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酮
噻嗪酮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44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5880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农药科学与管理、中国水稻科学、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第29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噻嗪酮的相关文献由9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杜莹、刘刚、姜育田等。
噻嗪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880篇
占比:99.55%
总计:56132篇
噻嗪酮
-研究学者
- 杜莹
- 刘刚
- 姜育田
- 常勇慧
- 任献玉
- 何爱华
- 冯建雄
- 姚修宇
- 张崇斌
- 王光权
- 董良胜
- 郑敬敏
- 乔春华
- 张杰
- 高聪芬
- 乌小瑜
- 任顺祥
- 唐素荣
- 孙瑞
- 时晓磊
- 朱学军
- 李明甫
- 杨玉坤
- 梅红玉
- 潘文亮
- 范锦龙
- 蒋建东
- 许乾
- 赵海军
- 陈建国
- 张为农
- 张少武
- 李耀秀
- 沈晋良
- 田庆海
- 闫新
- 万金方
- 于同锋
- 何健
- 侯江利
- 倪四阳
- 党志红
- 刘育清
- 张帅
- 张武
- 徐汉虹
- 成应向
- 李卫
- 李小娇
- 李广领
-
-
蔡玉彪;
窦涛;
高富涛;
尹新明;
刘向阳;
任应党
-
-
摘要: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于2020—2021年,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河南新乡、濮阳、开封、驻马店及信阳等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14.9~91.1;对吡蚜酮(RR=6.91~16.7)和毒死蜱(RR=8.48~70.0)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RR=1.29~11.1)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RR=0.95~5.19)和高效氯氟氰菊酯(RR=3.31~7.24)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RR=0.89~3.92)、啶虫脒(RR=1.11~2.33)、烯啶虫胺(RR=0.16~0.64)、呋虫胺(RR=1.87~3.86)、异丙威(RR=0.47~1.37)和氟啶虫酰胺(RR=1.63~4.33)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田间灰飞虱的可持续性防控以及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
潘正一
-
-
摘要:
建立测定土壤中抗蚜威、噻虫嗪、啶虫脒、联苯菊酯和噻嗪酮5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称取10.0 g预处理后的土壤样品,置于50 mL离心管中,依次加入8.0 mL纯化水、25 mL乙腈、2.0 g氯化钠,旋涡混合并强力振摇1 min,冷冻离心5 min。取上清液,置于25 mL净化管中,涡旋混匀1 min,冷冻离心5 min。准确移取10.0 mL上清液,浓缩至近干,加入1.0 mL正己烷溶解,溶液经0.22μm滤膜过滤后,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校正曲线外标法定量。抗蚜威、噻虫嗪、啶虫脒、联苯菊酯和噻嗪酮的质量浓度在0.02~2.0μ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检出限分别为0.0050、0.0058、0.0042、0.0080和0.0047 mg/kg。3种加标质量浓度水平的回收率为85.7%~103.7%,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0%(n=6)。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溶剂用量少,净化效果好,定性、定量结果准确。
-
-
郭明程;
聂东兴;
汤涛;
李贤宾
-
-
摘要: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建立了噻嗪酮在茭白中残留的测定方法,以期为大量茭白中的噻嗪酮残留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样品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 表明,噻嗪酮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52,在0.02~20 mg/kg添加水平下,噻嗪酮在茭白和茭白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103%,相对标准偏差为3.2%~10.8%,噻嗪酮在茭白和茭白植株中的定量限为0.02 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茭白中噻嗪酮的残留检测.
-
-
张娇娇;
王瑞国;
许育民;
冯晖;
王六强
-
-
摘要:
目的 通过参加CNCA-20-01"茶叶中的甲氰菊酯、噻嗪酮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提高实验室对茶叶中的甲氰菊酯、噻嗪酮的检测能力.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后净化,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CC)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进行检测比对,并通过多种质量控制措施对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CNCA-20-01样品中甲氰菊酯和噻嗪酮的测定结果分别为16.927 mg/kg和21.349 mg/kg;Z值分别为-0.45、-0.94,|Z|均小于2.结论 实验检测能力评价结果为满意,表明本实验室对于茶叶中甲氰菊酯、噻嗪酮含量的定量测定能力较好.
-
-
张怡;
沈迎春
-
-
摘要:
为研究防治火龙果介壳虫的安全用药技术,比较噻虫嗪、噻嗪酮的田间防效和作物残留.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在41.7~62.5 mg/k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WP)在125~250 mg/kg剂量,药后10 d对介壳虫的防治效果在80%左右,25%噻虫嗪WG对火龙果介壳虫防效较优,25%噻嗪酮WP在火龙果叶片的半衰期为1.7 d,噻虫嗪在火龙果叶片中消解速度较快.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43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4.8%,噻嗪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379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6.9%,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
-
-
-
张琳岚;
周贻兵;
吴玉田;
李磊;
林野;
张权;
刘利亚
-
-
摘要:
称取茶叶样品2.00 g于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水8.00 mL使茶叶浸润展开,加入乙腈10.00 mL,超声提取20 min,加氯化钠1 g和无水硫酸钠4 g,离心5 min,分取乙腈提取液3.00 mL,加入于已预置N-丙基乙二胺(PSA)150 mg和无水氯化钙200 mg的净化管中,混匀后离心5 min使提取液净化.分取此净化液0.50 mL,加入10 mmol·L-1甲酸铵溶液和6 mmol·L-1甲酸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的混合溶液0.50 mL,混匀后引入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进行分离,以不同比例的(A)甲酸铵-甲酸混合溶液(浓度及配比见上述描述)和(B)乙腈的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测定中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用基质匹配法制作标准曲线以减小基质效应的影响.在上述条件下,所测定的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噻嗪酮)可达到良好分离和测定.两种杀虫剂的线性范围均在100.0μg·L-1以内,其测定下限(10S/N)依次为0.01,0.005 mg·kg-1.以空白样品为基体,加入被测物的标准溶液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均大于(含)80.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3%.应用所提出方法分析了28批次茶叶样品,在4批次样品中检出了吡虫啉,其质量分数为0.012~0.048 mg·kg-1;在3批次样品中检出了噻嗪酮,其质量分数为0.024~0.63 mg·kg-1,但均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量0.5 mg·kg-1和10 mg·kg-1.
-
-
-
张钰萍;
陈泠竹;
卢平;
胡德禹
-
-
摘要:
针对研究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了一个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农药杀虫剂噻嗪酮的对比实验。通过对两种仪器色谱条件、质谱条件、质谱图比较、质谱解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分析原理和操作方法。特别是对比同一个化合物噻嗪酮在HPLC/MS和GC/MS两种仪器上质谱结果的差异,并进行离子来源及碎裂分析,可加深学生对质谱结果分析和裂解机理知识的掌握,将非常有利于研究生以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HPLC/MS和GC/MS两种重要的大型仪器的实验教学效果。
-
-
CUI Xing-xing;
崔幸幸;
Yang xiao-yun;
杨晓云
- 《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利用乙腈提取柑橘和土壤中的毗虫啉和噻嗪酮,经PSA和C18净化,分别采用HPLC和GC-FPD检测柑橘中吡虫啉和噻嗪酮残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样品中吡虫啉和噻嗪酮添加回收率均在81.72%~111.09%,变异系数为1.96%~6.22%,吡虫啉的最小检出量为5×1010g,噻嗪酮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1g.吡虫啉在柑橘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38d和4.47d;噻嗪酮在柑橘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72d和5.34d.该方法的前处理比较简单,其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与检测的技术要求,适合于吡虫啉和噻嗪酮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与检测.
-
-
黄军定
- 《第29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水稻褐飞虱是为害广东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发生期与稻纵卷叶螟(另一主要害虫)发生期通常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在防治褐飞虱过程中,农户常加进一些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农药混用,以减少人工成本和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水稻虫害的整体效率、效果和效益.本试验通过25%吡蚜酮WP、25%噻嗪酮WP与20%氯虫苯甲酰胺SC、15%茚虫威SC的混用试验,探索这类长持效期药剂混用对防治褐飞虱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每667m2用25%噻嗪酮WP、25%吡蚜酮WP单用对褐飞虱有良好的防效,可有效控制褐飞虱为害;15%茚虫威SC、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褐飞虱有一定的防效;25%吡蚜酮WP和25%噻嗪酮WP60g分别混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和15%茚虫威SC对提高对褐飞虱防效的影响不明显。建议在使用吡蚜酮、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时,如测报情况显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不严重,不要混用防治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这类农药。
-
-
库婷婷;
桑楠;
李广科
-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灌胃的方式,对小鼠进行0.0463、0.139和0.417g/kg不同浓度噻嗪酮染毒处理,研究了小鼠心、脑、脾、肝、胃和肾组织中MDA,SOD,GPX-SH及CAT活性的变化,并利用GC-MS质谱分析了高浓度灌胃组中噻嗪酮在各组织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噻嗪酮暴露可浓度依赖性地诱导小鼠各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效应,肝、心、脑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曝噻嗪浓度升高,肝、心和脑组织中MDA水平均升高,低浓度组中肝脏MDA含量与对照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在高浓度组,肝、心、脑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35,1.24和1.83倍;心脏和肝组织中GPX-SH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升高,脑组织相反;SOD和CAT活性随浓度升高下降。通过质谱检测,在小鼠的肝、脑、胃和肾组织中均检测出噻嗪酮残留物,其中肝脏中残留量最大,肾脏中残留量最小。结果提示,噻嗪酮暴露在小鼠体内会有一定的残留,但组织分布不均匀,由此对不同组织会产生不同的氧化损伤效应。
-
-
马涛;
孙卫国;
宋苏玲
- 《第九届全国农药质量管理与分析技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选用气相色谱外标法分析噻嗪酮、杀扑磷混配制剂,采用Rtx-1色谱柱和FID检测器,对两组分进行同时测定。本方法测定噻嗪酮变异系数为0.39%,平均回收率为99.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4;测定杀扑磷变异系数为1.51%,平均回收率为98.0%,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
-
-
陈锡岭;
李广领
- 《第十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确立了上海青中毒死蜱和噻嗪酮两种农药的柱层析前处理净化技术,选用中等极性SUBTM-5型毛细管分析柱,以Ni-63为放射源的NPD,采用250°C的柱温、260°C的进样口温度、290°C的检测器温度,2ml/min的栽气流速、100ml/min的空气流速、2ml/min的氢气流速,并以5:1分流比进样获得了满意的分离效果。采用外标法对上海青中残留毒死蜱和噻嗪酮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毒死蜱和噻嗪酮建立的标准工作曲线分别为Y=100486 X+16176和Y:13706 X+21129,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82和0.9997,方法的变异系数为0.9788(n=5)。经过前处理样品的平均回收率达到了91.35%,模拟添加毒死蜱和噻嗪酮残留样本的定量分析结果分别为17.431μg/kg、68.243μg/kg。
-
-
陶国英;
杨贤帅;
李洁
- 《浙江省第三届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建立GC/MS法检测噻嗪酮杀虫剂。方法:色谱柱采用DB-5(30m×0.25mm×0.25um);以100°C(1min);10°C/min升至250°C(2min),5°C/min升至310°C(3min),进样口温度250°C,离子源温度265°C;40~650(m/z)范围扫描;载气氦气流量:1ml/min。结果:在16.68min处出现特征离子峰为105、172、190、305等的质谱图,经检索为噻嗪酮。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噻嗪酮的GC/MS检测。
-
-
沈娟;
黄啟良;
夏建波;
折冬梅;
李凤敏
- 《第七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研究40%噻嗪酮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与流变学行为的相关性.运用流变仪对8个40%噻嗪酮悬浮剂物理稳定性不同的配方试验得到相应的流变曲线,采用作图技术分析研究悬浮剂物理稳定性与流变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经过连续的不同剪切力的作用,悬浮剂分散体系的结构发生变化,流变曲线符合非宾汉流体的特征,首次提出τx理论值与悬浮剂的相关性.悬浮剂体系结构复杂、多变,仅凭单个的流变学理论不能评价其物理稳定性,应结合多方面理论研究.
-
-
-
-
朱国维
- 《第九届全国农药质量管理与分析技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采用DB-5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与FID检测器,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进行噻嗪酮与异丙威两种组份乳油定量分析。本方法中噻嗪酮和异丙威变异系数分别为0.629%和0.648%,平均回收率为99.60%和100.31%,线性相关系数为R2=0.9861和R2=0.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