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时间
培养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28444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菌物学报、浙江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十次全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等;培养时间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连玉、焦璐、蒋霞等。
培养时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8444篇
占比:99.80%
总计:128706篇
培养时间
-研究学者
- 周连玉
- 焦璐
- 蒋霞
- 巨家升
- 罗莹
- 陈明杰
- 丑静
- 严纪文
- 乔枫
- 于玲燕
- 何定阳
- 余敏君
- 侯建军
- 关涛
- 冯志勇
- 刘兵
- 刘小兰
- 卜令龙
- 卢愿
- 卢颖墨
- 叶子弘
- 吴建云
- 吴移谋
- 周平
- 周晓琳
- 姚燕
- 孙燕
- 宋曼丹
- 尹卫国
- 尹清强
- 左瑞雨
- 席会平
- 张丽敏
- 张凤久
- 张宇
- 张家骅
- 张志军
- 张明
- 张明霞
- 张梦
- 张津京
- 彭传尧
- 彭向东
- 戴昌芳
- 曹云霞
- 朱明军
- 朱海明
- 李淑芳
- 杨丽维
- 杨建玲
-
-
周连玉;
马学兰;
焦璐;
罗巧玉;
蒋霞;
巨家升
-
-
摘要:
设置不同亚硒酸钠浓度(0、0.1、0.2、0.3、0.4 mmol·L^(-1))和不同培养时间(4、5、6、7、8周)试验因素,研究其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ёsp.液体培养发酵液中pH、氨态氮、还原糖、总糖、可溶性蛋白质、蛋白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浓度、培养时间以及硒浓度与培养时间互作对内生真菌发酵液各指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pH、可溶性蛋白质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糖则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硒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动态变化。对照组培养7周时发酵液氨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多,培养8周时发酵液中蛋白酶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在0.3、0.4 mmol·L^(-1)亚硒酸钠浓度下达到最大值,培养5周时添加硒浓度为0.3、0.4 mmol·L^(-1)的发酵液中总糖含量最多,在0.4 mmol·L^(-1)硒浓度下发酵液硒含量于培养4周时达到最高值。
-
-
白茹玉;
石彥鹏;
张萍
-
-
摘要:
为探究林可链霉菌摇瓶种子液最佳培养条件,分别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种子瓶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培养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以种子液pH值、菌浓、镜检菌丝、还原糖、氨基氮为检测指标,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林可链霉菌种子液代谢影响,确定林可霉素摇瓶种子液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当种子液培养温度为30°C时,菌浓最高,菌丝活力较高,总糖和氨基氮的利用率高;当摇床转速为220 r/min时,菌浓最高,菌丝生长状态优良;当培养时间45~48 h时,总糖和氨基氮的利用率高,菌丝生长状态优良。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分别验证,确定林可链霉菌摇瓶种子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C,摇床转速220 r/min,培养时间45~48 h。
-
-
林小兵;
陈燕;
周利军;
黄欠如;
武琳
-
-
摘要:
石灰是酸性镉(Cd)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钝化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石灰不同用量对镉污染红壤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和Cd赋存形态的影响,并探讨Cd形态间与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比,施用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和阳离子交换量,且随施入量的增加而效果明显。培养期间土壤Cd形态主要以可交换态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态,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最少;随培养时间土壤可交换态Cd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其他4种形态Cd均呈增加趋势。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交换态Cd降低比例逐渐增大,培养120 d后,在0.5 mg/kg Cd污染条件的土壤可交换态Cd同对照比依次减少了29.74%、43.99%和47.61%;而在1 mg/kg Cd污染条件的土壤可交换态Cd同对照比依次减少了37.47%、38.09%和54.28%;两个Cd溶度下其他4种形态Cd均增加。相关性表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与碳酸盐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交换态Cd呈显著负相关;可交换态Cd与其他4种形态Cd呈显著负相关。总之,石灰通过影响土壤中的pH、阳离子交换量等,使Cd从可交换态向其他4种形态转化,从而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
-
-
杨成贺;
姜世豪;
肖玉兰
-
-
摘要:
为促进植物无糖培养微繁殖技术在苹果工厂化育苗中的应用,以苹果品种M9T337试管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该技术在苹果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生根培养阶段的应用试验,同时,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苹果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生根培养阶段应用植物无糖培养微繁殖技术,与传统的有糖组培技术相比,可有效提高苹果组培苗的植株长势和根系生长质量,明显缩短生根时间和种苗生产周期。实际应用结果也证明,植物无糖培养微繁殖技术在苹果工厂化育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
-
王丽宁;
黄清铧;
蒋丽群;
平兆华
-
-
摘要: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对花脸香蘑菌株LS01和LS02菌丝在不同培养时间(5、10、15、20 d)和35°C高温处理3、48 h的胞内HO含量、CAT活性和CAT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花脸香蘑CAT基因(Lscat1~Lscat4)编码527~729个氨基酸;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4分别编码相同数量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个菌株菌丝胞内HO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不同培养时间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两个菌株菌丝中的Lscat1~Lscat4在不同培养时间表达量具有差异。与对照比较,35°C处理3h时菌株LS01和LS02菌丝胞内HO含量无显著变化;35°C处理48 h时菌株LS01胞内HO含量显著升高,菌株LS02胞内HO含量显著下降;35°C处理3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升高,35°C处理48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降低。与对照比较,35°C处理3 h时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2和Lscat3均下调表达;35°C处理48h时,Lscat2和Lscat3在菌株LS01中下调表达,Lscat1、Lscat2和Lscat3在LS02中均上调表达;35°C处理3 h时,Lscat4在菌株LS01中无显著变化,在菌株LS02中下调表达;35°C处理48 h时,Lscat4在两个菌株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花脸香蘑CAT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
-
陈红芝;
郭中甲;
赵琴
-
-
摘要:
本文使用控温豆芽机恒温20°C培养决明子芽菜,研究不同培养时间(5 d、7 d、9 d、11 d和13 d)对决明子芽菜生物学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决明子芽菜的胚根长度、子叶长度、胚轴长度、单株鲜重和单株净菜重在培养7 d采收时均高于5 d采收,且差异显著,7 d后各指标数值虽呈增加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黄酮含量随生长期增加不断增加,但在5 d、7 d、9 d和11 d之间差异不显著,13 d时采收黄酮含量最高为16.17 mg·g-1,且与之前不同生长期差异显著.综合生物学产量、黄酮含量及时间成本决明子芽菜培养7 d即可以进行采收.
-
-
陈红芝;
郭中甲;
赵琴
-
-
摘要:
本文使用控温豆芽机恒温20°C培养决明子芽菜,研究不同培养时间(5 d、7 d、9 d、11 d和13 d)对决明子芽菜生物学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决明子芽菜的胚根长度、子叶长度、胚轴长度、单株鲜重和单株净菜重在培养7 d采收时均高于5 d采收,且差异显著,7 d后各指标数值虽呈增加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黄酮含量随生长期增加不断增加,但在5 d、7 d、9 d和11 d之间差异不显著,13 d时采收黄酮含量最高为16.17 mg·g^(-1),且与之前不同生长期差异显著。综合生物学产量、黄酮含量及时间成本决明子芽菜培养7 d即可以进行采收。
-
-
杨祝强;
王洪洋;
唐唯;
李灿辉;
刘晶
-
-
摘要:
为探索致病疫霉游动孢子的最佳制备条件,将致病疫霉分别培养7~12 d后向其中加入Petri's溶液,收集孢子囊并统计其产量,之后收集不同培养时间的孢子囊,分别采用5种不同低温诱导组合方法(M1:10°C 静置30 min后18°C 静置30 min;M2:4°C 静置30 min后10°C 静置90 min;M3:4°C 静置30 min后10°C 静置60 min;M4:4°C 静置3 h;M5:4°C 静置2 h后18°C 静置1 h)制备游动孢子,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制备方法对游动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致病疫霉孢子囊产量先迅速增加,后增加速度放缓直至基本不再增加;用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游动孢子产量随着孢子囊培养日龄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用培养9 d收获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制备游动孢子时游动孢子产量最高,且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游动孢子产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如要快速大量制备致病疫霉游动孢子,可用培养9 d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在10°C 下静置30 min后再在18°C 下静置30 min,;如不考虑制备时间,可用培养9 d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在4°C 静置2 h后再在18°C 静置1 h,可获得最大量游动孢子;孢子囊产量与游动孢子产量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
-
赵强;
陈青
-
-
摘要:
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海鲜菇菌包pH、含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pH先升高后下降,峰值出现在菌包培养60 d时,为7.4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含水量逐渐上升;海鲜菇产量与菌包培养时间有关,110d(后熟期75 d)时产量最高,平均单包产量为539.04 g,并显著高于对照(培养120 d,后熟期85 d).菌包pH逐渐趋于稳定或含水量比初始期上升13.32%,可作为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中判断菌包后熟完成的参考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