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活性
溶血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891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生命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药理学会药检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溶血活性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杨光、刘成华等。
溶血活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8910篇
占比:99.86%
总计:109059篇
溶血活性
-研究学者
- 刘玉
- 杨光
- 刘成华
- 张黎明
- 李桂军
- 李迪
- 楼永良
- 王开功
- 王长法
- 肖良
- 靳鹏
- 高亚萍
- 严杰
- 于华华
- 单安山
- 吴晖
- 周冬生
- 孙铂光
- 安贤惠
- 崔红
- 张峰
- 张晓华
- 张海燕
- 李素华
- 李联泰
- 李鹏程
- 杨宏军
- 毕颖
- 白云
- 聂菲
- 董娜
- 赖富饶
- 赵亚华
- 钟磊
- 陈莉
- 马清泉
- 于兰兰
- 仲跻峰
- 何洪彬
- 侯俊财
- 俞守义
- 冯金华
- 刘敏
- 刘松
- 刘胜旺
- 叶志林
- 周碧君
- 周财源
- 姜成刚
- 姜汉雯
-
-
汪慧婷;
管章春;
刘成华;
刘玉;
杨光
-
-
摘要:
目的 重组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及其突变体蛋白,研究影响β-溶血素鞘磷脂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 根据已报道的β-溶血素晶体结构,以金葡菌COL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利用重叠PCR技术对hlb基因进行点突变,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hlbH-288-N和pET-28a-hlbH-161-A,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通过Ni2+柱亲和纯化获得蛋白HlbH-288-N、HlbH-161-A及Hlb;利用溶血实验检测Hlb蛋白及两种突变体蛋白的鞘磷脂酶活性.结果 获得纯度较高的HlbH-288-N和HlbH-161-A蛋白;溶血活性实验结果 表明,Hlb和HlbH-161-A蛋白能有效裂解绵羊红细胞(RBC),而HlbH-288-N蛋白不能裂解绵羊RBC.结论 Hlb蛋白第288位组氨酸是影响其鞘磷脂酶活性的关键位点.
-
-
汪慧婷;
管章春;
刘成华;
刘玉;
杨光
-
-
摘要:
目的重组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及其突变体蛋白,研究影响β-溶血素鞘磷脂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根据已报道的β-溶血素晶体结构,以金葡菌COL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利用重叠PCR技术对hlb基因进行点突变,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ET-28a-hlbH-288-N和pET-28a-hlbH-161-A,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通过Ni2+柱亲和纯化获得蛋白HlbH-288-N、HlbH-161-A及Hlb;利用溶血实验检测Hlb蛋白及两种突变体蛋白的鞘磷脂酶活性。结果获得纯度较高的HlbH-288-N和HlbH-161-A蛋白;溶血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lb和HlbH-161-A蛋白能有效裂解绵羊红细胞(RBC),而HlbH-288-N蛋白不能裂解绵羊RBC。结论Hlb蛋白第288位组氨酸是影响其鞘磷脂酶活性的关键位点。
-
-
骈亚亚;
聂晶晶;
高振祥;
陶凤蓉;
胡继红
-
-
摘要:
目的 构建猪链球菌2型Δ0948互补株,验证对溶血素分泌和毒力的影响.方法PCR扩增带启动子的SSU05 0948基因序列并连接至pAT18载体构建互补株,Western blot验证表达情况;绘制生长曲线比较互补株和野生株、突变株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CD1小鼠攻毒模型验证互补株能否恢复突变株毒力;溶血素(SLY)溶血活性及Western blot比较互补株和野生株、突变株不同时间点对SLY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 互补株构建成功但SSU05_0948基因的表达低于野生株;互补株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野生株和突变株,但在平台期一致;CD1小鼠毒力试验证明互补株可以基本恢复突变株毒力;SLY蛋白溶血活性及Western blot实验证明SSU05_0948在对数期早中期可以抑制SLY蛋白的分泌,而在对数期晚期及平台期则不影响SLY蛋白的分泌,互补株可以恢复SLY蛋白的分泌.结论 猪链球菌互补株CΔ0948能够恢复突变株Δ0948的毒力,SSU05_0948影响SLY蛋白的分泌,为猪链球菌防治提供新思路.
-
-
苟偲钰;
叶志林;
江天久
-
-
摘要:
本研究探索了不同浓度的铜和镁离子对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光合色素含量及其溶血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溶血活性与光合色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铜和镁离子浓度分别为7.84μg/dm^(3)和18.79 g/dm^(3)时,卵圆卡盾藻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不同浓度的铜离子(3.92、5.88、7.84、9.80μg/dm^(3))处理下,高浓度组(9.80μg/dm^(3))抑制了卵圆卡盾藻岩藻黄质和硅甲藻黄素的积累。随着镁离子浓度(7.52、11.27、15.03、18.79 g/dm^(3))的增加,叶绿素c2和硅甲藻黄素的平均含量增加,而紫黄质、岩藻黄质平均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卵圆卡盾藻的溶血活性均随金属离子浓度升高而增强,与叶绿素c2的变化趋势一致。对溶血活性与光合色素进行因子分析,提示溶血毒素与叶绿素c2密切相关,这种毒素可能是叶绿素c2或其类似物。
-
-
苟偲钰;
叶志林;
江天久
-
-
摘要:
本研究探索了不同浓度的铜和镁离子对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光合色素含量及其溶血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溶血活性与光合色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铜和镁离子浓度分别为7.84μg/dm3和18.79 g/dm3时,卵圆卡盾藻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不同浓度的铜离子(3.92、5.88、7.84、9.80μg/dm3)处理下,高浓度组(9.80μg/dm3)抑制了卵圆卡盾藻岩藻黄质和硅甲藻黄素的积累.随着镁离子浓度(7.52、11.27、15.03、18.79 g/dm3)的增加,叶绿素c2和硅甲藻黄素的平均含量增加,而紫黄质、岩藻黄质平均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卵圆卡盾藻的溶血活性均随金属离子浓度升高而增强,与叶绿素c2的变化趋势一致.对溶血活性与光合色素进行因子分析,提示溶血毒素与叶绿素c2密切相关,这种毒素可能是叶绿素c2或其类似物.
-
-
胡夏佩;
王惠;
孔学维;
佟盼盼;
田睿;
刘茂军;
马勋;
张海燕;
张炜
-
-
摘要: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而STEC往往以正常菌群的形式存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肠道.[目的]本研究对牛羊粪便样品中的STEC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致病潜力分析.从江苏、云南和河北等地共分离到羊源STEC菌株11株,牛源STEC菌株1株,另新疆农业大学佟盼盼组馈赠牛源菌株10株.[方法]通过细菌选择培养及特异性基因stx1和stx2的检测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Vero细胞毒性试验、溶血活性试验和毒力因子的检测分析STEC分离株的致病潜力.[结果]分离到羊源分离株11株,分离率17.5% (11/63);分离得到牛源分离株1株,分离率0.7% (1/134);11株羊源分离株中有5株对Vero细胞具有强的毒性,3株有溶血活性;11株牛源分离株中有5株对Vero细胞具有强的毒性,3株有溶血活性.11株羊源STEC分离株eae基因携带率为63.6%(7/11),而11株牛源STEC分离株eae基因携带率仅为9.0% (1/11).[结论]结果表明羊源STEC菌株的分离率和致病潜力高于牛源菌株,所以,除牛外,羊作为STEC菌株宿主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
-
刘志新;
沈腾飞;
蔡开蕊;
王臣
-
-
摘要:
为设计研发新型猪源抗菌肽PMAP-23,本研究参照PMAP-23的作用机理和氨基酸组成,人工设计并合成新型抗菌肽PMAP-23LR,通过药敏试验检测其体外抗菌活性,同时以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研究抗菌肽PMAP-23LR对致病菌的体内抗菌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PMAP-23LR相较于PMAP-23对猪霍乱沙门菌C78-1的最小抑菌浓度未发生变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鼠伤寒沙门菌1344、禽巴氏杆菌C48-3、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7915的抑菌活性增强;酸碱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PMAP-23LR在pH2~pH12时具有100%的抗菌活性;热稳定性试验显示,PMAP-23LR在沸水中2h后仍具有抑菌活性,溶血试验结果显示PMAP-23和PMAP-23LR在2μg/mL~1 mg/mL的浓度下均不能使鸡红细胞发生溶血.在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体内治疗试验中,PMAP-23LR能够减少小鼠肝脏和肺脏的病理损伤,增加了小鼠的存活率.本研究为抗菌肽PMAP-23的改造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
李伟;
李红;
周宇;
徐善良
-
-
摘要:
为解决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毒素溶血活性锐减的问题,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EDTA、GSH、Ca2+、NaCl等化学因素对海蜇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效果.结果发现:(1)EDTA对毒素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浓度在0.5 mmol/L时溶血活性最高,其溶血率为93.63%;(2)NaCl对毒素也具有稳定作用,当浓度在5 mmol/L时溶血活性最高,其溶血率为92.68%;(3)GSH对毒素稳定作用较差,在浓度为0.5 mmol/L时溶血活性最高,其溶血率为58.17%;(4)Ca2+对海蜇毒素不具有稳定作用;(5)正交试验发现,NaCl对溶血活性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在GSH、NaCl、EDTA浓度分别为1.0、5、0 mmol/L时,海蜇毒素的溶血性最强.
-
-
-
林雅柔;
岑竞仪;
王建艳;
梁芊艳;
吕颂辉
-
-
摘要:
凯伦藻属种类广布于世界沿海海域甚至大洋,属广域分布种.该属下多个种类曾在全球近岸海域暴发有毒有害赤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不乏由多种凯伦藻同时混合形成赤潮的现象存在.在2016年香港海域的一次凯伦藻赤潮中,本团队从赤潮海水中分离出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长沟凯伦藻(K longicanalis)、鞍形凯伦藻(K.selliformis)和蝶形凯伦藻(K.papilionacea)4种凯伦藻.本研究以此4种凯伦藻进行单种藻及多种藻混合样品的培养和溶血活性研究,以探究复合型凯伦藻的种间作用及溶血活性.结果表明,4种凯伦藻间存在种间相互作用,长沟凯伦藻会促进蝶形凯伦藻的生长,鞍形凯伦藻和米氏凯伦藻会抑制长沟凯伦藻生长.4种凯伦藻对兔血红细胞均有明显溶血活性,长沟凯伦藻溶血活性最强为46.36%士1.02%.每种凯伦藻与其他凯伦藻混合培养3天后,对兔血的溶血活性会明显增加,其中含4种凯伦藻的混合组溶血活性最高,为57.05%±1.13%.
-
-
-
刘敏;
王怀立;
禚志红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溶血活性是肺炎球菌溶血素(PLY)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运用溶血活性不同的肺炎球菌溶血素建立脑损伤模型,探讨溶血活性对PLY致大鼠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周龄大鼠,经左侧颈内动脉注入等剂量溶血活性缺失的肺炎球菌溶血素(PLY(-))及溶血活性正常的肺炎球菌溶血素(PLY(+)),观察脑组织神经损伤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PLY(+)组脑组织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较PLY(-)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PLY(-)组NSE及GFAP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及IL-6水平PLY(+)组较PLY(-)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PLY(-)组TNF-α及IL-6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溶血活性在肺炎链球菌造成脑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炎症因子释放.
-
-
李增顺;
宋繁;
张银花;
孙英健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牛角地黄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用于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组方通常有水牛角、地黄、赤芍、丹皮、钩藤等主要成份.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牛角地黄汤及方剂中主要成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诱导兔红细胞溶血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与溶血素同时给药或是在溶血素染毒之前给药,亦或是与溶血素预先单独作用一段时间后再给药,牛角地黄汤煎剂均能抑制α-溶血素致兔红细胞破裂的溶血作用.同时还发现,方剂中的赤芍和丹皮水煎液对溶血素破坏兔红细胞致溶血的活性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是牛角地黄汤中起主要抗溶血作用的中药组份.而牛角和地黄的水煎液在各实验条件下均未表现出抑制溶血素溶血的作用,提示牛角和地黄不是该方中抑制溶血素致溶血作用的主要成份.方剂中的钩藤在本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溶血素活性的作用,但其作用的浓度相对较高,在该组方中的这种抗溶血作用可能比较弱.
-
-
-
-
-
-
李鹏程;
于华华;
李翠萍;
邢荣娥;
刘松
-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第三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本文首次对海蜇毒素的纯化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和DEAE-纤维素对海蜇毒素进行初步纯化,分别得到两个组分和三个组分.海蜇毒素对鸡、兔、小鼠的红细胞均具有溶血性,HU50分别为21.90,3.40,25.37μg/ml,且至少两种物质参与溶血活性.对三种害虫的杀虫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海蜇毒素对梨网蝽48h的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海蜇毒素对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研究表明:三种毒素样品(FP,FF,SF)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作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EC50分别为2.65,7.28,1.10μg/ml;对羟自由基的EC50分别为48.91,27.72,1.82μg/ml.
-
-
-
-
-
- 首都医科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7-19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下式的七环吲哚二酮哌嗪:(2’S,5’S)‑四氢吡嗪[1’,2’:1,6]并双{1,1‑二羟甲基‑2,3,4,9‑四氢‑1H‑吡啶[3,4‑b]并吲哚}‑1’,4’‑二酮的非共价键三聚体。公开了它的制备方法,公开了它在大鼠动静脉旁路插管溶血栓模型上的溶血栓活性,进一步公开了它降低大鼠血清PAI‑1含量的活性。因而本发明公开了它在制备溶血栓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备PAI‑1抑制剂中的应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