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1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86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昆虫学报、上海预防医学、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31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第五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第30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等;白纹伊蚊的相关文献由147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彤言、董言德、林立丰等。

白纹伊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1 占比:81.29%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4.47%

专利文献>

论文:86 占比:14.24%

总计:604篇

白纹伊蚊—发文趋势图

白纹伊蚊

-研究学者

  • 赵彤言
  • 董言德
  • 林立丰
  • 冷培恩
  • 蔡松武
  • 陈晓光
  • 彭映辉
  • 段金花
  • 吴家红
  • 李春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鸿; 于泓潇; 张屿萌; 张雅琪; 邓景月; 赵建国; 韩谦
    •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杀虫剂防治水体中白纹伊蚊幼虫的局限性,解决引诱蚊虫产卵以集中防治的问题,本试验通过物理包埋的方法制备一种具有杀灭与引诱白纹伊蚊作用的复合型固体缓释剂。以多杀菌素作为模型药物,碳酸铵作为诱卵剂,十六醇与聚乙二醇作为药物结合载体,通过高温搅拌混合的方法构建成骨架层-缓释层的复合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杀菌素缓释剂的缓释效果;用幼虫浸渍法对缓释剂快速与长效灭蚊效果进行测定;用诱蚊诱卵试验测试缓释剂诱卵效果。结果显示,缓释剂中多杀菌素9 d平均释放率为14.54%,与纯多杀菌素释放相比有良好的缓释效果(P<0.01);不同剂量缓释剂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力效果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缓释剂1个月长效测试灭蚊效果显著优于纯多杀菌素(P<0.05),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平均诱卵率为83.71%,产卵活跃指数为0.68,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的诱卵作用(P<0.01)。因此,本试验制备的复合型多杀菌素固体缓释剂对药物有长效缓释的效果,对白纹伊蚊表现出良好的杀灭与引诱作用,可作为新型防蚊制剂。
    • 周巧玲; 徐展益; 鄢茹; 朱国念; 陈梦丽
    • 摘要: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蚊香及其他驱蚊产品,不仅对蚊子有杀虫作用,而且具有驱避效应,然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蚊子驱避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两种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具有非接触驱避作用。触角电位(EAG)试验表明除四氟甲醚菊酯有微弱EAG响应外,其他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均没有EAG响应。此外,发现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对携带kdr突变的抗性埃及伊蚊品系的驱避作用明显低于敏感品系。研究表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蚊子的非接触驱避效应并非通过嗅觉系统介导,有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起作用,如钠离子通道。
    • 郑周敏; 吴亦琦; 杨晔晨
    • 摘要: 本文通过综合温度和降雨量这两个因素,构建白纹伊蚊媒介传播能力的数学模型,评估未来不同气候增暖情境下(Shared Socioeconomical Pathways,SSPs)登革热的传播情况。结果表明登革热主要在夏季流行,在冬季几乎为零,春季和秋季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登革热风险;传播的潜在风险分布将由南向北扩大,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转移;2030-2040年登革热暴发的风险区域和2020年相比变化不大,甚至有减弱趋势,此后的30年时间,除SSP245情景外,登革热暴发的风险区域在不同情景下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在2070年的SSP126情景下,登革热暴发的风险区域相比2020年增加了近两倍。以上结果为政府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了科学依据。
    • 卢娜; 周红宁
    • 摘要: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白纹伊蚊是登革热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分布广泛。目前采用杀虫剂控制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是登革热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长期使用杀虫剂会导致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本文就近年来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媒介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 程晓宁; 李能就; 陈昌明; 李钊宏; 吴映玫
    • 摘要: 目的:通过监测广州市白云区停止大规模应用杀虫剂后白纹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抗药性情况,为白云区登革热传播媒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白云区24个街镇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培育繁殖两代后,收集3龄末4龄初的幼虫,采用幼虫浸渍法,将4类杀虫剂分5个浓度进行试验测定。测定结果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2021年白云区的监测结果与干预前的监测结果无明显区别。其中白纹伊蚊对残杀威较为敏感,对倍硫磷、高效溴氯菊酯两种杀虫剂部分地区呈现敏感,而在部分地区呈现低抗;氯菊酯在北片区和中片区出现中抗,其他地区为低抗。结论:白纹伊蚊对不同杀虫剂抗药性有差异,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杀虫剂种类和剂量防控登革热十分必要。
    • 梁秋果; 黄琳; 娄春菊; 赵翼霞; 吴渊明
    • 摘要: 目的:了解斑蝥素对白纹伊蚊成蚊的杀蚊活性效果及毒杀作用方式,为斑蝥素对白纹伊蚊成蚊毒杀作用机理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020年8~9月用勺舀法采集贵阳市居民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斑蝥素对白纹伊蚊成蚊的杀蚊活性,将白纹伊蚊成蚊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斑蝥素药膜1 h,观察蚊虫行为、形态等变化,计算击倒率,根据击倒情况判断毒杀作用方式;恢复24h后计算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断杀蚊活性效果。结果: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斑蝥素的1 h击倒率范围在13.33%~96.19%之间;24 h死亡率范围在9.52%~94.29%之间;斑蝥素对白纹伊蚊成蚊的LC50为0.004 ug/mL。结论:斑蝥素对白纹伊蚊成蚊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杀蚊作用方式为击倒触杀。
    • 全菲; 张松建; 陈欣颖; 朱思捷; 马铁铮; 田波; 周小洁
    • 摘要: 为了解北京顺义居民区和绿地的蚊虫密度及抗药性情况,根据GB/T 23797-2009,使用CO_(2)诱蚊灯法及人诱停落法对顺义居民区及绿地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同时,根据GB/T 26347-2010,使用接触桶法对该地区蚊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使用CO_(2)诱蚊灯法监测,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白纹伊蚊次之,居民区和绿地的不同蚊种(组成及种群密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人诱法监测,白纹伊蚊为绝对优势种;灯诱和人诱方法监测蚊虫密度结果分别为3.17只/(灯·h)和3.14只/(人·h);CO_(2)诱蚊灯法监测居民区蚊虫密度全年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及7月中下旬,绿地蚊虫密度全年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人诱停落法监测居民区蚊虫密度全年高峰明显出现在7月下旬,绿地出现在8月中旬。顺义居民区及绿地的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均为R(抗性种群),对敌敌畏的抗药性均为M(可疑抗性),对残杀威的抗药性分别为M、R。结果表明,居民区及绿地中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水平较高,尤其居民区中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及残杀威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整体高于2020及2018年监测结果;因此顺义区未来应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可轮换或限制使用化学杀虫剂,加强孳生地处理和物理防治,亦可尝试开展生物防治。
    • 朱伟; 任志华; 刘翔宇; 王真瑜; 姚隽一; 雷庆; 周毅彬
    • 摘要: 为规范诱蚊诱卵器监测媒介伊蚊工作,2020年7月21日至9月29日在上海市徐汇区某科教园区内开展微环境对诱蚊诱卵器监测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区域内设置132个监测点位,每个点位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布放7 d后于第8天回收并再布放1个新诱蚊诱卵器,连续监测10次,记录监测点位上方乔木遮罩、周围2 m内道路或建筑物、诱蚊诱卵器瓶盖圆孔被草叶或树叶等物体覆盖、瓶内水增加、瓶内钻入其他虫类、瓶内落入异物等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共回收有效诱蚊诱卵器1308个,其中阳性428个,平均阳性率为32.72%;布放在草丛、灌木丛或空地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29.30%、37.17%和27.54%;上方有乔木遮罩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35.62%)高于无乔木遮罩(23.10%);周围2 m内无道路及在东、南、西和北方有道路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47.14%、31.47%、27.17%、40.74%和28.27%;周围2 m内无建筑及在东、南、西和北方有建筑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37.99%、30.90%、19.47%、40.63%和28.99%;瓶盖无草叶等覆盖、半覆盖和全覆盖的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35.22%、30.83%和20.00%;瓶内水未增多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34.55%)高于瓶内水增多的阳性率(21.62%);瓶内无虫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39.02%)高于瓶内有虫的阳性率(30.81%);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模型拟合显示点位上方无乔木遮罩、在道路东面或南面、瓶盖被全覆盖物和瓶内水增多,都是导致诱蚊诱卵器阳性率显著降低的因素(均P<0.05)。结果表明,诱蚊诱卵器布放点位上方无乔木遮罩、在道路的东面2 m处、在道路的南面2 m处、瓶盖被全覆盖和瓶内水增多,都是诱蚊诱卵器阳性率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 张恒端; 刘钦梅; 吴群; 麻祖; 邢丹; 李春晓; 郭晓霞; 赵彤言
    • 摘要: 为了解海南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海南省城市白纹伊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海口、文昌和东方3个不同地区的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残杀威、毒死蜱、氯菊酯、溴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对残杀威抗性倍数由1.77到3.06,对毒死蜱抗性倍数由0.81到1.42,对氯菊酯抗性倍数由2.21到3.37,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由3.03到5.35。结果表明,海南部分地区的白纹伊蚊对残杀威、氯菊酯、溴氰菊酯产生了一定的抗性,而对毒死蜱较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