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髋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8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6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59604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国际骨科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缺损与骨坏死研讨会、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等;全髋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由4405位作者贡献,包括尚希福、王波、孙俊英等。

全髋关节置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6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9604 占比:98.87%

总计:161424篇

全髋关节置换—发文趋势图

全髋关节置换

-研究学者

  • 尚希福
  • 王波
  • 孙俊英
  • 裴福兴
  • 赵德伟
  • 何友武
  • 季卫平
  • 徐耀增
  • 李建龙
  • 李毅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游艾佳; 李文婕; 周俊丽; 李春
    • 摘要: 目的:近年来,全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率不断上升,术后伤口需要覆盖敷料以保护新生皮肤组织,选择一种安全性高的医用敷料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系统评价6种医用敷料对全髋、膝关节置换后伤口的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及Scopus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不同种医用敷料应用于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的研究,检索时限设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和数据提取。运用Stata 16.0、RevMan 5.4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水疱率进行网状Meta分析,对次要结局指标感染率、换药次数、红斑进行荟萃分析。结果:①纳入20项研究,包括14项随机对照试验和6项队列研究,共6474例患者,涉及传统敷料、薄膜敷料、泡沫敷料、银离子敷料、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藻酸盐敷料6种敷料;②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降低伤口水疱概率由高到低为:藻酸盐敷料(98.6%)>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75.4%)>薄膜敷料(45.0%)>泡沫敷料(37.4%)>银离子敷料(26.3%)>传统敷料(2.0%);③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率和换药次数方面,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优于传统敷料[OR=0.36,95%CI(0.23,0.58),P0.05)。结论:对于全髋、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藻酸盐敷料在减少术后并发水疱率方面总体效果最佳,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在减少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和感染率方面总体效果最好,因此全髋、膝关节置换后可优先考虑应用这两种敷料,此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论证。
    • 可雨奇; 陈长健; 吴浩; 郑连杰
    • 摘要: 背景: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会导致相关肌肉张力增大,造成挫伤,尤其是对于高体质量指数、体格强壮男性患者的阔筋膜张肌更易受损,进而出现炎症反应及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目的:探究改良直接前方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8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采用直接前入路,另一组采用改良直接前入路,每组34例。术前及术后第2天,检测患者血常规、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髋部相关肌超声厚度值;术后第2天、1个月,评估髋部前屈、外展肌力;术前及术后2 d、1个月、6个月、12个月,评估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随访12个月内,68例患者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溶骨、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2)改良直接前入路组手术前后肌酸激酶变化值、阔筋膜张肌厚度变化值、股外侧肌厚度变化值、股中间肌厚度变化值均小于直接前入路组(P0.05);(3)术前及术后2 d、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改良直接前入路组34例患者中有14例术后出现轻度的髂嵴区疼痛,术后1个月疼痛消失;(4)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改良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有助于减轻阔筋膜张肌等软组织碾挫损伤,虽然增加了髂嵴痛,但并不影响患者早期疼痛评分及康复功能训练,对于体格强壮、软组织张力大的患者尤为适用。
    • 李骏然; 翟婧秀; 赵洪波; 王磊; 王宏润; 梁俊生; 李力更
    • 摘要: 背景:直接前侧入路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具备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等优势,但手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术中是否需要使用牵引床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牵引床辅助下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牵引床辅助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67例,为牵引床手术组;接受无牵引床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59例,为传统手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假体影像学指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2)与传统手术组相比,牵引床手术组术前准备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股骨假体中心性固定率更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说明,相对于传统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牵引床辅助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股骨假体置入的精准度,但其术前准备时间较长。
    • 王章正; 莫亮; 周驰; 刘予豪; 严泓松; 何伟
    • 摘要: 背景:保留髋关节手术是目前治疗年轻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手段,但保髋手术种类较多且各类术式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及难以避免的失败率,部分患者在接受了保髋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而在后续治疗中不得不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目的:文章就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各类保髋手术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方法:以“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髓芯减压、骨移植、截骨、钽棒植入、髋关节表面置换”为中文检索词,以“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Hip-preservation surgery,Core decompression,Bone grafting,Osteotomy,Porous tantalum implantation,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以及Embase数据库。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5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目前临床应用的保髋术式主要包括髓芯减压、非血管化植骨、带血运的植骨及截骨和钽棒植入等几大类。不同保髋术式各有其特点,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也存在差异。(2)单纯的髓芯减压作为“微创”手术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较小,但其可能改变转子间区域骨结构,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中骨折的风险。(3)骨移植的植入骨材料(特别是移植腓骨)残留影响到全髋关节置换中开髓、扩髓以及股骨柄假体放置,而带血运的植骨(特别是带肌骨瓣植骨)增大了软组织的创伤,不利于全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4)截骨造成了更大的局部软组织创伤和股骨畸形,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最大。截骨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具有较高难度,以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作为参考依据,截骨较其他保髋术式存在劣势。(5)钽棒植入存在植入物去除增加后续全髋关节置换难度的问题,且尽管研究发现其残留钽碎片短期内不会增加假体的线性磨损率,但残留钽碎片中长期的影响仍存在担忧。(6)虽然各类保髋术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续全髋关节置换的难度,但文献报道结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尚未有不利于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存活率和髋关节功能的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仍可作为保髋失败后的可靠治疗手段。
    • 庄至坤; 吴荣凯; 林行会; 龚志兵; 张前进; 魏秋实; 张庆文; 吴昭克
    • 摘要: 背景:对于合并偏瘫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中使用限制性髋臼内衬的经济成本相对低且具备较强的防脱位机制,理论上可恢复患者的下肢功能,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目的:探讨使用限制性髋臼内衬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合并偏瘫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合并偏瘫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66-77岁,均使用Pinnacle ES稳定增强型内衬髋关节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影像学检查观察假体松动、脱位等情况.研究通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7.1±14.4)min,术中出血量为(350±119)mL;②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无脱落,随访时间为(32.9±9.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假体松动或聚乙烯磨损等征象,无肺栓塞、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为0分,Harris评分为(80.3±6.2)分;③结果 表明,使用稳定增强型内衬髋关节系统对合并偏瘫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陈拥; 孙阳
    • 摘要: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假体下沉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唑来膦酸对改善髋关节置换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的骨量及骨密度具有良好的作用,推测其可减少假体下沉.目的:分析唑来膦酸对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下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25例全髋关节置换后1周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对照组25例全髋关节置换后未给予唑来膦酸治疗.髋关节置换后1年,通过X射线片测量股骨假体下沉距离,通过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与结论:①试验组患者置换后1年的股骨假体下沉距离少于对照组(P0.05);③用药3 d内,试验组有8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及大量饮水后症状缓解;④提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减少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丢失,提高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
    • 黄诗博; 谢辉; 王宗璞; 王韦丹; 覃开蓉; 赵德伟
    • 摘要: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选择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时,髋臼侧的处理对假体安放极为重要,髋臼外上方植骨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而如何进行植骨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54-65岁,按Crowe分型2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髋臼侧采用外上方植骨处理缺损增加覆盖,移植骨块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研究经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批件号:2013-006).结果 与结论:①7例患者随访2-4.5年,患肢短缩由术前的(2.43±0.78) cm下降至术后(0.57±0.56) cm,未见切口感染及不愈合发生,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出现;②7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术前(P<0.05);③影像学检查显示,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在术后三四年间全部降解,移植骨块均与髋臼骨性愈合,未见移植骨块脱落及假体松动,所有病例术后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④结果表明,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效果满意.
    • 李凯; 刘振东; 李小磊; 王静成
    • 摘要: 背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反复性假体脱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目前对反复性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仍较少,因此学术界针对并发反复性假体脱位的原因尚不明确。目的:分析影响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反复性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在苏北人民医院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42例,依据术后2年内的脱位情况分为无脱位组(n=54)、单次脱位组(n=50)与反复脱位组(n=38)。收集可能导致术后假体脱位及可能发展成反复性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反复性假体脱位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3组患者的性别、慢性病史、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早期脱位史、神经系统疾病史、股骨假体直径、髋臼外展角是否正常、股骨前倾角大小及是否正常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与单次脱位组比较,反复脱位组患者发生早期脱位概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概率及前倾角异常比率明显升高(P<0.05),股骨头假体直径明显减小(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神经系统疾病史、早期脱位史、股骨前倾角是否正常及股骨头直径与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反复假体脱位具有相关性(P<0.05);(4)结果表明,患者高龄、首次脱位是否为早期脱位、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病变、股骨前倾角是否正常及股骨头直径大小可能是导致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反复性脱位的危险因素。
    • 王冲; 张梅莹; 周健; 劳克诚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方法,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大量报道主要集中于两种手术入路的对比研究,用步态分析技术对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步态变化的研究较少。目的:运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经直接前方与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的步态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术后早期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经直接前方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33)、经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33)。采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步态变化。研究已通过青岛市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结果与结论:(1)术后1个月,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跨步长、步速、步频、患侧支撑相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跨步长、步速、步频、患侧支撑相检测结果较术后3个月时增加(P 0.05)。(5)结果表明,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使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获得明显的步态改善,直接前方入路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早期锻炼。
    • 黄诗博; 谢辉; 王宗璞; 王韦丹; 覃开蓉; 赵德伟
    • 摘要: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选择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时,髋臼侧的处理对假体安放极为重要,髋臼外上方植骨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而如何进行植骨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54-65岁,按Crowe分型2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髋臼侧采用外上方植骨处理缺损增加覆盖,移植骨块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研究经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批件号:2013-006)。结果与结论:①7例患者随访2-4.5年,患肢短缩由术前的(2.43±0.78)cm下降至术后(0.57±0.56)cm,未见切口感染及不愈合发生,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出现;②7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术前(P<0.05);③影像学检查显示,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在术后三四年间全部降解,移植骨块均与髋臼骨性愈合,未见移植骨块脱落及假体松动,所有病例术后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④结果表明,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效果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