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9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3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48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昆虫学报、植物医生、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白背飞虱的相关文献由16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光杰、程家安、金道超等。

白背飞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3 占比:90.64%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4.01%

专利文献>

论文:48 占比:5.35%

总计:897篇

白背飞虱—发文趋势图

白背飞虱

-研究学者

  • 刘光杰
  • 程家安
  • 金道超
  • 杨洪
  • 沈君辉
  • 俞晓平
  • 寒川一成
  • 叶正襄
  • 张夕林
  • 秦厚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庆会; 周操; 杨熙彬; 杨洪; 金道超; 龙贵云
    • 摘要: 【目的】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是一个庞大的膜转运蛋白超家族,在昆虫生长发育和抗药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ABCD1基因,并测定其在杀虫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白背飞虱ABCD1基因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qPCR技术测定其在白背飞虱不同发育时期(1-5龄若虫和羽化后第1-4天雌雄成虫)、5龄若虫和成虫的不同组织(头部、体壁、脂肪体、肠道、足、翅、精巢和卵巢)中及不同浓度(LC_(10),LC_(25),LC_(50)和LC_(90))噻虫嗪、噻嗪酮和阿维菌素胁迫下3龄若虫中的表达量。【结果】获得一个白背飞虱ABC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SfABCD1(GenBank登录号:MW701394),其开放阅读框长2220 bp,编码73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82.08 kD,理论等电点为9.32;SfABCD1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ABCD1亲缘关系较近。RT-qPCR结果表明,SfABCD1在5龄若虫中表达量最高,且在5龄若虫和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5龄若虫肠道和头部中表达量最高。3龄若虫受杀虫剂胁迫48 h后,与清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噻嗪酮(LC_(10),LC_(50)和LC_(90)),噻虫嗪(LC_(10),LC_(25)和LC_(50))和阿维菌素(LC_(50)和LC_(90))处理组中的SfABCD1表达量均显著上调;LC_(10),LC_(25),LC_(50)和LC_(90)4个浓度的3种杀虫剂处理不同时间后,SfABCD1的表达量在杀虫剂胁迫48 h时与对照差异最大,胁迫96 h时表达差异下降,处理120 h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接近对照组。【结论】白背飞虱可通过上调SfABCD1表达量来应对噻嗪酮和噻虫嗪的胁迫,SfABCD1表达量随噻虫嗪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白背飞虱也通过调节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来响应高浓度阿维菌素的毒害。
    • 周操; 杨熙彬; 龚明富; 杨洪; 龙贵云; 贾泽艳; 曾庆会; 金道超
    • 摘要: 【目的】为探究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生物合成关键基因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生殖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已公布的白背飞虱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合RT-PCR技术获得SfHMGR全长cDNA序列;采用RT-qPCR技术分析SfHMGR在白背飞虱不同发育阶段(1-5龄若虫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肠道、脂肪体、卵巢和体壁)中的表达谱;通过RNAi技术靶向沉默SfHMGR后观察白背飞虱雌成虫卵巢的发育情况,统计单雌产卵量,用RT-qPCR测定JH生物合成下游基因SfJHAMT和SfFAMeT、JH信号传导相关基因SfMet和SfKr-h1以及卵巢发育关键基因SfVg和SfVgR的转录水平。【结果】克隆获得了白背飞虱SfHMGR(GenBank登录号:MW883397)的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2724 bp,编码907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预测的分子量为98.96 kD,理论等电点为6.15。序列分析表明,SfHMGR含有典型的HMG-CoA还原酶的保守结构域、C端3个HMG-CoA结合位点、N端7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SfHMGR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HMGR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达92.40%和89.25%。发育阶段表达谱结果表明,SfHMGR在各阶段发育中期以及初羽化雌虫中高表达;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SfHMGR在雌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肠道中具有最高的转录水平。通过显微注射dsRNA抑制SfHMGR表达后,显著抑制了雌虫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巢的发育,并且SfJHAMT,SfFAMeT,SfKr-h1,SfVg和SfVgR的转录水平也被显著抑制。【结论】SfHMGR通过影响JH生物合成过程及其JH的信号传导来调控SfVg的转录水平,进而影响白背飞虱雌虫的卵巢发育和产卵量。
    • 曾伟; 何忠勤
    •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不同色板对水稻白背飞虱、非靶标害虫的诱集效果及对天敌昆虫诱杀的生态影响,以筛选确定适宜水稻白背飞虱的诱集监测材料,为该虫的色板监测及色板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在水稻白背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及迁出消退期,应用黄板、降解黄板、引诱剂黄板、绿板、嫩绿板、蓝板6种色板对其成虫进行诱集对比监测,调查不同色板对白背飞虱、非靶标害虫及天敌昆虫的诱集种类、数量和比例等情况,分析比较各色板对白背飞虱、非靶标害虫的诱集监测效果及对天敌昆虫的负面影响。【结果】成虫发生高峰期,黄板对白背飞虱诱量最高,与嫩绿板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色板,嫩绿板对其诱集占比最高,其次为绿板;3种黄板对苍蝇等非靶标害虫的诱量、占比均较高,引诱剂黄板最高,绿板、蓝板、嫩绿板较低;蓝板对天敌昆虫的诱量、占比和益害比最高,诱量显著高于嫩绿板和降解黄板,与其他色板无显著差异,嫩绿板和降解黄板对其诱量、占比和益害比值均较低。进入成虫迁出消退期后,引诱剂黄板和绿板对白背飞虱诱集增强,嫩绿板有所下降,绿板对其诱集占比最高,嫩绿板和引诱剂黄板较高;黄板对蝇类等非靶标害虫的诱量、占比最高,绿板最低;蓝板对天敌昆虫的诱量、占比和益害比仍最大,诱量显著高于绿板、引诱剂黄板和嫩绿板。【结论】研究表明,在水稻白背飞虱成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可优先选用嫩绿板作为其诱集监测材料,在成虫发生后期及迁出期,可更换选择绿板,补充选择嫩绿板或引诱剂黄板。
    • 杨明; 李丹婷; 范德佳; 谭嵩娟; 程遐年; 刘裕强; 万建民
    • 摘要: 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白背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发现广西野生稻‘Y11’高抗白背飞虱,‘Y11’植株上白背飞虱的数量及存活率均显著低于感虫品种‘广恢998’,表现出较强的排趋性和抗生性。为解析‘Y11’抗白背飞虱的遗传基础,以‘Y11’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广恢998’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_(3)F_(9)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并完成了该群体白背飞虱苗期抗性鉴定及全基因组连锁图谱的构建,进行了抗白背飞虱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检测。结果发现,在水稻2号、6号和1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抗性位点,分别命名为qWBPH2^(Y11), qWBPH6^(Y11)和qWBPH1^(Y11),其LOD值分别为4.8、2.5和3.7,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9.3%、2.3%和5.6%,且3个QTL的抗性等位基因均来自于广西野生稻‘Y11’。进一步从BC_(3)F_(9)回交群体中挑选携带qWBPH2位点的家系继续与‘广恢998’回交2次,经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qWBPH2的近等基因系,近等基因系的白背飞虱抗性显著高于背景亲本‘广恢998’。上述抗白背飞虱QTL的定位及近等基因系的构建,为抗性基因克隆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性品种奠定了基础。
    • 摘要: 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间隔7 d第2次施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嘧菌酯等药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华南、西南南部常发区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和带药移栽。早春(4—5月份)迁入白背飞虱带毒率大于1%或早稻中后期病株率大于3%的稻区,中稻和晚稻秧田期和分蘖初期需防治。选用内吸性长持效期的吡蚜酮、吡虫啉、呋虫胺、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联合使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防病毒药剂。
    • 李洋; 段鹏; 金旻琦
    • 摘要: 根据11年来我国各水稻主产区害虫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造成我国水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害虫,但五大水稻产区间害虫发生为害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钻蛀型害虫二化螟会造成水稻“枯心”“白穗”和“虫伤株”,是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头号害虫,但在华南稻区为害很轻。二化螟幼虫越冬期耐寒能力较强。
    • 刘冲; 陶文彩; 邓晓悦; 李庆; 刘怀年; 蒋春先
    • 摘要: 本文利用两性生命表技术开展了3种水稻材料对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感虫材料“TN1”,抗虫材料“79-1163”和“S1022”显著影响白背飞虱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其中,“79-1163”显著延长白背飞虱成虫前期,“S1022”和“79-1163”显著降低成虫寿命.取食79-1633的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繁殖值、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等均显著低于“TN1”,也低于“S1022”. 3种材料饲喂的白背飞虱多发育为长翅型.除“79-1163”饲喂的白背飞虱性比小于1外,其余两种材料均大于1.本研究表明,水稻材料“79-1633”与“S1022”对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抗生性,“79-1633”抗生性较“S1022”更明显,研究结果为解析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挖掘抗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 黄钰; 王玥; 杨金睿; 赵慧婷; 陈斌; 肖关丽
    • 摘要: [目的]研究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主要防御反应,明确月亮谷抗白背飞虱机制,为水稻抗虫育种及抗虫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元阳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感虫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和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RHT)为材料,采用比色法测定3个水稻品种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0、3、6、12、24、48、72和96 h后稻株内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次生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白背飞虱取食胁迫3~96 h后,月亮谷稻株内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增加率为93.19%,显著小于TN1(176.23%)(P0.05,下同);H2O2平均含量增加率为44.13%,显著高于TN1(13.18%),而显著低于RHT(83.01%);MDA平均含量增加率为145.38%,显著高于TN1(36.84%)和RHT(57.06%);POD、CAT和PAL活性均增加,其中POD活性平均增加率(52.78%)与TN1(52.30%)无显著差异而显著低于RHT(154.53%),CAT活性平均增加率(26.24%)均显著高于RHT(-9.32%)和TN1(-14.18%),PAL活性平均增加率(3.80%)显著高于RHT(-32.01%)而显著低于TN1(74.03%).[结论]月亮谷受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其营养物质、次生产物及主要保护酶活性均较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RHT反应敏感,表现出强烈的防御反应,月亮谷可作为抗白背飞虱品种在田间应用.
    • 黄钰; 王玥; 杨金睿; 赵慧婷; 陈斌; 肖关丽
    • 摘要: 【目的】研究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主要防御反应,明确月亮谷抗白背飞虱机制,为水稻抗虫育种及抗虫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元阳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感虫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和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RHT)为材料,采用比色法测定3个水稻品种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0、3、6、12、24、48、72和96 h后稻株内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次生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白背飞虱取食胁迫3~96 h后,月亮谷稻株内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增加率为93.19%,显著小于TN1(176.23%)(P0.05,下同);H_2O_2平均含量增加率为44.13%,显著高于TN1(13.18%),而显著低于RHT(83.01%);MDA平均含量增加率为145.38%,显著高于TN1(36.84%)和RHT(57.06%);POD、CAT和PAL活性均增加,其中POD活性平均增加率(52.78%)与TN1(52.30%)无显著差异而显著低于RHT(154.53%),CAT活性平均增加率(26.24%)均显著高于RHT(-9.32%)和TN1(-14.18%),PAL活性平均增加率(3.80%)显著高于RHT(-32.01%)而显著低于TN1(74.03%)。【结论】月亮谷受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其营养物质、次生产物及主要保护酶活性均较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RHT反应敏感,表现出强烈的防御反应,月亮谷可作为抗白背飞虱品种在田间应用。
    • 张潇婉; 张璐; 刘文文; 李莉; 王锡锋
    • 摘要: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囊泡相关膜蛋白7(VAMP7)和囊泡转运蛋白(Vtila)隶属于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家族,该家族蛋白主要参与生物体中关键的膜转运过程.前期研究发现这两种蛋白分别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主要外层衣壳蛋白P10存在显著互作,推测可能协助病毒粒体在介体白背飞虱内的转运和扩散.为了进一步利用血清学技术研究VAMP7和Vtila在传毒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白背飞虱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成功构建了VAMP7和Vtil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得到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蛋白.在蛋白纯化后,将纯化蛋白注射于新西兰大白兔体内进行免疫,分别制备得到VAMP7和Vtila的抗体.两种抗体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均可分别与白背飞虱体内的VAMP7和Vtila特异性结合.利用制备的抗体对白背飞虱的肠道进行免疫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所制备抗体能够在白背飞虱中肠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特异性标记到VAMP7和Vtila,表明制备的抗体能够成功用于这两种蛋白的体内外检测,为阐明这两种蛋白参与传播SRBSDV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