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杀菌素

多杀菌素

多杀菌素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7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59341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中国抗生素杂志、农药科学与管理、世界农药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五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 、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多杀菌素的相关文献由12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琳、夏立秋、丁学知等。

多杀菌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9341 占比:99.49%

总计:59643篇

多杀菌素—发文趋势图

多杀菌素

-研究学者

  • 张晓琳
  • 夏立秋
  • 丁学知
  • 郭伟群
  • 王超
  • 郭崇友
  • 张宝俊
  • 刘苏友
  • 李能威
  • 马大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珂慧; 郭超; 刘艳丽; 王靖楠; 王超
    • 摘要: 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且具广谱高效、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在害虫防治中具有很好应用前景。但随着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广泛应用,多种害虫已对其产生了抗性。对比了不同生物农药作用机制和多杀菌素及其结构类似物的主要杀虫谱,总结近年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不同害虫防治的抗性发展状况、代谢及靶标抗性机制与其在防治储粮害虫、农业害虫、卫生害虫等方面应用研究进展,分析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多杀菌素类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 白亮; 马超; 赵宜君; 徐军; 陈昶
    • 摘要: 本研究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虫螨腈·多杀菌素悬浮剂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缓冲盐为流动相,使用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和2489 UV-Vis检测器,在245 nm波长下对样品中的12%虫螨腈·多杀菌素悬浮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虫螨腈和多杀菌素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2和0.9998(R^(2)>0.999);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3%和0.6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9%和96.29%。该方法的分离效果、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均符合分析标准。
    • 胡欣瑞; 贺卫军; 吕金; 王业民; 陶美凤
    • 摘要: 为将生长快、发酵时间短、遗传操作便捷的稀有放线菌拟无枝酸菌TNS106开发成异源表达宿主,通过同源重组将内源的瑞斯托霉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rpsA替换为ΦC31和ΦBT1噬菌体细菌附着位点attB,清除代谢背景并引入整合位点,得到菌株HXR1;将含有来自天蓝色链霉菌的放线紫红素基因簇或来自刺糖多孢菌的多杀菌素基因簇的质粒转到HXR1进行异源表达,检测发酵产物。结果显示,HXR1成功表达放线紫红素和多杀菌素;与红色糖多孢菌宿主LJ161相比,放线紫红素的产生提前1 d,产量提高1.3倍。拟无枝酸菌异源表达宿主HXR1可为从链霉菌和稀有放线菌中发现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有用的平台。
    • 王鸿; 于泓潇; 张屿萌; 张雅琪; 邓景月; 赵建国; 韩谦
    •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杀虫剂防治水体中白纹伊蚊幼虫的局限性,解决引诱蚊虫产卵以集中防治的问题,本试验通过物理包埋的方法制备一种具有杀灭与引诱白纹伊蚊作用的复合型固体缓释剂。以多杀菌素作为模型药物,碳酸铵作为诱卵剂,十六醇与聚乙二醇作为药物结合载体,通过高温搅拌混合的方法构建成骨架层-缓释层的复合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杀菌素缓释剂的缓释效果;用幼虫浸渍法对缓释剂快速与长效灭蚊效果进行测定;用诱蚊诱卵试验测试缓释剂诱卵效果。结果显示,缓释剂中多杀菌素9 d平均释放率为14.54%,与纯多杀菌素释放相比有良好的缓释效果(P<0.01);不同剂量缓释剂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力效果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缓释剂1个月长效测试灭蚊效果显著优于纯多杀菌素(P<0.05),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平均诱卵率为83.71%,产卵活跃指数为0.68,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的诱卵作用(P<0.01)。因此,本试验制备的复合型多杀菌素固体缓释剂对药物有长效缓释的效果,对白纹伊蚊表现出良好的杀灭与引诱作用,可作为新型防蚊制剂。
    • 王靖楠; 庞建; 秦磊; 郭超; 吕波; 李春; 王超
    • 摘要: 丁烯基多杀菌素(butenyl-spinosyn)是一种由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产生的杀虫剂,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当前,野生型须糖多孢菌合成丁烯基多杀菌素效率低,达不到工业生产要求,获得高产菌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相关研究较少,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产生的多杀菌素是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结构类似物,具有相似的生物合成途径,本文介绍了两者的基本特性,借鉴多杀菌素的研究经验总结了丁烯基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已有及可用的选育和改造策略,包括传统的理化诱变方法以及代谢流调控、途径基因调控、转录调控、异源表达等更加精准的基因工程方法,以期为后续丁烯基多杀菌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 摘要: 2月19日,在赵县经济开发区东区,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多杀菌素项目一期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4.83亿元,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83亿元,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6000万元,已被列为2022年度石家庄市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期为10个月,产品生产工艺采用国内领先的生物发酵技术,绿色环保高效,是名副其实的新型生物农药。”
    • 王欣荣; 唐智超; 曾茂; 吕正; 翟龙飞; 张新宜; 刘超兰; 褚以文; 王克华; 黄挺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孢菌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多杀菌素合成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酵优化进一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RNA-seq技术对高产株SS-168及低产野生菌株SS-WT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再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考察高产菌株的发酵水平。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与低产菌株相比高产株中有1341个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表明DEGs主要参与氧化还原生物过程和脂质代谢及辅因子结合和辅酶结合,主要分布在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等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性达到100%。采用分别含有不同浓度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发酵培养进行筛选,多杀菌素发酵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新颖的转录组学方法获得了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的差异基因,并对其高产机制和发酵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改良刺糖多孢菌菌株和优化发酵工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祁桂玲; 杨柳; 王学伟; 周昕芳
    • 摘要: 为找出多杀菌素工业化生产中最佳的控制手段,本文研究了多杀菌素发酵液培养过程中温度、pH值、溶解氧等控制参数对发酵液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发酵液最佳培养温度为30°C;发酵液培养接种前调控pH值为7.2~7.4,生物量可达到29%~32%,对进入生产期产物合成非常有利;生产期pH值控制在6.2~6.5之间,菌丝体合成产物的能力最强,产物浓度有所提高;生长期、生产期、衰退期溶解氧分别在70%以上、35%以上、25%以上,可满足菌丝体生长代谢及产物合成的需求。
    • 和富明; 田杰伟; 刘文林; 杨传伦; 刘海玉; 陈振发
    • 摘要: 为了优化刺糖多孢菌发酵工艺,以刺糖多孢菌YJY-12为试验菌株,以多杀菌素发酵水平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对产多杀菌素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种龄、接种量、温度、pH值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最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5 g·L^(-1),棉籽蛋白30 g·L^(-1),油酸甲酯40 g·L^(-1),大豆油15 g·L^(-1),酵母粉10 g·L^(-1),蛋白粉15 g·L^(-1),玉米浆干粉5 g·L^(-1),蛋白胨15 g·L^(-1),KH_(2)PO_(4)3 g·L^(-1),(NH_(4))_(2)SO_(4)1 g·L^(-1),CuSO_(4)0.002 g·L^(-1),(NH_(4))_(6)Mo_(7)O_(24)0.002 g·L^(-1),FeSO_(4)0.002 g·L^(-1),THIX-2981 mL·L^(-1),CaCO_(3)5 g·L^(-1)。最适培养条件为pH值7.0,种龄4 d,接种量5%,温度28°C,转速220 r·min-1,发酵时间240 h。多杀菌素发酵水平可达2.625 g·L^(-1),较对照组提高了43.99%。综上,研究结果为刺糖多孢菌发酵提供了可靠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发酵工艺,实现了多杀菌素增产目标,为加快多杀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 张松; 扶教龙; 徐敏强; 汪佳琪; 张瀚; 胡翠英; 白净
    • 摘要: 通过研究铵离子对多杀菌素生产的影响,优化发酵条件,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添加0.75 g·L^(-1)的硫酸铵时,多杀菌素产量提高了9.2%。在此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了葡萄糖、棉籽蛋白和硫酸铵是对多杀菌素产量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经响应面优化后,多杀菌素产量为80.7 mg·L^(-1),较初始产量提高了13.7%。随后,使用优化培养基进行5 L罐分批和补料分批发酵,多杀菌素产量为90.5 mg·L^(-1)和158.3 mg·L^(-1),较摇瓶发酵分别提升了12.1%和96.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