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
2009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

2009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9-06-19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9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桡神经部分束支切取后,其主干功能变化,探讨桡神经功能储备量。rn 方法:在神经束路示踪确定神经移位最低切取平面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组织形态学和神经电生理学,在桡神经最低安全平面上切取一定比例神经束,检测不同时间段对相应运动神经元及支配肌的影响。rn 结果:当切取桡神经干的比例小于l/3时,3个月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形态学指标、支配肌功能学指标均较术前无显著差异。rn 结论:桡神经具有一定量的功能储备;尺神经能良好代偿的功能储备量为其主干直径的1/3。
  •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发生以后,机体会启动复杂且调节完好的程序来清除坏死组织及开始修复的过程。雪旺细胞(Schwann cell, SC)在发生上起源于神经嵴,经过雪旺细胞前体→幼稚雪旺细胞→成熟雪旺细胞几个阶段,随后成串的沿着神经纤维生长、增殖并形成髓鞘,一个SC只形成一节髓鞘,而在无髓纤维,SC可以包裹不只一条轴突。SC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周围神经损伤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在相当程度可以归结为SC的研究。rn 本文对周围神经损伤后SC增生的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指出正是由于雪旺细胞的存在,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完全不同于中枢神经系统,雪旺细胞表现出了非常活跃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维持相应神经元的存活,引导近端轴突的再生,促进髓鞘的成熟等都是非常关键的。
  • 摘要:目的:按序提取并处理经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新鲜人尸坐骨神经连续组织切片的二维图像数字信息,通过3D-nerve软件系统对坐骨神经内部的显微结构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rn 方法:取自愿捐献尸体右侧坐骨神经1例,以头发为标记物,OCT包埋、液氮速冻固定后做连续组织切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高分辨率扫描仪依序获取坐骨神经二维图像信息,应用自行开发的3D-Nerve软件系统重建坐骨神经内部神经束的三维结构。rn 结果:人体坐骨神经在不同断面神经束的数目、大小、形态及性质不断延续变化,在近侧断面神经束间频繁交叉重组,远侧断面的交叉重组较少。3D-Nerve软件可清晰地显示坐骨神经各断面的二维显微结构,并能重建坐骨神经内部神经束及束组的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神经束间的交叉重组情况。rn 结论:通过3D-Nerve软件系统可较为准确形象的显示人体坐骨神经的任意断面二维显微结构信息以及三维立体行径,为医学生及临床医师了解坐骨神经的内部结构提供参考,对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术中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病例的电生理检测,明确C6神经根的损伤性质,正确判断肱二头肌功能恢复不佳原因,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证据。rn 方法:选择2例经临床、肌电图检测诊断为C6神经根部分损伤,且长时间恢复无进展的病例。于术中行臂丛神经根SEP检测和交替刺激C5、C6、C7神经根,肱二头肌记录CMAP检测。rn 结果:1例术前诊断为C5、c6神经根部分损伤,C7、C8、T1根性完全损伤病例,术中C6神经根SEP未引出,CMAP证实肱二头肌功能来源于C5神经根;另1例术前诊断为C5神经根性完全损伤、C6神经根性部分损伤病例,术中C6神经根SEP未引出,CMAP证实,肱二头肌功能来源于C7神经根。rn 结论:对于恢复时间超过3月,肱二头肌功能恢复不佳病例,应考虑C6神经根存在完全损伤可能。通过手术探查时行SEP、CMAP检测,鉴别肱二头肌残存功能的正确来源,明确C6神经根损伤性质,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客观证据。
  • 摘要:目的:建立新的神经传导通路,重建因脑、脊髓伤病导致的痉挛性瘫痪部位的部分反射、感觉和运动功能。rn 方法:⑴将非瘫痪部位的正常周围神经移位至瘫痪部位的受体神经处,供体远端与受体神经拟吻接段相互并拢约1-2cm,切开该段二条神经相邻面的束外膜,并将供体神经断端亦插入受体神经切口内,紧密相嵌后再缝合两神经之束、外膜。⑵瘫痪肢体尚有正常神经者则将其与相邻无正常功能之神经于合适部位行侧侧缝合。如腓总神经正常而胫神经失功能者,于两神经分叉上方约5cm处切开相邻面束外膜1.5-2.0cm,神经纤维相互紧贴后再缝合两者之束外膜。rn 结果:脑性瘫痪15例,颈脊髓损伤四肢瘫12例,胸髓损伤截瘫30例,经术后3-15年(平均7年随访),56例重建了部分深浅感觉,48例重建了反射功能(排尿、保护性反射如烫刺痛保护性逃避反射)28例重建了受体神经所支配之关键肌群Ⅱ-Ⅲ级的主动运动功能。rn 结论:通过神经侧侧缝合术可为脑、脊髓伤病所致痉挛性瘫痪部位建立神经传导通路,从而有效的重建部分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 摘要:本文对BMSCs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物修复灵长类动物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修复长段(2.5cm)猕猴周围神经缺损,可取得优于单纯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并且与自体神经及SCs与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物移植相当的效果。
  • 摘要:本文对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在体内分化、迁徙情况及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称猴周围神经缺损后,仍可存留于神经移植物内并保持活性;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内诱导分化为类雪旺细胞并促进神经再生;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物可提供比单纯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更适宜周围神经再生的环境。
  •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在过去工农业、交通物流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周围神经的伤员很少。随着工农业、物流业、交通日益发达,人口流动倍增的情况下,周围神经的损伤就急速地上升。本文回顾了我国周围神经外科的发展,并对解放前旧社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及中文版两个刊物进行了介绍。
  • 摘要:脊髓损伤后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目前脊髓再生研究尚无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经神经途径重建截瘫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近20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脊髓损伤对膀胱功能的影响,阐述了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相关内容。
  • 摘要:本文介绍了周围神经再生促进和抑制因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其延缓靶器官萎缩的概况,对外周神经损伤的综合疗法进行了论述,提出综合性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是一个多部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变性与再生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是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 摘要:理想化的神经移植物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性能,来源丰富,使用方便。良好的物理性能是指移植物具有与天然神经相似的空间结构,可引导和支持再生神经的生长。良好的生物性能是指移植物具有生物活性,含有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各种因子,可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rn 本文对具有仿生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神经移植物进行了研究。研究思路是运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首先制备出仿生化支架,并分离、培养出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种子细胞,然后将种子细胞种植在支架内,在体外构建出称之为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的神经修复材料。
  • 摘要: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著名的诊断工具之一,临床应用广泛。Tinel征是指叩击神经损伤(nerve injury,仅指机械力损伤)或神经损害(nerve lesion,包括疾病)的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或神经损害的部位。rn 本文介绍了Tinel征的发现历史、机制与临床价值。在周围神经卡压的患者,可通过Hoffmann-Tinel征来判断卡压点。另外,运动Tinel征指轻叩神经干引起其远侧支配肌肉的抽搐或肌电图上的痉挛样放电。运动Tinel征可帮助诊断肘部尺神经卡压。
  • 摘要:目的:临床采用横切口、横弧形切口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发生锁骨上皮神经损伤而出现临床症状者并不少见。介绍应用纵形皮肤切口显露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可避免损伤锁骨上皮神经。rn 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20例患者采用纵向皮肤切口,前瞻性治疗Neer Ⅱ型锁骨外端移位骨折(12例)和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8例),术后平均随访13月,以有无锁骨上神经损伤症状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满分35)评价效果。rn 结果:20例患者均无切口刺痛和肩前胸上部麻木不适感觉。术后3月摄片骨折均已愈合。1例女性在术后1年取内固定时发现锁骨外端吸收锥状改变,但患者无任何症状。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月(20例)平均为25.3,3月(17例)提高至32.1,取内固定前(20例)为34.4,取内固定后3月(13例)为34.7。所有患者均获得优良的功能效果。rn 结论:纵形皮肤切口能充分显露锁骨外端和肩锁关节,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配合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优良。
  • 摘要:桡神经在肱骨中、下段有较长距离与肱骨紧密并行,且穿外侧肌间隔时受到周围腿性组织的固定,移动度小,因此肱骨中、下段骨折时,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在骨折复位、固定或取内固定物时也容易损伤桡神经。在诊治肱骨骨折患者过程中,漏诊桡神经损伤以及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并不少见,常引起医疗纠纷。虽然,一般认为肱骨骨折合并的桡神经损伤经保守治疗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处理,目前在是否需手术探查、手术探查的时机、神经连续性存在或出现长段神经缺损时的处理等治疗决策上仍存在争议。因此,必须重视对肱骨骨折患者桡神经损伤的诊治,尽量避免漏诊和医源性损伤,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提高桡神经损伤的疗效。本文分析了桡神经损伤的原因,介绍了其诊断与处理方法,并对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预防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为临床进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提供解剖依据。rn 方法:选择7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分别于股外侧皮神经髂前上棘下5cm、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主干起始段切取神经样本。经固定、梯度脱水、包埋、修块定位和半薄切片后,以甲苯胺蓝染色。以MOTICMED 6.O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摄取图片;取放大40倍显微镜下图片观察神经截面形态、神经纤维束组数目和排列;取放大200倍显微镜下图片计数神经纤维和测定神经纤维密度。采用photoshop 7.0选区面积计算软件测量和计算神经纤维束组面积;应用photoshop网格功能测量和计算神经纤维密度。rn 结果: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为扁圆形,神经纤维束呈横形排列,外径粗细不等,神经束外、束间含有较多脂肪组织。跟内侧神经截面多为椭圆形,神经纤维束外径均匀,神经纤维含量相对丰富,脂肪组织含量较少。跟外侧神绎第一支多为椭圆形,神经纤维束粗细不均,多呈三角形或多边形排列,部分神经纤维束偏于一侧,神经干内有较多脂肪组织。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的神经束组平均分别为4束、3束和4束,束组面积分别为114.28um2、126.92 um2、102.76 um2,纤维密度分别为11.43束/um2、6.47束/um2、10.08束/um2,神经纤维束分别为987束、862束、570束。rn 结论: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具有与股外侧皮神经较为相似的截面形态特点,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时,适宜选择跟内侧神经或跟外侧神经第一支与股外侧皮神经吻合来重建皮瓣感觉。
  • 摘要: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rn 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和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rn 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出现率为95%;跟内侧神经于内踝尖平面上3.3cm自胫神经发出,在内踝尖平面下0.3cm发出前、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mm。rn 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 摘要: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rn 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rn 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一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上方7.2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第一支、第二支和第三支的外径分别平均为1.62mm、1.10mm和0.85mm。rn 结论:跟外侧神经第一支解剖恒定,外径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 摘要:目的:指导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时感觉功能的重建。rn 方法:选择成人尸体12具21个下肢,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后各平面的外径。rn 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自髂前上棘内侧2.7cm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出后向股前外侧下行,分别于髂前上棘下4.8cm和14.2cm发出后支和前支,中间支为主支,其终支末梢分布于膝关节外上方皮肤。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呈扁圆形,其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横径平均为2.68mm,发出后支后平均为2.18mm,发出前支后平均为1.63mm。rn 结论:股外侧皮神经解剖较为恒定,其主干及发出前支以近节段外径较为粗大,具备神经吻合的解剖学特点,适合于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时感觉功能的重建。
  • 摘要:目的:介绍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rn 方法:手术方式:行神经修复9例,其中一期修复5例;二期修复4例;手功能重建术7例。rn 结果:5例一期神经修复术后4个月,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4例二期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7例手功能重建术中,优6例,良1例。rn 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关键的。有条件时尽量做神经修复,无神经修复条件时,尽快做手功能重建术。
  • 摘要:目的:从神经显微外科治疗角度分析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诊治特点。rn 方法:对4例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行神经探查术,分析其临床特点、检查发现及术中所见,对该病损伤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rn 结果:4例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均有差异,术后胫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腓总神经功能恢复稍差。rn 结论: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损伤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均有别于一般神经卡压性疾病。
  • 摘要:目的:介绍FK506纳米微球缓释颗粒的制备材料及方法,并观察神经断伤吻合口局部放置FK506纳米微球颗粒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与使用缓释膜片的效果对比。rn 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将FK506和聚合物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两嵌段共聚物(mPEG5-b-PLA20)制成纳米微球颗粒,测出微球粒径、药物负载率及其释放率;然后将制作出的纳米微球放置于神经断伤吻合口周围,分别设计为每天释放0.2,0.5,1.0,1.5mg/kg,术后12周观察实验阶段毒副反应,神经吻合口局部变化及组织形态学指标观察。rn 结果:经术后12周的初步观察,在神经吻合口周围使用FK506纳米微球缓释颗粒,未出现毒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生殖系统及骨髓的检测未见异常,局部无明显变化,微球吸收好。和前期使用的缓释膜片相比,大鼠在相同的时间里肌肉萎缩恢复较快,神经纤维数量较多,直径较大,电生理恢复早。rn 结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作成的FK506纳米微球缓释颗粒比缓释膜片更具有优越性。
  • 摘要: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是臂丛神经损伤中的治疗难点。经过四十年的不断研究,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已取得较大进展。目前通过神经移位的方法,可以恢复肩外展、屈伸肘、屈指及伸指的功能。但当一个全臂从神经撕脱伤患者,通过神经移位使上述功能均获得有效的恢复后,虽然手的屈伸指功能获得满意恢复,但患肢作为一个整体,仍不能主动、较灵活的完成简单的拾物功能。rn 本文对如何提高全臂从神经撕脱伤屈、伸指肌功能的恢复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全臂从神经撕脱伤采取的神经移位方法,并对关于神经移位后如何重建上肢的主动拾物功能进行了阐述。
  • 摘要:本文通过对28例全臂丛根部撕脱伤患者进行分析,指出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一期直接修复C8T1-下干术,联合二期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初步观察神经再生进程顺利,能恢复手腕、手指的屈曲与感觉功能,重建屈肘、伸指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后神经根再植入脊髓的可行性。rn 方法:采用大鼠颈5~7神经根性撕脱伤实验动物模型,伤后将C5~7神经根即刻植入脊髓。分别于神经根植入后3周、3个月、6个月取材。应用组织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技术及神经示踪技术,对神经中枢及吻合口下段神经干检查。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内尼氏体数目和形态的改变:周围神经纤维再生数目、距离,轴索和髓鞘发育情况。rn 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对动物生长和存活有较大的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在3个月内持续减少,3个月后趋于稳定,6个月时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细胞坏死比率在40%左右,残存的神经元多为受损的神经元,尼氏体减少或消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轴突可重新生长入周围神经干,再生神经纤维轴索较细,大部分髓鞘发育不完全,轴突再生距离较短,肌皮神经6个月内无神经纤维再生。rn 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回植入脊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坏死比率为40%左右,残存神经元多为受损神经元,再生神经纤维表现为动力不足和发育不全,对终末器官功能恢复没有意义。
  • 摘要: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肌肉移植重建臂从神经损伤后的功能的手术技术,被称为功能性肌肉移植重建。本文介绍了臂丛损伤后功能性肌肉移植重建的原则,指出目前,功能性肌肉移植最常用的移植肌肉是股薄肌、背阔肌,吻合股薄肌与背阔肌的一条主要血管蒂足以供养整块肌肉,尚可支配肌肉表面皮瓣,尤其是股薄肌有血管神经蒂长、容易切取、供区无明显功能丧失等的优点。也有股直肌、胸大肌、排肠肌、阔筋膜张肌、趾短伸肌、胸小肌等用于功能性肌肉移植的报道。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大型哺乳类动物的粗大和长段主干神经缺损的效果,进而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及逐步向临床应用过渡打下基础。
  • 摘要:本文对组织工程化神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组织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它运用工程学、材料科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制开发有活力的人体组织器官替代物,借以修复、维持或增强组织器官的功能。组织工程化的有活力的神经替代物称为“组织工程化神经”。一般说来,“组织工程化神经”是由支架材料和细胞外基质、种子细胞、诱导和促进生长的因子等几个部分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近年来,神经组织工程研究广泛开展,在材料、细胞和因子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肘部前臂内侧皮神经(MACN)后支的解剖特征,探讨在肘管综合征松解手术中防止其医源性损伤的方法。rn 方法:解剖10具(20侧)成人上肢标本并手术12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在肱骨内上髁远、近各8cm的范围内,观察MACN后支的数目、横跨角度并测定其与手术切口(内上髁前1cm)的交汇部位。rn 结果:32个肢体共记录到62个MACN后支,平均每个肢体1.94支。其中1支者8例(25%,均位于内上髁远侧),2支者19例(59%),位于内上髁下方者37支(60%),内上髁上方者25支(40%)。这些后支与切口线的交角均大于45°,即皮神经是横向跨过切口线的。在所有标本(100%)均至少有1支后支从内上髁远侧跨过切口线,其距内上髁的平均距离为2.9±2.3cm。在87%的标本至少有1支后支从内上髁近侧跨过切口线,其距内上髁的平均距离为2.1±10.8cm。rn 结论:MACN后支至少1支横跨肘管综合征的手术切口线。了解其位置关系并在皮下组织中仔细解剖将其分出保护,有助于避免误伤。
  • 摘要:目的:报道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12例临床病例。rn 方法:对12例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临床病例的发病、病程、检查、术中所见进行分析探讨并进行手术松解或手术吻合。rn 结果:12例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与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卡压患者在临床表现、诊断上均有差异,手术治疗有效率为83.3%。rn 结论: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是区别与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卡压的另一类疾病。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