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毒素

内毒素

内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607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01篇、会议论文250篇、专利文献8670篇;相关期刊1220种,包括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198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2012中药和民族药学术会议、2011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等;内毒素的相关文献由13265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光夏、高洪、郑江等。

内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01 占比:35.92%

会议论文>

论文:250 占比:1.80%

专利文献>

论文:8670 占比:62.28%

总计:13921篇

内毒素—发文趋势图

内毒素

-研究学者

  • 肖光夏
  • 高洪
  • 郑江
  • 姚咏明
  • 韩德五
  • 钱桂生
  • 蒋建新
  • 刘云海
  • 盛志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家琪; 刘恒旭; 阳金鑫; 杨椅; 邓旭辉; 谭明健; 罗炯
    • 摘要: 背景:运动已成为当下促进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肠道组织中的菌群作为预防和改善人体疾病的重要靶点,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当前研究已证明,运动可以介入肠道菌群对其组成、结构、功能及多样性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影响机体组织健康状况。目的:文章首先对运动、肠道菌群以及机体健康3者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究运动介入肠道菌群对机体组织健康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机制;其次不同运动强度下菌群变化对机体健康影响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疾病的改善和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途径。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PubMed、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与运动训练、肠道菌群、能量代谢、抗炎反应和氧化应激等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22年2月,根据研究目的确立相应的入组标准,最终筛选出97篇文献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短链脂肪酸分泌促进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增加,降低脂多糖诱导产生的相关炎症因子,从而提高机体组织抗炎能力,促进宿主健康。②运动介入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也可以提高胆汁酸分泌来激活人体器官中的核激素法尼醇X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从而调节宿主机体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促进机体各组织能量代谢吸收与稳定。③运动介入肠道菌群改变乳杆菌与双歧杆菌丰度调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非酶系统谷胱甘肽的活性,从而调控或消除氧化应激,预防病原体入侵,改善肌肉组织损伤。④另外,有研究还发现不同强度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而对机体组织健康也产生不同影响,低-中强度运动介入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肠道有益菌丰度,促进肠道稳态,对机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而高强度运动介入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⑤目前,运动介入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相关机制尚不明朗,亟待深入研究,且对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模式、运动对象等相关特定因素影响下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作用的具体研究较少,值得学者们进一步关注。
    • 树梦萱; 袁方晨; 周梦琪; 涂世盐; 许玥; 秦红岩
    • 摘要: 肝脏屏障是肝脏抵御外源性有害物质侵袭的主要结构,在维持肝脏分泌功能,调控胆汁转运及细胞间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内毒素、炎性因子及胆汁酸等诱发肝脏屏障蛋白改变及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结肠炎性肝病发生.探究结肠炎对肝脏屏障的影响及机制,从肝脏屏障角度阐释结肠炎性肝病的发生机制有望为其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
    • 王汉; 王敦方; 宋红新; 马旭冉; 苗金雪; 李佳; 杨伟鹏; 王海南
    • 摘要: 人体肠道中约有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它们影响着宿主的营养、新陈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文章综述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共生关系的紊乱,这可能导致了DN的进展,以及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重建共生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来自肠道细菌的内毒素和肠道微生物群发酵产生的大量有毒代谢物,包括氧化三甲胺、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等,导致了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内毒素和细菌代谢物进入体循环,通过介导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血管损伤等途径参与了DN进展。由于DN患者一些有益细菌代谢物的减少,如短链脂肪酸,也影响了机体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稳态。另外,肠道菌群对于胆汁酸的转化必不可少,通过合成次级胆汁酸及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调节葡萄糖及脂质代谢平衡,在DN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益生菌与益生元、粪菌移植可能在维持代谢平衡的肠道菌群以减少DN和终末期肾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进展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 梁博; 李国东; 崔昭
    • 摘要: 目的分析玫瑰痤疮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及内毒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玫瑰痤疮患者70例为玫瑰痤疮组,同期体检健康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使用凝胶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血清内毒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比较2组粪便中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的菌群分布及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管活性肠肽及内毒素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玫瑰痤疮组血清内毒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玫瑰痤疮组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粪肠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内毒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毒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与肠道菌群中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双歧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玫瑰痤疮患者血清内毒素、血管活性肠肽呈高表达,与玫瑰痤疮严重程度及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在玫瑰痤疮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王瑞琪; 刘辰鹏; 姚宏纪; 熊婧妍; 李国玉; 张勇
    • 摘要: 目的:设计杀菌/中和内毒素的双功能抗菌肽,并探究其杀菌特性。方法:采用GGGS柔性4肽Linker偶联LBP(86-99)多肽和HLF(1-11)多肽形成新的杂合肽,命名为LLH。EMBOSS软件分析杂合肽LLH二级结构特征;通过微量肉汤2倍稀释法测定LLH杂合肽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大肠杆菌DH5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杀菌动力学曲线;测定LLH对内毒素的中和作用;评价LLH对红细胞溶血性。结果:LLH携带+9正电荷,呈现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特征,具有较强的疏水性;LLH杂合肽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大肠杆菌DH5α的MIC均为4.0μmol/L,MBC分别为8.0和4.0μmol/L,均强于母体肽;LLH表现出快速杀菌效果;LLH能够显著中和杀菌过程释放的内毒素,降低内毒素释放水平;LLH在高达115μmol/L(400μg/mL)浓度时未表现出显著的溶血性。结论:LLH具有杀菌和中和内毒素的双重功效,快速杀菌,且无显著溶血性。
    • 施长生; 刘开才; 吕维富; 鲁东; 周春泽; 成德雷
    • 摘要: 目的:观察肝细胞性肝癌病人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清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s,LPS)、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方法:收集初诊为原发性肝癌病人11例,均采取常规TACE治疗,治疗前后不加服任何影响肠道微生态变化的药物制剂,观察此组病人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病人LPS、TLR4含量以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病人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血清内LPS、TLR4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onferroni两两比较分析发现,LPS含量术前1 d低于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TLR4含量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1 d及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人术后1周时肠道菌群丰度稍升高,而随后1个月其丰度下降,且低于术前1 d的水平,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拟杆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高于术前1 d及术后1周,且链球菌、乳杆菌等潜在致病菌属低于术前1 d及术后1周,且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后,通过肝肠轴能显著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肠道微生物稳态不仅能作为肝癌TACE术后评价的指标,还能促进肝癌预后。
    • 薛涛; 张娟娟; 杜建英; 马文婷; 董永孝
    • 摘要: 目的:探讨内毒素通过干预大鼠玻璃体中晶状体蛋白家族蛋白表达影响视网膜电图波幅和玻璃体通透性的机制。方法: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n=36)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每组12只。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麻醉扩瞳后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30 ng/ml或60 ng/ml内毒素1μl,模型组注射同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1次/周,持续4周。结果: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处理第1、2、4周体重低于模型组(均P<0.05),且内毒素B组低于内毒素A组(P<0.05)。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处理第1、2、4周的血糖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内毒素B组高于内毒素A组(P<0.05)。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处理第1、2、4周的视网膜电图a波、b波波幅低于模型组(均P<0.05),且内毒素B组低于内毒素A组(P<0.05)。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处理第4周的视网膜周细胞计数低于模型组(均P<0.05),内皮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内毒素A组与内毒素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A组、内毒素B组处理第4周的眼球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内毒素B组高于内毒素A组(P<0.05)。结论:内毒素可上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的玻璃体中晶状体蛋白家族蛋白VEGF与VEGFR2表达水平,影响玻璃体的通透性,降低视网膜电图波幅,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体重降低,促使血糖持续升高。
    • 陈洪卫; 侯彦强
    • 摘要: 目的利用体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实验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感染诱导诱骗受体3(DcR3)表达升高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针对购置的商品化HUVEC,分别采用低、中、高3种浓度的脂多糖(LPS)0.1、1.0、10.0μg/mL、脂磷壁酸(LTA)5、50、500 ng/mL和酵母聚糖(zymosan)10、100、1000μg/mL刺激HUVEC,设置4个处理组:LPS组、LTA组、zymosan组和正常对照组(未经过LPS、LTA和zymosan刺激的HUVE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的表达,采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DcR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细胞内DcR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DcR3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分别为(82.23%±2.15%)和(77.87%±1.06%)。以低、中、高3个浓度刺激HUVEC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上清液中DcR3水平无明显升高;中、高浓度组DcR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浓度组DcR3水平比中浓度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随着时间延长,高浓度刺激后的HUVEC细胞上清液中DcR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高浓度LPS组、高浓度LTA组以及高浓度zymosan组细胞内DcR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5)、(2.28±0.26)、(1.98±0.30)、(2.10±0.16)。3种刺激物组的DcR3 mRNA和Dc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12 h后,细胞内DcR3 mRNA的表达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NF-κB抑制剂PDTC后,细胞上清液以及细胞内DcR3表达较未加抑制剂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P38 MAPK抑制剂U0126和PD9859后,细胞上清液及细胞内DcR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LPS、LTA以及zymosan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HUVEC表达DcR3。
    • 赵璐; 张慧玲; 刘佳雯; 达哇; 张永栋
    • 摘要: 目的观察透析用水中细菌存活及内毒素含量在两种消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数据模型拟合消毒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为日常感染监控及管路消毒维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分析消毒程序模式的时间和温度参数,采集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前后输水管路回水口或混合室入口处的透析用水,检测内毒素,同时平行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C下TGEA培养7 d,计数细菌菌落。通过Origin软件的数据拟合,描述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与温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关系。结果细菌存活率随着消毒程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50~160 min时,细菌存活情况变化幅度大,热消毒细菌含量减少的变化比化学消毒平缓。热消毒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而增加,随着冷却温度下降而减少。在70、80°C时内毒素含量最高,首机处内毒素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中间机和尾机。化学消毒内毒素含量集中升高在消毒剂浸泡冲洗时间段,之后下降而趋于平稳。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完内毒素持续情况均为先下降到较低值,在热消毒后15 h、化学消毒后12 h,内毒素略呈现上升趋势,出现小峰值。结论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决定性的参数,可利用微生物数据建立拟合数据描述两种消毒全过程透析用水中细菌失活和内毒素变化规律的异同。同时模型工具补充了透析用水监测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透析用水消毒控制及效果。
    • 王杏梅; 李新旗; 徐志海; 席现本
    • 摘要: 仔猪腹泻是困扰养殖户多年的问题,无论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仔猪腹泻的问题,预防和治疗一旦较晚,仔猪就会因脱水、内毒素等原因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仔猪腹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属于哪一种腹泻?在什么时间段腹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