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汁酸

胆汁酸

胆汁酸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81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5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17717篇;相关期刊637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生理科学进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禽病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等;胆汁酸的相关文献由4460位作者贡献,包括娄倩倩、籍立民、曹爱智等。

胆汁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5 占比:1.15%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7717 占比:98.82%

总计:119124篇

胆汁酸—发文趋势图

胆汁酸

-研究学者

  • 娄倩倩
  • 籍立民
  • 曹爱智
  • 丁敏
  • 李金宝
  • 仲伯华
  • A·李
  • D·马德森
  • E·康纳
  • E·戈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家琪; 刘恒旭; 阳金鑫; 杨椅; 邓旭辉; 谭明健; 罗炯
    • 摘要: 背景:运动已成为当下促进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肠道组织中的菌群作为预防和改善人体疾病的重要靶点,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当前研究已证明,运动可以介入肠道菌群对其组成、结构、功能及多样性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影响机体组织健康状况。目的:文章首先对运动、肠道菌群以及机体健康3者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究运动介入肠道菌群对机体组织健康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机制;其次不同运动强度下菌群变化对机体健康影响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疾病的改善和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途径。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PubMed、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与运动训练、肠道菌群、能量代谢、抗炎反应和氧化应激等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22年2月,根据研究目的确立相应的入组标准,最终筛选出97篇文献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短链脂肪酸分泌促进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增加,降低脂多糖诱导产生的相关炎症因子,从而提高机体组织抗炎能力,促进宿主健康。②运动介入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也可以提高胆汁酸分泌来激活人体器官中的核激素法尼醇X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从而调节宿主机体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促进机体各组织能量代谢吸收与稳定。③运动介入肠道菌群改变乳杆菌与双歧杆菌丰度调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非酶系统谷胱甘肽的活性,从而调控或消除氧化应激,预防病原体入侵,改善肌肉组织损伤。④另外,有研究还发现不同强度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而对机体组织健康也产生不同影响,低-中强度运动介入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肠道有益菌丰度,促进肠道稳态,对机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而高强度运动介入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⑤目前,运动介入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相关机制尚不明朗,亟待深入研究,且对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模式、运动对象等相关特定因素影响下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作用的具体研究较少,值得学者们进一步关注。
    • 树梦萱; 袁方晨; 周梦琪; 涂世盐; 许玥; 秦红岩
    • 摘要: 肝脏屏障是肝脏抵御外源性有害物质侵袭的主要结构,在维持肝脏分泌功能,调控胆汁转运及细胞间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内毒素、炎性因子及胆汁酸等诱发肝脏屏障蛋白改变及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结肠炎性肝病发生.探究结肠炎对肝脏屏障的影响及机制,从肝脏屏障角度阐释结肠炎性肝病的发生机制有望为其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
    • 周舒婕; 杨阳; 柯亭羽
    • 摘要: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以病程漫长、远期并发症复杂多样且难以根治为主要特点,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胆汁酸与T2DM发生发展的关系是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组成的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参与并影响机体葡萄糖代谢及糖稳态调节的过程,与胆汁酸池、胆汁酸受体、胆汁酸信号通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索肠道菌群和胆汁酸的相互关系及肠道菌群-胆汁酸轴作用于机体的具体机制有助于发现防治T2DM的新靶点。
    • 胡文婷; 缪夏晔; 杨炳银; 叶必成
    • 摘要: 目的 利用公共数据库构建用于临床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预后风险模型。方法 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下载HCC以及癌旁正常组织的mRNA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在TCGA队列中筛选与总生存期(O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从中抽取2个或3个mRNAs构成一个组合,对所有组合进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构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最优基因组合,并进行基于ICGC队列的外部验证;以TCGA队列的风险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并通过pRRophetic R软件包预测HCC患者使用索拉非尼、丝裂霉素、依托泊苷、阿霉素、紫杉醇和顺铂的相对半抑制浓度(IC;)。结果 该预后风险模型预测TCGA队列的1、3、5年OS的ROC的AUC分别是0.786、0.713、0.699,预测ICGC队列的1、3、4年OS的ROC的AUC分别为0.719、0.709、0.766。GSEA表明高风险组患者细胞周期相关通路被激活,胆汁酸代谢被抑制。索拉非尼在低风险组的IC;低于高风险组,而细胞周期相关化疗药物在低风险组的IC;高于高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HCC预后风险模型,为HCC患者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 王彤; 曾观银; 徐凤丹; 罗虹; 高博翰; 谢树锋; 程楚云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游离胆汁酸胆酸(cholic acid,CA)、石胆酸(litho cholic acid,LCA)以及胎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4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48例和无症状高胆汁酸血症(asymptomatic hypercholanemia of pregnancy,AHP)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ICP组和AHP组。所有孕妇分娩前抽取静脉血用于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胆汁酸亚型[胆酸(CA)、脱氧胆酸(D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石胆酸(LCA)]水平。产妇分娩后,记录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留取胎盘组织检测HIF-1α的阳性表达率。比较ICP产妇和AHP产妇一般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并探究影响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ICP组和AHP组产妇TBA(46.54±6.58μmol/L vs 47.21±6.38μmol/L),ALT(38.26±5.37 U/L vs 36.58±5.72 U/L),AST(28.48±3.54 U/L vs 28.92±3.85 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9~1.889,均P>0.05);ICP组和AHP组产妇CA(3.78±0.63μmol/L vs 1.24±0.56μmol/L),LCA(7.86±0.54μmol/L vs 1.13±0.17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00~113.936,P<0.001)。ICP组产妇HIF-1α阳性表达率(68.75%)显著高于AHP组(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9,P<0.05)。ICP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HP组(50.00%vs 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P=0.018)。TBA,CA,LCA以及HIF-1α均是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相关因素(Waldχ^(2)=6.516,7.215,8.446,8.516,P=0.008,0.038,0.042,0.016)。结论ICP产妇血清CA,LCA显著高于AHP组,HIF-1α高表达与ICP不良妊娠结局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曾胜澜; 王娜; 张荣臻; 吴聪; 王挺帅; 乐滢玉; 毛德文
    • 摘要: 肝在受损或部分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x),残余肝不发生炎症和纤维增生的情况下,肝细胞可快速分裂增殖,这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近来研究发现胆汁酸(bile acids,BA)在肝再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PHx后的前期,会引起BA超负荷,负荷过高时会加重肝损伤。后期BA可诱导肝脏的保护性反应和增殖反应,促进肝脏再生。本文总结了BA超负荷后的负面影响与其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相关信号通路对肝再生的正面作用,包括对肝脏的保护和促进肝再生,阐明其在肝再生中“双刃剑”的角色。这为后续深入研究两者机制和临床治疗中趋利避害提供理论基础。
    • 何书琪; 童铭瑶; 雷素珍; 张怡; 曾红亮
    • 摘要: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在小肠内不易消化吸收,但可被大肠肠道菌群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及调节胆汁酸代谢。因此,本文构建“RS-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营养轴系统,概述RS调控肠道菌群介导代谢物产生的作用机制,比较菌群发酵对RS表观结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产生的影响,阐述RS结构特性与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短链脂肪酸产量和胆汁酸排泄之间的关系,总结RS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肠道代谢物改善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此外,进一步展望RS-肠道菌群-胆汁酸之间的作用途径以及RS在代谢性疾病中与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的作用机制。
    • 彭湃; 关鸽; 贾丽娟; 刘金泉; 徐庆国; 王峰; 蔡金贞; 张斌
    • 摘要: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后7天内胆汁中各种胆汁酸的水平变化,探讨其水平变化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EAD)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地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原位肝移植患者40例,根据2010年OLTHOFF等提出的EAD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EAD组和非EAD组。留取患者术后1、3、5、7 d胆汁,分别比较EAD组与非EAD组术后第1、3、5、7 d胆汁中各种胆汁酸的变化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胆汁中各胆汁酸水平变化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EAD的预测价值。结果:患者术后第1 d,EAD组测定的GDCA水平较非EAD组降低,术后第5 d,EAD组测定的GCA、GDCA水平较非EAD组升高,术后第7 d,EAD组测定的TLCA、GCDCA、GDCA水平较非EAD组升高;组间比较(P 0.05)。根据ROC曲线提示,患者术后第7 d,胆汁中GCDCA对判断患者术后早期发生EAD的AUC是0.762,同为第7 d,胆汁中TLCA水平对患者术后早期发生EAD的AUC为0.754,术后第5 d,患者术后胆汁中GCA的水平对判断患者术后早期发生EAD的AUC为0.721。结论:留取肝移植术后患者第1、3、5、7 d胆汁,测量胆汁中各种胆汁酸的含量,肝移植术后7 d内胆汁中的GCDCA、GCA、TLCA水平会升高,三者的水平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EA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进而指导早期治疗。
    • 李存雅; 付淑娟; 李芸; 钟治贤; 王治英; 钟薏
    • 摘要: 中医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综合辅助治疗时,可以显著减轻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产生的不良反应,集治、养于一体,扶正祛邪;同时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修复肠道微环境,以及调节胆汁酸代谢和免疫因子表达,发挥免疫应答,进而改善肝再生微环境以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进程。本文将对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胡婷玉; 陈英; 仲伟国
    • 摘要: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采用血清胆汁酸(TBA)代谢轮廓分析进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纳入本院收治的ICP孕妇48例、早期ICP孕妇17例、妊娠肝功能紊乱孕妇10例和健康孕妇50例,研究开展时间在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连用方法对所有孕妇血清中已知的20种胆汁酸进行检测,借助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并建立ICP诊断模型,探讨其在ICP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健康孕妇、ICP孕妇、早期ICP孕妇和肝功能紊乱孕妇在生产孕周、TBA、ALT、AST、TBIL、DBIL和γ-GT几项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模型的建立,将差异胆汁酸经定量检测显示,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粪甾烷酸、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等胆汁酸浓度在四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早期ICP孕妇诊断一致性方面Kappa值0.751,一致性良好,在诊断效能方面特异性为82.35%、灵敏度92%、符合率88.1%。结论对早期ICP孕妇采用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诊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