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体发酵

液体发酵

液体发酵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62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0篇、会议论文76篇、专利文献190954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菌物学报、北方园艺、食用菌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2015年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术年会、“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等;液体发酵的相关文献由4372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栋升、丁重阳、王兴吉等。

液体发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0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7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90954 占比:99.47%

总计:191980篇

液体发酵—发文趋势图

液体发酵

-研究学者

  • 薛栋升
  • 丁重阳
  • 王兴吉
  • 章克昌
  • 余汉超
  • 张杰
  • 汪江波
  • 程俊文
  • 蔡凤娇
  • 姚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海娟; 刘利娟; 郭纹余; 常晓宁; 郑素月; 郭金英
    • 摘要: 为缩短白灵菇生产周期、提高生物转化率,通过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平板回接、菌液pH变化、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漆酶活力、出菇试验等指标的分析鉴定来考察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的培养终点。结果表明: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菌丝锁状联合数量及平板回接萌发时间均显示发酵培养至第5天时,菌种活力较好;随发酵时间变化菌液pH、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漆酶活性均表明发酵第4天、第5天时菌丝处于对数生长期;采用液体发酵第5天的液体菌种进行栽培试验表明,液体菌种生长周期比固体菌种缩短15 d,平均生物转化率为100%,子实体纵径、横径,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好。结论:经过对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定性、定量及栽培试验,综合判定出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最佳培养时间为发酵第5天,此时期接种可有效缩短栽培周期并提高生物转化率。
    • 徐冲; 冯敏; 柴林山; 李剑梅; 张疏雨; 陈杰; 郭玲玲; 陈丽媛; 王立飞
    • 摘要: 通过评价香菇野生菌株发酵产多糖性能,筛选高产香菇多糖菌株。以采自长白山野生香菇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6株菌株和2株人工栽培菌株为出发菌株,对不同发酵培养时间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多糖含量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8株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丝体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多糖得率变化趋势不同,筛选的菌株CB0903培养至第14天时,菌丝体生物量为13.77 g/L,胞内多糖含量为0.3024 g,胞外多糖得率及其含量分别为3.30 g/L和0.2839 g,总多糖量为0.5863 g,菌株CB0903与其他7株菌株相比具有优势,可作为液体发酵高产多糖菌株。
    • 王志伟; 郭尚; 侯雷平; 李艳婷
    • 摘要: 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 giganteus)生长周期长、人工栽培难度较大。为更好地利用大白桩菇这一珍贵的野生菌资源,获得更高产量的菌丝体及活性物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大白桩菇液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在碳源、氮源、碳氮比、pH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大白桩菇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海藻糖和牛肉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氮比、pH值分别为10∶1和5。葡萄糖、硫酸铵有利于菌丝体多酚物质的积累;蔗糖、蛋白胨有利于菌丝体黄酮、粗多糖的积累;pH值为5时有利于菌丝体多酚物质的积累,pH值为6时有利于菌丝体黄酮、粗多糖的积累;碳氮比为20∶1有利于菌丝体多酚、黄酮、粗多糖3种活性物质的积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海藻糖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以及pH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液体发酵优化方案为海藻糖25.08 g/L、牛肉浸膏6.33 g/L、pH值4.95、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镁0.25 g/L、维生素B110 mg/L,在此优化条件下,菌丝体干质量可达5.26 g/L,与预测值接近。
    • 万宁威; 雷帮星; 何劲; 魏雨萌; 谭川川
    • 摘要: 为优化猴头菌液体发酵产多糖、核苷、总萜的培养工艺,探究其抗氧化活性。以三种活性成分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合适的碳源、氮源、温度、转速、pH、接种量,以采用熵权法赋权计算3种活性成分产量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猴头菌液体发酵最佳条件,对发酵产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玉米粉,氮源为酵母浸粉和山药汁,温度23.5°C,转速128 r/min,pH5.9,接种量8.5%,在该条件下,猴头菌液体发酵条件的综合评分为2.090,与模型预测综合评分2.164基本一致,多糖、核苷、总萜产量分别为5.12、1.17、0.42 mg/mL;发酵全液、发酵液、菌丝体(湿)对DPPH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166、237、53 m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68、55、72,500 mg/mL时总还原能力分别为0.711、0.708、0.841。本研究为猴头菌液体发酵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 王丽芳; 毛炯炳; 彭耀; 董育德; 郝艳佳; 毛伟光; 党向利
    • 摘要: 【目的】炭角菌属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对采自白蚁废弃巢穴上的炭角菌菌株进行鉴定,对其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液体发酵产物抗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痂状炭角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及ITS序列测序对炭角菌进行鉴定;探讨液体发酵中添加不同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痂状炭角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分析固体培养基中添加氨基酸对无性子座生长的影响;利用平板抑菌法和DPPH法对液体发酵产物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菌株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为痂状炭角菌。液体发酵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蚕蛹粉,最佳无机盐为MgSO_(4)。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液体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4%(w)+蚕蛹粉0.6%(w)+MgSO_(4)0.06%(w)。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均能显著促进无性子座的生长。液体发酵产物抗菌效果显著优于山梨酸钾,对DPPH的抗氧化活性为(75.19±2.08)%,显著优于维生素E。【结论】优化的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条件可以显著提高痂状炭角菌菌丝体产量,促进无性子座生长。痂状炭角菌发酵产物具有较好的抗菌和抗氧化作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 孙于寒; 彭浩; 宁静; 刘紫嫣; 兰阿峰
    • 摘要: 为筛选黄酮产量较高的优良羊肚菌菌株,以胞外黄酮含量为筛选考核指标,采用NaNO_(2)-Al(NO_(3))_(3)比色法,对7株羊肚菌菌株的胞外黄酮产量进行初筛,并采用单因素及L_(9)(3)^(4)正交试验对筛选所得菌株进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7株羊肚菌菌株中,黄酮产量最高的是Y-3号,达到37.524mg·L^(-1);其该菌株在葡萄糖20.0g·L^(-1)、尿素6.0g·L^(-1)、KH_(2)PO_(4) 4.0g·L^(-1)、维生素B_(6) 0.01g·L^(-1)、MgSO_(4) 0.5g·L^(-1)的培养基中,在17°C,转速170r·min^(-1),pH=7的条件下培养8d后,其黄酮产量提高至107.105mg·L^(-1),较优化前提高了285.4%。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同类研究相比,Y-3号菌株无论是在优化前后都处于较高水平。此研究结论可为下一步羊肚菌黄酮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抗菌、抗过敏等作用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吕欣彧; 赵文文; 孔祥辉; 陈喜君
    • 摘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食用菌具有多种功效和药用价值,且对硒元素有较强的富集和转化能力,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被研究者广泛关注。笔者从富硒食用菌的培养、活性成分、功效作用方面入手,综述了近几年富硒食用菌的栽培与液体发酵技术、富硒后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并系统总结了其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同时对未来富硒食用菌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富硒食用菌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吴明霞; 赵文净; 郑昇阳; 徐歆怡
    • 摘要: 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紫菜,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温度、发酵转速、发酵时间、氯化钠添加量对纳豆芽孢杆菌液体发酵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C、发酵转速200 r·min^(-1)、发酵时间27 h、氯化钠添加量1.0%,在此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紫菜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1.59 g·L^(-1)),感官评分最高(9.02).经过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的紫菜蛋白质水解程度更高,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可应用于生产发酵紫菜酱.
    • 王维静; 朱红薇; 田建霞; 包缘缘; 朱长俊
    • 摘要: 桦褐孔菌作为药食两用真菌,通过液体发酵技术获得活性产物的研究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主产物多糖在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且在保健品生产方面也是一种良好的原料。文章阐述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方法、发酵产物生物活性,多糖的提取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桦褐孔菌液体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来提高相关科学依据。
    • 黄群; 周应娟; 陈光欣; 李晨; 万德光; 李羿
    • 摘要: 目的:应用液体发酵工程技术开发茯苓资源,为解决茯苓菌木矛盾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从接种量、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三个方面来优化茯苓的液体发酵工艺。总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总三萜含量测定采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法,比较液体发酵茯苓和栽培茯苓间的含量差异。结果:优化的最佳茯苓液体发酵工艺为接种量6.90%、碳源浓度3.10%、氮源浓度1.00%,此工艺下得到的菌丝干质量为(8.26±0.05)g/L。液体发酵茯苓和栽培茯苓的总多糖含量分别为44.80%和76.63%,总三萜含量分别为2.48%和5.74%。结论:本论文建立的液体发酵茯苓培养工艺切实可行,茯苓的液体发酵有望为茯苓资源的开发提供新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