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褐飞虱

褐飞虱

褐飞虱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3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18968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昆虫学报、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褐飞虱的相关文献由3152位作者贡献,包括俞晓平、何光存、陈建明等。

褐飞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3 占比:7.00%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18968 占比:92.68%

总计:20466篇

褐飞虱—发文趋势图

褐飞虱

-研究学者

  • 俞晓平
  • 何光存
  • 陈建明
  • 黄凤宽
  • 傅强
  • 吕仲贤
  • 申屠旭萍
  • 祝莉莉
  • 程家安
  • 程遐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罗举; 唐健; 王爱英; 杨保军; 刘淑华
    • 摘要: [目的]针对测报灯下褐飞虱鉴定费时费力这一问题,建立褐飞虱快速定性鉴定技术.[方法]以褐飞虱、伪褐飞虱及拟褐飞虱为材料,筛选褐飞虱特异性引物对,优化基于重组酶介导扩增和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快速鉴定体系(RAA-LFD),并分析其温度及模板鲁棒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AA-LFD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不依赖于任何精密仪器、体温可触发扩增反应,且对粗组织液模板具有很好的鲁棒性.盲样检测结果表明,56个样本从样本获取到结果输出的整个过程可在45 min内完成,准确率可达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褐飞虱RAA-LFD鉴定技术可以用于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快速区分,适用于基层植保站或田间地头对样本的现场即时检测.
    • 石宇; 贺民荣; 吴帅; 夏福金; 李荣玉; 廖逊; 李明
    • 摘要: 为明确贵州褐飞虱田间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与呋虫胺的敏感性,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三氟苯嘧啶、呋虫胺及两者混用组合对贵州黄平、湄潭、惠水3地褐飞虱田间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湄潭田间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另外2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仍处于敏感水平。黄平和惠水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9和27.64,而湄潭褐飞虱种群则表现为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77.43。当三氟苯嘧啶与呋虫胺以质量比为1∶5组合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其共毒系数(CTC)为751.03,LC50为0.2819 mg/L;田间施用后7 d对褐飞虱的防效高达96.21%,显著高于呋虫胺(77.62%)和三氟苯嘧啶(80.61%)单剂;田间施用后21 d防效仍高达98.04%,显示出比呋虫胺或三氟苯嘧啶单剂更好的持续防效。该结果可为褐飞虱的增效组合用药以减缓褐飞虱抗药性、农药减量增效及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张梦龙; 程新杰; 岳红亮; 施伟; 孙明法; 朱国永
    • 摘要: 褐飞虱作为水稻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叶鞘组织吸食水稻韧皮部汁液,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甚至导致绝收。目前水稻生产中主要以化学防治治理褐飞虱,但是成本昂贵,并且污染环境,易使褐飞虱产生抗药性。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须要不断发掘和克隆抗虫基因,然后根据定位到的抗性位点通过分子辅助选择技术导入水稻品种中,从而选育出聚合多基因的广谱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基因的定位进行归纳总结和已经图位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的功能进行简述,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以及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选育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 何佳春; 何雨婷; 万品俊; 魏琪; 赖凤香; 陈祥盛; 傅强
    • 摘要: 【目的】黄腿双距螯蜂是我国南方稻区常见的褐飞虱天敌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系统测定了12°C、17°C、22°C、27°C、32°C、36°C和38°C恒温条件下该蜂成虫寿命、寄生率、取食率及子代结茧率、羽化率、发育历期、雌性占比等生物学特性,并计算了该蜂的种群生命表参数、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1)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雌、雄成虫的寿命、寄生率、取食率和子代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雌、雄成虫寿命均在17°C时最长,并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高至38°C时存活不超过1 d。成虫寄生率和取食率均在32°C时最高,分别为52.3%和17.7%,这两个参数在27°C与32°C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38°C时均为0。在17°C~36°C下子代均可化茧和羽化,其中在27°C时化茧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子代雌虫比例在32°C时最高(28.6%),子代的雌虫数量在27°C最高(30.5头)。在17°C~36°C范围内,幼虫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2)综合估测的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中,27°C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53,32°C和22°C次之,17°C时的内禀增长率最低。3)通过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的雌、雄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0°C和11.9°C,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343.8 d·°C和337.6 d·°C。【结论】黄腿双距螯蜂可在17°C~36°C范围生存,但生长发育和种群繁殖的适温范围为27°C~32°C,最适温度为27°C。本研究明确了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为进行该蜂的规模化饲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 王雪芹; 王光华; 蒋月丽; 武予清; 祝增荣; 程家安
    • 摘要: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9senberg&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Boes.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Boes.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 袁龙宇; 李燕芳; 肖汉祥; 齐国君; 张振飞
    • 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危害水稻Oryza sativa L.的毁灭性害虫。种植抗虫水稻品种可以控制褐飞虱危害,技术手段绿色、经济且可持续。但是,褐飞虱致害性变异速度快且程度高,常导致抗虫水稻品种使用年限缩短。目前,针对褐飞虱致害性个体表型及分子标记、产生原因与机制、功能基因研究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围绕褐飞虱致害性变异产生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变异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方向进行展望。为更好地利用抗虫品种控制虫害,做好害虫的致害性监测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 裴新国; 张帅; 张彦超; 郑晨; 高聪芬; 吴顺凡
    • 摘要: 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 康奎; 蔡尤俊; 龚俊; 张道伟
    • 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以单食性水稻为主,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繁殖力强的特点是其大面积为害水稻的重要原因。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昆虫病原真菌,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本研究结果显示8×10^(10)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悬浮剂在实验室条件和田间条件下对褐飞虱都具有明显的致死效果,最高校正死亡率与相对防效分别为55.67%和63.81%。与对照组相比,感染金龟子绿僵菌雌性褐飞虱16 d内产卵量下降了38.37%,卵孵化率下降37.5%,且羽化第1d的雌性褐飞虱Vg基因表达量最低,仅为对照组的32.26%,海藻糖含量为对照组44.64%。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不仅对褐飞虱有较高的致死效果,也能通过影响Vg的表达和海藻糖的消耗从而减少褐飞虱的产卵量。
    • 卢柏亦; 蒋哲; 鄢柳慧; 钟小惠; 李晶莹; 黄福钢; 李发活; 莫德原; 邱永福
    • 摘要: 【目的】筛选出同时响应褐飞虱和稻瘿蚊取食的基因,揭示水稻幼苗应对2种害虫时基因表达层面的差异,为后续挖掘广谱抗虫基因和解析水稻抗虫机制打下理论基础。【方法】以水稻品种9311为供试植物,分别对15日龄的水稻幼苗进行褐飞虱和稻瘿蚊接虫处理,观测幼苗表型,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对褐飞虱接入后24 h和稻瘿蚊接入后7 d的水稻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水稻日本晴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对比,利用F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设定参数(|log_(2)FC|>1且P<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研究水稻响应2种害虫的机制异同点。【结果】鉴定出响应褐飞虱取食的差异表达基因3963个,响应稻瘿蚊取食的差异表达基因1206个,有251个差异表达基因同时响应2种害虫,其中108个具有相同表达模式,143个具有相反表达模式。GO功能注释分析表明,褐飞虱取食显著影响植物体内细胞壁合成和缺水响应,而稻瘿蚊取食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更显著,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水杨酸合成、茉莉酸信号转导和伤害响应等生物学功能,而具有相反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仅富集在乙醛酸循环。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褐飞虱和稻瘿蚊取食均显著影响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相同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及光合作用等6个通路,而相反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没有富集的通路。【结论】水稻应对褐飞虱和稻瘿蚊的基因表达调控存在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共响应2种害虫的调控通路可能在水稻抗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福鑫; 王渭霞; 魏琪; 何佳春; 赖凤香; 傅强; 万品俊
    • 摘要: 【目的】植食性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唾液蛋白参与调控植物抗虫防御反应,影响其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重要唾液蛋白基因Nl15,调查其时空表达模式,明确其在褐飞虱致害性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褐飞虱IR56种群转录组数据,用RT-PCR克隆褐飞虱基因Nl15 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检测其在褐飞虱TN1和IR56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胸、腹和足)中的表达模式。通过显微注射dsRNA对褐飞虱TN1和IR56种群的4龄若虫进行Nl15的RNAi,利用qPCR检测Nl15 RNAi后褐飞虱若虫中Nl15的相对表达量以及Nl15 RNAi后褐飞虱若虫取食3 d时水稻植株中防御相关基因(OsLecRK4,OsMPK10,OsWRKY24,OsLox,OsNPR1和OsGns5)的相对表达量,并生物测定Nl15 RNAi后褐飞虱的存活率以及成虫蜜露量和体质量增量。【结果】克隆了褐飞虱Nl15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OK181113),其开放阅读框长1008 bp;预测编码335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7.54,分子量为38.7 kD,含有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一个糖基化修饰位点,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其他已知的功能域;Nl15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45%。发育表达谱结果表明,Nl15在褐飞虱各个发育阶段均表达,在3-4龄若虫中的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Nl15在褐飞虱雌成虫头部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在IR56种群头部中的表达量高于在TN1种群头部中的。RNAi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射ds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Nl15的处理组中Nl15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了89.5%,褐飞虱的存活率以及成虫蜜露量和体质量增量均显著降低,上述6个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褐飞虱IR56种群中的Nl15参与褐飞虱与水稻的防御与反防御分子互作。本研究为进一步阐述褐飞虱克服抗虫基因的机制及揭示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分子网络提供了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