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表定位

体表定位

体表定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79219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第十四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针灸医学由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学术交流会、全国第二届针刀治疗膝关节病学术研讨会等;体表定位的相关文献由917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建春、李立、柳青峰等。

体表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9219 占比:99.96%

总计:379380篇

体表定位—发文趋势图

体表定位

-研究学者

  • 崔建春
  • 李立
  • 柳青峰
  • 董齐
  • 陈红
  • 杨会军
  • 苏畅
  • 韩东华
  • 高斌
  • 何厚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恒林; 时荣新; 李冉; 聂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刻度尺体表定位后结合V形复位器在单侧颧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颧弓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术前利用自制的刻度尺确定颧弓骨折断端对应的体表位点,术中利用V形复位器经口内入路完成颧弓骨折复位;对照组仅采用V形复位器经口内入路完成颧弓骨折复位。术后通过复查颧弓位片、患者张口度及面部外形恢复情况,进而评估两组手术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复查颧弓位片,对骨折复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治疗组颧弓骨折复位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刻度尺体表定位结合V形复位器在单侧颧弓骨折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牵头组织国内多家高校相关专家共同起草的国家标准《动物腧穴名称与定位马属动物》(标准号GB/T 41626-2022)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于202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系统规定了马属动物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名称确定原则和180个腧穴的名称及其定位,适用于兽医针灸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及学术交流等,对马属动物腧穴定位及腧穴相关的临床应用、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孟宪宇; 李秋红; 刘岩; 张旭; 王磊; 姜巍; 李凤久; 黄志伟
    • 摘要: 目的应用“三线定位法”对桡神经深支穿入及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进行定位,探讨其对于旋后肌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肘前臂标本的旋后肌桡神经深支进行层次解剖。分别以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Lister结节三点作为三角形顶点,三线定位标记出三角形,测量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与穿出旋后肌的位点,测量位点距离三角形三条边长的距离。结果前臂Frohse弓腱性组织结构14肢,占70%,混合性组织结构4肢,占20%,膜性组织结构2肢,占10%;前臂旋后肌下缘腱性组织结构11肢,占55%,肌性组织结构5肢,占25%,混合性组织结构3肢,占15%,膜性组织结构1肢,占5%。女性L4/L2数值约为0.07,L4/L5数值约为1.02,L6/L2数值约为0.26,L7/L6数值约为0.16;男性L4/L2数值约为0.07,L4/L5数值约为1.10,L6/L2数值约为0.25,L7/L6数值约为0.17。应用“三线定位法”测量发现,前臂取中立位、曲肘90°,桡神经深支进入Frohse弓的位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1横指(1寸)、桡掌侧1横指(1寸)的位置,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4横指(3寸)、桡背侧半横指(0.5寸)的位置,简易定位法适用于男、女性,且左右两侧均可。结论桡神经深支进入Frohse弓的位点以及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点可以应用拇指同身寸法进行简易定位,应用“三线定位法”可以对旋后肌综合征进行快速诊断。
    • 黄昱诚; 宋璟璟; 邵水金
    • 摘要: 目的 研究健康成年人腰椎棘突高度差异的规律,提出新的腰部针灸取穴方法.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32名(男性11名、女性21名),由检查者应用棘突高度定位法,对其进行L3棘突的体表定位并进行标记,再拍摄腰部CT,然后观察L3棘突的体表触诊定位准确率;同时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L1~L5的棘突高度,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5%(28名)的被检者可以准确定位在L3,而12.5%(4名,3女1男)的被检者体表触诊定位在L2.L3与L4和L4与L5的棘突高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总结腰椎各棘突高度的差异,得出棘突高度在矢状面上的规律为L2 L3>L4>L5,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一种简易可行的腰椎定位方法.
    • 祖文轩
    • 摘要: 头面颈部是整形外科重要的手术区域.区域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方便术中观察的麻醉方法,是辅助整形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的必要前提.头面颈部血管神经丰富且复杂,与应用解剖结合的系统总结尤为必要.该文总结归纳了头、面及颈部皮肤相关支配神经的解剖学基础,以及区域神经阻滞的体表定位及穿刺或进针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江华; 刘发生; 龙满银; 任江; 王慧; 蒋群; 吴海燕
    • 摘要: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引导下乳腺细针定位在乳腺微小肿物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并完成随访的60例乳腺微小肿物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高频超声引导下乳腺细针定位切除治疗,对照组行高频超声引导下体表定位切除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1年随访,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切除组织体积,复发情况(随访半年和1年的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1.45±3.87)ml,对照组为(23.13±4.13)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6,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6.44±1.97)min和(4.86±0.46)d,均短于对照组的(18.16±2.48)min和(5.32±0.5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5,t=3.590;P0.05);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6,P0.05).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乳腺细针定位可有效辅助乳腺微小肿物切除手术,对微小肿块的检出与定位更为准确,并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复发率较低.
    • 杨婉; 杨会军; 高斌
    • 摘要: 目的 实验评价一种新型穿刺定位装置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定位的精度.方法 采用体积约25 cm×20 cm×15 cm猪肉模拟正常人体肌肉组织,黏土制作数个棱长分别为5 mm、10 mm、15 mm的正方体模拟病灶,计划距体表深度分别为30 mm、50 mm、80 mm,将模拟病灶根据大小、深度分散放置在模拟正常肌肉组织的猪肉内,在同层面内计划进针角度为0°、25°、50°.对比CT导引下徒手穿刺与定位装置穿刺模拟病灶的进针角度误差和穿刺准确率.结果 CT导引下徒手穿刺、定位装置穿刺模拟病灶共578次.定位装置穿刺、徒手穿刺的准确率分别为94.8%、51.7%,进针角度误差分别为1°(0°,1°)、3°(1°,7°),定位装置穿刺均显著优于徒手穿刺(P<0.01).结论 应用新型定位装置辅助穿刺可明显提高CT导引下穿刺准确率,提高穿刺精度.
    • 杨丽娟; 任燕
    • 摘要: 目的 研究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儿200例,将其设定为研究组.2019年以前置过PICC的患儿20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研究组运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然后对新生儿进行胸部X线透视检查,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双重确认;对照组运用体表定位方法,确定导管拟到达长度后,对新生儿进行胸部X线透视检查,将导管尖端位置确定下来.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置管成功情况、敏感度、特异度、PICC尖端位置、操作使用时间、置管成本、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的置管成功率、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异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ICC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上腔静脉下段及其和右心房交界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操作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置管成本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显著低于对照组(20.0%)(P<0.05).研究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98.0%)显著高于对照组(79.0%)(P<0.05).结论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体表定位方法好,值得推广.
    • 徐金华; 吕梅叶
    • 摘要: ICU人工气道患者多为病情危重、长期卧床、自主排痰不良的患者,人工气道导管的插入会限制咳嗽反射,插管时机械的刺激会损伤气道黏膜,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然而患者又无法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从而引起痰液堵塞气道,进而影响患者的通换气功能,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肺不张、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 杨芹; 辛悦; 高学艳; 谢红; 黑明燕
    • 摘要: [目的]探讨男性新生儿气囊导尿管适宜置入长度的体表定位点,避免尿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男性新生儿31例,采用B超协助定位,探索体表定位点确定置入长度的准确性.[结果]以脐部下缘为体表定位点,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置入长度.[结论]初步探索男性新生儿导尿的体表定位点,并不断积累数据,以获得新生儿尿道长度的大样本数据,指导临床实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