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互抗性

交互抗性

交互抗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8971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30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全国落叶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研讨会等;交互抗性的相关文献由8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王文桥、韩秀英等。

交互抗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8971 占比:99.44%

总计:59303篇

交互抗性—发文趋势图

交互抗性

-研究学者

  • 刘刚
  • 王文桥
  • 韩秀英
  • 马志强
  • 王开运
  • 张小风
  • 沈慧敏
  • 赵建江
  • 韩召军
  • 高希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裴新国; 张帅; 张彦超; 郑晨; 高聪芬; 吴顺凡
    • 摘要: 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 杨振国; 谢道燕; 柴建萍; 白兴荣
    • 摘要: 乙唑螨腈是一种新型丙烯腈类杀螨剂,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等桑园主要红蜘蛛的各发育阶段都有很高的毒杀作用,其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雌成螨毒力分别是炔螨特的171.14倍和615.89倍。田间使用有效成份含量在50~100 mg/L时可有效防治各种作物上的害螨,且对家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家蚕皓月B的3龄起蚕连续添食用3 000.00、1 500.00、750.00、375.00、187.50、93.75 mg/L乙唑螨腈药液浸渍处理的桑叶至上蔟结茧,其间家蚕无中毒死亡,除了3 000.00、1 500.00、750.00 mg/L乙唑螨腈药液处理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他各处理的结茧性能不受影响。因此,乙唑螨腈在桑树红蜘蛛的防治上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 张倩; 成立新; 温彩霞; 常静; 孟瑞霞; 李海平; 王振; 戴桂香
    • 摘要: 为了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常用杀虫(螨)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生物适合度,为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巴氏新小绥螨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12种杀虫(螨)剂的交互抗性,采用种群生命表评价了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溴氰菊酯抗性品系(226.38倍)对供试的其他6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存在交互抗性,尤其对氯氟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最高,达到2210.91倍。对噻虫嗪、毒死蜱和乙螨唑的交互抗性分别是116.46、110.71倍和20.43倍,对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和哒螨灵无交互抗性。对其生物适合度研究发现,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相较于敏感品系,前若螨期和产卵前期显著缩短,产卵期和单雌总产卵量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10种常用杀虫(螨)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且其繁殖率显著增加,推荐在田间推广应用。
    • 摘要: 近日,清原创新中心正式对外公开了三个全新专利化合物中文通用名,分别是溴噁草松、噁唑草啶、甲氧嘧草肟。这标志着清原农冠第三批专利化合物正式从研发管道向商业化迈进,预计2025年左右在国内完成登记上市。溴噁草松最新DOXP抑制剂专利化合物,兼具土壤活性和茎叶活性,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棉花、大蒜、花生、西瓜、油菜、白菜等众多作物和场景,具有广泛的作物适用性和灵活的后茬安排,有效解决多花黑麦草、猪殃殃、婆婆纳、牛繁缕、野燕麦、稗草、龙葵、马齿苋等关键抗性杂草,与现有主流除草剂无交互抗性,是一款强大的抗性杂草管理方案。
    • 吴佳文
    • 摘要: 三、适宜药剂推荐1.肟菌·异噻胺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是新一代作用机理的水稻杀菌种衣剂,由异噻菌胺和肟菌酯两个有效成分的农药进行科学配比而成。异噻菌胺由内激发植物自身抗性,肟菌酯自外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袭,全新作用机理不易让病原菌产生抗性,且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 摘要: 近日,清原农冠环吡氟草酮(cypyrafluone)等专利化合物获巴基斯坦农业部的批准登记,这是该系列产品在海外的首次登记,标志着清原农冠正式启动国外销售,进军海外市场。环吡氟草酮(cypyrafluone)是清原农冠自主创制的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专利化合物,已于2018年8月30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登记。这是HPPD抑制剂首次用于小麦田防除禾本科杂草,与当前小麦田其它除草剂都不存在交互抗性。环吡氟草酮获巴基斯坦批准登记。
    • 董怡; 李阿根; 毛程鑫; 张艳婷; 张传清; 刘亚慧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樱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探究了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的氨基酸突变与其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樱桃褐腐病菌对啶酰菌胺与其他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氯苯醚酰胺、氟唑菌苯胺和氟吡菌酰胺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樱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和治疗作用,但樱桃褐腐病菌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且抗性菌株具有较高的适合度。褐腐病菌SDHB亚基上的氨基酸点突变与其对啶酰菌胺的抗性之间无明显联系。交互抗药性分析表明,啶酰菌胺与氯苯醚酰胺、氟唑菌苯胺和氟吡菌酰胺之间均存在交互抗性。为了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在樱桃褐腐病防治过程中啶酰菌胺应与SDHIs之外的其他类型杀菌剂进行合理的混用或轮用。
    • 王玛丽; 李奇; 杨佳佳; 廖敏; 操海群; 赵宁
    • 摘要: 看麦娘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麦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甲基二磺隆是防治小麦田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重要除草剂。该研究团队前期在安徽省凤台县小麦田采集到疑似抗性种群看麦娘(AHFT-01),为明确其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发生情况及潜在的抗性机制,采用温室盆栽法在整株水平上测定了该种群对甲基二磺隆及其他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水平,并对看麦娘抗性和敏感种群ALS基因不同拷贝的全长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显示:相比敏感种群AHHN-02,疑似抗性种群AHFT-01已对甲基二磺隆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为28.50;ALS基因序列比对发现,AHFT-01种群植株ALS1基因第197位氨基酸发生了纯合突变,氨基酸密码子由脯氨酸(CCC)突变为苏氨酸(ACC),且突变频率高达100%。此外,AHFT-01种群看麦娘同时对其他ALS抑制剂类的咪唑乙烟酸、啶磺草胺及氟唑磺隆产生了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18、10.15和10.13;并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唑啉草酯产生了低水平的多抗性(抗性倍数为2.27),但对精噁唑禾草灵、烯草酮及光合系统II(PSII)抑制剂类除草剂异丙隆仍较为敏感。研究表明,ALS1基因第197位氨基酸突变是导致AHFT-01种群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张铭; 张亚妮; 李伟; 邓渊钰; 曹淑琳; 孙海燕; 陈怀谷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2‒2014年采自我国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4个省份的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叶菌唑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叶菌唑抗性突变体,研究了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及CYP51基因序列和表达量。结果表明:叶菌唑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04~0.51μg/mL,平均EC50值为(0.18±0.09)μg/mL,供试菌株对叶菌唑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近似正态的连续性单峰曲线,尚未出现抗药性亚群体,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敏感性基线的参考值,用于监测田间抗药性的演化。通过室内药剂驯化共获得12株抗性突变体,其中2株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I)分别为14.2和15.8,10株表现为低水平抗性,RI值为3.25~9.05。与亲本菌株相比,部分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产生能力均显著降低,所有抗性突变体对小麦的致病力均显著降低。交互抗性研究表明,部分抗性突变体对戊唑醇、丙环唑及咪鲜胺表现为抗性,对丙硫菌唑和三唑酮未表现出抗性;部分抗性突变体仅对戊唑醇表现为抗性,对丙环唑、咪鲜胺、丙硫菌唑和三唑酮均未表现出抗性;所有抗性突变体对氰烯菌酯均表现为敏感。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对叶菌唑存在低等抗性风险。与亲本菌株相比,2株中等水平和2株低水平抗性突变体的CYP51基因及启动子序列均未发生突变;4株抗性突变体的CYP51A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上调倍数范围为1.33~10.28,推测CYP51A基因表达量上调可能与小麦赤霉病菌对叶菌唑抗性的产生相关。
    • 郭文磊; 于超杰; 张纯; 张泰劼; 田兴山
    • 摘要: 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阔叶杂草,在果园和非耕地常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明确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的苏门白酒草疑似抗性种群(GZ-R)对草甘膦、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抗性水平,比对了GZ-R种群和采自广东省清远市的敏感对照种群(QY-S)的草甘膦靶标酶基因EPSPS2片段的差异,并测定了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等5种茎叶处理剂对不同叶龄苏门白酒草的室内防除效果。结果表明:GZ-R种群对草甘膦和百草枯分别产生了中等水平和高水平抗性,并已对敌草快产生交互抗性,3种药剂对GZ-R种群的LD_(50)值分别是对QY-S种群LD_(50)值的7.2、72.3和6.6倍;与QY-S种群相比,GZ-R种群的EPSPS2基因106位由脯氨酸突变为苏氨酸。在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或2甲4氯钠推荐剂量下,于4~5叶期施药,苏门白酒草死亡率均为100%,但于6~7叶期和10~12叶期施药,苏门白酒草死亡率显著下降至44.4%~91.7%;而在草铵膦或苯嘧磺草胺推荐剂量下,不同叶龄期施药苏门白酒草的死亡率均为100%,因此在植株生长早期可使用草铵膦和苯嘧磺草胺防除已对草甘膦和百草枯等除草剂产生抗性的苏门白酒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