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病疫霉

致病疫霉

致病疫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微生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58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菌物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2012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等;致病疫霉的相关文献由524位作者贡献,包括蒋继志、杨志辉、朱杰华等。

致病疫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2.44%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7587 占比:97.28%

总计:7799篇

致病疫霉—发文趋势图

致病疫霉

-研究学者

  • 蒋继志
  • 杨志辉
  • 朱杰华
  • 吴艳清
  • 陈庆河
  • 翁启勇
  • 郑小波
  • 刘惠荣
  • 毕朝位
  • 詹家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坡; 吴杰; 路粉; 赵建江; 毕秋艳; 韩秀英; 李洋; 王文桥
    • 摘要: 为建立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四川省未使用过缬菌胺的地区采集分离的105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为明确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突变体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试验;为明确缬菌胺与常用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测定了8个抗缬菌胺突变体及其6个亲本敏感菌株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5株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EC50值范围为0.0594~0.159 mg/L,平均EC50值为(0.102±0.024)mg/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缬菌胺对105株致病疫霉的平均EC50值作为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菌丝体获得了4个抗缬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3.1~14.9倍之间,突变频率为0.54%,通过紫外照射敏感菌株孢子囊悬浮液获得了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8.1倍和8.2倍的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33×10^(−7);通过在含缬菌胺的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敏感菌株11代,获得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3.1倍和9.4倍的抗性突变体。缬菌胺与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存在交互抗性,与氟吡菌胺、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不存在交互抗性。初步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具有低到中等抗性风险,建议在生产上将缬菌胺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的产生。
    • 张乐乐; 刘惠荣; 韩晓东; 陈阳
    • 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致病疫霉的PiGK5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该蛋白在致病疫霉的致病性、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其结构与详细功能目前尚未可知。本研究通过PCR扩增PiGK5胞外端编码区,分别构建融合His标签及MBP和His双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比较了不同标签对PiGK5胞外端表达水平、可溶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融合His标签的PiGK5胞外端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仅有少量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1 L大肠杆菌表达的蛋白总量为28.11 mg,其中可溶性蛋白总量约为2.73 mg,而纯化后可获得纯蛋白量为0.1175 mg。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稳定性较好,可在96小时内维持蛋白结构稳定。融合MBP、His双标签的PiGK5胞外端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1 L大肠杆菌表达的蛋白总量为49.93 mg,其中可溶性蛋白总量约为44.73 mg,而纯化后可获得纯蛋白量为6.0125 mg。但重组蛋白的稳定性较差,仅在1.5小时就出现了蛋白降解现象。因此,虽然融合His标签的PiGK5胞外端蛋白的可溶性蛋白量较低,但重组蛋白更稳定,融合His标签更适合于PiGK5胞外端的原核表达及后续结构与功能研究。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标签对PiGK5蛋白胞外端表达的影响,建立了该蛋白的原核表达条件,为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立; 惠娜娜; 李培玲; 郑果; 李继平
    • 摘要: 为合理选用抗性品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对2016—2020年分离自甘肃、青海和宁夏等3省(区)25个县(区)的694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进行了交配型测定。结果供试菌株中只检测到了A1交配型和A2交配型,未发现A1A2和SF(自育型),其中A2交配型菌株为优势菌株,2016—2020年占所测菌株的比例分别为86.4%、96.3%、86.4%、80.9%、96.5%。5年间A2交配型菌株占比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A2交配型比例的增大给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和抗病育种带来新的挑战。
    • 韦吉; 栾宏瑛; 王荟洁; 刘晶; 王洪洋; 陈爱娥
    • 摘要: 致病疫霉是引起番茄、马铃薯晚疫病的植物病原卵菌,其分泌的效应蛋白在抑制寄主免疫方面发挥重要功能。鉴定效应蛋白的寄主靶标对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高效马铃薯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并通过筛选致病疫霉无毒蛋白PiAVR3b的互作蛋白来评价构建文库质量。分别提取接种致病疫霉后24 h和48 h的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叶片RNA,等量混合后构建cDNA文库。次级文库容量为1.6×10^(7) cfu/mL,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平均在1000 bp以上。以PiAVR3b为诱饵,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初步获得10个候选靶标蛋白。经点对点验证,进一步确定了4个与PiAVR3b互作的靶标蛋白,分别是马铃薯MYB-like蛋白、线粒体外膜孔蛋白、碳分解代谢抑制蛋白、肽基脯氨酰异构酶。本研究构建的酵母双杂交文库为致病疫霉效应蛋白靶标筛选及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 由伦敦Bacto生物技术公司牵头、作物健康和保护农业技术创新中心(CHAP)支持的一项研究正在开展,即研究土壤中发现的天然微生物及其作为新型杀菌剂的可行性。这项研究的中心是利用最新的尖端技术来分析土壤微生物组--土壤中发现的数十亿微生物的复杂相互作用。其目的是鉴定对马铃薯晚疫病原菌--致病疫霉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菌,以期获得活性化合物。这种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新颖解决方案的发现可以显著改善作物病害管理,为种植者提供替代的植物保护工具,并有助于以更加可持续的方法进行土壤管理。
    • 李登高; 林睿; 穆青慧; 周娜; 张焱如; 白薇
    • 摘要: 为探究StNPR4基因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中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克隆StNPR4的CDS序列和启动子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进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同时构建了由其自身启动子驱动的StNPR4双元表达载体,转化马铃薯获得了转基因马铃薯,研究转基因马铃薯对水杨酸、致病疫霉和高盐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StNPR4具有典型的NPR1家族的功能结构域,启动子上具有响应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StNPR4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StNPR4受SA诱导表达,且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诱导表达程度高于对照;转基因马铃薯增强了对致病疫霉的抗性,在高盐胁迫下生根率更高。说明StNPR4不仅在马铃薯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非生物胁迫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杨骐瑞; 王娜; 李丽华; 邱艾; 余永飞; 吴骏; 刘晶
    • 摘要: 致病疫霉是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病原菌,该病原菌在侵染马铃薯时能够分泌效应蛋白致使寄主感病.筛选效应蛋白的植物互作靶标并研究靶标蛋白的功能对深入解析致病疫霉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致病疫霉效应蛋白Pi16275作为诱饵蛋白,筛选了酵母cDNA文库,最终获得2个能够与该效应蛋白产生互作的植物靶标蛋白.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在本氏烟草中进一步沉默这两个靶标蛋白基因,结果发现,沉默5号靶标蛋白基因使本氏烟草更易感病,证明该靶标蛋白在植物抗病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作用.
    • 云丽莎; 刘芮畅; 李松原; 张乐乐; 刘惠荣
    • 摘要: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最具破坏性的病原体。本试验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对致病疫霉生长、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黑麦培养基(RA)、胡萝卜培养基(CA)和放置玻璃纸的黑麦培养基(CP)上,菌株P7723的生长速率大小顺序为CP CA、RA;菌株HQK8-3的生长速率为RA CP CA。不同培养基对卵孢子的形态及发育过程无明显影响,两个菌株在CA上的卵孢子数量最高,为701个/cm2,是RA上的2.48倍,是CP上的70.1倍。卵孢子在CA上的存活率为55%,在RA上为67%,在CP上为48%。不同培养基对孢子囊的形态没有影响。不管是单独培养还是对峙培养,菌株HQK8-3和P7723在胡萝卜培养基上产的孢子囊数量最多,在RA上产得较少,在CP上不产孢子囊。不管是单独培养还是对峙培养,在CP上收集到的菌丝体生物量最多,CA上次之,RA上最少。因此,综合以上指标,胡萝卜培养基更适合在致病疫霉生长及有性、无性生殖研究中被用来收集生物样本,该实验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致病疫霉时能够获得足够量符合条件的生物样本奠定了基础。
    • 杨祝强; 王洪洋; 唐唯; 李灿辉; 刘晶
    • 摘要: 为探索致病疫霉游动孢子的最佳制备条件,将致病疫霉分别培养7~12 d后向其中加入Petri's溶液,收集孢子囊并统计其产量,之后收集不同培养时间的孢子囊,分别采用5种不同低温诱导组合方法(M1:10°C 静置30 min后18°C 静置30 min;M2:4°C 静置30 min后10°C 静置90 min;M3:4°C 静置30 min后10°C 静置60 min;M4:4°C 静置3 h;M5:4°C 静置2 h后18°C 静置1 h)制备游动孢子,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制备方法对游动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致病疫霉孢子囊产量先迅速增加,后增加速度放缓直至基本不再增加;用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游动孢子产量随着孢子囊培养日龄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用培养9 d收获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制备游动孢子时游动孢子产量最高,且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游动孢子产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如要快速大量制备致病疫霉游动孢子,可用培养9 d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在10°C 下静置30 min后再在18°C 下静置30 min,;如不考虑制备时间,可用培养9 d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在4°C 静置2 h后再在18°C 静置1 h,可获得最大量游动孢子;孢子囊产量与游动孢子产量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 张欣杰; 宋文睿; 陈汉; 钱忠海; 曾娟; 董莎萌
    • 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发的重大毁灭性病害,长期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暴发流行,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目前大田防控马铃薯晚疫病仍主要依赖化学防控.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市场防治晚疫病的杀菌剂产品发展趋势,对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策略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归纳.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田间调研结果,探讨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防控中的新情况,并对未来化学精准防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加快发展病菌致病型和抗药性监测技术,注重新型农药与精准施用技术的源头创新,以期为未来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的可持续防控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