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股骨颈

股骨颈

股骨颈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3846篇;相关期刊438种,包括实用骨科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第七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等;股骨颈的相关文献由3887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佩福、张英泽、邓迎生等。

股骨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4 占比:7.19%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3846 占比:92.71%

总计:14934篇

股骨颈—发文趋势图

股骨颈

-研究学者

  • 唐佩福
  • 张英泽
  • 邓迎生
  • 张立海
  • 赵德伟
  • 林志雄
  • 王翔
  • 陈聚伍
  • 曲飞寰
  • 王本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子(译); 陆蓉蓉(校); 吴毅(校); Tamimi A; 无; 吴毅(译编)
    • 摘要: 在针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刺激胆碱能可降低骨折风险。由于迷走神经具有胆碱能纤维,本研究调查了难治性癫痫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VNS)后骨密度(BMD)能否得到改善。这项初步的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在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VNS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和股骨颈的基线BMD,并在术后6至12个月进行6第二次扫描。
    • 毛小成; 赵枫; 洪庆南; 尤瑞金; 卢宜哲; 郑巍
    • 摘要: 目的分析经骨隧道关节镜技术治疗青年股骨颈单纯性骨囊肿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共收治8例青年股骨颈单纯性骨囊肿,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25岁,平均(21.0±2.8)岁;左髋1例,右髋7例。经股骨转子间下方与骨囊肿轴平齐置入导针,环钻沿导针钻到瘤腔,经骨隧道置入关节镜,镜下刮除纤维囊壁组织,注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骨块封堵隧道口。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108个月,平均(50.6±21.9)个月。术后影像学提示植入的磷酸钙人工骨与囊肿周围骨质愈合,未见复发病例。Harris评分由术前(69.5±5.4)分提高至术后(94.2±3.5)分。结论经骨隧道关节镜下肿瘤刮除联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青年股骨颈单纯性骨囊肿,具有肿瘤切除彻底、复发率低、植骨效果好的优点,而且可以保护股骨头血供,不会增加股骨头缺血坏死和股骨近端畸形的风险。
    • 黄常盛; 吕正涛; 徐敏铭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5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7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术后疼痛、术中及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全髋关节置换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1);术后随访显示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1);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后期恢复中有较好疗效,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简单,术后恢复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短期疗效较好,长期随访显示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更加明显,在患者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 奚海翔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股骨颈骨折术后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针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原Ⅲ(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T)、血块成形时间(KT)、α角和最大幅度(MA)]和患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值的变化,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D-D、vWF、AT-Ⅲ和FDP均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IP-1α和HMGB1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IP-1α和HMGB1水平均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针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股骨颈骨折术后血栓前状态,减轻患肢肿胀,可能与其降低血清MIP-1α和HMGB1水平有关。
    • 李留夷; 王应琼; 曾颖
    • 摘要: 目的探讨预警视角下的联合干预措施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8,给予常规干预联合预警视角下干预措施)和对照组(n=102,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感染、髋部疼痛、假体松动)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T、APTT明显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髋部疼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预警视角下的联合干预措施能够降低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强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认知,改善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预防效果较好。
    • 任荣青; 樊保衡; 赵亮; 刘松; 韩子钰; 马骏; 姚双权; 陈佳楠; 刘月驹
    • 摘要: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先驱Smith Petersen教授,这一篇介绍发明了空心钉,将Smith Petersen教授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转化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的Sven Christian Johansson教授。甚为有趣的是,两位教授均来自髋部骨折高发的北欧地区,并最终在股骨颈骨折治疗领域青史留名,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
    • 陈登; 张亚鑫; 戴纪杭; 陈铎允; 孙钰
    • 摘要: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热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医院常规测量患者腋温,术后发热定义为>38°C。回顾性分析术后发热与术前、术中及术后因素的关系,其中术前因素有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白细胞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是否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术前是否雾化;术中因素有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因素有术后导尿、术后输血、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第1天白细胞水平、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根据术后是否发热分为2组,无发热组100例,发热组40例;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计量资料中,无发热组患者年龄高于发热组,手术时间短于发热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发热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计数资料中,无发热组与发热组在术中麻醉方式、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4个独立因素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热密切相关,其中手术时间(OR=1.024,P=0.032)、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OR=1.014,P=0.045)、术中麻醉方式(OR=3.303,P=0.035)为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OR=0.337,P=0.045)为保护性因素;④提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热与手术时间、术中麻醉方式、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水平及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 张冲; 刘志昂; 姚帅辉; 高军胜; 姜岩; 张陆
    • 摘要: 背景: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退变性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引流,但其应用于单纯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分析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引流的安全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至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9例,女26例,年龄59-82岁,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21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完成缝皮后经引流管逆行注入氨甲环酸(观察组),24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完成缝皮后经引流管逆行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术后引流量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检查凝血功能。试验获得郑州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未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②观察组术后3 d内的总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少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中安全有效,在不影响凝血功能的情况下可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
    • 范智荣; 苏海涛; 周霖; 黄晖达; 周俊德; 江涛; 刘子桃
    • 摘要: 背景: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包括空心螺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和髋关节置换等,然而目前对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新型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择1名岁青年健康志愿者的股骨CT影像学资料,并将其导入到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21.0中,得到原始股骨三维模型;将模型输出为STL格式文件并导入到Geomagic Wrap 2017软件中进行优化,构建股骨皮质骨与松质骨结构;将优化后的模型导入至Solidworks 2017软件中,通过布尔运算重建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三维模型,Pauwels角度分别设定为50°,60°和70°;使用Solidworks2017软件,按照临床上应用的内固定尺寸大小建模,建立3种内部固定模型(股骨颈内固定系统、正三角形空心螺钉、倒三角形空心螺钉);最后使用Abaqus 2017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和数据计算,分析各模型股骨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和最大位移。结果与结论:①无论是何种角度的骨折,3种内固定模型中的股骨近端应力主要分布在内侧股骨距附近,并向四周扩散,其中倒三角形空心螺钉组的应力最大,股骨颈内固定系统组最小;②无论是何种角度的骨折,3种内固定模型中的内固定装置应力主要分布在骨折线附近螺钉中间表面,其中倒三角形空心螺钉组的应力最小,股骨颈内固定系统组最大;③无论是何种角度的骨折,3种内固定模型中的股骨位移峰值主要集中在股骨头顶端,其中倒三角形空心螺钉组的位移峰值最大,股骨颈内固定系统组最小;④无论是何种角度的骨折,3种内固定模型中的内固定装置位移峰值主要在螺钉顶部,其中正三角形空心螺钉组位移峰值最大,股骨颈内固定系统组最小;⑤结果表明,股骨颈内固定系统治疗治疗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中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失效风险较空心螺钉低。
    • 位锋; 周业金; 姚涛; 单涛
    • 摘要: 背景:对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选择何种内固定方式更具优势尚不明确。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中青年PauwelsⅢ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44.5±6.6)岁,35例接受空心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41例接受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研批第2018(20)号。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随访16-18个月,平均17.24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32例中发生切口感染1例、内固定失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对照组42例中发生骨折不愈合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内固定失效5例、股骨头坏死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察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2%,73%,P<0.05);④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⑤结果表明,直接前侧入路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