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传转化

遗传转化

遗传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0篇、会议论文218篇、专利文献32179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西北植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41种,包括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等;遗传转化的相关文献由905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德刚、季静、王罡等。

遗传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0 占比:7.03%

会议论文>

论文:218 占比:0.63%

专利文献>

论文:32179 占比:92.34%

总计:34847篇

遗传转化—发文趋势图

遗传转化

-研究学者

  • 赵德刚
  • 季静
  • 王罡
  • 王萍
  • 卫志明
  • 巩振辉
  • 包满珠
  • 王丕武
  • 朱延明
  • 马锋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佳慧; 孙玉萍; 陆雅宁; 刘欢; 卢存福; 陈玉珍
    • 摘要: 端粒酶是真核生物中维持染色体末端DNA完整性的一类特殊逆转录酶,研究拟南芥AtTERT对大肠杆菌生长及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ERT蛋白非端粒功能奠定基础。将拟南芥AtTERT转入大肠杆菌,成功构建pET32a-AtTERT原核表达载体,优化诱导条件,纯化并鉴定GST-AtTERT融合蛋白,运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同时采用点板法检测转AtTERT大肠杆菌的非生物胁迫抗性。结果表明,优化诱导条件为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诱导温度20°C、诱导剂(IPTG)浓度为0.5 mmol/L;纯化的GST-AtTERT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大小为156 kD;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显示在诱导全菌、上清及沉淀中均出现并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结果一致的蛋白条带。转AtTERT重组菌在NaCl(400和500 mmol/L)、甘露醇(400和600 mmol/L)和H_(2)O_(2)(0.4 mmol/L)的LB固体培养基上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载对照菌,而利用液氮反复冻融6次时,转AtTERT重组菌存活率显著低于空载对照菌。转AtTERT大肠杆菌NaCl盐胁迫、甘露醇渗透胁迫、过氧化氢氧化胁迫抗性增强,但低温抗性减弱,表明拟南芥AtTERT具有抗非生物胁迫的非端粒功能。
    • 赵海霞; 肖欣; 董玘鑫; 吴花拉; 李成磊; 吴琦
    • 摘要: 【目的】建立和优化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为苦荞基因功能验证及分子育种提供研究工具。【方法】以苦荞品种“西荞二号”为材料,对苦荞愈伤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苦荞外植体类型、诱导愈伤的激素比例、继代培养基的激素比例及农杆菌类型。利用苦荞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tCHS1的过表达验证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PCR筛选和荧光观察鉴定阳性株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HPLC)测定花青素及黄酮醇支路代谢物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苦荞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8 mg·L-1 6-BA+3.5 mg·L-1 2,4-D,诱导率达72%;最优继代培养基为MS+3 mg·L-1 6-BA+1 mg·L-1 KT,愈伤组织增殖率与增殖系数分别为98%和1.09;转化过程中的最佳农杆菌是GV3101,转化效率达31.3%;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中,花青素、芦丁和杨梅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FtCHI、FtF3H、FtFLS1、FtFLS2、FtFLS3和FtDFR1等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均上调表达(P<0.05)。此外,特异性正调控黄酮醇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FtMYB5和FtMYB6上调表达,而花青素合成抑制子基因FtMYB8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建立了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过表达FtCHS1的苦荞愈伤组织通过上调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类黄酮物质的积累。
    • 贾娜; 王晓红; 李林; 于晓松; 刘智; 张明生
    • 摘要: 为探究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适宜条件,以钩藤种子萌发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筛选、优化钩藤再生体系建立条件。通过设置不同预培养时间、农杆菌浸染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共培养基中AS浓度、抗生素浓度等,探究钩藤遗传转化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钩藤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WPM+3 mg/L 2,4-D+2 mg/L 6-BA+0.5 mg/L NAA+30 mg/L蔗糖+避光培养;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WPM+2 mg/L 6-BA+0.5 mg/L NAA;最适遗传转化因子组合为:预培养2 d,共培养基中添加AS的浓度为120μmol/L,OD_(600)=0.8,浸染时间10 min,共培养时间2 d。经PCR检测证明,GUS基因可顺利转入钩藤基因组中并作为其遗传转化的指示基因。
    • 李军玲; 张红磊; 张融雪; 蔡昱萌; 汪颖; 佟卉; 刘燕清; 苏京平
    • 摘要: [目的]建立高效的金粳818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直播稻品种金粳818成熟胚为外植体,设计4种诱导培养基,筛选适合金粳818的诱导条件;设计5种分化培养基,筛选适合金粳818的分化条件;获得的愈伤组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基因再生。[结果]最佳诱导培养基为4.10 g/L NB+2 mg/L 2,4-D,诱导率为89.3%;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5.0 mg/L KT+0.5 mg/L NAA,分化率为81.1%,成苗率为52.1%;经PCR分子检测,再生幼苗100%为转基因阳性植株。[结论]该研究建立了金粳818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为品种定向改良奠定了技术基础。
    • 于文杰; 楚天舒; 宋丽; 葛婧怡; 秦岭; 邢宇
    • 摘要: 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可初步快速地验证基因功能和鉴定相关表型。为提高板栗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并鉴定板栗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以板栗‘燕山红栗’幼胚胚芽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不同状态的愈伤组织和表达载体优化板栗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并构建板栗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CmSSⅠ沉默载体,验证CmSSⅠ基因在板栗中的功能。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可按照体细胞胚起动难易程度划分为胚性愈伤组织(EC_E)和胚性愈伤组织早期阶段(EC_DⅠ、Ⅱ、Ⅲ),且白色、外表相对分散的胚性早期阶段愈伤(EC_DⅢ)更适合板栗瞬时转化体系。(2)转化材料为胚性愈伤早期阶段(EC_DⅢ)时,RNAi沉默载体pK7GWIWG2(Ⅱ)RR-277的瞬时转化效率高达87.67%。(3)通过最适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基因CmSSⅠ在转基因愈伤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且沉默CmSSⅠ阳性愈伤组织的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变化差异不显著。该研究提高了板栗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证明基因CmSSⅠ正调控板栗淀粉的合成,这为板栗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技术平台。
    • 刘同同; 刘诗琦; 袁丽丽; 王创
    • 摘要: 为筛选标记基因用于植物遗传转化,采用组织培养、营养液筛选和叶面喷施等手段,综合评价了具有高催化活性的亚磷酸脱氢酶基因ptxDQ作为筛选标记基因用于水稻遗传转化的潜力。结果显示,ptxDQ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时,抗性愈伤的筛选效率为44.37%~47.28%,显著高于潮霉素和草胺磷等抗性基因的筛选效率。获得的转基因阳性幼苗,可利用以亚磷酸盐为唯一磷源的培养液,通过简单培养即可筛选出阳性转基因幼苗。此外,还建立了通过叶面喷施亚磷酸盐筛选转基因幼苗的方法。相比目前的抗生素和除草剂类筛选系统,亚磷酸盐更廉价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作为一种正向筛选系统具有较高的筛选效率,在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潜在价值。
    • 王伟伟; 安馨媛; 陈俊菁
    • 摘要: 为了探究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笔者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分析了根癌农杆菌浓度、分生孢子萌发时间以及共培养温度等3个主要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火龙果溃疡病菌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并对转化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当农杆菌浓度OD_(600)=0.5、分生孢子萌发时间24 h、共培养温度25°C时遗传转化效率最高(833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随机挑选200个转化子进行筛选,获得3株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差异较大的转化子,4株产孢量减少的转化子,5株产孢量增加的转化子,6株致病力下降的转化子。
    • 陈锡; 陈莹; 刘晓霞; 刘重阳; 吴溪; 姚文琴; 赵德刚; 王小利
    • 摘要: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s,GSTs)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获得FaGST基因,对其进行酶切位点分析,设计酶切引物,通过BamHI和PstI双酶切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在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 1300-35 S上,成功构建pCAMBIA 1300-35 S-FaGST过表达载体。将过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DH 5α)细胞,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菊苣,通过潮霉素(Hyp)进行筛选后获得阳性植株。经PCR鉴定呈阳性,结果表明,pCAMBIA 1300-35 S-FaGST过表达载体已成功导入菊苣中,获得转基因菊苣阳性苗9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该基因表达量明显提高。这将为下一步分析该基因的抗逆性研究奠定基础。
    • 高志鹏; 杜玉萧; 冯霞; 余土元; 李亚男; 陈大清
    • 摘要: 以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3号为试验材料,将含有来源于黄芪的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AbSMT)的质粒pBinAr进行PCR扩增以及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转化子pBI121-AbSMT,运用农杆菌转化法,设置农杆菌菌液浓度梯度、侵染时间以及共培养时间组合进行遗传转化,并且通过PCR鉴定以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基因表达验证。结果表明,筛选抗生素是50.00 mg/L的Kan,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50(OD600 nm),侵染时间为8 min,共培养时间为3 d,能够实现鄂马铃薯3号高效遗传转化,同时成功构建了AbSMT基因转化的鄂马铃薯3号。
    • 王红运; 刘禹夫; 于晓明; 杨祥波; 曲一格; 张振宇; 王晓航
    • 摘要: 香菇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温度是影响香菇菌丝生长的重要因素,每年有大面积的香菇遭受到寒冷温度的威胁,导致其产量下降。OsICE1是水稻中的一种冷调控关键蛋白,在水稻抗寒种质创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日本晴水稻的芽中提取了RNA并克隆得到OsICE1的编码区序列,构建pCsV1300-OsICE1的表达载体,并成功完成香菇菌丝体的遗传转化,获得了2个转基因系。本研究为OsICE1在耐冷真菌种质创制中的潜在作用提供参考,也为香菇菌丝体抗寒冷的分子育种方面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