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定量PCR

荧光定量PCR

荧光定量PCR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0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8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31395篇;相关期刊870种,包括昆虫学报、现代检验医学杂志、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2012第四届中国兽药大会等;荧光定量PCR的相关文献由1546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瑜、陈翠腾、万春和等。

荧光定量PC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8 占比:2.21%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1395 占比:97.71%

总计:134473篇

荧光定量PCR—发文趋势图

荧光定量PCR

-研究学者

  • 黄瑜
  • 陈翠腾
  • 万春和
  • 傅光华
  • 程龙飞
  • 施少华
  • 傅秋玲
  • 张忠英
  • 刘荣昌
  • 陈红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严莉洪; 石烨祺; 吴君; 畅瑛; 施碧红
    • 摘要: 灰黄青霉D-756是1株灰黄霉素高产突变菌株,从转录水平揭示其灰黄霉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了解其基因功能进而对菌株进行定向遗传改造。利用Primer3和Primer-BLAST设计引物,经qPCR验证,引物的扩增产物单一且扩增效率在90%~110%范围内,通过geNorm软件对TUBB、HISH3、RPS24和28S rRNA 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选择评价结果中较为稳定的候选基因TUBB和RPS24作为内参基因,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灰黄青霉D-756的qPCR体系。并用该体系检测灰黄青霉D-756中灰黄霉素合成关键基因gsfA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的相对表达情况,为下一步研究灰黄霉素合成基因簇中各基因功能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 马赫; 蔡建超; 张克中; 崔金腾
    • 摘要: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紫叶稠李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及转录因子的影响,对紫叶稠李进行80%遮光处理,通过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基因表达量、功能及富集通路情况。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对花色素苷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相对全光照条件下,遮光处理下PAL、CHS、CHI、F3H、F3’H、DFR、ANS、UFGT基因表达量下调,MYB6、MYB10转录因子表达量相对上调。
    • 程慧敏; 黄程; 林健; 王小蕾; 杨志远; 段会娟; 赵际成; 潘洁; 刘月焕; 刘立新
    • 摘要: 旨在建立H3亚型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 CIV)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病毒在犬肾细胞(MDCK细胞)上增殖特性进行研究。根据CIV的血凝素(HA)片段上的HA2基因保守区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构建CIV-HA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经过条件优化,建立H3亚型CIV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将该方法应用于CIV在MDCK细胞上增殖特性的研究,与病毒滴度(TCI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最低检测线可以达到20.8 copies/μL,与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犬腺病毒2型、H1亚型流感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批间、批内重复性良好(变异系数<1.1%)。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CIV在MDCK细胞上的增殖特性,与细胞培养法测定病毒滴度相比,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研究初步建立了H3亚型CIV荧光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为CIV的增殖特性研究提供工具。
    • 孙国祝; 路萌; 王决恒; 周宇荀; 李凯; 肖君华
    • 摘要: 为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线粒体DNA拷贝数,建立新型多重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案。该方案以高拷贝基因(300拷贝)替代以往单拷贝基因作为内参,减小线粒体拷贝数与内参基因拷贝数差异,同时,该方案在单管中检测线粒体和内参基因的拷贝数,消除了在不同管中检测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时的孔间差。此外考察了不同DNA抽提方法对线粒体DNA拷贝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并且构建质粒标准品(含有内参基因和线粒体DNA区段)。采用该方案检测100例中国人外周血样本线粒体DNA拷贝数,发现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年龄呈现负相关。该新型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案适用于大规模人群中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检测。
    • 朱豪杰; 高飞; 李丽薇; 虞凌雪; 张玉娇; 张宽; 童光志; 姜一峰; 李国新
    • 摘要: Class Ⅱ Transactivator(CIITA)作为重要的MHC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在抗原递呈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实现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源CIITA基因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猪源CIIT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猪肺泡巨噬细胞的总cDNA中扩增CIITA基因,并克隆到pCold-TF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Cold-TF-CIITA。利用重组质粒pCold-TF-CIITA作为标准品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1.68×10^(1)~1.68×10^(7) copies/μ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可达16.8 copies/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利用该方法对不同细胞中的CIIT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够检测到猪源细胞中的CIITA基因。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pCold-TF-CIITA作为标准品建立的CIITA基因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用于CIITA基因的定量检测。
    • 张景连; 李本强; 陶洁; 石迎; 程靖华; 乔长涛; 刘惠莉
    • 摘要: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作为一种新型的猪肠道腹泻病毒,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十分必要。本研究根据PDCoV N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克隆至pEASY-Blunt Zero载体,构建了阳性质粒pEASY-PDCoV/N。以阳性质粒pEASY-PDCoV/N为模板,建立了检测PDCoV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了优化与验证。结果显示,C_(1)值与标准模板在5.83×10^(7)~5.83×10^(1)copies/μ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线性方程的斜率为-3.323,最低检测限度为5.83×10^(1)copies/μL。该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好,对PEDV、PRV、TGEV等病毒均未出现检测信号,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1%和2%。利用建立的PDCo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60份猪腹泻样品进行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3%,比普通PCR检出率高6.7%。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PDCoV,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 龙慧; 龙永艳; 王伟; 吴葵; 樊国印
    • 摘要: 目的:建立食物中毒样品中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检测方法,并对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方法:根据E. coli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序列,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使用VITEK系统对分离的E. coli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E. coli的方法,方法检测灵敏度高(LOD为10 CFU·mL^(-1))、特异性强,应用该方法对10份食物中毒样品中的E. coli进行检测,发现4份阳性样本,纯培养后获取4株E. coli,进一步的VITEK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分离株为E. coli,药敏分析结果显示4株E. coli分离株均表现为多重耐药株。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能够灵敏、准确地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的E. coli,且通过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掌握食物中毒样品中E. coli的生化特征,为预防和控制E. coli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雪芹; 王光华; 蒋月丽; 武予清; 祝增荣; 程家安
    • 摘要: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9senberg&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Boes.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Boes.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 粟元; 朱龙佼; 曹继娟; 刘建龙; 许文涛
    • 摘要: 大肠埃希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E.coli O157∶H7)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其分布广泛、危害性大。为了研制一种基于E.coli O157∶H7的既能实现快速、简单和灵敏检测,又能够实现常温储存及运输的试剂盒,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制了保留核酸检测性能、易于常温储存及运输、减少气溶胶污染的E.coli O157∶H7荧光定量冻干检测试剂盒。研制的试剂盒采用冻干技术保留了核酸扩增试剂的检测性能,复水后,在Taq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循环扩增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积累,实现荧光定量检测,所提出的方法在40 min内可检测到2.1 copies/μL的eaeA基因。该技术为E.coli O157∶H7的检测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参考,填补了市场灵敏度高、便于储存的E.coli O157∶H7检测试剂盒的缺乏。
    • 邱琪琪; 王聪珂; 张阳; 王梦珂; 赵特; 周琳; 汪梅子
    • 摘要: 【目的】液泡型ATP酶(vacuolar-type proton ATPase,V-ATP酶)维持着适合真核细胞内膜室生化功能的pH环境。本研究旨在克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V-ATP酶V_(1)结构域E、F、G和H亚基基因,并对其时空表达谱进行分析。【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草地贪夜蛾V-ATP酶E、F、G和H亚基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其在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动态。【结果】V_(1)结构域E、F、G和H亚基在鳞翅目昆虫之间具有高度保守性,且均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同源性最高。E~H亚基在草地贪夜蛾所有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且都出现了在卵期和蛹期表达量低,雄成虫中高量表达的现象,同时不同的亚基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又有差异。【结论】本研究克隆了草地贪夜蛾V-ATP酶E、F、G和H亚基基因,明确了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以及筛选分子靶标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