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骨坏死暨髋关节疾病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骨坏死暨髋关节疾病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骨坏死暨髋关节疾病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08-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骨坏死暨髋关节疾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骺、颈减压手术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Legg-Calve-Perthes Disease/LCPD)病例的疗效,为提高LCPD治疗效果提供参考。rn 方法:对行骺、颈减压术的49例LCP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手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影像学相关指标变化;应用十项二十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疼痛、跛行、肢体短缩等症状术后明显改善:Herring B型中不同年龄组及Herring C型<6岁组骨骺高度比、CE角比、髋臼覆盖百分率比术后大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髋臼指数比、髋臼深度比、颈干角比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Herring C型中6~9岁组仅骨骺高度比大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9岁组观测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Herring B型中<6岁、6~9岁、>9岁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3.3%、62.5%,Herring C型中<6岁、6~9岁、>9岁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0%、62.5%、42.8%,Herring B型总优良率为82.7%,Herring C型总优良率为68%。<6岁组的总优良率为89.4%;6~9岁组总优良率为75%;>9岁组总优良率为60%。rn 结论:骺、颈减压术可明显缓解术前疼痛、跛行、肢体短缩等临床症状;手术对骨骺高度的恢复有明显作用,短期内对髋臼的形态改变作用小大;预后与发病年龄和股骨头骨骺病变程度有关,发病年龄越小,股骨头骨骺发育和塑形越好,预后就越好。
  • 摘要:骨坏死(osteonecrosis,ON)又称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无血管性坏死(avascularnecrosis)或缺血性坏死(ischemic necrosis),指由于各种原因(机械、生物等)使骨循环中断、骨的活性成分死亡及随后修复的一系列复杂病理过程。本文介绍了股骨头坏死的病程分期及保头治疗的指征,提出非手术治疗、髓芯减压术以及骨移植等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在股骨头坏死过程中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的作用。rn 方法:临床上采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及新鲜股骨头/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关节软骨,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检测MMP-1、MMP-13及TIMP-1的表达。rn 结果:股骨头坏死、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均有较强的MMP-1、MMP-13表达及TIMP-1较低水平的表达。rn 结论:金属蛋白酶在股骨头坏死关节软骨的破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髓心减压及异体螺纹骨笼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rn 方法:本院于2000年2月至2005年8月间收治早期股骨头坏死37例(39髋),均采用髓心减压及异体螺纹骨笼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植入,术后预防性的静脉给予抗生素及抗凝治疗,并限制负重。临床评估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髋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定期行X线检查。rn 结果:37例患者(39髋)均获得随访,在术后24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参考Harris评分系统,本组优21髋,良9髋,可4髋,差5髋。患者术前的平均Harris评分为63.5分,术后平均评分为81.1分,平均提高了17.6分(P<0.001)。髋关节影响学表现稳定,股骨头无坏死进展。rn 结论:髓心减压及异体螺纹骨笼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满意,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适合于Ⅰ期和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 摘要: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情进展常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继发骨关节炎。目前普遍认为股骨头坏死在早期(FicatⅠ、Ⅱ期,股骨头塌陷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效果通常较好,可以达到治愈或阻止、延缓病情进展,最终避免或推迟行人工关节置换时间。本文介绍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等早期股骨头坏死的(FicatⅠ、Ⅱ期,塌陷前)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受糖皮质激素作用 成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rn 方法:由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分离出的MSC在体外培养、扩增后,使用罗丹明123荧光染料 结合流式细胞学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维拉帕米(0,2.5,5,10和20ug/ml)对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功能抑制情况。利用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的P-糖蛋白功能,并暴露于10-6mol/L地寒米松培养7天。每日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 化,并利用油红-0染色观察MSCs的成脂分化;分别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活力和甘油三酯含量。rn 结果:MSCs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随维拉帕米浓度提高而逐渐升高。MSCs在地塞米松 诱导的成脂分化过程中,不断增大变圆,胞内脂滴逐渐增多,其程度随维拉帕米浓度增加而加重。MSCs在10-6mol/L地塞米松作用的第7天,0ug/ml维拉帕米浓度组MSCs碱性磷 酸酶活力约为20ug/ml组的7.67倍(P<0.001);20ug/ml维拉帕米浓度组MSCs甘油三酯含量约为0ug/ml组的3.79倍(P<0.001)。rn 结论:维拉帕米能够有效的抑制MSCs的P-糖蛋白功能,并且受抑程度随其浓度升高而增加。维拉帕米能够显著促进地塞米松诱导的MSCs成脂分化,同时抑制成骨分化。
  • 摘要:目的:应用患髋活动障碍程度的检查来诊断股骨头坏死方便、准确、诊断率高,而且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rn 方法:将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患髋的活动障碍范围分屈曲、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记录各期的活动度数。rn 结果:各期比较发现,Ⅰ期活动范围最大,Ⅳ期活动范围最小,即股骨头坏死程度越严重,活动障碍也越严重,活动范围就越小,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活动效果的好坏也与活动障碍范围成正比,即治疗有效果,活动范围就增大,治疗无效果,活动的范围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
  • 摘要:目的:介绍带血管蒂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植入方法和临床效果。rn 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对38例(4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股骨头应力区的骨瓣移植并进行随访。时间平均为25个月(6-30月),ARCO分期本组骨坏死病例Ⅱ期30髋,Ⅲ期16髋。rn 结果:37例(45髋)中各期患者的Harris评分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患者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随访的x线显示,31例(39髋,81.6%)股骨头正常或接近正常(图4,5),6例(6髋,15.8%)轻度塌陷,有少量囊变区及硬化区,1例(1髋,2.6%)股骨头塌陷,骨密度不均,关节间隙变窄。rn 结论:带血运的骨瓣植入股骨头外上方的椭圆形区域是一种有效的植入骨瓣的方法,能够明显改善髋关节的血供和功能。
  • 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手术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rn 方法: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东方新锐DVMX-8801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53名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年龄42~82岁,平均59.2岁。男性33例,平均身高172±13 cm,体重64±11 kg:女性20例,平均身高155±11 cm,体重45±11kg。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三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对全髋置换手术前后的步态在三维方向进行步态分析。rn 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①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②术后患肢站立相较术前明显延长;③角度时间曲线:术前髋关节最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最大屈曲度7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5。术后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最大屈曲度5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4;髋、膝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01);④加速度时间曲线:术后6个月患肢前、后足前后方向加速度的站立相负波及棘波较术前明显减小,摆动相术后出现双峰波,术前为3个正相波。rn 结论: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的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的治疗手段和手术后的康复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强直时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受累患者全部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术后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6~26个月(平均18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rn 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根据术后X线评定均未出现假体脱位、松动、折断。最近一次Harris评分59~90分(平均76.4分)。rn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 摘要:人们认识到股骨头塌陷发生在坏死的修复期,而塌陷正是导致髋关节病残的主要原因。研究证实,坏死骨周围应力集中,可导致股骨头内骨折,影响局部生物力学性能,阻断坏死组织的修复。本文介绍了带蒂肌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目的、原则、适应证以及技巧等内容。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带血管蒂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自2001年7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手术,且资料完整者232例,均为单侧发病,男146例,女86例,年龄22~55岁(平均39.8岁)。按Ficat分期标准分为,Ⅱ期114例,Ⅲ期96例,Ⅳ期22例。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83侧;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66侧;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转移术54例;联合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29例。切口平均长度9.8cm。对其中的58例进行手术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状况。rn 结果:术后16~58个月23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Ficat Ⅱ 4例,Ⅲ期11例和Ⅳ期8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平均57分,术后平均87.8分),临床成功率为87.5%,影像学成功率为79.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Ficat Ⅳ期病例生存率较FicatⅡ、Ⅲ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84)。56侧重建股骨头手术前后DSA造影评估提示血管蒂充盈好,骨瓣血运丰富。rn 结论:应用微创化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横支或联合双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血供确切,股骨头血运重建良好,早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髋臼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rn 方法:1995年8月~2004年10月本院对126例(141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57例(66髋)进行了1.1年~15年随访,平均随访6.5年。对Crowe Ⅰ级患者采用标准的髋臼假体。Crowe Ⅱ~Ⅳ级患者分别选用髋臼内移、小髋臼生物型假体、髋臼重建杯、自体股骨头植骨、髋臼加强环等不同方法进行重建,股骨侧分别选用普通生物型假体、长柄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假体、先髋假体、S-ROM假体,12髋采用粗隆下去旋转短缩截骨。rn 结果:至末次随访时Crowe Ⅰ~Ⅱ级患者Harris评分平均改善57.4分,Crowe Ⅲ级患者平均改善47.1分,Crowe Ⅳ级患者平均改善46.5分。脱位4例,2例手法复位,1例手术翻修纠正过大的髋臼前倾角,另1例去除小生物型髋臼假体,采用髋臼加强环翻修。另有3例因松动、2例因感染而行翻修术,共6例患者进行翻修。股神经牵拉伤3例,坐骨神经牵拉伤1例,术后1~3个月恢复,2例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发生率9.1%(6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rn 结论:对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根据髋臼缺损的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髋臼重建,可以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随Crowe分级的增加,手术难度加大,术后Harris评分降低。
  • 摘要: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中伸屈间隙软组织平衡的方法。rn 方法:113例因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伸屈间隙的软组织平衡是采用针对软组织的不平衡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挛缩软组织进行松解。rn 结果:92.3%的膝关节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伸屈间隙内外侧平衡,伸屈间隙相等,优占80.5%,良19.5%。rn 结论:松解挛缩组织方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伸屈间隙软组织不平衡的问题。
  • 摘要:目的:确切了解人体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大体标本与X线表现的对应关系。方法:将20例全髋置换完整切除的坏死股骨头大体标本与X线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体标本肉眼所见与X线片表现程度并不十分匹配。结论:X线片不能完整客观真实显示股骨头坏死的程度, 临床工作中要加以注意。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自体回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及疗效。rn 方法:根据ARCO分期,选取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13例,其中ⅠC期2例ⅡA期4例ⅡB期5例ⅡC期2例。在实施髓芯减压术的同时植入体外分离培养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 结果:经1.5年随访及磁共振检查,股骨头坏死体积由32.5%降至5.7%,Harris评分显著提高。rn 结论:关节镜监视下髓芯减压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回植安全、有效,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 摘要: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尤其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多发于中青年患者(平均年龄38岁),如得不到有效治疗,80%的患者将在4年内出现股骨头塌陷和骨性关节炎,最终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本文就不同物种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模方法及特点进行综述,为理想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 摘要: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如不予以及时治疗,最终将导致髋关节病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目前在股骨头塌陷之前,有尝试使用多种无创方法治疗以加速病损部位的愈合,包括药物措施,电刺激,震波治疗,电磁场治疗等以诱导新骨形成。但许多技术仍处于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治疗效果尚未得以充分肯定。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属于非手术治疗,具有痛苦小、花费小、基本无创伤性、并发症少、条件要求低的特点,作为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已经应用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其机理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ESW在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机理以及其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 摘要: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尤其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高发于中青年患者(平均年龄38岁),如不治疗,80%的患者将在4年内出现股骨头塌陷和骨性关节炎。本文介绍了非手术治疗、髓芯减压术以及不带血管的骨移植等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通过对股骨头坏死特殊结构的病理学观察,研究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rn 方法:73个股骨头坏死标本,随机抽取13个(按ARCO分期,Ⅲ期5例,Ⅳ期8例),其中7例激素性(男5例,女2例),6例酒精性(均为男性),年龄为30~72岁,平均45.5岁。2例股骨颈骨折后3天内行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作为对照。将股骨头沿颈干角所在平面锯成3mm厚的薄片,制作火棉胶全股骨头病理切片。并按照股骨头:(1)负重区软骨面;(2)软骨下坏死中心;(3)修复区(包含肉芽组织带和新生骨);(4)相对正常的头颈区分别取材。按常规程序制成普通组织切片。均行HE和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表现,对囊变、修复带、蘑菇状改变进行重点观察。rn 结果:在股骨头坏死发生过程中,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囊变、修复带、蘑菇状改变是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病理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病理特征。rn 结论:组织病理学观察是研究ONFH最直观的方法,而对其特殊结构观察是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切入点,是揭示疾病真相的重要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疗效。rn [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月间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2例(28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经过3个月~6年的随访,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Harris评分从44分(24~60分)提高到88分(62~98分),优良率为90.0%,x线片示无假体松动迹象。rn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有效解决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钻孔减压、病灶清除植骨、修头等微创“保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治疗适应症。rn 方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2例223髋行微创“保髋”治疗,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关节功能评价,根据ARCO分期分型系统进行影像学评价。rn 结果:随诊158例216髋,平均36个月。优103髋,良78髋,可20髋,差13髋,优良率81%,优良病例中,Ⅰ期,Ⅱa,Ⅱ c中央型占76%,Ⅰ c外侧型、Ⅱb内侧型占24%。13髋差者均为Ⅲ期患者,且为外侧型。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46~71分,平均61分,增加到47~96分,平均77分。rn 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诸多微创保髋治疗适用于ARC0分期分型中Ⅰ期、Ⅱ a、Ⅱb、Ⅲa型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对坏死范围较大,且仍需服用激素等诱因不能去除者,不能防止病程发展,但仍可缓解症状,延缓人工关节置换的时间。
  • 摘要: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由于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不明,给临床治疗带来难度。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方法能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介绍了保留股骨头的外科治疗和人工关节置换等股骨头坏死的外科治疗方法。
  • 摘要:在人工关节存在着寿命的限制的条件下,寻求保存患者自身关节的有效治疗实有必要。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在股骨头塌陷变形以前或轻度塌陷,可考虑采用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但股骨头坏死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和滑膜炎,内环境紊乱,为避免打压植骨的盲目性及同时处理髋关节腔内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可能需要配合关节镜或有限开放手术治疗。
  • 摘要: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一组以免疫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导致炎症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可表现为轻度(关节痛、白细胞减少、皮疹)、中度(关节炎、发热、雷诺现象)和重度(累及肾脏、中枢神经系统或肺)。本文介绍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抗磷脂抗体等免疫系统疾病与骨坏死发病机制的关系。
  • 摘要: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在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而早期诊断有赖于对每一患者因其骨坏死危险因素的确定。对于骨坏死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有助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监测及早期及时作出诊断。本文介绍了高凝-凝血倾向-低纤溶、基因倾向性以及基因突变与骨坏死发生的“二次碰撞学说”等基因突变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的关系。
  • 摘要: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潜在破坏性疾病,多发病于30岁~50岁中青年人群。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病情进展通常在发病后的2~5年内将导致股骨头塌陷、关节破坏、骨关节炎,最终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本文就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及早期(Ficat Ⅰ、Ⅱ期)治疗作一综评,以期能够促进我国股骨头坏死总体诊治水平的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rn 方法:对26例单侧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带血运骨瓣转移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17例,女9例;FicatⅠ期2例,FicatⅡ期14例,FicatⅢ期9例,FicatⅣ期1例。2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股骨头及其周围骨的血供后行内固定物取出、带血运骨瓣转移术。1例内固定物取出后行全髋置换术。对做带血运骨瓣转移术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2.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对其中15例进行术后DSA检查以明确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情况。rn 结果:术后2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得到重建的病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至平均86.2分(术前平均54分),其中临床成功率为92.0%,影像学成功率为84.0%。15例重建股骨头手术后DSA评估提示血管蒂充盈好,骨瓣血运丰富。rn 结论: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可达40%)。取出内固定物前常规行X线、CT检查,有条件者可行DSA检查以确定股骨头坏死区及血供、便于转移带血管蒂骨瓣的选取;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5年内应每半年行影像检查一次,便于早发现病变,早治疗。在取出内固定物同时行带血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对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术进行远期随访,评估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rn 方法:对1986年11月到1997年3月接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术治疗的313例(382侧)患者进行随访,平均年龄36.4岁(18~65岁),根据Ficat分期标准,Ⅱ期151侧,Ⅲ期147侧,Ⅳ期84侧,术后平均随访12.1年(10~20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关节置换为终结点,对股骨头修复与再造的生存率进行分析。rn 结果:术后31髋(31/382,8.0%)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平均55.3,术后平均87.2),临床成功率为81.2%(310髋),影像学成功率为76.4%(292髋);修复与再造术后10年存活率是91.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FicatⅣ期,激素性和酒精性以及55岁以上的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rn 结论: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病因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单纯或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移修复与再造术,远期疗效是满意的,是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保留股骨头的有效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设计制作静脉回流受阻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观察评价。rn 方法:选择健康杂种幼犬20只,雌雄不拘。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一侧髋用来实验,一侧髋作为对照。应用套针经皮于大转子下方穿入股骨颈中央达股骨头颈部骺板远侧,注入1ml医用TH胶。于实验不同时期行骨骺骨内压、X线、CT检查,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rn 结果:实验制作了影像及组织病理变化类似于人类Legg-Perthes病的动物模型。rn 结论:此模型设计合理,制作方法简单,重复性较强。
  • 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医师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会明显降低。本文介绍了影响术后脱位发生的因素,阐述了脱位的临床表现,提出脱位的预防方法。
  • 摘要:目的: 研究髓芯减压关节镜监视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作用及价值。rn 方法: 建立兔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并分为3组,A组为空白骨坏死对照组,B组为单纯髓芯减压组,C组髓芯减压并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关节镜监视并对坏死骨清除后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4周和8周对股骨头行组织学检查。rn 结果: 组织形态学检测发现术后4、8周C组术后各时相点血管数量及修复区新骨面积比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作用较强,可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加强,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意义较大。
  • 摘要: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是困扰骨科医师的一大难题,尽管许多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比单纯对症治疗好得多,但并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让人们完全满意。本文对股骨头坏死的分类及评价体系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各分类系统的特点及评价,分析了股骨头坏死的其他评价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rn 方法:从1997年6月至2006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Ficat 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38例(42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29~51岁,平均(37.5±9.2)岁,其中男31例,女7例。其中31例(35髋)行了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7例(7髋)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的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进行评分。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2个月开始第1次随访,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1~13年。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方差齐性检验)。rn 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8.4年。主要观察指标为:①纳入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前后UCLA评分的比较。②患者半髋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疗效的比较。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步行、功能、活动的评分由术前的(3.4±1.3)分,(4.8±1.9)分,(5.9+2.8)分,(5.8±2.7)分分别提高到术后的(8.7±2.4)分,(9.0±2.8)分,(8.4±3.3)分,(7.6±3.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1.48、7.34、 3.42、2.64 ,P<0.01)。其中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9%,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7髋术后的满意率相近(100%,卡方值=0.05,P>0.05)。rn 结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向全髋关节置换术过渡的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中Ficat 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是否有差异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股骨头坏死是由暂时或永久性骨质血供丧失所致的一种疾病。缺少血液供应的骨组织逐步变性、坏死、塌陷;病变一旦侵犯关节,就会出现关节面的塌陷。如果不进行治疗,80%股骨头坏死患者将会在4年内出现股骨头塌陷和骨性关节炎。本文介绍了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阐述了股骨头坏死的病程分期及保头治疗的指征,浅谈了药物保头治疗临床研究效果和手术保头临床研究效果。
  •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ls of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常见病、多见病,是一种对髋关节具有特殊破坏性的退行性病变,病程长且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本文主要介绍ANFH早、中期的外科治疗进展。
  • 摘要:目的:介绍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术及探讨双侧同时手术与分次手术的疗效差别。rn 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4年8月,采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治疗了43例(86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平均随访时间25.9月。采用改良的腓骨游离技术,使单侧侧游离腓骨时间平均为15~20min。设计了髋前手术入路并采用了改良的坏死清理技术,简化了手术技术。在股骨颈部位开槽,经转子部位向股骨头钻孔,直视下清除坏死骨至股骨头软骨下区。松质骨填塞后,游离腓骨移植,腓骨动静脉与旋股外动静脉进行显微吻合。rn 结果:随访X线片显示:在双侧同时行FVFG术的32例(64髋)患者54髋(84.4%)出现改善;在分次行FVFG术的11例(22髋)患者,19髋(86.4%)出现改善;在86髋中共有73髋(84.9%)出现改善。患髋Harris评分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双侧同时手术和分次手术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rn 结论: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是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双侧同时手术还是分次手术。
  • 摘要:目的:探索股骨头不同部位的缺血性坏死对其生物力学影响,及不同骨瓣转移后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改变,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rn 方法:1.取新鲜人体股骨上段标本,利用Ansys-5.7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异物同构模型,模拟股骨头内不同部位直径1cm的坏死及囊性变。施加三种不同载荷,分析股骨头内应力分布情况及应力/强度比值,预测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2.选取一例单侧股骨头坏死FicatⅢ患者,根据股骨近段的螺旋CT数据,建立正常侧、坏死侧股骨近段和运用大转子骨瓣转移修复坏死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向与髂嵴水平线成69°角以1780N载荷加载于不同有限元模型,观察三组模型股骨头的最大位移,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情况。rn 结果:新鲜股骨上段标本:股骨头负重区下方及其内侧和外侧的坏死及囊性变应力集中最明显,表现为张力集中,其上方骨板下松质骨应力/强度比值明显升高,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当坏死及囊性变位于股骨头的前方、后方或下方时,塌陷风险小。单侧股骨头坏死FicatⅢ患者:1.三组模型的最大位移值分别为:正常组0.61mm,坏死组0.66mm,修复组为0.61mm。2.三组模型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出现在股骨头负重区,正常模型、坏死模型和修复模型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分别为80.1MPa,105MPa和65.5MPa。3.三组模型均提示股骨颈区小转子上方出现应力集中,在正常模型、坏死模型和修复模型该处的应力值分别为26.7MPa、27.9MPa和26.2MPa.股骨头坏死后股骨颈部位的最大应力值较正常增大4.5%,修复后该处最大应力值比正常情况下减小1.9%,更接近正常状态。4.在粗隆区,正常模型和坏死模型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26.7MPa和27.9MPa.修复模型中,粗隆区的最大应力值出现在大转子供区,其值为39.3MPa股骨头坏死后粗隆处最大应力较正常增大约4.5%,修复后增大约47.2%,但远小于骨的破坏应力(133MPa)。rn 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变位于股骨头负重区的下方或其内、外侧时,可进行带血运的髂骨瓣植入,骨瓣应与软骨下骨板接触。如果坏死范围较大,负重区下方及其内外侧均受累,髂骨瓣应位于负重区的下方。对于股骨头塌陷严重者,青年人可切除坏死区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修复后股骨头的最大应力值及最大位移值更接近正常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对髋周结构的影响及治疗。rn 方法:对1995年~2006年收治的18例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患者就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中所见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髋臼清理联合带旋股外侧血管大转子骨瓣移植修复重建股骨头及髋臼2例,全髋关节置换16例。术后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rn 结果: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术中所见均显示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存在,伴有髓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改变,相应的髋臼断面角(ASA)及髋臼前倾角AcAVA改变,而中心边缘角(CE角)及髋臼角均正常;根据Trachdjian MO分期均为Ⅳ期病变;股骨头坏死改变ARCO分期Ⅲ期2例,Ⅳ期16例:经过术后平均4.6年(1~9年)临床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1.2分(43.67分)改善到术后89.6分(82-100分)。临床疗效优1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4%。rn 结论: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可导致骨关节炎甚至股骨头坏死改变;通过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如加深髋臼及调整假体安装位置及角度等,可以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并恢复生物力学关系。
  •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低应力环境下儿童坏死股骨头早期修复过程的变化。rn 方法:用髋关节骨外固定支架进行髋关节支撑,达到患髋的低应力环境,减轻股骨头负重;同时保持患髋的外展内旋以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允许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部分屈伸功能活动。得到随访、资料完整病例28例(32髋),观察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变化。rn 结果: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均轻微;在低应力环境下,股骨头外上方受压变形的沟槽得到修复,高密度坏死影在3个月内迅速缩小,头骺高度明显增加,股骨头影渐变得饱满;而骺核碎裂累及骺板或髋关节支撑不良者,出现股骨头大颈粗、髋关节半脱位、遗留扁平髋畸形。rn 结论:低应力环境是儿童坏死股骨头修复的重要保障;沟槽、高密度坏死影及头骺高度是儿童股骨头修复的重要表现;修复效果与低应力环境实施和病程轻重有直接关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