后提高为E级.随访6~40个月,平均23.7个月.16例患者均未见复发而且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半椎板切除术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损伤较小、出血较少等优点,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应该在对肿瘤术前MR1及术中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总体来说,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 摘要:目的:本实验拟研究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方法,探讨其作为股骨头坏死软骨缺损修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抗原检测,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及鉴定;将BMSCs与Bio-gide胶原膜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全骨髓血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能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BMSCs.BMSCs可在Bio-gide胶原膜上贴附增殖,并复层生长.结论:BMSCs取材方便、创伤小;扩增分化能力强.BMSCs可作为股骨头坏死软骨缺损修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Bio-gide胶原膜可作为细胞生长载体.
  •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显微操作下颈椎后路神经根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20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接受颈椎后路神经根孔扩大术治疗的患者资料.以疼痛缓解、运动、感觉的改善和JOA17分法作为衡量手术成功与否的标准.结果:大多数患者均为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受累神经根情况如下:C7神经根受累11例,C6神经根受累7例,C5神经根受累4例,C8神经根受累1例.疼痛缓解19例(95%).运动功能改善15例(93.75%),感觉功能在短期内有13例(92.86%)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30±0.71,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5.12±0.64,平均改善率67%.平均住院时间为5天.结论:颈椎后路椎间孔扩大术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术式.在获得与前路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了前路手术可能出现的痛苦和并发症.
  • 摘要:目的:通过对前足损伤的患者进行5年以上远期回访,对比跖骨缺损后不同修复方式对足踝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提高手术疗效和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解放军89医院1998.6-2004.6期间共收治的前足外伤伴有组织缺损的病例43例,其中以髂骨瓣加带血管游离皮瓣组合移植15例,以腓骨头修复者10例,以肩胛骨修复者为10例,另有8例不同程度骨缺损而未行骨修复者作为对照研究.本组43例患者随访时间最短为术后5年7个月,最长10年,在美国AOFAS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又根据患者主观感受、临床症状体征、外观和感觉等增加了部分项目进行更完善系统的评价研究.对每一病例按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得出总分值对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量化评价.结论:1.前足损伤致足踌骨缺损临床上应予重建修复,恢复足的三点支撑和足弓。单一新骨缺损选择带血管排骨或骼骨与皮瓣组合:多环骨缺损采用游离骼骨加皮瓣组合为理想的手术方式。2.内侧组跃骨缺损或外侧组拓骨缺损后对功能影响大,应给与骨修复,仅做软组织修复效果不理想。
  • 摘要:目的:探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28例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龄18岁~53岁,平均40岁,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大于18周岁小于55周岁及其他髋关节疾病.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检查,部分行MRI检查.病变累及髋关节左侧8例,右侧12例,双侧8例,共36个关节,按ARCO分期:Ⅱa期8例、Ⅱb期10例、Ⅲa期9例、Ⅲb期9例.采用干细胞体外培养回植,选取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提供股骨头血运支持,钽棒植入腾起恢复股骨头外形.采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评价法评估疗效.结果:28例患者随访6~20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36髋中32髋X片均未见坏死面积增大及股骨头高度塌陷下降,占8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5分,随访终期为89分.结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钽棒植入临床功能评价成功率高,是治疗早中期年轻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局灶性椎体骨折为表现的MM误诊为OVCF的原因及减少误诊率的措施.方法:笔者将本科室5例局灶性椎体骨折为表现的MM误诊为OVCF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局灶性椎体骨折患者,均无椎体外骨质破坏,表现有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增高,行骨刺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局灶性的骨质疏松及破坏可以是MM早期的惟一表现,注意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在MM早期诊断中的一个“有效信号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骨显微外科护理过的1例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患者股骨颈骨折后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并成功恢复行走功能进行分析,笔者指出在护理过程中,要将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与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护理相结合取之适合患者并宜于患者健康恢复的护理,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并做好落实。加强护患沟通,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取得其配合。对患者的疾病及专科护理方面就全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减少护理并发症,加快患者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问题,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25例实施该疗法的哈U那种进行分析,笔者指出骸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预防DVT发生的措施:(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双厂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主动,被动锻炼,每小时5-10min;(2)卧床间定时抬后骨,骸部骨折患者每小时督促做土肢悬吊及抬臀动作;(3)避免下垫枕使骸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4)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5)卧床时间一般在10d以内为宜,抬高患肢高于肺平而约20-30cm;(6)劝告患者禁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7)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 摘要:目的:探寻手部软组织缺损微型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索有效的手部软组织缺损微型皮瓣修复术后患者心理干预方法.方法:将126例微型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按照平时正常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同时接受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评估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心理干预前,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值高于常模,社会支持量表分值显著低于常模;心理干预后,患者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的因子分值显著降低(P<0.05),而社会支持量表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平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微型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的的心理指标,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
  •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严重髋关节疾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仍存在,少数可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随着治疗股骨头坏死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方法不断改进,我院采用了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腹胀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后腹胀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观察.结果:胸腰椎骨折后出现腹胀的原因有手术因素、疾病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的改变,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并加强床上功能锻炼,给予热敷、按摩及饮食指导.结论:根据原因通过针对性护理能尽快解除腹胀,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对单纯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CPC)、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进行基础力学研究对比.方法:18具国人新鲜股骨纳入实验,标本证实无病理缺陷、骨折、畸形或肿瘤,分为三组,每组各12根股骨,依据Evans分型中的ⅢA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造模,A组采取LPFP联合CPC固定,B组采用单纯LPFP固定,C组采用PFNA固定.将股骨标本固定在特殊的夹具内进行力学对比测试.结果:载荷-位移500kg.m.s-2 A组(0.16±0.02)mm;B组(0.23±0.04)mm;C组(0.15±0.03)mm;1500kg.m.s-2 A组(0.99±0.24)mm;B组(2.04±0.72)mm;C组(0.97±0.28)mm;4000kg.m.s-2 A组(2.79±0.59)mm;B组(5.05±0.68)mm;C组(2.73±0.61)mm.扭矩-扭转变形0.1(°/cm) A组(0.14±0.01)kg.m2.s-2;B组(0.23±0.04)kg.m2.s-2;C组(0.11±0.02)kg.m.s-2;0.2(°/cm) A组(0.35±0.02)kg.m2.s-2;B组(0.26±0.03)kg.m2.s-2;C组(0.38±0.03)kg.m2.s-2;0.3(°/cm) A组(0.89±0.35)kg.m2.s-2;B组(0.69±0.02)kg.m2.s-2;C组(0.8 l±0.32)kg.m2.s-2;0.4(°/cm)A组(1.35±0.07)kg.m2.s-2;B组(0.69±0.02)kg.m2.s-2;组(1.48±0.06)kg.m2.s-2;0.5(°/cm)A组(1.82±0.11)kg.m2.s-2;B组(1.35±0.02)kg.m2.S-2;C组(1.63±0.11)kg.m2.s-2.结论:LPFP联合CPC或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均能够达到坚强固定.
  • 摘要:本文研究了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因韧带撕裂或断裂而导致的创伤性肘关节不稳患者13例,临床疗效表明,带线锚钉修复的优点是将一种非常小的植入物固定在骨中,再通过缝线将韧带等软组织和骨重新连接。它的作用机理便是通过缝针将缝线穿过软组织,并打结将软组织固定于锚钉上,即骨表面。锚钉内固定修复肘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使手术创伤小、操作更加便捷,固定更为确实,可完全恢复原解剖对合关系,并可迅速将撕裂或断裂韧带向骨面靠拢固定,抗牵拉强度高。
  • 摘要:目的: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20侧成尸上肢标本,观测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区穿支数目、位置、外径以及最粗皮支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测量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骨间后动脉交叉处血管外径和到最粗穿支发出点的距离.同时观察前臂后皮神经分布.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有(3.0±1.1)条穿支,去除外径小于0.2mm者,还有(2.6±0.8)条.穿深筋膜点穿支外径(0.4±0.2)mm,发出点外径(0.5±0.3)mm(P>0.05).最粗穿支从穿深筋膜点和发出点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分别为(5.5±1.1)cm和(5.6±1.6)cm(P>0.05).神经支和血管交叉处动脉外径(1.5±0.2)mm.最粗穿支发出点到交叉处距离(10.8±3.3)cm.前臂后皮神经在前臂位于脂肪和深筋膜层间,其终末支支配前臂背侧下1/3皮肤感觉.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神经横径(0.4±0.2)mm,距离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远端连线垂直距离(1.2±0.6)cm.结论:以骨间后血管为蒂可在前臂下1/3设计游离皮瓣,携带前臂后皮神经可构成感觉皮瓣.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骼骨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自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骼骨骨膜瓣植入治疗的18例患者资料. 结果:X线见17例患者术后骨膜瓣愈合良好,骨骺高度逐渐恢复,股骨头变康.1例股骨头出现变扁、塌陷.Mose法结合X线所得结果优良率为94%.结论: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骼骨骨膜瓣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4+5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为蒂桡骨瓣移植治疗腕月骨骨坏死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桡骨背侧远端血液供应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带第4、5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为蒂桡骨瓣,移植治疗腕月骨坏死6例(Litchtman分期Ⅲa期4例,Ⅲb期2例).术后随访患者症状、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影像学的改变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27个月,4例腕静息痛消失;2例腕静息痛好转,腕关节用力活动后,出现酸痛不适;1例腕关节疼痛好转7个月后复发.腕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月骨高密度坏死骨质部分吸收,并有新骨形成.腕高比值和桡舟角轻度改变.结论:第4+5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为蒂桡骨瓣移植治疗腕月骨骨坏死,初步疗效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结节切除术及跟腱钙化切除治疗Haglund畸形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8月-2010年7月,对24例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的Haglund畸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18例(19侧),年龄28~68岁,平均34.2岁,发病到手术时间1-5年,平均2.8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35-75分钟,平均45分钟.术后24例病人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Sammarco和Taylor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18足,良4足,可3足,1例足跟部麻木,经营养神经,改善局部学运等治疗,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满意率88%.结论:跟骨结节切除术是治疗Haglund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中跟腱钙化切除是治疗合并跟腱钙化Haglund畸形的较好的方法.
  •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2006年来陆续接诊较为严重的犬咬伤手部患者共计68例,视情况给以局麻、神经阻滞麻醉,一般选用臂从神经阻滞麻醉。首先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然后用碘伏常规消毒伤口周围皮肤,伤口周围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u/kg)浸润注射。术后常规放置橡皮片引流,并给以精制破伤风抗毒素肌注。狂犬疫苗在0,3,7,14,28d肌肉注射。术后观察2-3d,无渗出后拔除引流条。术后常规给青霉素800万U,甲硝哇250ml静脉滴注7d。本组病例随诊0. 5-5年,无1例感染及狂犬病发生,局部功能恢复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及骨组织严重缺损的小腿难治性骨折同时合并胫前或胫后主干血管缺损时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患侧腓肠肌内或外侧血管、对侧胫后血管、逆行胫前或胫后血管为受区血管与游离皮瓣血管吻合消灭创面,控制感染,二期植骨修复骨组织缺损.结果:临床上治疗合并主干血管缺损的小腿难治骨折21例,其中背阔肌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14、胸脐皮瓣2例;选择患侧腓肠肌内或外侧血管吻合7例、对侧胫后皮瓣桥接12例、逆行胫前或胫后血管为受区血管各1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二期植骨愈合良好.结论:此类方法主要适应于患侧小腿主要血管缺损,伴大面积皮肤骨组织缺损、骨髓炎患者,可避免截肢造成的患者术后功能缺损及精神痛苦.
  • 摘要:锤状指手术通常所用的切口种类较多,但各有利弊.本文指出将似“T”形切口用于锤状指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术中显露充分,术后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的效果.并指出该切口不仅适用于锤状指的手术治疗,同样适用于中央键止点损伤的修复。
  • 摘要:目的:评估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安全性及精确性,并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方法治疗的4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手术时间、放射线照射时间、出血量,术后6周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与常规髓芯减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影像学、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放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6周Harris评分分别为4.4±1.7s,12.1±2.6s (p<0.01)和88.9±11.1,82.1±9.5 (p<0.01)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髓芯减压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且术中定位精确、手术副损伤小.
  • 摘要:目的:探讨半髋及全髋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全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5例(半髋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疼痛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给予1年以上随访,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并进行评定.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半髋组比较(P<0.05);两组并发症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半髋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髋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和半髋置换术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较好选择.
  • 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运用Rigidfix和Endobutton系统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两种不同固定术式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运用Rigidfix和Endobutton系统行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各30例患者,重建前分别记录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MRI表现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同一术者按两种方式分别重建前交叉韧带,经正规康复锻炼.重建后定期随访并由同一人记录随访指标,与重建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结果:Rigidfix组患者经过1236个月的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重建前(54.7士5.1)分增加到重建后(92.8±4.2)分。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Endobutton组患者经过1236个月的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重建前(55.3±5.2)分增加到重建后(93.6±3.9)分,经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Rigidfix组与Endobutton组重建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gidfix固定系统与Endobutton固定系统均为可靠的单隧道同种异体键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瘤段骨灭活回植术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的实用性和疗效.方法: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采用瘤段骨灭活回植的方法共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部位:肱骨2例,尺骨1例,桡骨1例,股骨4例,胫骨4例.病理类型: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2例,骨纤维肉瘤2例.手术将瘤段骨完整切除,剔除瘤段骨上的肿瘤组织及软组织,然后用95%乙醇灭活30分钟,植骨或骨水泥填塞瘤段骨的骨缺损区,原位回植后用内固定物予以固定.所有患者均进行规范化新辅助化疗.术后采用ISOLS系统进行肢体功能评价.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平均32.6个月,其中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31个月因肺转移死亡.ISOLS评分为25~29分,平均26.5分.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8个月(6~1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瘤段骨灭活回植术具有费用低廉、操作易掌握等特点,目前仍然具有实用价值,是一种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构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浆miRNA文库,寻找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差异表达的血浆miRNA,探索其作为临床诊断血浆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1.采集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未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和3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血浆,提取血浆RNA并构建small RNA的文库.2.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HiSeq 2000测序仪,采用单向末端直接测序,进行Small R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各样本miRNA数据库。3.将9个样本分为3组,爆组包含性别、年龄配比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未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例。经组内比较和组间重复后获取股骨头坏死特异表达的血浆miRNA。4.互联网结合数据库检索己筛选出的候选miRNA,预测到miRNA作用的靶位点,并分析其可能的调控作用。结论:1.首次进行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浆miRNA的高通量测序研究。2.发现了27个股骨头坏死特异表达的血浆miRNA,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研究奠定了基础。3.股骨头坏死特异性miRNA的存在,提示miRNA可能参与了股骨头坏死发病过程的调控。
  • 摘要:目的: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治疗后,股骨头内血运变化情况.方法:24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9例,女5例,ARCO分期标准Ⅱ期20髋,Ⅲ期4髋,应用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治,术后行患侧DSA检查.全部患者在术后6周~5年再次行患侧DSA复查.结果:24例术前股动脉DSA造影均显示股骨头供血的异常改变,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充盈良好.术后6周DSA显示22侧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良好,股骨头内供血明显改善;2例术后DSA显示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不佳或股骨头内无造影剂充盈,其中1例术后12个月复查DSA显示血管蒂充盈满意,股骨头血供良好.1例术后2年随访,dsa造影显示股骨头内无造影剂充盈,行人工关节置换.本组病例临床成功率为91%,影像学成功率为85%.结论:旋股外血管升支解剖位置恒定,无较大变异,适于切取带血管骨瓣进行移植;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有效重建股骨头内血运。
  • 摘要:目的:对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显微镜辅助下行“后路责任间隙有限减压”治疗,并对该方法及其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方法:从2010年6月到2012年3月,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对50例心脑肺功能不全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行“后路责任间隙有限减压”治疗,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改善状况.结果:50例患者中46例患者的神经症状完全缓解;4例好转.手术后VAS评分从术前的9.12±0.71分,降为术后的2.37±1.40分,JOA评分从术前的12.1±1.40分,增加为术后的24.6±1.43分,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12±5.6)个月,所有病例的症状无加重和复发.结论:脊柱显微镜辅助下行“后路椎责任间隙有限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获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预组进行以聚焦解决模式为依据的心理护理,对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护理.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进行测评.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干预护理后:与自身在干预护理前的得分相比,焦虑/抑郁评分的变化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护理前的得分相比,焦虑/抑郁评分的变化在两组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聚焦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策略能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护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包括术前的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功能锻炼.方法:回顾对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和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其中的经验和不足.结果:通过对72例患者的护理,68例顺利康复出院,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心血管意外,1例死于ARDS,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心的术后护理,以及良好的术后功能锻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也可以顺利度过这种老年人常见而严重的打击.
  • 摘要: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24例行THA病人,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医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分析.笔者指出临床护理主要包括在心理、合并症、功能护理三个方面。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恶性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分化异常的疾病,本文通过对2005年2月收治1例17岁疑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环铁粒幼细胞的患者进行护理分析,笔者指出临床护理主要包括整休、皮肤、疼痛、心理护理四个方面。
  •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骨折患者发生压疮的护理对策.方法:对外科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发生压疮的总结,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解决患者发生压疮的的各种焦虑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早日下床活动.结果:患者离床活动痊愈出院.结论:对外科骨折病人发生压疮后针对有效的护理,患者的积极配合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107例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指导的正确方法.方法:分析107例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有效的心理沟通及专科护理、康复指导.结果:107例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顺利通过围手术期,达到了手术的预期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通过精确的手术,良好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进展规律,创建新的股骨头坏死分型方法。方法:基于Herring对Legg-Perthes病的三柱概念,将冠状面股骨头分为内侧柱、中央柱及外侧柱,选择MR检查T1WI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依据坏死灶占据三柱结构的位置,建立中日友好医院(CJFH)股骨头坏死分型体系.依据此分型方法及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分别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股骨头坏死153髋进行分型,统计其自然转归,比较两种分型方法中塌陷率最高的C2型(JIC分型)与C3型(CJFH分型)的坏死塌陷率。结果:CJFH分型:内侧型(A型),坏死灶占据内侧柱;中央型(B型),坏死灶占据中央柱;外侧型(C型):坏死灶占据内侧、中央、外侧三柱.依据坏死灶占据外侧柱的不同位置又将外侧型分为次外侧型(C1型)、极外侧型(C2型)及全股骨头型(C3型).股骨头坏死患者自然进展显示,CJFH分型C3型塌陷率94.4%,高于JIC分型C2型72.3%; CJFH分型C3型塌陷率94.4%及C2型塌陷率100%,高于C1型42.6%.CJFH分型C3型预测股骨头塌陷的敏感性高于JIC分型C2型。结论:基于三柱结构的CJFH分型对股骨头坏死预后的预测准确性高,应用简便。
  • 摘要:肢体长段骨缺损是指由于创伤,手术,肿瘤切除或者自身代谢原因造成的骨段丢失,一般缺损长度要在6cm以上.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骨移植、骨迁移的手法治疗肢体长段骨缺损,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2.3个月,1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膝骨在术后3-5个月愈合,平均4.4个月,下肢平均6月后负重,再骨折1例,经外固定架治疗2个月愈合,下肢负重及上肢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无不适。并指出采用显徽外科技术尤其是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技术在肚体,特别是下胶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索激素诱导的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获取健康成人骨髓,经分离、培养、传代后以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成骨诱导液培养,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点以ALP、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脱离成骨诱导体系单纯以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干细胞培养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小时,获取RNA后送检基因芯片,筛选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此调控途径中的关键microRNA.结果: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0-7mol/L地塞米松成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成骨分化较10-9mol/L组差,且细胞成脂肪分化的趋势明显增强。3.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可导致的miRNA表达差异,且在同种异体个体之间具有相对一致的表达趋势。4.在具有共同表达趋势的miRNA中,选取感兴趣的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发现miRNA378, miRNA23, miRNA29的靶荃因分别是成骨信号调节通路上的BMP2, Runx2,DUSP2.结论:1.10-7mol/L地塞米松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可以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iRNA表达谱的改变,且异常改变的miRNA与成骨分化的调节具有相关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