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0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490839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等;二斑叶螨的相关文献由1085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慧敏、郅军锐、周玉书等。

二斑叶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0839 占比:99.90%

总计:491320篇

二斑叶螨—发文趋势图

二斑叶螨

-研究学者

  • 沈慧敏
  • 郅军锐
  • 周玉书
  • 杨顺义
  • 仇贵生
  • 尚素琴
  • 程立生
  • 朴春树
  • 王少丽
  • 张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牧锋; 梁晓; 陈青; 伍春玲; 刘迎; 刘小强; 韩志玲
    • 摘要: 为初步探究生氰糖苷降解途径2个基因α-HNL和β-glu在木薯品种对二斑叶螨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抗螨木薯品种‘C1115’‘缅甸’‘SC9’和感螨木薯品种‘SC205’‘面包’‘BRA900’为材料,分析木薯生氰糖苷降解途径基因及其编码的生化酶在二斑叶螨取食木薯品种不同部位叶片(上部、中部和下部)不同时间后(1、4 d)的表达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α-HNL在感螨木薯品种上部和中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螨害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在抗螨木薯品种的不同部位叶片中,α-HNL的表达量均随螨害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并且以中部和下部叶片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β-glu在抗、感螨木薯品种不同部位叶片中的表达量均很低,难以比较该基因的表达量在不同木薯品种、不同部位叶片受螨害后的变化情况,但在能检测到的少量样品当中,抗螨木薯品种的占比也多于感螨木薯品种。进一步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抗螨木薯品种受螨害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解途径基因α-HNL编码的α-HNL酶活性呈逐渐升高或维持不变的趋势,并且以中部和下部叶片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而在感螨木薯品种中,随着螨害时间的延长,α-HNL酶活性则呈逐渐降低或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β-glu基因编码的β-GLU酶活性在不同木薯品种中均呈较低的水平,这可能与其对应编码的基因表达量低有关,但总体而言,降解途径2个基因编码的降解酶α-HNL和β-GLU在抗螨木薯不同叶片组织中的活性总体上也显著高于感螨木薯。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木薯品种受螨害不同时间后,生氰糖苷降解基因和酶可能与木薯对二斑叶螨的抗性有关。
    • 黄莎莎; 何鹏飞; 何月秋; 李兴玉; 吴毅歆
    • 摘要: 【目的】研究拟通过构建W1菌株突变体及其杀螨抑菌活性检测以从分子水平探究并验证此菌株的杀螨机理,为二斑叶螨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和防治策略,为后续开发利用更多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也为新型微生物杀螨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前期对解淀粉芽孢杆菌W1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研究,已确定其对二斑叶螨的杀虫活性物质为二酮哌嗪类,大环内酯类及巨杆菌素类等化合物。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中以大环内酯A为主要杀螨活性物质,而大环内酯A是由mln基因簇调控合成。通过构建敲除整合载体pBS-mlnB-kan^(R)转化导入W1菌株自然感受态细胞等操作,获得了其杀螨活性化合物——大环内酯生物合成缺陷突变体W1△mlnB::kan^(R),利用PCR扩增及产物测序和HPLC-MS/MS技术证实敲除突变体的成功构建,并检测其杀螨抑菌活性。【结果】mlnB基因的敲除不仅导致W1菌株无法合成大环内酯A,还削弱了其对大白菜软腐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大白菜黑腐病菌及茄科青枯菌的拮抗活性,相比W1野生型菌株二斑叶螨的致死率73.33%~77.22%,大环内酯合成缺陷突变体的杀螨活性也下降了46.66%~50.55%。【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W1菌株合成的大环内酯A具有杀二斑叶螨活性,同时还能抑制大白菜软腐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大白菜黑腐病菌以及茄科青枯病菌。大环内酯A合成受阻后,W1菌株的活性均明显地被削弱。
    • 杨振国; 谢道燕; 柴建萍; 白兴荣
    • 摘要: 乙唑螨腈是一种新型丙烯腈类杀螨剂,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等桑园主要红蜘蛛的各发育阶段都有很高的毒杀作用,其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雌成螨毒力分别是炔螨特的171.14倍和615.89倍。田间使用有效成份含量在50~100 mg/L时可有效防治各种作物上的害螨,且对家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家蚕皓月B的3龄起蚕连续添食用3 000.00、1 500.00、750.00、375.00、187.50、93.75 mg/L乙唑螨腈药液浸渍处理的桑叶至上蔟结茧,其间家蚕无中毒死亡,除了3 000.00、1 500.00、750.00 mg/L乙唑螨腈药液处理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他各处理的结茧性能不受影响。因此,乙唑螨腈在桑树红蜘蛛的防治上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 陈亚丰; 王甦; 赵久然; 任雯; 石子; 邸宁; 金道超
    • 摘要: 叶螨(Acari:Tetranychidae)危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我国玉米Zea mays L.生产中的主要害螨之一。抗螨玉米品种的选育是有效防治叶螨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我国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京科968及其母本京724、父本京92,先玉335及其母本PH6WC、父本PH4CV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田间条件下二斑叶螨在不同玉米材料上的种群动态,探究了玉米叶片厚度和表皮毛密度与二斑叶螨抗性的相关性,旨在明确玉米叶片物理性状与其抗螨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京科968上的二斑叶螨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先玉335。以日均二斑叶螨发生量为指标,对所试品种(系)的二斑叶螨抗性进行排序,其结果为:京92>京科968>PH4CV>京724>先玉335>PH6WC。日均二斑叶螨发生量与叶片表皮毛密度成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成显著负相关。此外,回归分析表明,表皮毛密度在玉米抗二斑叶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二斑叶螨防治角度考虑,生产上种植京科968能够较好的控制二斑叶螨为害。本研究揭示了玉米叶片物理性状在其抗螨性中的重要作用,为玉米抗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沈迎春
    • 摘要: 月季是常见的花卉,分设施和露地栽培两种。月季的病虫害有二斑叶螨、蚜虫、黑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等,要针对各类病虫害发生特点做好防治。一、发生特点1.蚜虫蚜虫是月季常见害虫之一,主要包括蔷薇长管蚜、月季长管蚜、桃蚜、月季冠蚜、棉蚜等,常聚集于月季嫩梢部位,通过刺吸汁液危害嫩叶、嫩枝、花蕾等含糖分较高的幼嫩组织。
    • 屈钰森; 徐咏; 徐增祥
    • 摘要: 文章通过不同类型和不同配比的43%联苯肼酯悬浮剂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每667m^(2)用10、15、25mL 43%联苯肼酯悬浮剂和每667m^(2)用240g/L螨危悬浮剂12mL的杀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草莓除二斑叶螨试剂的最优选择。研究表明:43%联苯肼酯悬浮剂因其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对草莓二斑叶螨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草莓杀螨的最优用量为43%联苯肼酯悬浮剂15mL/667m^(2),该剂量联苯肼酯悬浮剂7d和14d的防治效果比分别为95.8%和97%,能够对二斑叶螨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为类似经济作物的二斑叶螨防治提供了参考。
    • 翁惠琴; 吕晓亮; 盛桂林; 张怡; 沈迎春; 于永军
    • 摘要: 为了探索防治月季二斑叶螨的理想药剂,本文研究了螺螨酯和乙螨唑2种杀螨剂对月季二斑叶螨的室内活性和田间药效。结果表明,螺螨酯和乙螨唑对月季二斑叶螨成虫和卵的LC_(50)/EC_(50)值分别为11.350~14.152和0.019~0.035 mg/L,药后15 d田间防效在88.60%~94.11%之间。其防治效果随用药量增加而递增,且对月季安全。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螺螨酯和乙螨唑防治月季二斑叶螨,在害螨始盛期施药,间隔7~10 d,连续喷雾2次,可有效控制二斑叶螨对月季的危害。
    • 杨慧娟
    • 摘要: 病虫害防治苹果套袋后害虫主要有山楂叶螨、二斑叶螨、潜叶蛾、食心虫等。特别要注意叶螨的防治,高温天气,叶螨繁殖周期缩短,单雌产卵量增加,防治效果不好的果园,后期容易爆发,被叶螨危害严重的叶片失去光合能力从而造成大量树叶脱落,可使当年和来年产量损失达3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石家庄地区6月进入叶螨类发生危害初期。
    • 韩志玲; 陈青; 梁晓; 伍春玲; 刘迎; 伍牧锋; 徐雪莲
    • 摘要: 明确二斑叶螨取食影响木薯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表达的害螨密度和取食时间效应,为阐明茉莉酸信号途径在木薯抗虫性中的重要作用及抗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指标。以抗螨木薯品种C1115和感螨木薯品种面包为材料,分析与植物防御相关的茉莉酸号信号途径基因(DAD1、LOX2、OPR3和JAR1)在二斑叶螨以不同虫口密度(15、25、35、45、50和55头螨/叶)取食不同时间(1、2、4和8 d)后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45-50头螨/叶的害螨密度分别取食抗、感螨木薯品种2 d后,LOX2、OPR3和JAR1的表达量均较螨害前显著提高,并且上述3个基因在抗螨木薯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螨木薯品种,而DAD1的表达量随害螨密度的提高和取食时间的增加波动较大。在较高的害螨密度和较短的为害时间处理时,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LOX2、OPR3和JAR1在抗螨木薯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螨木薯品种,LOX2、OPR3和JAR1可能与木薯对二斑叶螨的抗性有关。
    • 叶调琴; 杨顺义; 李文平
    • 摘要: 为明确三唑锡对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在室内采用叶片喷雾法,以亚致死剂量LC_(10)(0.159 mg/L)和LC_(30)(0.247 mg/L)三唑锡处理二斑叶螨敏感品系后,测定不同时间段其体内羧酸酯酶(CarE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的酶比活性,为二斑叶螨对三唑锡的抗性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二斑叶螨用LC_(10)和LC_(30)剂量的三唑锡处理3、6、12、24和48 h后,与对照相比,其体内GSTs、CarEs和MFOs酶比活性,随时间增长,均不同程度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LC_(30)处理组GSTs酶比活性明显高于LC_(10)处理组,在6和24 h时达到最大;LC_(30)处理组的CarEs酶比活性高于LC_(10)处理组;LC_(30)处理组的MFOs酶比活性高于LC_(10)处理组且LC_(10)处理组CarEs和MFOs酶比活性均在48 h时达到最大。3种解毒酶的酶比活性随三唑锡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