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556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8篇、会议论文190篇、专利文献161083篇;相关期刊608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生物技术通讯等; 相关会议140种,包括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三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等;融合蛋白的相关文献由14248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兵兵、徐慕珍、周炜等。

融合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8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19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61083 占比:98.65%

总计:163281篇

融合蛋白—发文趋势图

融合蛋白

-研究学者

  • 夏兵兵
  • 徐慕珍
  • 周炜
  • 余琼
  • 张伟
  • 李强
  • 金坚
  • 高耀辉
  • 甄永苏
  • 高基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薛丽娜; 张艾立; 楼晓昆; 阎辉; 谢恬; 刘臻
    • 摘要: 单链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通过重组质粒将单链抗体与蛋白质融合构建的新型蛋白,具有保持抗原抗体结合的稳定性和外部蛋白质生物活性功能,主要通过大肠杆菌与酵母两个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单链抗体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机制包括阻滞肿瘤细胞周期、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等,现已主要应用于靶向治疗、影像诊断、细胞内免疫和生物检测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单链抗体融合蛋白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刘春雨; 于传飞; 李欣; 崔永霏; 武刚; 王兰
    • 摘要: 目的:建立ActRⅡB-Fc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利用A204-CAGA12-LUC细胞系,通过荧光素酶检测系统进行ActRⅡB-Fc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根据四参数拟合分析计算样品相对效价,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精密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ActRⅡB-Fc融合蛋白在该方法中存在量效关系,且符合4-参数方程:y=(A-D)/[1+(x/C)^(B)]+D。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6批ActRⅡB-Fc融合蛋白样品经3次测定,相对效价平均值在(86.74±6.44)%~(108.81±15.07)%,RSD均小于15%;2批回收率样品经3次测定,回收率分别为(114.99±12.42)%和(81.19±7.35)%;8次独立测定重复性较好。结论:研究建立的ActRⅡB-Fc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性高,精密度好,可作为ActRⅡB-Fc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常规检测方法。
    • 阳雪兰; 曾雷
    • 摘要: 融合基因是由2个或者2个以上不同的基因融合形成的一种基因产物,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部分基因融合的产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在白血病、胃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中通过调控激酶活性及表观遗传修饰等多种方式异常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预后分析,是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现就染色体重排产生的融合基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具体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基因融合在恶性肿瘤中新的发生机制提供思路,为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 阿尔祖古丽·阿卜力孜; 胡美荷; 王楠; 刘来珍; 古丽妮尕尔·阿力普江; 翟少华
    • 摘要: 【目的】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SRV_(9)病毒疫苗株,研究狂犬病病毒G基因、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eGFP基因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效果与蛋白免疫原性,为通过反向遗传学拯救eGFP标记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制备狂犬病-包虫病二联基因重组疫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将已构建的携带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狂犬病病毒G基因重组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重组质粒(3033 bp)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BHK-21细胞,使其在BHK-21细胞中表达出融合蛋白,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Western blotting试验鉴定融合蛋白的荧光蛋白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在转然后48 h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通过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在BHK-21细胞中表达获得分子量约为120KDa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将蛋白凝胶转移PVDF膜分别经狂犬病病毒G蛋白单克隆抗体、EgM123多克隆抗体、GFP单克隆抗体分别孵育,均在120KDa处可见抗原抗体结合条带。【结论】eGFP标记的狂犬病病毒G基因重组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出融合性蛋白,且具有免疫原性。
    • 焦凤娟; 刘俊杰; 卢思维; 姜东君
    • 摘要: 目的:基于重叠延伸PCR(SOE PCR)技术构建转录因子EB(TFEB)丝氨酸114位点突变体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和纯化。方法:根据SOE PCR技术原理设计突变引物,以pGEX-6p-1-TFEB质粒为模板,分别采用外侧引物F和R及突变引物F_(n)和R_(n)进行第1步PCR扩增,获得含突变位点的产物1和产物2。经第2步PCR退火延伸对产物1和产物2进行重叠拼接,以拼接后DNA片段为模板,采用外侧引物F和R进行第3步PCR扩增获得含突变位点的目的DNA;将其克隆至pGEX-6p-1载体,采用BamHⅠ和SalⅠ进行酶切鉴定,DNA测序验证突变结果。于大肠杆菌(E.coli)中分别采用不同浓度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在不同条件下诱导TFEB及其突变体重组蛋白表达。Glutathione-Sepharose 4B琼脂糖凝珠分离纯化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纯化产物蛋白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第1步PCR扩增获得均含有突变位点的2条DNA片段,经第2步PCR退火延伸和第3步PCR扩增后获得大量含有突变位点的完整DNA片段。双酶切鉴定,连接的DNA片段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DNA测序显示TFEB的114位丝氨酸(TCT)成功突变为丙氨酸(GCT)。在0.5 mmol·L^(-1)IPTG、16°C诱导过夜条件下获得TFEB及其突变体的可溶性蛋白表达。SDS-PAGE凝胶电泳,纯化后蛋白浓度较高,分子大小正确。结论:利用SOE PCR技术成功实现了TFEB丝氨酸114位点的定点突变,并且TFEB及其突变体基因在E.coli中成功表达。
    • 杨兆颖; 张帆; 郭建文; 高卫平
    • 摘要: 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是一种衍生于天然弹性蛋白,可人工合成的多肽聚合物。ELP具有特殊的温度响应性,它会随温度的变化表现出可逆相转变行为,并且当它与其他小分子或多肽偶联时,该温敏特性可以被充分保留。借助基因工程可以人工合成ELP与ELP融合蛋白,精确调控ELP的结构与功能,在其序列中添加反应性氨基酸或多肽。同时,ELP由天然氨基酸组成,其生物相容性好,易于生物降解,免疫原性低,无毒性作用。基于以上优势,ELP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的表达纯化、体外诊断、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等生物医药领域。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简要介绍了ELP的设计原理、理化特性和生物合成方法,并列举了一些ELP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有代表性的工作,最后总结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王玉波; 邓炜杰; 陈薪竹; 王丹; 洪艳平; 熊建华; 戴棚; 杨武英
    • 摘要: 为提高抗呋喃唑酮代谢物衍生物单链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量。采用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能表达出目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对诱导表达得到的目标融合蛋白进行鉴定,探讨5种培养基、6种诱导时间和4种诱导剂-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对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再通过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活化羧基琼脂糖凝胶柱和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进行纯化并对其活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最适宜条件为SB培养基,诱导剂IPTG浓度为0.6 mmol/L,培养9 h,该条件下抗呋喃唑酮代谢物衍生物单链抗体-AP融合蛋白的表达效果较好,表达量从2.89%增加到5.75%,总体增加了约2.86百分点,通过NHS活化羧基琼脂糖凝胶柱纯化后融合蛋白的浓度为1.973 mg/mL,IC_(50)值为56.9231 ng/mL。本试验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量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并获得生物活性较好的融合蛋白,为后续呋喃唑酮代谢物免疫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 刘文君; 史厚珍; 翟鸿儒; 张维君; 朱永强; 刘子重; 王玉召; 王佳
    • 摘要: 目的: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调控线粒体内膜中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tic atrophy 1,OPA1)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N 2 A细胞系脂质体法转染APPswe,构建AD体外模型,qRT-PCR评价mutAPP对PGC-1α和OPA1转录水平的影响;脂质体法共转APPswe和PGC-1α质粒,qRT-PCR评价PGC-1α对AD发生时OPA1转录水平的调控。利用APP/PS1鼠,通过脑区定点微注射及AAV介导的基因转导技术,诱导PGC-1α在APP/PS1小鼠侧顶叶联合皮层过表达,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测PGC-1α对AD发生时线粒体内膜形态的影响及对OPA1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AD的发生伴随着Aβ沉积增加,线粒体形态异常及PGC-1α和OPA1转录、蛋白表达水平的下调;PGC-1α通过促进OPA1的转录及表达,改善了AD所伴随的线粒体形态损伤及Aβ沉积。结论:PGC-1α通过正向调控OPA1,改善AD所伴随的线粒体内膜的损伤及病理改变,很可能成为AD治疗的潜在靶点。
    • 杨馥旭; 胡楠楠; 郭冲; 穆业腾; 薛晗; 范宇鑫; 郭峰霖; 关新刚
    • 摘要: 目的:构建肿瘤归巢肽(THPs)-近红外荧光蛋白(NIRFP)miRFP670-LyP1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纯化融合蛋白,研究融合蛋白的近红外荧光特性。方法: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NotⅠ对pmiRFP670-N1质粒和pET-28a质粒进行双酶切,构建pET-miRFP670原核表达载体,通过点突变引入LyP-1的DNA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miRFP670-LyP1;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细胞中,SDS-PAGE电泳法检测不同温度(16°C和37°C)、不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浓度(0.1、0.5和1.0 mmol·L^(-1))诱导下融合蛋白原核表达量;采用Ni-NTA树脂亲和纯化融合蛋白,检测miRFP670-LyP1蛋白原核表达量;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乳腺癌4T1细胞中miRFP670-LyP1融合蛋白的细胞内吞形态表现。结果:检测到长度约为5343和973 bp的DNA条带,与pET-28a载体及miRFP670基因片段大小相符。DNA测序,LyP1序列成功插入至pETmiRFP670表达载体中。在16°C时miRFP670-LyP1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蛋白表达量较37°C时更高。采用Ni-NTA树脂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miRFP670-LyP1融合蛋白。荧光成像,miRFP670-LyP1融合蛋白可被乳腺癌4T1细胞高效内吞。结论:成功构建了pET-miRFP670-LyP1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蛋白在低温(16°C)较常温(37°C)诱导的可溶性蛋白表达量更高,亲和层析得到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被乳腺癌4T1细胞高效内吞并显示出近红外荧光。
    • 高晓娟; 娜斯拜·阿卜杜瓦哈普; 马晓玲; 王鲁娟; 王飞; 李江伟
    • 摘要: 纳米抗体是一类在生物医药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蛋白药物,然而由于其分子过小极易被清除.为了获得更好的体内代谢,我们通过CD47纳米抗体融合表达白蛋白结合域(ABD),从而提高其体内半衰期.使用分子克隆技术合成构建带有CD47-AB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3D3-2-ABD,转入BL21(DE3)中进行表达及Ni+亲和层析柱纯化,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法测定其生物学活性.给小鼠尾静脉注射融合蛋白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融合蛋白的血浆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获得了pET22b-3D3-2-ABD重组质粒,并在BL21(DE3)表达了CD47-ABD融合蛋白.通过Ni+亲和柱纯化,获得了较高纯度和浓度的CD47-ABD融合蛋白;改造后的CD47-ABD融合蛋白仍保留抗原结合活性,与CD47抗原及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活性均具有剂量依赖性.CD47-ABD融合蛋白的半衰期从改造前的35.82 min延长至了501.52 min.本研究证明了融合ABD能够显著延长CD47纳米抗体体内半衰期而不影响其抗原结合,为解决纳米抗体自身半衰期短的缺点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