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敏感基线

敏感基线

敏感基线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0914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长江蔬菜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敏感基线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桥、纪明山、韩秀英等。

敏感基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0914 占比:99.50%

总计:21019篇

敏感基线—发文趋势图

敏感基线

-研究学者

  • 王文桥
  • 纪明山
  • 韩秀英
  • 祁之秋
  • 马志强
  • 张小风
  • 慕卫
  • 石妞妞
  • 陈福如
  • 杜宜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阮宏椿; 石妞妞; 田佩玉; 杜宜新; 陈文乐; 陈巧红; 陈凤平; 陈福如
    • 摘要: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2~0.0128,0.2098~0.6323,0.1968~2.2730和0.2176~0.616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 杨坡; 吴杰; 路粉; 赵建江; 毕秋艳; 韩秀英; 李洋; 王文桥
    • 摘要: 为建立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四川省未使用过缬菌胺的地区采集分离的105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为明确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突变体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试验;为明确缬菌胺与常用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测定了8个抗缬菌胺突变体及其6个亲本敏感菌株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5株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EC50值范围为0.0594~0.159 mg/L,平均EC50值为(0.102±0.024)mg/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缬菌胺对105株致病疫霉的平均EC50值作为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菌丝体获得了4个抗缬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3.1~14.9倍之间,突变频率为0.54%,通过紫外照射敏感菌株孢子囊悬浮液获得了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8.1倍和8.2倍的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33×10^(−7);通过在含缬菌胺的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敏感菌株11代,获得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3.1倍和9.4倍的抗性突变体。缬菌胺与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存在交互抗性,与氟吡菌胺、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不存在交互抗性。初步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具有低到中等抗性风险,建议在生产上将缬菌胺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的产生。
    • 李秀环; 禾丽菲; 李北兴; 姜林; 刘峰; 慕卫
    • 摘要: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在0.10μg/mL剂量下抑制率均达50%以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从山东省8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03个菌株的EC50值在0.04~1.74μg/mL之间,平均值为(0.67±0.41)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SC)以有效成分200 g/hm^(2)剂量连续施药两次,距末次施药后7 d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有效成分540 g/hm^(2)和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有效成分150 g/hm^(2)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防治番茄叶霉病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 热孜亚·麦麦提; 盛强; 白雪莹; 吕天宇; 罗明
    • 摘要: 【目的】明确梨火疫病菌对噻霉酮的敏感性,建立梨火疫病菌对噻霉酮的敏感基线,监测梨火疫病菌对噻霉酮的抗药性水平,为噻霉酮的合理使用和梨火疫病的高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2020年从新疆10个地州(区/市)的香梨、苹果、山楂、榅桲和杜梨病样中分离获得的50个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菌株,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供试梨火疫病菌菌株对噻霉酮的室内毒力。【结果】来自新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和年份的梨火疫病菌分离菌株对噻霉酮敏感性、抗性水平都存在一定差异。噻霉酮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范围为12.40~813.13μg·mL^(-1),其中Y112(乌鲁木齐市的山楂分离物)为最敏感的菌株,EC_(50)为12.40μg·mL^(-1),Y125菌株(轮台县的苹果分离物)的敏感性最低,EC_(50)813.31μg·mL^(-1)是最敏感菌株的65.59倍。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分布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EC50值符合正态分布,确定EC50平均值(304.61±133.45μg·mL^(-1))作为新疆梨火疫病菌对噻霉酮的敏感基线值。噻霉酮对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ρ)(MIC)在0.5~3.75μg·mL^(-1)之间(均值为2.15μg·mL^(-1)),抗性水平为0.04~2.67倍之间(均值为1.0倍),未发现抗药性菌株。苹果和香梨寄主上分离菌株的敏感性低于山楂、榲桲和杜梨寄主上的分离菌株;菌株的EC50和抗性倍数有随药剂使用年份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建立了新疆梨火疫病菌分离菌株对噻霉酮药剂的敏感基线,未发现抗药性菌株,梨火疫病菌对噻霉酮的抗性风险低。
    • 白雪莹; 热孜亚·麦麦提; 蔡超; 吕天宇; 盛强; 罗明
    • 摘要: 噻唑锌是近期在我国登记为防治梨火疫病的新型杀菌剂。为明确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对噻唑锌及其他几种杀细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本研究选用2016年-2020年从新疆不同地区分离的50个E.amylovora代表菌株,通过药剂-病原菌共培养结合平板菌落法测定E.amylovora对噻唑锌的敏感性,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E.amylovora对噻唑锌与农用链霉素、噻霉酮和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来自新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和不同年份的E.amylovora菌株对噻唑锌的敏感性差异明显,EC_(50)分布在2.67~38.13μg/mL,平均(18.60±6.35)μg/mL。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杜梨分离菌株H10最敏感,EC_(50)为2.67μg/mL,巴州轮台县的山楂分离菌株Y126的敏感性最低,EC_(50)为38.13μg/mL,二者的EC_(50)相差13.28倍。供试E.amylovora菌株对噻唑锌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将EC_(50)平均值(18.60±6.35)μg/mL确定为新疆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的敏感基线,适用于新疆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的抗药性检测。供试E.amylovora菌株对噻唑锌的抗性水平为0.13~2.05 (均值为1.00±0.35),均为敏感菌株,未发现抗药性菌株。相关性分析表明,E.amylovora对噻唑锌的敏感性与农用链霉素(r=0.138,P=1.56)、噻霉酮(r=0.417,P=0.78)和春雷霉素(r=0.434,P=0.65)的敏感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为后期评估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的抗药性风险奠定了基础,为制定梨火疫病的合理用药策略提供了依据。
    • 张德胜; 乔奇; 白瑞英; 田雨婷; 王爽; 王永江; 赵付枚; 张振臣
    • 摘要: 为探索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明确咯菌腈在苗期和储藏期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从中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采集并分离得到64株甘薯长喙壳菌;采用凹玻片法观察了咯菌腈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4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WP)防治苗期和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咯菌腈处理浓度增加,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芽管扭曲程度逐渐加大。咯菌腈还可造成菌株芽管过早出现分支。咯菌腈对供试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EC_(50)值在0.20~0.99μg/mL,平均值为0.52μg/mL;对菌丝生长的EC_(50)值在0.17~0.31μg/mL,平均值为0.24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所占频率呈正态分布,可作为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50%咯菌腈WP在有效成分500 mg/L下浸苗处理,对薯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24%,显著高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SC)同浓度下的处理。采用浸薯块法防治储藏期黑斑病,50%咯菌腈WP 500 mg/L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4.41%和82.30%,也显著高于同浓度的甲基硫菌灵。药剂处理后60和90 d,甘薯块中咯菌腈的残留量低于其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本研究表明,咯菌腈具有防治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黑斑病的潜力。
    • 刘阿丽; 吴小毛; 李荣玉; 韩磊; 刘旭东; 罗跃
    • 摘要: 为了建立辣椒炭疽病快速选药技术,对贵州省4个辣椒主产区100株辣椒炭疽病菌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建立了贵州省辣椒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并以敏感基线为基准,应用溴甲酚紫为指示剂,研制出辣椒炭疽病菌快速选药试剂盒.结果表明,贵州省辣椒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7641±0.1508)μg/mL和(0.0710±0.0133)μg/mL.尖孢炭疽菌在0.45μg/mL甲基硫菌灵的试剂盒上颜色显示为橙红色表明比较敏感,在1.80μg/mL甲基硫菌灵的试剂盒上显示黄色则表明已经产生抗性,在0.088μg/mL咪鲜胺的试剂盒上显示橙红色表明比较敏感,在0.350μg/mL咪鲜胺的试剂盒上显示黄色则表明已经产生抗性.
    • 王欢欢; 吕圣兰; 赵瑞; 梁沛; 张帅; 高希武; 张雷; 谷少华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系统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从玉米田采集草地贪夜蛾在室内不接触任何杀虫剂连续饲养5~7代,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以及采用饲料药膜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对6大类共7种常用杀虫剂(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茚虫威、四氯虫酰胺、虱螨脲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并据此建立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对这7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结果]浸叶法测得上述7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LC50值在0.054~12.131 mg/L之间;点滴法测得上述6种药剂(不合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LD50值在0.355~4.707 μg/g之间;饲料药膜法测得上述7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LC50值在0.003~0.238 μg/cm2之间.[结论]采用3种生测方法建立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和化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 檀立; 汪章勋; 张立新; 李淼; 檀根甲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15个地区的94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明确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94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409~1.2266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721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50平均值0.2721 μg/mL作为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15个地区的菌株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同一地区的菌株个体间差异较大;吡唑醚菌酯与噻呋酰胺、丙硫菌唑及井冈霉素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