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蜂毒肽

蜂毒肽

蜂毒肽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031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药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3年全军烧伤外科学术年会、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蜂疗高峰论坛、“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等;蜂毒肽的相关文献由582位作者贡献,包括缪晓青、杨文超、吴珍红等。

蜂毒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0316 占比:99.54%

总计:30457篇

蜂毒肽—发文趋势图

蜂毒肽

-研究学者

  • 缪晓青
  • 杨文超
  • 吴珍红
  • 杨申
  • 江明华
  • 刘欣
  • 姜小凡
  • 张雪梅
  • 朱文赫
  • 王智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修政; 蒋剑敏; 钱佳瑜; 许晓东; 董家潇; 严佳栋
    • 摘要: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其起因包括外伤、感染以及影响体内稳态的污染物等,通常情况下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慢性炎症会导致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炎性肠病、哮喘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1]。蜂毒肽(Mel)是蜂毒的主要成分,占其干重的40%~60%,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H_(2)GIGAVLKVLTTGLPALISWIKRKRQQ-CONH_(2)),分子式为C_(131)H_(228)N_(38)O_(32),其中极性和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分布不均匀,在折叠成α-螺旋构型时产生蜂毒肽的两亲结构[2]。研究发现,高剂量蜂毒肽会引起瘙痒、发炎和局部疼痛等症状,而小剂量时则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3]。本文主要介绍蜂毒肽在抗炎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和目前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 侯世豪; 杨波; 韦忠恒
    • 摘要: 癌症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可怕的疾病之一,预计2040年全球新发癌症将比2020年增加47%[1]。目前针对癌症的治疗手段,在一些早中期阶段的癌症中有所建树,对于伴有转移或复发阶段的癌症疗效欠佳[2]。在广泛的研究中,蜂毒[3]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显示出抑癌作用,蜂毒肽是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肿瘤成分[4]。本文就蜂毒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重点阐述蜂毒肽联合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 张文龙; 胡颖媛; 王颖莉; 李睿; 李建丽; 杨斌盛
    • 摘要: 通过圆二色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等温滴定量热等技术研究了蜂毒肽(Mel)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象变化。结果表明Mel可以与CT⁃DNA形成复合物。复合物的形成使得Mel的构象发生变化,由无规卷曲转变为α⁃helix,Mel中色氨酸残基处于更加疏水的环境。同时,CT⁃DNA的结构发生变化,解链温度(T_(m))从64.3°C增加到66.2°C。Mel与CT⁃DNA的结合常数(K_(a))约为10^(5) L·mol^(-1),复合物的形成是吸热的过程,主要依靠静电作用,其次是疏水作用。
    • 马倩倩; 王一杰; 王晓禹; 张柂儇; 吴国泰
    • 摘要: 蜂毒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临床常用于风湿类疾病、周围神经炎及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而蜂毒治疗病毒性疾病也有显著疗效。该文总结蜂毒治疗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感染等研究进展,为扩大蜂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俞婷婷; 马耀扬; 俞家旺; 李慧; 唐宁
    • 摘要: 炎症是一种普遍现象,由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触发,以维持体内稳态。这种现象通常会起到限制感染和修复损伤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适当地分阶段进行,炎症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异常。蜂毒是蜜蜂用来防护的毒素,数百年来,它已在东方用作抗炎药,用于治疗慢性炎性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蜂毒的主要成分蜂毒肽抗炎作用的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阿布力米提·阿布来提; 孙伟; 阿迪力·萨来; 孙晓宏; 瓦热斯江·衣不拉音; 高云飞; 初建虎; 徐克明
    • 摘要: 目的探讨蜂毒肽对非小细胞肺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性TGF-β1刺激构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EMT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1组(加入2μg/L TGF-β1)、蜂毒肽组(加入2.5 mg/L蜂毒肽)、蜂毒肽+TGF-β1组(加入2μg/L TGF-β1和2.5 mg/L蜂毒肽)。采用免疫印迹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EMT标志蛋白钙黏附蛋白E、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各组细胞中Smad2、p-Smad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蜂毒肽对非小细胞肺癌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对照组及蜂毒肽组细胞中TGF-βⅠ受体及TGF-βⅡ受体表达情况,同时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TGF-β1组钙黏附蛋白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钙黏蛋白mRNA及蛋白与波形蛋白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蜂毒肽组中TGF-βⅡ受体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③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TGF-β1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蜂毒肽+TGF-β1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劣于TGF-β1组细胞(均P<0.05)。结论蜂毒肽可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Smad2磷酸化,下调TGF-βⅡ受体分布,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抑制TGF-β1诱导的肺癌细胞EMT进程。
    • 宋晗; 田庆均
    • 摘要: 目的 探究蜂毒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对5-氟尿嘧啶(5-FU)敏感性机制。方法 筛选蜂毒肽作用于A431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用于后续干预浓度。将A43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干预)、蜂毒肽组(0.5μmol/L蜂毒肽)、5-FU组(0.25μmol/L 5-FU)和联合组(0.5μmol/L蜂毒肽+0.25μmol/L 5-FU)。检测各组A431细胞在24、48、72 h细胞活性、72 h细胞周期占比,以及细胞凋亡率及细胞线粒体凋亡蛋白(Smac)、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细胞色素C(Cyt C)、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表达量。采用裸鼠荷瘤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点下蜂毒肽组、5-FU组、联合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与蜂毒肽组和5-FU组相比,不同时间点下联合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蜂毒肽组、5-FU组、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Smac、cleaved Caspase-3、Cyt C、Bax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蜂毒肽组和5-FU组相比,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Smac、cleaved Caspase-3、Cyt C、Bax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蜂毒肽组、5-FU组、联合组的S期与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蜂毒肽组和5-FU组比较,联合组的S期与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蜂毒肽组和5-FU组比较,联合组肿瘤生长第30天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结论 蜂毒肽可增强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对5-FU的敏感性,蜂毒肽和5-FU联合使用可将A431细胞周期有效阻滞在G0/G1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 蔡冬梅; 傅怡; 张玉豪; 孙菲菲; 周金慧; 杨宇晖; 杨术鹏; 李熠
    • 摘要: 蜂毒肽是从蜂毒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多肽物质,占蜂毒干重的50%以上,是蜂毒发挥药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准确定量蜂毒衍生产品中蜂毒肽的含量对保证产品功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结合同位素内标法开发了蜂毒衍生品中蜂毒肽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并开展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样本经胰蛋白酶酶切后,过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然后经C18色谱分离,在ESI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平行反应检测(PRM)进行检测分析.蜂毒肽的母离子为m/z 756.46343([M+2H]2+,VLTTGLPALISWIK),定量离子为m/z 927.56409;同位素肽段母离子为m/z 761.47835([M+2H]2+VLTTGLPALISWIKb),定量离子为m/z 935.604.该方法对蜂毒肽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1.0μg/kg和3.0μg/kg,线性范围是3.0~500.0μg/kg,在低、中、高3个浓度的添加回收率范围为89.45%~113.23%,日内与日间变异系数均<11.33%.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与精密度显著优于未酶切直接检测蜂毒肽的定量方法,可作为蜂毒肽衍生品中蜂毒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王彩肖; 任风芝; 张彦; 李丽红; 刘建芬; 张向彬; 梁坤
    • 摘要: 开发蜂毒中蜂毒肽的纯化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蜂毒肽.采用离心、超滤等方式对粗蜂毒进行预处理,结合制备液相色谱技术,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填料,对填料的型号、流动相、上样量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以聚合物微球Ps20-300为填料,以含0.1%三氟乙酸的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当上样量为1.2%时,蜂毒肽的分离纯化效果较好.对优化的色谱条件进行放大制备,蜂毒肽纯度可达99.2%,纯化收率为58.9%.
    • 王康; 徐成; 吴晋锋; 杨恺; 元冰
    • 摘要: 近年来,单分子追踪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研究细胞膜界面生物学过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细胞膜内生物分子运动的异质性特征使得从大量分子轨迹中区分和分离不同的分子运动模式变得非常困难,迫切需要发展简单易行的分析方法.本文以蜂毒肽和单组分平板支撑脂膜的相互作用体系为例,发展了一种利用单分子运动位移标准差的频数分布来区分和分离不同运动模式脂分子的数据分析方法,提供了比传统基于位移或回旋半径频数分布的分析方法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多的定量信息.利用该方法成功分离得到了脂分子在平板膜内的快慢两种运动状态,并发现其分布情况部分相符于脂分子在上下叶的位置分布;在不同浓度蜂毒肽的表面吸附或跨膜成孔作用的影响下,这两部分脂分子的运动受到了不同的干扰.本文针对生物膜体系内分子运动的复杂异质性特征发展了一种实现分子运动模式分离的数据分析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获得了蜂毒肽破膜成孔的不同阶段对脂膜上下叶的不同影响.该方法的开发将对利用单分子追踪技术研究生物体系动力学过程有重要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