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代谢调控

代谢调控

代谢调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工业、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会议论文110篇、专利文献54689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9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大会、2014《广州国际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研讨会》、第七届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术年会等;代谢调控的相关文献由15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劲松、陈受宜、张万科等。

代谢调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110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54689 占比:99.26%

总计:55095篇

代谢调控—发文趋势图

代谢调控

-研究学者

  • 张劲松
  • 陈受宜
  • 张万科
  • 林晴
  • 何锶洁
  • 马彪
  • 吴松刚
  • 李擎天
  • 陈宁
  • 印遇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毅丹; 单晓辉
    • 摘要: 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了植物诸多发育过程的调控。一些涉及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调控基因对作物的株型、产量和品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Rht-1和sd-1等位基因由于分别赋予了小麦和水稻半矮化的特性,从而促成了20世纪后半叶的"绿色革命"。本文回顾了与"绿色革命"相关的赤霉素代谢调控在影响作物株高、产量、养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赤霉素调控基因,培育出更多的"绿色革命"作物品种进行了展望。
    • 陈生钢; 庞丹波; 陈林; 卞莹莹; 万红云; 何文强; 曹萌豪
    • 摘要: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野外增减降水试验,于2017-2020年研究了降水改变(增水30%、对照和减水30%)条件下猪毛蒿生长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旨在探讨猪毛蒿生长代谢对降水改变的响应机制。【结果】在降水量较多的2018年(385.6 mm),降水改变对猪毛蒿生长影响较小,而在降水较少的2020年(205.8 mm)猪毛蒿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对降水变化响应显著。在猪毛蒿茎叶中检测出772种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酚酸类、脂质等。3种降水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的43种代谢物主要是黄酮、酚酸类、有机酸、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增加和减少降水处理间出现差异的代谢物为52种,差异代谢物以上调为主,上调数量占到了差异代谢物数量的76.07%,而增减水和对照处理三者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仅为2种,说明水分可显著影响猪毛蒿生长代谢。在代谢通路方面,降水量改变主要影响了猪毛蒿茎叶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结论】荒漠草原猪毛蒿通过增强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等表型可塑性来适应降水的变化,降水偏枯年份的表型可塑性变异比丰水年更明显,而且降水变化可显著改变猪毛蒿茎叶代谢物,这可能是干旱环境下猪毛蒿生理可塑性的表现。虽然本研究发现了猪毛蒿在不同降水处理下差异明显的KEGG代谢通路,但差异通路上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 赵丹; 罗俏俏; 王欣; 王成涛
    • 摘要: 传统发酵腐乳中的生物胺是威胁消费者健康的潜在风险因素,为开发符合大众健康要求的低盐腐乳并降低腐乳中的生物胺含量,探讨了汤汁辅料对腐乳发酵过程中单胺氧化酶活力及生物胺积累的影响。配制不同食盐浓度、酒精浓度、pH值的腐乳汤汁,分析腐乳发酵过程中单胺氧化酶活力、生物胺含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当汤汁中的食盐质量分数为3%~7%,酒精体积分数为15%~25%,且pH值为4.5~5.5时,发酵前30 d腐乳中的单胺氧化酶活性下降,发酵中后期(40~80 d)活性回升。生物胺总量及组胺、色胺积累量呈现先升高,45 d后逐渐降低趋势;发酵20~45 d时生物胺积累总量呈现峰值,基本维持在6.5 mg/g以下,以后逐渐降低;发酵80 d结束时,各实验组生物胺积累量均为2.0~4.8 mg/g,组胺和色胺积累量为0.6~1.8 mg/g,3%食盐组生物胺积累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腐乳发酵过程中单胺氧化酶活性与生物胺积累呈现显著负相关,食盐、酒精及pH值影响腐乳产品的生物胺总量及其种类组成,其中组胺、色胺为腐乳的主要生物胺组分,酪胺含量很低。因此开发低盐化腐乳在降盐的同时,需要配合高酒精、低pH值等综合措施,以提高其食品安全性及风味品质。
    • 付博; 梁俊阳; 韩龙洋; 张蒙蒙; 李耀光; 李林林; 王静
    • 摘要: 多酚类物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它不仅是植物逆境防御相关的重要功能性成分,而且结构复杂、种类多且生理活性较多,并且在农业、食品、制革等方面也具有广泛应用。光照是影响植物体内多酚类物质含量的主要因素,光照条件可以改变植物体内多酚类化合物代谢水平。本文主要阐述了光质、光照度以及光周期三个方面对植物多酚类物质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多酚类物质次生代谢途径调控提供参考。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发现一个编码P亚型的PPR(三十五肽重复)蛋白的基因CNS1,通过研究解析该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明晰了其与玉米籽粒发育的关系。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生理学》。
    • 蔡新露; 许婉莲; 许玉荣; 吴杭; 张部昌
    • 摘要: 林可霉素是一种由林可链霉菌产生的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由革兰阳性菌引发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林可链霉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林可霉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近期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点介绍在结构基因、调控基因、抗性基因和代谢前体基因的改造方面实现林可霉素定向高产,以及新型林可霉素衍生物创制的新进展。
    • 彭金彬
    • 摘要: 以6a生南方红豆杉为试验材料,研究6-苄氨基嘌呤(6-BA)和萘乙酸(NAA)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生理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和NAA对南方红豆杉株高、枝梢生长、分枝数和茎粗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0.1mg/L NAA和2.5mg/L 6-BA时的枝梢长度、分枝数和茎粗均达到最大值。0.5mg/L NAA和2.5mg/L 6-BA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10-脱乙酰基巴卡丁和紫杉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因此,6-BA和NAA能促进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提高植株生理特性,促进10-脱乙酰基巴卡丁和紫杉醇的生成。
    • 王欣荣; 唐智超; 曾茂; 吕正; 翟龙飞; 张新宜; 刘超兰; 褚以文; 王克华; 黄挺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孢菌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多杀菌素合成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酵优化进一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RNA-seq技术对高产株SS-168及低产野生菌株SS-WT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再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考察高产菌株的发酵水平。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与低产菌株相比高产株中有1341个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表明DEGs主要参与氧化还原生物过程和脂质代谢及辅因子结合和辅酶结合,主要分布在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等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性达到100%。采用分别含有不同浓度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发酵培养进行筛选,多杀菌素发酵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新颖的转录组学方法获得了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的差异基因,并对其高产机制和发酵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改良刺糖多孢菌菌株和优化发酵工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高欣; 柳羽哲; 江泽沅; 曾琦; 刘诗梦; 刘晓婷; 闵伟红
    • 摘要: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在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突破上大有助益。合成生物技术是构建工程菌的新型手段,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生产多种目标产物,如氨基酸、有机酸、芳香族化合物、糖类等。利用先进的模块和系统设计以及新的基因组编辑方法,对模式工程菌中复杂的代谢途径进行工程化改造,可高效提升重组工程菌中目的产物的产量,促进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构建微生物工程菌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微生物工程菌构建的主要应用实例。随着对工程菌研究的深入,合成生物学技术将为发酵产业带来全新的突破与机遇。
    • 段玥彤; 王鹏年; 张春宝; 林春晶
    • 摘要: 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作为植物进入不同类黄酮代谢物分支的一个中枢酶,可以催化生成花青素和黄酮醇合成的共同前体物质二氢黄酮醇,在类黄酮合成途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从F3H基因的发现、结构功能和表达调控等方面,综述了F3H基因在调节植物花青素和黄酮醇合成中的研究进展及调控网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为F3H基因在植物类黄酮代谢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利用F3H开展基因工程研究,定向培育植物新种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