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
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

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4-12-01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种类微晶纤维素对离心造粒法制备所得的微丸的粉体学性质的观察,以及不同粘合剂对离心造粒法放大制备所得微丸的表面形态观察,以初步探索原料粉体学性质对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的影响和粘合剂因素对微丸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比较了5种不同微晶纤维素的粉体学性质,考察不同微晶纤维素以水为粘合剂制备的初始丸核的收率、粒径分布,以不同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粉末层积法放大制备空白微丸的圆整度、脆碎率、休止角、收率;采用4种不同粘合剂,扫描电镜观察了放大微丸的表面特性.结果:PH-101、PH-102制备得到的初始丸核收率较高,粒径分布集中,放大实验以PVP—K30为粘合剂得到的母核表面最光洁.结论:离心造粒法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母核时,初始丸核的最佳原料类型为PH-101、PH-102,放大试验可采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微晶纤维素和湖州展望的微晶纤维素,放大时粘合剂以PVP-K30溶液得到的微丸表面形态比较光洁.
  • 摘要:目的:建立参附注射液中的人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外标法,Waters Symmety Shield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纯水为流动相A,以乙睛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nm.结果:人参皂苷Rg1在0.08072~8.072mg范围内线形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100.6﹪,RSD为1.72﹪;人参皂苷Re在0.06672~6.672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99.3﹪,RSD为0.8﹪.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参附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 摘要:目的:探讨硒蛋白对S<,180>肿瘤活性的抑投影作用.方法:接种S<,180>肿瘤细胞于昆明种小鼠体内,建立动物模型,以实验室自制天然含硒蛋白,设置不同剂量处理,用胃饲法给建模成功的小鼠补硒,检测GPx、SOD、LPO等指标.结果:补充剂量在202.5μg(Se)/kg(体重)以下,随着补充剂量的增大,实验小鼠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胸腺重量显著增加;血清GPx、SOD及肝脏GPx酶活增强;血清及肝组织LPO均明显降低.且补充剂量在202.5μg(Se)/kg范围内,未发现实验小鼠表现出任何中毒迹象.实验条件下,补充607.5μg(Se)/kg的处理,检测到各项评价指标逆转.
  • 摘要:目的:制备大蒜油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大蒜油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以单因素考察影响制备大蒜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和工艺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最优处方.结果:所得纳米粒为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106.5±40.3nm,包封率为98.6﹪.结论: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大蒜油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可行.
  • 摘要: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建立一个能够生物合成紫杉烯(紫杉醇生物合成的第一个重要中间体)的代谢途径.方法:利用PCR、SOE-PCR和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的克隆、拼接和亚克隆等基因操作,进而构建了多个融合表达载体.结果:为进行代谢途径工程研究,构建了一个在大肠杆菌中以荧光蛋白为标记的通用基因表达检测载体pHis-EGFP,并检测到用于代谢途径工程的4个重要基因都得以正常表达.该载体可见的绿色荧光可以直观地观察融合基因表达状况,也使得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蛋白更方便易行;在整个蛋白纯化过程中,可以省略每一次纯化所需的SDS-PAGE分析,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建立紫杉烯生物合成途径,克隆了大肠杆菌的DXP合酶、IDP异构酶基因及酵母的GGDP合酶基因,构建多个重组质粒,并最终构建成2个融合表达的基因串联体pDXS/TS和pAIG.同时,利用构建的2个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对所构建的融合基因的启动子进行了功能表达鉴定,还利用SDS-PAGE分析了每个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完成了2个融合表达的基因串联体pDXS/TS和pAIG的大肠杆菌转化,即获得了具有完整的能够生物合成紫杉烯途径的工程菌.结论:构建了一个以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的表达检测系统,4个基因都得以正常表达.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一个能够合成紫杉烯的生物合成途径.
  •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对甲基异硫氰酸酯,按照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含量.稳定性实验表明:对甲基异硫氰酸酯对于高温、O<,2>稳定,而在光、潮湿环境下极不稳定,样品应在干燥、密闭、避光和充N<,2>条件下贮存.
  • 摘要:目的:研究儿茶素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探讨儿茶素微胶囊对大鼠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天然植物抗氧化剂清除活性氧的能力;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儿茶素微胶囊;通过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微胶囊的安全性;建立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尿蛋白的排泄量,半定量评分法分别评定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结果:儿茶素、迷迭香提取物和葡萄籽提取物清除O<,2><'->的IC<,50>分别为6.16、184.29和15.86μg/mL,清除·OH的IC<,50>分别为0.59、39.89和2.93μg/mL,清除H<,2>O<,2>的IC<,50>分别为0.69、16.80和1.34μg/mL,说明儿茶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比迷迭香提取物和葡萄籽提取物强;喷雾干燥法制备性能优良的儿茶素微胶囊的主要工艺参数为:固形物含量25﹪,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6:4,乳化剂A与乳化剂B的比例为8:2,儿茶素微胶囊属实际无毒级、无毒副作用;大鼠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实验末,各组不同处理大鼠24hrs尿蛋白排泄量依次为:肾病组>儿茶素治疗组>激素治疗组>儿茶素微胶囊治疗组>对照组;肾病理积分依次为:肾病组>儿茶素治疗组>儿茶素微胶囊治疗组>激素治疗组>对照组.24hrs尿蛋白排泄量与肾脏病理积分呈高度正相关(r=0,827,P<0.01).结论: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儿茶素微胶囊能降低肾病综合征大鼠24hrs尿蛋白的排泄量,减轻肾脏损害,延缓肾脏病理慢性进展,其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比游离儿茶素好.
  • 摘要:本文简述了膜分离的过程和抗生素的提炼工艺.分析了膜分离技术用于抗生素提炼工艺的可行性和柔红霉素膜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因膜分离技术用于抗生素提炼而带来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 摘要:目的:研制诺司咪唑片并对其溶出度进行考察.方法:溶出介质选用0.0005mol·L<'-1>的盐酸溶液500mL,转速50r·min<'-1>,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溶出度,测定波长为277nm.测定诺司咪唑片在不同时间的累积溶出量.结果:取样时间30min,诺司咪唑片的溶出度均大于标示量的80﹪.结论:研制的诺司咪唑片溶出度符合要求.
  • 摘要:目的:对清火片现有质量标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TCL法对方中的大黄、大青叶及薄荷脑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对大黄中的大黄素与大黄酚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鉴别中,阴性对照均无相应斑点,色谱重现性良好.HPLC含量测定中,在选定色谱条件下大黄素、大黄酚与其它组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阴性对照液在与对照品色谱峰相同保留时间处无色谱峰干扰;大黄酚与大黄素分别在0.2555~0.7665μg、0.00975~0.02925μg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素与大黄酚平均回收率为分别为100.88﹪与100.52﹪,RSD分别为1.67﹪与1.84﹪.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的结果重现性好,操作方便快捷,为清火片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去感热注射液挥发性成分的进样方式.方法:采用直接进样、固相微萃取、有机溶剂提取、吹扫捕集和顶空进样等进样方式进行比较.结果:选定顶空进样为指纹图谱研究的进样方式.结论:本方法为去感热注射液的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进样方式.
  • 摘要:目的:在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中异源表达,获得活性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3(UGT1A3),并以已知底物槲皮素为底物测定该异源表达酶的体外活性.方法:人肝组织的总RNA经TRIzol试剂提取获得总RNA.以此为模反,以基因特异性引物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全长UGT1A3基因.该序列经纯化,添A等步骤后与克隆载体相连并测序.正确的序列通过亚克隆过程连入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DNA3.1(+),并转化入大肠杆菌系DH5α进行筛选.鉴定正确的重组子用磷酸钙法转染至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中,以新霉素类似物(G418)进行为期3周的筛选.转染成功的CHL细胞产生UGT1A3蛋白,该蛋白在mRNA水平的转录通过RT-PCR验证.超声破碎CHL细胞并离心获得含有重组UGT1A3的蛋白,用于催化槲皮素的葡糖醛酸缀合反应.该体外缀合体系包括了反应需要的各种物质;Tris-HCl缓冲液(pH7.5)、MgCl<,2>、UDPGA、Brij58、UGT1A3蛋白、D-葡萄糖二酸1,4-内酯、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UDPGA)和槲皮素.孵育条件经预实验优化.该缀合反应的代谢物由带有二有管阵列检测器(DAD)的反相高效液相(RP-HPLC)系统分析.代谢物的身份通过β葡糖醛酸酶水解反应证明是槲皮素的葡糖醛酸缀合物.活性检测过程中同时做不加UDPGA或不加S9或不加槲皮素的空白试验,未转染的CHL细胞的S9蛋白被用于对照实验.结果:获得了UGT1A3-3全长基因.正确的基因片段被成功亚克隆入pcDNA3.1(+).经过G418的筛选,得到了几个成功转染的单克隆.RT-PCR分析表明,重组UGT1A3在mRNA水平有转录.以槲皮素为底物的葡糖醛酸活性测定和HPLC分析显示,异源表达于CHL细胞的重组UGT1A3酶有活性.结论:获得了正确的UGT1A3基因序列,并在CHL细胞中获得异源表达.该蛋白经活性测定可以催化槲皮素的葡糖醛酸缀合反应.
  • 摘要:目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是目前国内较新的研究方法,相比较于传统的药动学方法有着诸多优势,尤其在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方法,群体药动学方法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研究突破口.本研究考察了肾移植患者口服普乐可复(Tacrolimus,FK506)胶囊常规监测数据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临床调速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88例肾移植患者的366个FK506全血稳态浓度样本,建立FK506群体分析数据库,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法进行模型优化,通过统计分析确定FK506的药动学模型和统计学模型,估算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和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分别考察了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时间等因素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得到最终模型方程,全面反映药物的药动学信息,并据此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结果:FK506数据应用稳态药动学模型进行描述,通过应用POSTHOC子程序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剂量、肌酐和尿素氮(BUN)对药动学参数有显著性影响,得到最终回归方程为TVCL=θ(1)+DSθ(2)+θ(3)BUN<'θ(4)>.得到的参数结果分别为0.52,6.32,1.97×10<'-4>和3.13.同时在建立的FK506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按照临床实际得到的化验指标对不同病人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并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给药方案的实施.结论:本研究建立了FK506肾移植患者的群体数据库,通过NONMEM法建立了群体药动学模型方程,得到了全面的FK506群体药动学参数,应用稀疏常规监测数据完成了FK506群体药动学研究,为今后该药物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同时将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制定患者的具体用药方案,并通过临床验证判断研究结果的优劣.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调整是准确可靠的,但必须和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临床药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临床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石菖蒲提取物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探讨石菖蒲的抗衰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避暗法、自主活动测定法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行为,并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全面考察石菖蒲提取物的抗衰老作用.结果,与模型比较,给石菖蒲组动物避暗试验中潜伏期延长,自主活动次数增加,同时血浆中MDA含量下降SOD活力提高,结论:石菖蒲提取物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多项特征,具有抗衰老作用.
  • 摘要:目的:建立替硝唑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E·XIXF方法用两个厂家的鲎试剂(TAL),对两个厂家的6批替硝唑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考察.结果:用灵敏度为0.125 EU/ml的鲎试剂,替硝唑注射液稀释4倍时;用灵敏度为0.06 EU/ml的鲎试剂,替硝唑注射液稀释8倍时,使用两个厂家鲎试剂对细菌内毒素检测均无干扰.结论:替硝唑注射液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代替热原检查法是可行的,其细菌内毒素限值可定为0.156EU/mg.
  • 摘要:目的:对紫金牛属植物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60﹪乙醇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测定.方法:以稻瘟霉为生物活性筛选体系,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硅胶和ODS等多种柱色谱方法对朱砂根的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反相HPLC进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波谱学特征并参考文献鉴定其结构.测定各单体化合物体外抗稻瘟霉的活性,并使用MTT法测定了其对NCI推荐的三种肿瘤细胞MCF-7、NCI-H460和SF-268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朱砂根的60﹪乙醇提取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8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将其鉴定为朱砂根皂苷I(1)*,朱砂根皂苷J(2)*,朱砂根皂苷K(3)*,百两金皂苷A(4),两百金皂苷B(5),朱砂根皂苷B(6),朱砂根皂苷A(7),朱砂根皂苷D(8),朱砂根皂苷M(9)*,朱砂根皂苷C(10),朱砂根皂苷L(11)*,朱砂根皂苷H(12),朱砂根皂苷G(13),3β-O-{β-D-木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6α,28-二羟基-齐墩果-12-烯-30-醛(14),朱砂根皂苷N(15)*,朱砂根皂苷0(16)*,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β-D-木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7),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8).通过活性测试发现18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稻瘟霉活性,并对NCI推荐的三种肿瘤细胞MCF-7、NCI-H460和SF-268均体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以化合物4和化合物5的活性为最强.结论:化合物1-3,9,11,15,16为七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活性测试,本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证实了常用中药朱砂根的抗肿瘤作用物质基础为其根中含有的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 摘要:目的:从分子细胞水平考察正、负电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复合体和P-糖蛋白的影响.方法:建立了模拟小肠上皮细胞结构的Caco-2细胞模型;测定对跨膜电阻和细胞间转运物质甘露醇转运评价制剂对细胞完整性的影响.应用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对P-糖蛋白底物罗丹明-123 Caco-2细胞蓄积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法评价两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不同稀释倍数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和细胞骨架肌动蛋白(actin)的影响.结果:负电荷自微乳化制剂在不同稀释倍数对跨膜电阻都无显著性影响.正电荷处方在考察的三种稀释倍数显著性降低了跨膜电阻(p<0.05).细胞单分子层经正电荷自微乳制剂处理2h后,再经过48h的培养,较高稀释倍数跨膜电阻能够完全恢复;50倍稀释的处方不能完全恢复(66.3﹪).两种制剂在不同稀释倍数都能够显著提高甘露醇的渗透系数(2.9-64.6倍)(p<0.05),作用与自微乳稀释倍数具有相关性.正负电荷的自微乳化制剂在不同稀释倍数都能够显著提高P-糖蛋白作用底物罗丹明123的细胞蓄积(1.6-6.4倍).在相同的稀释倍数,负电荷的处方增加作用高于正电荷处方.免疫荧光结构表明,经制剂处理后,影响了actin和Zo-1细胞分布,呈现不连续性.正电荷处方由于静电吸引,可能对细胞膜产生压力,比负电荷处方更能影响actin的分布.对细胞紧密连接影响具有制剂稀释倍数的依赖性.结论: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能够提高甘露醇的细胞间转运.抑制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增加作用底物的细胞蓄积.通过影响actin和Zo-1的细胞膜分布的作用机理打开细胞紧密连接.实验结果表明微乳给药系统不仅能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给药载体,而且很有希望成为亲水性、大分子多肽良好的药物载体.
  • 摘要:目的:报道左氧氟沙星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引起临床的重视.方法:收集整理各种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上有关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按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制定的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喹诺酮类药物是自60年代初迅速发展的一类抗菌药.左旋氧氟沙星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而影响DNA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左旋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生素之间交叉耐药性少,故可作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替换药物.据统计,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医院用量上已排第2位,而且呈逐年增加.左氧氟沙星在临床上使用相当广泛,短短几年来已成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的首选药物,也正因如此,它的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也出现了许多较为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经统计左氧氟沙星能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血液系统的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引起的病症有:严重精神系统症状、严重神经系统反应、诱发哮喘、低血糖等.据专家分析引起神经系统的症状是因为该类药物其痱子结构中6位碳原子上有疏水性的氟原子,具有一定的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可抑制脑组织中r-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部位结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反应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引起呼吸系统症状是因为抗原抗体反应.左氧氟沙星还能引起的严重的全身过敏性反应如:导致许兰—亨诺综合征、严重药疹、急性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优于其他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吸收迅速,半衰期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价格适中,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 摘要:氟硅诺酮类抗菌药物大多都是80年代陆续研制出来的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的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属于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此类药物的抗菌活性系特异作用于细菌的DNA回旋酶,阻碍DNA的复制引起细菌死亡.抗菌作用为杀菌型,其作用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同时有较高的组织、血液分布浓度,性能稳定.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等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成为医药工业开发研究的热点,研究者致力于对氟喹诺酮的结构加以改变,增强其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和细胞内病原的活性,尽可能减少某些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制备酮洛芬自乳化制剂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确定筛选试剂的种类;根据不同乳化剂乳化油的能力来考查油与表面活性剂的最佳配伍;建立三元相图,以形成乳剂的能力确定自乳化区域,筛选处方.用HPLC法测定酮洛芬SEDDS经0.1mol·L<'-1>HCl以不同比例稀释后药物的含量,同时测定处方室温留样6个月前后的药物含量和体外乳化性能,以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油酸乙酯和Labrafac lipophile WL 1349溶解酮洛芬的能力较其它油强,分别为25.22±2.34g·L<-1>和24.15±3.16g·L<'-1>,助表面活性剂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溶解药物的能力最强,药物在其中的溶解度为423.79±50.43g·L<'-1>.油酸乙酯与Tween 80、Labrafac lipophile WL 1349与Tween 80/Span 80=7:3为最佳油、表面活性剂配伍,分别以油酸乙酯、Tween 80、Transcutol和Labrafac lipophile WL 1349、Tween 80/Span 80=7:3、Transcutol作为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建立的三元相图表明,油酸乙酯体系的自乳化区域面积较Labrafac lipophile WL 1349体系小,且前一个体系最多能乳化油的量仅为处方的42.75﹪(w),而后一个体系可达到52.25﹪(w).酮洛芬SEDDS在37℃0.1mol·L<'1>HCl中经温和搅拌6s内即可形成平均粒径约为160nm的乳剂,且经0.1mol·L<'-1>HCl以不同比例稀释后4h内药物含量和平均粒径无明显变化.处方经室温留样6个月前后自乳化性质和药物含量均未发生改变.结论:选择的酮洛芬自乳化制剂处方组成为酮洛芬—Labrafac lipophil WL 1349—Tween 80/Span 80=7:3(w:w:w=5:47.5:47.5),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体外乳化速度快,所得乳剂的平均粒径较小,处方进入体内与体液接触不会引起药物析出,保证了酮洛芬自乳化制剂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 摘要:目的:探索土震素B结构类似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及其对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强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土震素B为先导化合物,对天然产物酸枣仁皂苷元进行结构简化和改造,使其形成A/B环与土震素B一致的立体结构,并再引入土震素系列化合物中的芳基结构.用Flisa法测试了所合成的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以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损伤模型测试所合成化合物的活性.结果:合成了五个系列的土震素B的类似物,其中化合物4a和5c在10<'-4>mol·L<'-1>条件下分别显示出乙酰胆碱酯酶32﹪和265的抑制活性,化合物3.1e对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结论:初步探明了此类具有与土震素B立体化学一致的2-烯-1-酮A环结构并含芳基酯基药效团的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对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DL111—IT为非甾体、非前列腺素类终止早孕新药,本实验建立了血浆中DL111-IT的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方法,及DL111—IT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0.5mL血浆样品加3mL氯仿涡旋5min提取,离心3000rpm×20min,取有机相挥干,加流动相溶解,选用Diamonsil C<,18>柱(150mm×4.6mm,5μm),0.025mol·L<'-1>磷酸氢二铵缓冲溶液(磷酸调pH5.0)-乙睛(40:60)为流动相,流速:1.01mL·min<'-1>,采用荧光检测(λ<,ex>=250nm,λ<,em>=332nm),以格列本脲为内标.结果:DL111-IT采用内标法定量,浓度(C)在5.0~100.0ng·mL<'-1>范围内与DL111-IT与内标的峰面积比(R)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R=0.02035C-0.01223,r=0.9996,n=6.高、中、低3个质控样本的日间精密度(n=5)RSD为1.7﹪,2.3﹪,6.7﹪,日内精密度(n=5)RSD为0.7﹪,2.0﹪,2.3﹪,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3±0.7)﹪,(97.8±1.9)﹪,(101.3±2.4)﹪,提取回收率为84.4~85.5﹪;最低检测限为1.5ng·mL<'-1>.结论:本法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为DL111-IT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通过对家兔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DL111—IT在家兔体内符合一室模型.
  • 摘要:唾液作为一种检测标本具有容易采集,无创伤,经济,简便等优点,并且一些抗癫痫药的唾液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相应药物浓度具很高的相关性,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关于唾液样本采集的最新进展,和唾液中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扑痫酮等抗癫痫药物浓度的研究情况以及唾液与血液药物浓度相关性.
  • 摘要:本文以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为分析对象,结合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研究医药制造业经济产出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前景.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 摘要:目的:研究香豆素类化合物的PDE5酶抑制活性.方法:用95﹪乙醇和氯仿分别提取蛇床子及白芷中总香豆素类化合物,并通过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后进行PDE5抑制活性研究.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构修饰4个化合物,并测得其PDE5抑制活性数据.结论:蛇床子素具有较强的PDE5抑制活性.这与中医药对"蛇床子补肾壮阳"的论述相吻合.
  •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人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调节作用以探讨缬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缬沙坦作用后VSMC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缬沙坦用药前后VSMC凋亡率并作周期分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缬沙坦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缬沙坦所致细胞凋亡特征,各缬沙坦组作用24h后VSMC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从细胞周期结果看AngⅡ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AngⅡ+缬沙坦组与AngⅡ组比也有显著性差异.Bax和caspase3基因经高浓度缬沙坦组作用24h后表达水平增加,Bcl-2则没有改变.结论:缬沙坦对AngⅡ诱导增殖的VSMC有抑制作用;缬沙坦可以促进VSMC凋亡;缬沙坦促进VSMC凋亡可能与Bax和caspase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 摘要:本合成方法避开其它专利方法,能得到高纯度的辛伐他汀且操作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合成方法以洛伐他汀为起始原料,先开环,采用吡喃醚基保护羟基,再进行甲烷化反应,酸解、碱解得到辛伐他汀铵盐.最后通过酸环和得到辛伐他汀成品.
  • 摘要:目的:制备复方司氟沙星膜剂.方法:似定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结果:本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膜剂下的有关要求.结论:本品制备工艺简便,质量控制方法可行,制剂质量稳定.
  • 摘要:目的:建立地塞米松片含量及含量均匀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C<,18>柱为固定相,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地塞米松在5.16~30.96μg/ml(r=0.9999)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0.8﹪(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其内在质量.
  • 摘要:本文建立了能同时测定细胞内三种银杏黄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灵敏准确,有助于研究此类黄酮的跨膜转运情况,它们与一些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探究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后的分子事件.
  • 摘要:目的:大鼠脑脊液中石杉碱甲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测定方法.方法:采用ODS-C18柱(10μm 4.6mm*250mm),以甲醇-水-三乙醇胺(60:40:0.1)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荧光检测器于激发波长310nm,检测波长370nm外检测,同时紫外检测器于波长310nm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在0.5ng.mL<'-1>~1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最低定量浓度为0.5ng.mL<'-1>比紫外法提高了10倍.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比高效液相-紫外法灵敏度更高.
  • 摘要:目的:复发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通常表现出多药耐药性,包括对烷化剂的高度耐受.我们用17种人NB细胞(8株为药物敏感,其中7个在诊断时期获得;3株为中度耐药,在化疗后获得;6株为高度多药耐药,在大剂量化疗后获得)研究GSH及其相关酶水平的改变与NB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DTNB-GSSG还原酶法测定NB细胞中GSH的含量;用定量TaqMan RT-PCR测定NB细胞中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调节亚单位γ-GCSr和催化亚单位γ-GCSc),GSH peroxidase (GPX),和GSH-S-transferase (GST)mRNA的表达量.用DIMSCAN (a digital imaging fluorescence cytotoxicity assay)法测定melphalan(L-PAM),carboplatin(CBDCA)和etoposide (ETOP)对NB细胞的LC<,90>.结果:BSO介导的GSH下调可显著(P<0.001)增加L-PAM和CBDCA对NB细胞的杀伤力,但对ETOP无效(P>0.05).GSH含量和γGCSr mRNA表达量与L-PAM和CBDCA的LC<,90>成正相关(P<0.01).在p53有功能和p53功能丢失的多药耐药NB细胞中,GSH含量,γ-GCSr,GSTμ和GSTπ mRNA表达量均有所升高.CHLA-122(敏感株)/CHLA-136(多药耐药株,p53-wild-type/functional)和SK-N-BE(1)(敏感株)/SK-N-BE(2)(多药耐药株,p53-mutated/non-functional)是2组配对细胞,分别从2个患者诊断阶段和大剂量化疗后复发阶段获得.与CHLA-122和SK-N-BE(1)比较,CHLA-136和SK-N-BE(2)中GSH含量,γ-GCSr,和GSTμ/GSTπ mRNA的表达量增加了1.3-2.5倍(P<0.05).结论:GSH水平的升高,γ-GCSr/γ-GCSc和GSTμ/GSTπ mRNA表达量的增加与NB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相关,用BSO降低GSH水平可提高烷化剂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复发患者的疗效.
  • 摘要:目的:建立酮洛芬(KP)大鼠体内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其前药的结肠定位释放特性.方法:KP、PT-KP按10mg·kg<'-1>的剂量分别灌胃给药,于给药后2、4、6、8、10、12h取胃肠道各部位内容物、粘膜及血液样品,样品经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析.结果:灌胃给药后,KP主要出现在胃、小肠近端及小肠远端内容物中,并迅速被吸收入血,而PT-KP主要在盲肠和结肠内释放KP.结论:PT-KP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
  • 摘要:红霉素肠溶片释放度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按照药典方法,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假阳性.通过笔者对试剂配比比例的调整,可以有效避免上述结果的产生.
  • 摘要:目的:研究甲苯碘丁脲的人体代谢过程与中国健康志愿者P450 2C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169例中国健康志愿者P450 2C9基因分型,直接测序法对结果进行验证;不同P450 2C9*1/*1(n=53)、*1/*3(n=9)及*3/*3(n=1)基因型的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mg甲苯磺丁脲后,使用HPLC方法测定血和尿中的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研究甲苯磺丁脲的药代过程.结果:169例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共发现9名P450 2C9*1/*3志愿者,1名P450 2C9*3/*3志愿者,无P450 2C9*2,P450 2C9*4,P450 2C9*5变异,甲苯磺丁脲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P450 2C9*1/*3与P450 2C9*3/*3基因型的受试者与P450 2C9*1/*1基因型相比,AUC<,(0→∞)>增加20﹪和116﹪,T<,1/2>增加60﹪和813﹪,CL<,0>为68﹪和11﹪,CL<,form>仅为39﹪和3﹪.结论:P450 2C9*1/*3对甲苯磺丁脲的代谢活性与P450 2C9*1/*1相比显著降低,P4502 C9*3/*3的代谢活性更低,呈现基因剂量关系,P450 2C9基因型是P450 2C9表现型的主要决定因素.
  • 摘要:NO是重要的信息和效应分子,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保持体内NO水平正常,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体内过多的NO对DNA单链的破坏和对聚(ADP-核糖)合成酶的激活作用可引发无效的修复循环、导致能量耗尽和细胞损伤,同时过多的NO会和超氧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具有反应活性的过氧亚硝基,进而引发细胞毒性、神经损伤、内毒素休克症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疾病.目前应用较多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对诱导型和组成型两种一氧化氮合成酶都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到一氧化氮的正常生理功能,损伤机体.此外,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起效缓慢,不能够立刻清除脑缺血再灌瞬间产生的大量一氧化氮,对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能力弱.2-取代-4,4,5,5-四甲基-1,3-二氧基咪唑啉是一类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可以迅速清除体内的一氧化氮,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应用前景的药用分子结构.在本论文中,作者合成了包括2-非芳香基取代、2-芳杂环基取代和2-苯基取代等三个系列的2-取代-4,4,5,5-四甲基-1,3-二氧基咪唑啉共8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自由基性质通过ESR谱进行了验证,它们清除NO的活性由体外血管条实验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构表明,在三种结构的化合物中,2-苯基系列取代的化合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最好.
  •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7-取代氧基-5-羟基-4'-硝基异黄酮类衍生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寻找新的高效低毒抗肿瘤药物.方法:以氯苄为起始原料,经取代、硝化、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酰氯、氯乙酰胺或氯苄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并测定了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共设计合成33个化合物,其中25个化合物为首次报道,经<'1>HNMR确证了其结构;其中化合物Y1、A2、A3和E2体内外对TSU细胞株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7位羟基引入含羰基的侧链有可能提高活性.
  • 摘要:目的:建立头孢特仑新戊酯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使用HP-5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m×320μm×0.25μm);FID检测器;起始柱温50℃,维持3分钟,升温速度20℃/分钟,升至100℃,维持1分钟,再以80℃/分钟的速率升至200℃,维持6分钟.结果:乙醚在0.0049﹪~0.49﹪、二氯甲烷在0.00057﹪~0.057﹪、四氢呋喃在0.0044﹪~0.44﹪、醋酸乙酯在0.0044﹪~0.44﹪、N,N-二甲基甲酰胺在0.00084﹪~0.084﹪、N,N-二甲基乙酰胺在0.0010﹪~0.10﹪、噻吩烷砜在0.00015﹪~0.015﹪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98、0.9995、0.9998、0.9996、0.9999、0.9997;检测限分别为4.8E-5﹪、3.7E-4﹪、8.7E-5﹪、6.6E-5﹪.2.1E-4﹪、1.6E-4﹪、1.4E-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3﹪、97.60﹪、97.40﹪、97.19﹪、96.93﹪、96.61﹪、97.08﹪.结论:本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耐用性好,可用于头孢特仑新戊酯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 摘要:目的:研究以野生铁皮石斛一小菇属内生真菌为诱导剂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的诱导作用.方法:对真菌诱导剂处理的悬浮培养铁皮石斛原球茎(Ⅰ)、未经真菌诱导剂处理的对照(Ⅱ)野生铁皮石斛(Ⅲ)的甲醇回流提取物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进行生物活性评价.使用硅胶柱色谱对Ⅰ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并对化合物3、4进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HPLC定性分析Ⅰ~Ⅲ甲醇超声提取液中化合物1~5.结果:Ⅰ甲醇提取物能够促进小鼠B、T淋巴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8.84﹪和23.18﹪;Ⅱ甲醇提取物只能促进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增殖率为13.75﹪;Ⅲ甲醇提取物没有显著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Ⅰ~Ⅲ甲醇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60.15﹪,53.31﹪和76.22﹪.从Ⅰ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yl alcohol(1)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2)1-0-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e(3)1、-0-feruloyl-β-D-glucopyranose(4)、β-D-fructofuranosyl 6-0-feruloyl-α-D-glucopyranoside(5)、cycloart-23-ene-3β,25-diol(6)、蔗糖(7)、三十六烷酸(8)、二十七烷醇(9)、β-谷甾醇(10)和胡萝卜甙(11).化合物3、4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51.49﹪、88.90﹪.HPLC分析显示化合物1~5在Ⅰ中含量高于Ⅱ和Ⅲ.结论: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铁皮石斛原球茎中分得,其中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本实验显示真菌诱导剂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含量有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戊四唑制备大姒点燃模型,并评价止痫片的抗癫痫作用.方法:给予SD种大鼠戊四唑亚惊厥剂量(30mg/kg,ip),每日一次,连续28天,停药一周后,再用相同剂量的戊四唑进行测试,凡在30分钟内连续5次出现2级以上的惊厥的大鼠,被认为达到合格的点燃标准,可用于实验.停止给予戊四唑,口服止痫片28天后,再次用戊四唑点燃,采用分级评定法观察行为惊厥,记录动物行为惊厥发生的潜伏时间.以氯硝安定片为对照药,考察止痫片对该动物模型的影响,评价其抗癫痫的作用.结果:在末次点燃时,模型组动物的行为惊厥等级较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自身恢复.止痫片可以使点燃后惊厥发作的潜伏时间延长;对点燃后动物发生行为惊厥的程度进行分级,并分别采用Ridit检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给药组动物的发作程度明显弱于模型组.结论:点燃模型成立,稳定,止痫片对全身性癫痫发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摘要: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本文按剂型分类,介绍了近年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摘要:目的:建立以极化荧光为检测方法的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大规模筛选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受体(LOX-1)的天然配体.方法:密度梯度超速离心获得正常人血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然后用CuSO<,4>(5μmol·L)修饰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FITC标记人LOX-1,以受体(LOX-1)和配体(oxLDL)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建立筛选模型,用极化荧光检测方法,在激发光485nM、发射光525nM,对3200个样品进行高通量筛选,并用Z'因子值评价实验.结果Z'因子值为0.75,根据建立的基于极化荧光的高通量筛选实验方法,发现3个化合物与LOX-1有较高的结合活性,IC<,50>值小于40μmol·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以极化荧光为检测方法适合于高通量筛选技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灵敏性和可重复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