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9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2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79571篇;相关期刊70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门诊实用疼痛注射及神经阻滞技术新进展研讨会、2009年清华大学麻醉与镇痛研讨会等;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由7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旭仲、倪家骧、严相默等。

神经阻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2 占比:3.60%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79571 占比:96.30%

总计:82628篇

神经阻滞—发文趋势图

神经阻滞

-研究学者

  • 徐旭仲
  • 倪家骧
  • 严相默
  • 王庚
  • 罗芳
  • 郑宝森
  • 余斌
  • 李挺
  • 刘建军
  • 吴卫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鲲; 王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8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与对照组(单独罗哌卡因).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起效时间、丙泊酚、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QoR-40评分升高,观察组QoR-4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27.50%(11/40)(P<0.05).结论 将布托啡诺与罗哌卡因用于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缩短神经阻滞时间,减少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减轻患者疼痛感,减少DVT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金建慧; 罗芳
    •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1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部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1个月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Q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Q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神经阻滞组有2例患者在首次注射药物后出现短暂性头晕,平卧休息30min后症状逐渐缓解至消失,2例患者在首次注射药物后出现短暂性血压不稳定.联合组有2例患者在首次进行冲击波治疗中出现短暂性恶心,1例患者在首次进行冲击波治疗中出现耳鸣伴心率加快,休息后症状均缓解.两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颈部活动情况和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 姚辉; 权全; 吴世银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3周。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治疗总有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研究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的VAS评分在时间、组间、交互作用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42%,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比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 张渊; 储庆
    • 摘要: 目的探究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对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均为我院2020.10-2021.5所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1组(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与研究2组(射频手术治疗)各100例,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在总有效率上,研究1组为98.00%,研究2组为86.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1组VAS评分显著比研究2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1组在精神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一般健康状况方面得分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疼痛患者采取神经阻滞联合射频手术治疗后,可显著减轻疼痛,增加生活质量,疗效显著,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周文娟; 寇阳; 魏东
    • 摘要: 目的分析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及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实施髋关节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及实验组,各50例。常规组采用全身麻醉,实验组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及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
    • 吴军珍; 浦少锋; 徐永明; 周瑾; 吕莹莹; 李晨; 杜冬萍
    •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在治疗腰背痛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行腰椎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medial branch block,MBB)的腰背痛病人64例。对所有病人行超声引导下腰椎L;-L;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按照L;+L;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不同的阻滞技术,分为常规两针两点组(TT组)和改良一针两点组(OT组),每组32例。记录每例病人单侧操作需要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和治疗后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治疗后2周VAS评分下降50%和ODI评分下降40%为治疗有效,计算单次治疗有效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病人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腰椎L;-L;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OT组阻滞时间快于TT组(P<0.05),两组病人单次治疗后1小时和治疗后2周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OT组在治疗后1小时和2周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TT组(P<0.05)。OT组和TT组病人单次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和47%(P<0.05)。OT组病人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TT组2例病人在穿刺L;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过程中出现下肢神经刺激症状。结论:改良“一针两点法”有效解决了目前超声引导下L;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困难,短期内可显著改善腰背痛病人VAS评分和ODI评分,但还需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验证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 李西荣; 崔静静; 郑观荣; 安建雄
    • 摘要: 奇神经节是骶尾部交感神经链的终点,它发出奇神经为盆腔脏器和会阴部组织提供交感神经支配。痛觉感受神经与交感神经密切耦联,奇神经节是肛门会阴部交感疼痛信号传递的中转站,奇神经节阻滞、射频消融、脉冲射频及化学毁损是临床治疗肛门会阴部疼痛的常用手段,不同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及特点也不尽相同。奇神经节解剖位置多变,选择合适穿刺入路、准确定位奇神经节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本文就奇神经节解剖、穿刺入路、影像学定位、干预方式及对肛门会阴部疼痛的疗效进行综述。
    • 钟明强; 王金英; 纪凡层
    • 摘要: 超声技术近年来备受麻醉医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及快速应用于围术期各项操作、诊断和评估。其中包括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超声引导胃容量判断技术、超声引导血管容量判断技术、超声引导心脏功能诊断技术、超声引导肺诊断技术、超声引导气管导管定位技术等。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超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对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来源
    • 摘要: 目的探究小儿疝气术中腹横肌平面(TAP)神经阻滞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拟行手术治疗的100例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以0.25%浓度罗派卡因参与TAP神经阻滞,对照组以0.375%浓度罗派卡因参与TAP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前(T1)、切皮时(T2)、切皮后5 min(T3)、手术结束时(T4)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术后1、6、12 h镇痛效果[特殊患者疼痛评估量表(FLACC)评分],并比较术后48 h内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2、T3时,两组HR、MAP均低于T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观察组HR、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 h,两组FLACC评分均高于术后1 h(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0.25%浓度罗派卡因参与TAP神经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治疗中效果更佳,可防止因浓度较大引起的血流动力学过度抑制,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蒋琼; 黄明辉; 朱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头皮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行开颅手术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超声引导下头皮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头皮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镇痛持续时间、疼痛(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10、15、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诱导后、切皮时、钻颅骨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均低于诱导前,且观察组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17.86%(P<0.05)。结论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头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显著,可延长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降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