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7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78794篇;相关期刊375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全国周围神经学术会议暨东北地区第三届手外科学术会议、2012中国·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等;臂丛神经的相关文献由1866位作者贡献,包括顾玉东、王树锋、陈德松等。

臂丛神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7 占比:0.91%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8794 占比:99.05%

总计:79547篇

臂丛神经—发文趋势图

臂丛神经

-研究学者

  • 顾玉东
  • 王树锋
  • 陈德松
  • 徐建光
  • 张国庆
  • 弥娜
  • 梁沅
  • 赵秋枫
  • 陈定章
  • 李玉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霞; 周海滨; 郑少强; 王庚
    • 摘要: 目的比较低浓度局部麻醉药物和高浓度局部麻醉药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膈神经阻滞率。方法选择择期肩关节镜手术患者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根据使用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分成低浓度组(n=29)和高浓度组(n=29)。低浓度组用0.25%的罗哌卡因15 mL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高浓度组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臂丛感觉阻滞范围、术中及术后24 h镇痛药用量、镇痛持续时间;术前和术后深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用力肺活量、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高浓度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低浓度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深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功能肺活量、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浓度局部麻醉药物相比,降低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不能降低膈神经阻滞率,不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明显缩短了镇痛时间。
    • 曹乐卿
    • 摘要: 目的对肩周炎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9年2月—2021年10月期间前来该院治疗的80例肩周炎疾病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把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小针刀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肩关节活动度、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50%,肩关节活动度中外展(136.58±13.91)°、前屈(139.58±12.48)°、后伸(40.88±5.69)°,疼痛症状改善情况中VAS评分(3.25±1.58)分、PPI评分(3.66±0.44)分、PRI评分(3.33±0.88)分,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t=8.425、11.583、3.828、3.839、3.722、4.249,P<0.05)。结论肩周炎患者通过臂丛神经麻醉手法治疗后,能够降低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熊兵; 李筹忠; 谭赢; 罗涛; 高方友; 王曲; 蒲天佑; 姚倍金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椎间孔骑跨型臂丛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例椎间孔骑跨型臂丛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采用颈部锁骨上窝臂丛神经肿瘤切除术联合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1例采用颈部锁骨上下窝臂丛神经肿瘤切除术联合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结果 术中未使用椎体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等,颈椎各关节未破坏,颈部活动能力较术前无受限。7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无脑脊液漏。5例术后症状改善;2例术后同侧肢体肌力下降,药物治疗后恢复至术前水平。7例术后随访9~27个月,平均14.7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术后患侧肢体肌力未见下降,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肌电图示臂丛神经损害好转。结论 对于椎间孔骑跨型臂丛神经鞘瘤,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无需行颈椎内固定,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疗效。
    • 苏玮; 叶菱
    • 摘要: 臂丛神经与伴行血管穿行于胸小肌间隙,其病变可能导致一系列上肢症状,即胸小肌综合征。其中以神经型最为常见,临床误诊及漏诊率均较高。现报道1例神经型胸小肌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 李欣; 邵剑波; 宁刚; 彭雪华; 郭豫
    • 摘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建设健康中国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高妇幼健康水平。MRI作为一种无创、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对比度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前辅助诊断中的优势也逐渐明显。随着设备的完善、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工作者的创新研究,近十年来,中国儿科MRI进入高速发展阶段。MRI在胎儿、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儿童胸部、儿童腹部、儿童骨肌系统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产前诊断及儿科疾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信息,发挥着重要价值。未来儿童MRI的发展方向:(1)进一步优化儿童MRI检查序列,减少扫描时间,提升儿童MRI检查的依从性;研发儿科专用磁共振仪、儿科专用接收线圈以及静音设计,实现婴幼儿安全、高对比的静音扫描。(2)尽快建立中国正常儿童MRI数据库和相关标准值或区间;(3)积极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共同编制《中国儿童疾病谱MRI专家共识系列》;(4)针对出生缺陷、胎儿及胎盘、儿童脑科学、儿童肿瘤、遗传代谢等重点领域开展MRI研究工作;(5)积极开展儿科MRI AI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工作。本述评旨在通过总结中国儿科MRI近十年的成就,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中国儿科影像医学高质量发展。
    • 李京祥; 胡艳菲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在手外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40例手外伤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种神经穿刺阻滞方法下两组患者实际穿刺的情况、患者手部位置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及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时间、桡神经以及正中神经阻滞效果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次、二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手外伤患者的手术治疗,相较于盲探臂丛神经阻滞而言,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更高的穿刺成功率,发生误入血管的概率相对较低,尺神经阻滞也更加完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许家顺; 李晓东; 王文磊
    •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结构,以及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优势。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18例健康志愿者双侧臂丛神经各分支的走行,并获取其长轴及短轴切面声像图,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优势。结果: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位置、走行和解剖关系,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结论:高频超声能显示臂丛神经解剖结构,超声引导下可视化阻滞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谭艳梅; 庄丽娜; 宋清伟; 张楠
    • 摘要: 目的 探讨"米袋法"在磁共振3D Nerve VIEW臂丛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3.0T MR对22名健康志愿者和28名臂丛损伤患者采用3D Nerve VIEW进行MR臂丛神经检查,均分别进行常规和加用米袋两次扫描,对健康志愿者和患者的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测量比较健康志愿者加米袋前后臂丛神经节的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4分法对臂丛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对成像质量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臂丛损伤患者术中探查结果,计算加米袋前后臂丛损伤的检出率.结果 加米袋前臂丛神经SNR为1.90±0.66,CNR为14.27±6.82,加米袋后SNR为2.70±0.88,CNR为20.00±6.8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主观评分由2.45±0.64提高到3.96±0.95,P<0.05.臂丛损伤患者加用米袋后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的检出准确率由69.7% 提高至81.8%.结论 "米袋法"可在臂丛神经根成像中显著提高SNR、CNR,提高臂丛神经成像质量,提高臂丛损伤的检出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静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MRI)对正常臂丛神经的扫描方案,观察各序列上对应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本院行MRI扫描的20例健康志愿者MRI扫描资料予以分析,并利用专业统计学软件作出统计.结果:针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的情况,T1WI、T2WI、薄层无间距STIR以及3D-Fiesta-c的呈现率依次为30.0%、20.0%、45.0%与100.0%.在呈现清晰度上,STIR及3D-Fiesta-c两者更占据优势.结论:为全面优化臂丛神经的扫描呈现效果,建议对不同扫描序列相整合后使用.
    • 刘炳佑; 孙翀; 陈讷; 吴菲; 林洁; 王毅; 卢家红
    • 摘要: 目的 探究抗神经束蛋白155(NF155)抗体阳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30例CIDP患者,其中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12例(抗体阳性组),抗NF155 IgG4抗体阴性18例(抗体阴性组).回顾性分析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CIDP患者的臂丛神经MRI,测量相应神经根横径,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 CIDP患者均可见臂丛神经根增粗.抗体阳性组颈5、6、7、8神经根横径分别为(4.76±1.00)mm、(6.98±1.30)mm、(7.34±1.22)mm、(5.80±1.06)mm,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颈5、6、7、8分别为:(3.77±0.69)mm、(4.97±1.03)mm、(5.62±0.98)mm、(4.79±1.15)mm(均P<0.05)].抗体阳性组颈5(P<0.05)和颈8(P<0.05)神经根横径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颈7神经根横径与脑脊液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抗体阴性组颈6、7、8神经根横径与脑脊液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抗体阴性组的颈7神经根横径与脑脊液蛋白水平和病程存在较好的回归关系(R2=0.690).结论 臂丛神经MRI检查有助于抗NF155抗体阳性CIDP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