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984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08篇、会议论文287篇、专利文献3779644篇;相关期刊2318种,包括医药与保健:下旬版、生理科学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等; 相关会议232种,包括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中国药理学会安全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安全药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851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勤、蔡文琴、徐如祥等。

中枢神经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08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28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79644 占比:99.75%

总计:3789139篇

中枢神经系统—发文趋势图

中枢神经系统

-研究学者

  • 谢勤
  • 蔡文琴
  • 徐如祥
  • 戚晓昆
  • 陈琳
  • 杨卓
  • 李红
  • M·R·施林普夫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金子开; 王旭; 孙凯; 王艳国; 师彬; 罗杰; 朱立国; 魏戌
    • 摘要: 颈椎病是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常用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手法治疗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疼痛方面疗效显著,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对颈椎病患者脑结构及脑功能的可视化分析成为可能,从中枢角度提出的体感重塑学说成为研究颈椎病发病机制的新热点,基于中枢效应探究不同类型手法治疗颈椎病是手法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从调控大脑区域活动、改变默认模式网络、调节交感神经功能三方面阐述不同类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中枢镇痛机制,发现手法治疗可通过加强中枢门控作用调节感觉运动整合过程的方式;或通过增强默认模式网络中感觉皮质和执行功能皮质的连接强度加快局部神经重塑,进而减弱负性记忆、情绪相关区域之间的白质纤维连接的方式;或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恢复脑疼痛抑制机制和中枢敏化作用的方式来达到镇痛效果。本研究总结的疼痛激活相关脑区、脑功能网络及各种生物标志物与观察指标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未来应用基础研究应循序渐进设计研究方案,注重研究人群的广泛性,多时点观测手法疗效机制,进一步丰富手法的科学内涵。
    • 乔业琼
    • 摘要: 逢年过节,很多人喜欢用礼物传递对亲朋好友的关爱和祝福。但是,现在还流行“以烟为礼”吗?烟草依赖是一种疾病很多烟民存在戒烟困难甚至无法戒烟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烟草具有成瘾性。烟草的成瘾性与尼古丁密切相关,尼古丁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结合促进机体释放多巴胺,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快乐源泉,它可让机体获得欣快感。
    • 武彤; 赵霄霄; 张云莎; 徐士欣
    • 摘要: 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80%~85%[1]。神经炎症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过程,是对组织损伤/感染的适应性反应[2]。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某种细胞在感染或创伤的刺激下激活,引发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神经炎症发生[3]。神经炎症是一把双刃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起初短暂上调的炎症过程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炎症刺激的不断扩大会发生一系列炎性级联反应,导致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功能恢复不良[4-5]。
    • 陈曦
    • 摘要: 肠道和大脑,这两个器官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是协同工作的,但由于其背后机制无法说清,因此“肠脑轴”被提出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视为“玄学”一般的概念。
    • 李修政; 蒋剑敏; 钱佳瑜; 许晓东; 董家潇; 严佳栋
    • 摘要: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其起因包括外伤、感染以及影响体内稳态的污染物等,通常情况下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慢性炎症会导致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炎性肠病、哮喘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1]。蜂毒肽(Mel)是蜂毒的主要成分,占其干重的40%~60%,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H_(2)GIGAVLKVLTTGLPALISWIKRKRQQ-CONH_(2)),分子式为C_(131)H_(228)N_(38)O_(32),其中极性和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分布不均匀,在折叠成α-螺旋构型时产生蜂毒肽的两亲结构[2]。研究发现,高剂量蜂毒肽会引起瘙痒、发炎和局部疼痛等症状,而小剂量时则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3]。本文主要介绍蜂毒肽在抗炎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和目前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 赵文慧; 徐冬祥; 钟雷; 冯万文
    • 摘要: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CNS-PNETs)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CNS-PNETs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CNS-PNETs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GSE35493和GSE74195,利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以及Venn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利用DAVID数据库在线分析工具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通路富集(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通过STRING在线分析工具、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cytoHubba对CNS-PNETs的DEGs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寻找关键基因。结果本研究共获得262个DEGs,包括49个上调基因和213个下调基因。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涉及了DNA转录和有丝分裂核分裂、细胞分裂、运动行为、学习记忆和突触信号传递等生物过程,参与了细胞周期、肿瘤相关通路及p53信号通路、突触相关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及钙离子信号通路等。通过STRING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CDK1,CDC20,MAD2L1,KIF11,ASPM,TOP2A,TTK,NDC80,NUSAP1,DLGAP5。结论包括CDK1在内的10个关键基因可能在CNS-PNET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索CNS-PNET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 杜芳芳
    • 摘要: 度过了整个冬季,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早睡晚起的日子,但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了,人们的睡眠时间也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睡眠时间,不少人认为这不重要,其实不然。调整好睡眠,是春季养生的一大重点,可以养肝护肝。春季睡眠原则是“夜卧早起”。随着气温升高,气候逐渐变暖,人的皮肤松弛,毛孔放大,皮肤末梢血管的供血量增加,尤其到谷雨节气后更为明显。这些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此时,调整好睡眠,对春季养生极为重要。
    • 王娟
    • 摘要: 病例资料患者,男,32岁,头部外伤出血1月余。患者1月前晨起摔倒,后脑部着地,被发现后意识障碍约2 h,醒后持续头痛无缓解,当地医院急查头部CT提示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出血。入院后查体示四肢腱反射减弱,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沉升高(38 mm/H),血白细胞计数升高(9.55×10^(9)/L),脑脊液总蛋白(1321 mg/L)及白蛋白(528 mg/L)均升高,余无特殊。头颅CT平扫:右侧额顶颞部硬膜下/外出血,邻近脑组织水肿,伴右侧颞顶部颅骨骨质硬化及内板局灶性骨质破坏(图1a、b)。入院后51天内多次头颅CT复查示病变范围及密度较首次头颅CT检查变化不明显。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右侧额顶颞骨内板下新月形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慢性期血肿机化不完全除外,伴邻近骨质受累及脑组织水肿(图1c~1e)。头颈部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脑脊液流式免疫分型检测阴性。患者行经全麻开颅病灶切除术,术中可见右侧额顶颞颅板下白色鱼肉状组织,血供一般,与硬脑膜无明显分界;肿瘤沿脑表面广泛分布、蔓延性生长,侵入皮层约0.5 cm;并见局部颅骨内板被瘤体侵蚀。术后病理诊断:脑膜发生的结外Rosai-Dorfman病(图1f)。
    • 谈小红; 赵艳慧
    • 摘要: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最早是由Rosai和Dorfman于1969年发现报道,该病除累及淋巴结以外,还可同时累及结外不同组织和器官,颅内发病较为罕见[1]。RDD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免疫紊乱相关[2]。
    • 陈群力; 陈晓晶; 熊野娟; 刘晓睿; 姚虹
    • 摘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多发性硬化症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但是由于无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在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药物中,98%的小分子药物和几乎所有的大分子药物无法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开发新型的、可有效跨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输送系统,对中枢神经疾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主动靶向制剂作为脑内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可作为提高药物脑内浓度的理想的策略,并且采用与疾病相关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评价脑主动靶向制剂的靶向效率、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和药效学,对药物靶向输送入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脑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输送入脑的评价方法,对脑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