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灰飞虱

灰飞虱

灰飞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2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40409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昆虫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研讨会等;灰飞虱的相关文献由2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益军、程兆榜、王华弟等。

灰飞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2 占比:2.37%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0409 占比:97.45%

总计:41465篇

灰飞虱—发文趋势图

灰飞虱

-研究学者

  • 周益军
  • 程兆榜
  • 王华弟
  • 韩召军
  • 徐德进
  • 方继朝
  • 李飞
  • 顾中言
  • 季英华
  • 熊如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朴君; 张璐婕; 朴敬爱; 周益军; 李硕
    • 摘要: 灰飞虱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作为病毒介体,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引起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病毒病害。目前对于灰飞虱体内昆虫病毒种类尚缺乏系统认识,难以开展利用昆虫病毒防治灰飞虱相关研究工作。为挖掘灰飞虱体内昆虫病毒资源,本文通过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灰飞虱所携带的病毒种类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测序数据比对得到13种病毒,涉及8个病毒科和2种未分类病毒。除占据优势的水稻条纹病毒外,其余均为专性寄生的昆虫病毒,包括5种正链RNA病毒、2种单链DNA病毒和5种双链DNA病毒。在这些病毒中,发现了一种与果蝇A病毒较相似的新病毒,克隆出其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dRP)基因1-1 932位核酸序列,经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在氨基酸序列中发现RdRP掌型亚结构域保守区呈现复制酶置换四体病毒科(Permutotetraviridae)病毒所具有的"C-A-B"排列样式,确定该病毒是一种新的类复制酶置换四体病毒,暂命名为Laodelphax striatellus permutotetra-like virus(LsPLV)。这是首次在半翅目昆虫中发现类复制酶置换四体病毒。本研究表明灰飞虱体内昆虫病毒种类较为丰富,为今后利用昆虫病毒生物防治灰飞虱奠定了基础。
    • 蔡玉彪; 窦涛; 高富涛; 尹新明; 刘向阳; 任应党
    • 摘要: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于2020—2021年,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河南新乡、濮阳、开封、驻马店及信阳等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14.9~91.1;对吡蚜酮(RR=6.91~16.7)和毒死蜱(RR=8.48~70.0)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RR=1.29~11.1)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RR=0.95~5.19)和高效氯氟氰菊酯(RR=3.31~7.24)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RR=0.89~3.92)、啶虫脒(RR=1.11~2.33)、烯啶虫胺(RR=0.16~0.64)、呋虫胺(RR=1.87~3.86)、异丙威(RR=0.47~1.37)和氟啶虫酰胺(RR=1.63~4.33)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田间灰飞虱的可持续性防控以及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徐圣; 张怡萍; 韩召军; 吴敏
    • 摘要: [目的]利用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鉴定灰飞虱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基因。[方法]构建灰飞虱基因组和转录组本地数据库,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GPCR基因为参照序列进行本地BLAST,去除冗余和不含多跨膜螺旋结构的序列后获得灰飞虱GPCR基因;利用NCBI CD-Search对灰飞虱GPCR序列进行跨膜结构域分析;利用Clustal W进行序列比对,并用MEGA 6软件构建灰飞虱GPCR系统发育树。[结果]鉴定了114个灰飞虱GPCR基因,它们分属于A、B、C和D这4个家族。灰飞虱A家族的GPCR数量最多,尤其是其中的神经肽和蛋白激素受体亚家族的基因数量达55个。与黑腹果蝇的GPCR相比,灰飞虱GPCR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有基因重复和可能的缺失现象。[结论]灰飞虱具有较为全面的GPCR系统,本研究完善了灰飞虱GPCR基因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灰飞虱GPCR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郭珠; 王红艳; 赵英华; 李珍珍; 杜娜钦
    • 摘要: 小麦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要经历几次大的病虫害的考验,以安平县为例,冬小麦防治虫害一般有三个时期:苗期、生育中期、生育后期,针对小麦三个时期出现的虫害,简要介绍下该如何用药。一、小麦苗期用药管理小麦返青后容易发生蚜虫、灰飞虱和小麦红蜘蛛等虫害。从最近几年的经验来看,播种后到上冻前这段时间,各地的小麦一般很少出现病害或者虫害。而返青后,大约在次年4月上旬,一些地区的麦田会有蚜虫大发生的情况。个别地方还会发生灰飞虱,灰飞虱是小麦病毒病的传毒介体,它多在小麦起身和返青后发生。
    • 赵霞; 秦发亮; 刘文文; 王锡锋
    • 摘要: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囊泡相关膜蛋白相关蛋白B(VAP-B)是内质网膜蛋白家族的蛋白,其主要参与调节囊泡运输、脂类的转运代谢以及未折叠蛋白应答等。本研究克隆了灰飞虱VAP-B基因,构建了pCold-SUMO-VAP-B原核表达载体,再将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Rosetta(DE3),经过IPTG低温诱导表达得到了含有HIS和SUMO标签的VAP-B可溶性蛋白,经过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的蛋白再利用rTEV酶去除SUMO标签,得到无标签的VAP-B蛋白。通过免疫新西兰雄兔制备了VAP-B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抗体可以特异性检测到灰飞虱的VAP-B蛋白;同时利用该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发现其能特异性定位灰飞虱唾液腺内的VAP-B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VAP-B抗体能够成功用于该蛋白的体内外检测,为阐明VAP-B在灰飞虱体内的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 王利华; 张玉; 郑州廷; 曹越; 纪锐; 方继朝
    • 摘要: 灰飞虱是危害中国水稻的3种主要稻飞虱之一。脂肪酶是脂肪代谢的关键酶,在昆虫发育、繁殖等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脂肪酶(LsLPS)在灰飞虱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LsLPS基因ORF序列,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His标签融合蛋白的纯化。结果显示,灰飞虱LsLPS开放阅读框长1293 bp,可翻译成430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序列和PF00151结构域。LsLPS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UMO、pCold I后在表达菌株BL21(DE3)中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连接到pET43.1a(+)后可在表达菌株BL21(DE3)中可溶性表达。采用pH 8.0、含20 mmol/L咪唑的磷酸缓冲液作为平衡液,Ni-NTA纯化LsLPS-pET43.1a(+)融合蛋白的纯度和产量相对较高。
    • 朱喜霞; 张凯旋
    • 摘要: 一、玉米田间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近年,河南省连续出现暖冬、冬季降雨量偏低,有利于田间病虫害越冬,加之河南省玉米大田连片规模化种植、连作等因素,田间病虫害基数呈逐年加大趋势,玉米田间病虫害也呈现普发、多发趋势。河南省玉米大田以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顶腐病、粗缩病、玉米螟、棉铃虫、黏虫、蚜虫、蓟马、灰飞虱.
    • 张月亮; 刘宝生; 王利华; 侍甜; 方继朝
    • 摘要: 昆虫共生菌广泛参与寄主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但对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首先在室内敏感品系基础上建立了灰飞虱抗、感吡虫啉品系,利用现有灰飞虱转录组数据库,序列验证并定量分析了15条灰飞虱共生真菌P450基因,与敏感品系相比,发现其中10条P450基因在吡虫啉抗性品系中显著过量表达(LsSFP450-2、LsSFP450-8、LsSFP450-14、LsSFP450-12、LsSFP450-4、LsSFP450-5、LsSFP450-10、LsSFP450-7、LsSFP450-15、LsSFP450-9),由此推断灰飞虱共生真菌P450解毒代谢途径同样是介导吡虫啉抗药性的潜在因子,此结果为宿主共生菌介导杀虫剂抗性研究及田间害虫有效化学防控提供了新理论视角.
    • 赵国庆; 杨淑广
    • 摘要: 灰飞虱可危害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小麦是越冬代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灰飞虱春季在麦田繁殖一代,麦收前后(小麦黄熟前至收获完毕)一代成虫迁入玉米地、水稻秧田进行危害。灰飞虱直接刺吸汁液,使茎基糜烂发臭,植株萎缩枯黄,从而造成减产,危害程度严重的可造成绝产绝收。灰飞虱还可传播小麦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和玉米粗缩病毒,造成小麦、水稻、玉米的严重损失。
    • 周超; 张勇; 马冲; 吴翠霞; 张田田; 宋敏
    • 摘要: 为评价4种杀虫剂在玉米田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应用前景,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其对3种害虫的毒力,并通过种子处理筛选对3种害虫田间防效较高的药剂.结果 表明,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具有较高毒力,LC50分别为0.14~1.10、4.24~31.01 mg/L和0.80~7.49 mg/L,氟啶虫酰胺的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的LC50分别为84.55、222.72 mg/L和44.81 mg/L.采用种子处理的方式施药后,各药剂处理组玉米出苗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安全性较高;播种后30 d,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灰飞虱、禾蓟马的防效均在75%以上,播种后40 d,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灰飞虱防效最高,其次为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8%呋虫胺悬浮种衣剂和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播种后50 d(玉米抽雄期)调查,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可达92.1%,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防治效果略低,但均在70%以上,能有效防治玉米蚜的为害.综上,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均适合用于防治玉米田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3种害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