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肝轴
肠-肝轴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5782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大众科技、世界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2017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 等;肠-肝轴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祥、王允亮、赵国荣等。
肠-肝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5782篇
占比:99.95%
总计:185874篇
肠-肝轴
-研究学者
- 李军祥
- 王允亮
- 赵国荣
- 周璐
- 周艳
- 姚冬梅
- 张荣臻
- 朱伟云
- 李小安
- 毛堂友
- 毛娅男
- 王志明
- 皮宇
- 郭一
- 陈研焰
- 高侃
- 丁佳
- 乔宏志
- 任昊桢
- 何宜荣
- 何松青
- 佘秋敏
- 佘秋敏1
- 侯俊杰
- 侯捷
- 兰玲
- 冯丽英
- 冯彬彬
- 冯琴
- 冯皖
- 冯蕾心
- 刁宏燕
- 刘勇军
- 刘娟
- 刘希敏
- 刘旭东
- 刘玉兰
- 刘礼剑
- 刘近明
- 刘近春
- 刘雨
- 劳亚玲
- 单进军
- 卞兆连
- 卢伟娜
- 卢峪霞
- 卢清华
- 叶进
- 吴健
- 吴小平
-
-
郑博文;
王佳慧;
罗淑娟;
赵铁建;
郭新华;
郑洋
-
-
摘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与肝纤维化联系密切,有研究显示,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大肠杆菌、乳酸菌等的丰度发生明显改变,普氏粪杆菌的抗炎和保护肠道屏障功能作用及乳酸杆菌抑制有害细菌生成和保护肠道屏障功能作用对肝纤维化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雷氏普鲁威登斯菌和大肠杆菌分别通过产生三甲胺和酒精等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另外,根据脂多糖与Toll样受体4(TLR4)结合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肝纤维化发展,以及细菌DNA与TLR9结合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加快肝纤维化进程的机制。本文从丰度和多样性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促进或延缓肝纤维化的作用。同时,基于以上机制,提出了肠道菌群作为肝纤维化潜在标志物的作用及使用抗生素、益生菌等影响肠道菌群丰度变化而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方向。
-
-
王宇威;
刘近春;
安秀琴;
柴茹
-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
-
张杰;
李小悦;
黄家华;
韩静
-
-
摘要:
脓毒症(sepsis)是急危重症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epsis-related liver injury)发病机制复杂,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氧自由基损伤、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炎症因子过度产生等有关,是脓毒症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肠-肝轴参与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深入探讨肠-肝轴在脓毒症相关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脓毒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
莫万灵;
禄保平;
周志文
-
-
摘要:
中医认为,脾虚贯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的始终。NAFLD的中医治疗多运用"实脾"之法,以"治肝"。脾虚证、脾虚湿盛证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相关证型,脾胃升降失调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调治肠道菌群出发治疗NAFLD是中医"肝病实脾"理论的延伸。中医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肠道菌群,改善NAFLD相关症状与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如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多为小范围、单中心的临床对照试验和动物实验,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研究菌群种类单一,对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菌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不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需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排除特异性差异;结合宏基因组学方法探究更多种类肠道菌群对NAFLD的影响;从分子与靶蛋白的角度对中药调治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
-
-
夏恩蕊;
张素妍;
田格格;
陈文慧;
张顺贞
-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包括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后续可能发展形成的肝硬化甚至肝癌。肠道屏障能防止肠腔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内毒素等穿过肠黏膜进入和血液循环,进而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发现,中医药常能基于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对NAFLD产生较好疗效,且中医“肝脾理论”与肠道屏障功能关联密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基于肠道屏障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
贺怡宁;
冯皖;
徐艺;
吴巧玲;
赵崧
-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在不同的营养、免疫和环境条件下发生变化时,其通过肠-肝轴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脾胃理论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以调节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中药单体成分和中药复方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41篇。
-
-
张继红;
李素领;
冯蕾心;
赵玥;
陈诗;
李淑娣;
王振
-
-
摘要:
肠-肝轴与肝性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内在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稳态失衡、脂多糖诱导炎症、毒损脑络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肠肝失调是肝性脑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毒损脑络为其核心病机,具体治疗应结合西医病程分期,分阶段论治肝性脑病,以解毒祛浊为基本治则,以养肝扶正为治疗大法,重视疾病早期干预,充分发挥中医辨证特色,审证求因,养肝血、活肝瘀、通肠腑、散瘀结、补肝脾五法并用,以截毒损之渐,畅通脑络,逆转病势。但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虽现有实验已证实粪菌移植可有效预防肝性脑病的复发,但仍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数据,且患者心理接受度不高,需结合宏基因、微生物学等进一步探索,明确何种属的肠道菌群对诱发肝性脑病具有核心作用,研发针对性的益生菌以拮抗致病菌属,减少肝病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
-
-
韦璐莹;
卢清华;
张扬武;
张荣臻
-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肠道微生物、内毒素及其代谢产物构成的肠肝循环、血液循环可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文章基于“肠-肝轴”理论,综述胆汁酸、肠道微生物、肠道屏障与NAFLD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NAFLD开辟新的策略。
-
-
-
-
姚冬梅
- 《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肝脏脂肪变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初步探讨肠肝轴在NAFLD中的作用;予白藜芦醇灌胃进行干预,观察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和炎症变化,初步探讨该药物是否通过肠肝轴在NAFLD中发挥治疗作用.
-
-
姚冬梅
- 《2017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
-
摘要:
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肝脏脂肪变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初步探讨肠肝轴在NAFLD中的作用;予白藜芦醇灌胃进行干预,观察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和炎症变化,初步探讨该药物是否通过肠肝轴在NAFLD中发挥治疗作用.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组.48只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自由摄食AIN93对照饲料7天后,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对照饲料加正常饮水、高脂饲料加高糖饮用水即西方饮食,每组分为4、10、18、24周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随机分配6只动物,正常对照组分别记为NG4、NG10、NG18、NG24;模型组分别记为MG4、MG10、MG18、MG24.另取18只小鼠,按照1∶2比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对照饲料加正常饮水、高脂饲料加高糖饮用水,造模24周后,正常对照组6只小鼠给予羧甲基纤维素灌胃,标记为NG+CMC组,模型组12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白藜芦醇及CMC灌胃,分别标记为MG+Res组、MG+CMC组;6周后处死小鼠,并留取标本行相应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