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股骨

股骨

股骨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788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2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5151篇;相关期刊745种,包括中国骨伤、实用骨科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中国力学学会2009学术大会、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等;股骨的相关文献由13806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雷、张英泽、史春宝等。

股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2 占比:33.75%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5151 占比:65.31%

总计:7887篇

股骨—发文趋势图

股骨

-研究学者

  • 叶雷
  • 张英泽
  • 史春宝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伟
  • 唐佩福
  • 解凤宝
  • 王彩梅
  • 张奇
  • 刘德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韬光; 聂少波; 陈华; 朱正国; 祁麟; 唐佩福
    • 摘要: 背景:新型多维交叉锁定钢板(Multi-Dimensional Cross Locking Plate,MDC-LP-Ⅱ)作为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的锁定螺钉和皮质层数的固定,但其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模型的力学稳定性尚不确定。目的:比较MDC-LP-Ⅱ与传统锁定加压钢板作为附加钢板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应用10根人工股骨模型建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结构,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并分别采用MDC-LP-Ⅱ和锁定加压钢板对骨不连断端进行固定后,进行静态扭转破坏试验,从0 N·m开始,以6(°)/min的速度进行加载,持续记录扭转角度-扭矩曲线,直至标本结构完全破坏;记录并计算两者的扭转刚度、标本屈服时的极限扭矩和破坏角度。结果与结论:MDC-LP-Ⅱ的扭转刚度为(3.56±0.19)N·m/(°),锁定加压钢板为(1.69±0.41)N·m/(°),MDC-LP-Ⅱ较锁定加压钢板提升了1.87 N·m/(°),是锁定加压钢板组的2.11倍(P<0.001);当MDC-LP-Ⅱ和锁定加压钢板发生屈服时,所承受的极限扭矩分别为(73.58±3.28)和(59.88±6.74)N·m,MDC-LP-Ⅱ较锁定加压钢板提升了13.7 N·m,是锁定加压钢板的1.23倍(P<0.05);当标本彻底破坏时,MDC-LP-Ⅱ的破坏角度为(22.50±1.58)°,锁定加压钢板的破坏角度为(31.00±2.85)°,MDC-LP-Ⅱ的破坏角度明显小于锁定加压钢板(P<0.001)。MDC-LP-Ⅱ的扭转刚度更强,不易发生形变,作为附加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是临床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可靠选择。
    • 赵伟; 冯卫; 杨铁翼; 任伟; 王玉鑫; 吕慧成; 常志强; 冯晓东; 王紫横; 郭世炳
    • 摘要: 背景:由于抗生素水泥棒或钉在制备技术、术中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其应用仍然受到限制。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模具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髓腔植入联合扩髓清创治疗下肢长骨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3D技术打印模具制作的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髓腔植入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患者16例,其中股骨10例,胫骨6例。根据Cierny-Mader骨感染分型,Ⅲ型4例,Ⅰ型+Ⅲ型7例,Ⅰ型+Ⅳ型5例。首次(手术)治疗至初始感染时间0.5-120个月,感染持续时间为0.5-118个月。对于髓内钉固定患者,取出髓内钉后对存在感染的骨折端以及交锁螺钉处的软组织瘢痕、肉芽组织和死骨彻底清除,有窦道和软组织脓肿者对感染累及的软组织切除;使用软钻扩髓去除髓腔内坏死及炎性组织,并送检,反复冲洗髓腔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对于非髓内钉固定或无固定患者,感染断端或局灶型感染处切开,将窦道和感染的软组织一并切除,按照股骨或胫骨标准髓内钉固定操作步骤开口扩髓,其他过程同前。结果与结论:①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无一例感染复发和并发症;②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股骨骨折感染者膝关节活动范围50°;③6例患者在取钉时获得的髓内组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均为阴性;④所有患者住院时间7-53个月;医疗费用0.60万-4.94万元;⑤结果表明,应用扩髓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髓腔植入是治疗长骨骨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此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显著降低医疗费用。证据等级:治疗性研究Ⅳ级。
    • 茶晓锋; 贺智榆; 王波; 吴东海; 陈巍; 刘意来; 陈孝均
    • 摘要: 背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经典方案,其远端瞄准架被广泛应用于远端锁钉的置入,提高了远端锁钉置入的准确率,但其失败率仍然不容忽视。研究出一种可实现远端锁钉快速且精准锁钉的新技术,减少徒手锁钉时的X射线放射性损伤,是当务之急。目的:比较占位压杆技术和徒手锁钉技术在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中的效果。方法:建立发生压杆偏移不能准确置入远端锁钉的股骨模型骨8个,分2组处理:占位压杆组(n=4)采用占位性压杆技术,在原压杆孔相邻位置重新钻孔后进行准确压杆,再进行远端锁钉孔斯氏针的置入;徒手锁钉组(n=4)采用C臂监视下的徒手锁钉技术完成远端锁钉孔斯氏针的置入。比较两组置钉的X射线曝光次数、锁钉时间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1)占位压杆组X射线曝光次数少于徒手锁钉组(P <0.05),锁钉时间短于徒手锁钉组(P <0.05);两组的置钉准确率均为100%;(2)结果表明,占位压杆技术和徒手锁钉技术均能准确地完成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的置入,占位压杆技术相比徒手锁钉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和X射线辐射少的优点。
    • 王章正; 莫亮; 周驰; 刘予豪; 严泓松; 何伟
    • 摘要: 背景:保留髋关节手术是目前治疗年轻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手段,但保髋手术种类较多且各类术式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及难以避免的失败率,部分患者在接受了保髋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而在后续治疗中不得不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目的:文章就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各类保髋手术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方法:以“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髓芯减压、骨移植、截骨、钽棒植入、髋关节表面置换”为中文检索词,以“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Hip-preservation surgery,Core decompression,Bone grafting,Osteotomy,Porous tantalum implantation,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以及Embase数据库。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5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目前临床应用的保髋术式主要包括髓芯减压、非血管化植骨、带血运的植骨及截骨和钽棒植入等几大类。不同保髋术式各有其特点,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也存在差异。(2)单纯的髓芯减压作为“微创”手术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较小,但其可能改变转子间区域骨结构,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中骨折的风险。(3)骨移植的植入骨材料(特别是移植腓骨)残留影响到全髋关节置换中开髓、扩髓以及股骨柄假体放置,而带血运的植骨(特别是带肌骨瓣植骨)增大了软组织的创伤,不利于全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4)截骨造成了更大的局部软组织创伤和股骨畸形,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最大。截骨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具有较高难度,以对后续全髋关节置换影响作为参考依据,截骨较其他保髋术式存在劣势。(5)钽棒植入存在植入物去除增加后续全髋关节置换难度的问题,且尽管研究发现其残留钽碎片短期内不会增加假体的线性磨损率,但残留钽碎片中长期的影响仍存在担忧。(6)虽然各类保髋术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续全髋关节置换的难度,但文献报道结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尚未有不利于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存活率和髋关节功能的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仍可作为保髋失败后的可靠治疗手段。
    • 魏国强; 莫凯; 张晨晨; 许阳阳; 李筱贺; 李云峰; 王一; 牛晓芬; 车丽芳; 王海燕; 李志军; 史国鹏; 白灵
    • 摘要: 背景:目前股骨有限元模型仅分析单一负荷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骨应力应变分布有助于评估和预测疾病恢复情况并改善手术效果.目的:通过建立股骨三维模型,探索人体在不同姿势下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特点,明确股骨易骨折危险区域.方法:基于人体股骨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以及Abaqus等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股骨有限元模型,沿重力方向,在股骨冠状面与矢状面,分别成角-20°,-10°,0°,+10°,+20°,共5组工况,股骨头施加力300 N,股骨下段添加固定约束,观察股骨不同位置在不同角度生理负荷作用下的应力与应变的分布特征.结果 与结论:在冠状面+10°与矢状面-20°股骨的应力值与应变值出现峰值,股骨应力值整体分布:股骨干>股骨转子下>股骨颈,股骨应变值整体分布:股骨干>股骨颈>股骨转子下.患者髋内收10°站立位下与髋外展20°站立位下会使得股骨应力值与应变值增大,股骨整体力学所受负荷会增大.
    • 连婷婷; 陈学文; 张博; 王广欣; Akiyoshi Osaka
    • 摘要: 背景:人工骨植入是治疗骨质严重疏松及骨损伤的重要方法,然而植入时需要考虑其与宿主骨的机械相容性,尤其要使人工骨的杨氏模量与宿主骨相匹配。目的:分析单胞结构类型、支柱尺寸和孔径尺寸对单胞结构的杨氏模量及孔隙率的影响。方法:设计了3种可以描述骨骼微观结构的单胞结构(支杆单胞、带孔板单胞、圆柱孔单胞),设计正交实验,基于有限元模拟对单胞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3种单胞结构类型、支柱尺寸和孔径尺寸对单胞结构杨氏模量及孔隙率的影响。基于正交实验数据建立响应面近似模型,以股骨近端的松质骨杨氏模量为优化目标,选择序列二次规划法对单胞结构进行优化参数设计。结果与结论:极差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以上3因素影响单胞结构杨氏模量的主次顺序为:支柱尺寸>孔径尺寸>结构类型,影响单胞结构孔隙率的主次顺序为:支柱尺寸>结构类型>孔径尺寸。选用响应面法建立近似模型,以股骨的杨氏模量0.97 GPa为优化目标,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单胞结构进行优化,再进行模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有效的,从而为人工骨的结构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
    • 鲍宏宇; 吕冬梅; 何芸; 夏德林; 陈俊良
    • 摘要: 背景: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导致颌骨坏死,但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对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体有创伤和无创伤的颌骨或者股骨的影响也是不明确的.目的:对比唑来膦酸对大鼠颌骨及股骨缺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指导唑来膦酸等药物的使用和预防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共40只,其中20只腹腔注射唑来膦酸溶液,20只注射生理盐水.给药10周后于大鼠左侧下颌骨及股骨做一2 mm×2 mm×2 mm骨缺损,右侧不做任何处理,即可分为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唑来膦酸+股骨缺损组、唑来膦酸+颌骨未处理组、唑来膦酸+股骨未处理组、生理盐水+颌骨缺损组、生理盐水+股骨缺损组、生理盐水+颌骨未处理组、生理盐水+股骨未处理组.术后观察颌骨和股骨的愈合情况,术后第8周取材并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结论:①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有16个观察区域术后见下颌骨缺损愈合不佳,局部牙龈红肿、溢脓,术后8周软组织仍未完全愈合,颌骨术区仍可见死骨,骨坏死发生率为80%;其余各组均未见骨质坏死;②影像学结果: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发生骨坏死标本的X射线片显示,颌骨缺损区域未发生骨愈合,有骨质溶解性破坏;唑来膦酸+股骨缺损组缺损区域密度与周围骨组织相似;生理盐水+颌骨缺损组和生理盐水+股骨缺损组骨缺损处密度较周围组织稍低;③组织学结果: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发生骨坏死标本的组织学切片可见细胞核消失,骨小梁结构紊乱,并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其余标本未见明显异常;④提示腹腔注射唑来膦酸后大鼠下颌骨缺损骨坏死的发生率很高,而股骨缺损及无缺损的颌骨和股骨不会发生骨坏死.
    • 连婷婷; 陈学文; 张博; 王广欣; Akiyoshi Osaka
    • 摘要: 背景:人工骨植入是治疗骨质严重疏松及骨损伤的重要方法,然而植入时需要考虑其与宿主骨的机械相容性,尤其要使人工骨的杨氏模量与宿主骨相匹配.目的:分析单胞结构类型、支柱尺寸和孔径尺寸对单胞结构的杨氏模量及孔隙率的影响.方法:设计了3种可以描述骨骼微观结构的单胞结构(支杆单胞、带孔板单胞、圆柱孔单胞),设计正交实验,基于有限元模拟对单胞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3种单胞结构类型、支柱尺寸和孔径尺寸对单胞结构杨氏模量及孔隙率的影响.基于正交实验数据建立响应面近似模型,以股骨近端的松质骨杨氏模量为优化目标,选择序列二次规划法对单胞结构进行优化参数设计.结果 与结论:极差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以上3因素影响单胞结构杨氏模量的主次顺序为:支柱尺寸>孔径尺寸>结构类型,影响单胞结构孔隙率的主次顺序为:支柱尺寸>结构类型>孔径尺寸.选用响应面法建立近似模型,以股骨的杨氏模量0.97 GPa为优化目标,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单胞结构进行优化,再进行模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有效的,从而为人工骨的结构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
    • 金帅普; 王玲; 余娟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变换和通用三维软件的逆向参数化股骨建模方法,用于方便快捷的生成不同特征参数的人体股骨模型。股骨严重病变的病人需要植入个性化假体来恢复机体功能,个性化假体需要根据病人的股骨形态进行定制,从采集病人股骨参数到形成个性化假体是一个复杂的迭代优化过程,耗时长,易使病人错过最佳手术时间。针对获取股骨参数到生成假体耗时过长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变换和通用三维软件的逆向参数化股骨建模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参数化骨骼可以灵活改变股骨关键参数,快速创建出符合病人股骨形态的三维模型,可使以前数十天的假体设计时间减少到数天。
    • 宛磊; 张世魁; 吴大龙; 岳龙; 于蒙洋; 单文亚; 李智浩; 张绍安
    • 摘要: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1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辅助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将CT扫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PFNA内固定手术;常规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不进行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2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置钉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一般结果。辅助治疗组58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47例;常规治疗组59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33例;辅助治疗组患者一次置钉成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χ^(2)=8.523,P=0.004);辅助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86.3±10.7)min,(121.5±11.6)min,t=17.053,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治疗组[(247.8±22.5)mL,(286.9±17.8)mL,t=10.434,P=0.000];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2.6)d,(10.7±2.2)d,t=0.899,P=0.371]。②Harris髋关节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161,P=0.527);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031,P=0.37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Harris髋关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8.754,P=0.000);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2组的上升趋势完全一致[(38.7±5.6)分,(88.7±6.4)分,(92.5±6.2)分,F=21.781,P=0.000;(29.2±6.7)分,(85.3±5.9)分,(90.7±7.8)分,F=43.658,P=0.000]。③并发症发生率。辅助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螺钉穿出、髋内翻畸形、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常规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下肢短缩。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2,P=0.319)。结论:CT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PFNA内固定比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的一次置钉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