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37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1篇、会议论文126篇、专利文献158299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发酵科技通讯、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啤酒科技等; 相关会议88种,包括2016年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 、中国首届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2012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等;发酵过程的相关文献由281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学金、王普、刘飞等。

发酵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1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2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58299 占比:99.39%

总计:159276篇

发酵过程—发文趋势图

发酵过程

-研究学者

  • 高学金
  • 王普
  • 刘飞
  • 潘丰
  • 王博
  • 刘国海
  • 孙玉坤
  • 王建林
  • 于涛
  • 张嗣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璇; 高银涛; 余博文; 陈建新
    • 摘要: 为在定量水平上了解酱酒生产全周期中酒醅温度及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量的演变现象及规律,采用无纸化温度记录仪对发酵醅温进行多点多层次的跟踪监测,并结合生产参数、理化指标、微生物量及成品风味成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周期可分为前期准备期、主发酵期及收尾发酵期3阶段,各阶段所产原酒风味分别具备明显特征。全周期产量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是“季节性生产、控制加曲量、堆积与窖内发酵结合”等工艺共同作用所致,其实质是通过控制适当的醅温和均衡发酵以平衡细菌和酵母两大主要菌群演替和相互作用,代谢产生酱香酒的风味物质;固态发酵传热特点使得堆积和窖内均存在温度场和浓度场,发酵初始阶段醅温的不均匀是造成发酵过程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且环境温度对实际发酵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综上证实采用合适的工艺手段控制适当的醅温与均衡发酵对酱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陈剑侠
    • 摘要: 以富硒梨为主要发酵原料,配以麸皮作为辅料,以酵素菌为发酵菌种,用化学分析法动态监测其发酵过程。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pH、COD、电导率都经历了初期迅速变化、中期相对稳定和后期明显变化的过程。总氮在发酵中一直处于稳定波动状态。发酵终产品的肥力与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比较,结果满意。不同的碳氮比对发酵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动态监测结果结合目视观察认为,可以以发酵渣上浮的现象作为田间地头便捷而可操作的终点判定。
    • 吴涵竹; 司志豪; 秦培勇
    • 摘要: 生物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燃料,使用生物乙醇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建立更高效低能耗的生物乙醇回收工艺,原位分离(ISPR)技术应运而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醇原位分离的研究进展,从原理及应用等进行多方面详细地介绍,包括气提、真空发酵、吸附、液-液萃取、渗透汽化、膜蒸馏等分离技术。针对分离性能、能耗成本等问题分析了不同分离技术耦合发酵过程的优势及不足,重点回顾了以渗透汽化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总结了渗透汽化膜材料的选择以及膜的制备方法,旨在提升乙醇分离膜性能优化乙醇分离工艺。为整合不同分离技术的特点及优势,聚焦多级耦合分离系统的开发对各级分离技术联用的性能及潜力进行剖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判其发展前景。
    • 耿静静
    • 摘要: 为探究通气时间对液态发酵米酒的影响,以大米为原料,使用酿酒活性干酵母和中温大曲作为发酵剂,并添加酸性蛋白酶,采用先通气后静置的发酵方式进行米酒发酵。监测了米酒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米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通气促进了中温大曲中好氧菌的繁殖和代谢,通气24h组液态发酵米酒的总酸、氨基酸态氮和酯类物质的含量达0.69g/100mL、0.45g/L和28.18mg/L,远高于不通气组的0.48g/100mL、0.31g/L和6.93mg/L,因此使得米酒的风味和口感更丰富;但通气36h使总酸达1.43g/100mL,较高的酸度抑制酒精发酵,且使米酒口感偏酸。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通气24h组液态发酵米酒的风味最好、得分最高。本研究为提高液态发酵米酒的风味品质及改进液态发酵米酒的生产工艺提供了参考。
    • 姚亚铃
    • 摘要: 姚亚铃怀化市微贮饲料,就是在农作物秸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杆发酵活杆菌,放入密闭的空间(水泥窖、土窖、塑料袋等)中,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杆变成具有酸香味、草食家畜喜食的一种饲料。
    • 张婷渟; 彭舒; 吴红达; 杨芩; 李性苑
    • 摘要: 以'紫秋'葡萄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黔东南地区'紫秋'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酵母菌数量、pH值、总酸、花色苷的变化,以及对'紫秋'葡萄酒的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酵母菌数量在发酵初期快速增加然后逐渐减少,pH值先上升后下降,保持在3.0~3.6之间,在酵母菌的最佳发酵范围之内,总酸呈逐渐下降的状态,花色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紫秋'葡萄酒成品的理化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pH值3.13,酒精度为10.3°,维生素C含量7.68mg/L,总糖含量3.8g/L,总酸含量5.88g/L,总酚和花色苷分别为58.20mg/100mL、31.10mg/100mL,并且酒液澄清透亮,酒香浓郁,果香四溢.综上,本研究可为'紫秋'葡萄酒发酵条件和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唐柯; 张小倩; 李记明; 姜文广; 徐岩
    • 摘要: 为考察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香气化合物的演变规律,以R2酵母发酵威代尔冰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发酵过程中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冰葡萄酒的挥发性组分发生了明显变化,醇类、芳香族类、酯类、酸类、萜烯类、酚类、含氮类、呋喃类、内酯类、醛类化合物的总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增加,并在发酵第14天时达到最高,随后含量降低并趋于稳定;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下降趋势,在发酵14 d后趋于稳定;含硫类化合物则是随着发酵的进行含量逐渐升高,并在发酵第28天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降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前期(0、7、14 d)挥发性化合物变化较为显著,到发酵中后期的样本则比较聚集,挥发性化合物趋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该研究可为冰酒生产中风味的进一步调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届栋
    • 摘要: 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并产生独特的风味——简单来说,加入的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
    • 邓祥宜; 李继伟; 何立超; 张原源; 黄国威; 鲍晓龙; 邱朝坤
    • 摘要: 为揭示宣恩火腿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发酵时间火腿表面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并对物种相关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宣恩火腿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在发酵过程中持续增加,共检出11个门和96个属;发酵前、中期,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占绝对优势(>98%),发酵后期主要优势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甲基菌属(Methylobac-terium).宣恩火腿表面真菌群落多样性相对稳定,共检出3个门和8个属;发酵前、中期的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未分类真菌g_unclassified_k_Fungi(OTU7)和节菌属(Wallemia),发酵后期的优势属为曲霉属、未分类真菌和酵母(g_unclassified_o_Saccharomycetales).物种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曲霉属Aspergillus cibarius和木糖葡萄球菌呈正相关,与其他细菌呈负相关;帚状曲霉(Aspergillus penicillioides)、未分类酵母与木糖葡萄球菌呈负相关,与其他细菌呈正相关.功能预测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均对宣恩火腿中蛋白质、脂肪的降解有重要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宣恩火腿发酵过程中表面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可为人工接种生产火腿提供参考,以便进一步改善火腿品质、缩短加工周期和提升安全性.
    • 韩学东; 董锡文
    • 摘要: 青贮属于保留青绿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有效方法,以青贮为主的饲料产品具有适口性良好的特点,还可以有效提升家畜的消化率,为养殖企业的经济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大青贮饲料的来源途径,打破季节的限制,保障饲料产品的优质性,推动草地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应针对青贮饲料的发酵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实现对发酵过程的有效控制,保障青贮饲料的优良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