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肽

多肽

多肽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2388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药学、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6篇、会议论文134篇、专利文献21323篇;相关期刊943种,包括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等; 相关会议101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微纳尺度生物医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等;多肽的相关文献由32102位作者贡献,包括毛裕民、谢毅、张少辉等。

多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6 占比:10.16%

会议论文>

论文:134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21323 占比:89.28%

总计:23883篇

多肽—发文趋势图

多肽

-研究学者

  • 毛裕民
  • 谢毅
  • 张少辉
  • 罗瑞雪
  • 马雄明
  • 汪超
  • 张伯宇
  • 范梦珠
  • 李阜烁
  • 不公告发明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石舒婷; 王妍
    • 摘要: 为验证细胞穿透肽能否增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杀菌作用,选用具代表性的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处理平台期大肠杆菌。在特定抗生素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下,进行平台期大肠杆菌杀伤效果组间比较,用ANOVA算法分析试验结果差异性;并使用NPN染色法探究细胞穿透肽增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杀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细胞穿透肽预处理可以极显著增强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杀灭平台期大肠杆菌,且细胞穿透肽对大肠杆菌细胞外膜造成轻微破坏。
    • 田文慧; 孙丽平; 张翠; 胡淑敏; 庄永亮; 尹花
    • 摘要: 以青岛白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快速筛选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IV)抑制活性肽的方法。白啤经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结合De novo软件鉴定出肽段序列,确定了置信度较高的68条肽段。应用Peptide Ranker对68条肽段进行生物活性评分,筛选出评分大于0.5的4条肽段,同时又根据先前文献对抑制DPP-IV活性肽的氨基酸位点研究报道,筛选出13条肽段。对筛选出的17条肽段进行吸收、代谢及毒性预测及分子对接评价,选定了VPFPHTP和LAKLQR两条潜在抑制DPP-IV活性肽段。通过肽段与DPP-IV分子对接构象图表明,选定的2条活性肽均能以氢键及疏水作用紧密结合DPP-IV,从而抑制其活性。利用体外方法验证2条活性肽抑制DPP-IV活性,结果显示2条肽段具有明显的DPP-IV抑制活性。
    • 万婧倞; 吴鹏; 林凌; 刘源森; 唐旭; 徐长安
    • 摘要: 本文研究并优化了以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鱼鳞为原料制备多肽及合成多肽金属螯合物的工艺条件。以美国红鱼鱼鳞为原料制备多肽,采用凝胶色谱分析多肽的分子量;利用水体系法合成多肽金属螯合物并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金属螯合率;设计并利用L_(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多肽金属螯合物工艺条件;利用红外光谱检测多肽多肽金属螯合物,验证多肽与金属的结合。凝胶色谱分析获得多肽分子量在1~6 kDa左右,正交试验获得了多肽金属螯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即多肽锌螯合物的工艺条件为质量比2:1、pH5.5、温度55°C、时间60 min;多肽铜螯合物的工艺条件为质量比2:1、pH6.0、温度35°C、时间55 min,在该最佳螯合条件下制备的多肽锌、铜螯合物的螯合率分别为78.21%、91.24%。红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Zn^(2+)、Cu^(2+)与-NH_(2)结合成功,表明多肽锌、铜螯合物是新的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条件下的螯合率明显提高,且富含金属离子、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可观,有利于海洋水产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应用,促进渔业加工产业的技术升级。
    • 王晗; 侯殿志; 付永霞; 赵卿宇; 沈群
    • 摘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谷物蛋白及其被酶水解后获得的小分子肽(包括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IV)、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肽YY(peptide YY,PYY)和相关酶等)能作用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治疗靶点,进而改善T2DM。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谷物蛋白和多肽对糖尿病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在防治T2DM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李晓; 王颖; 姜晓东; 李红艳; 纪蕾; 刘天红; 孙元芹; 刘洪军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多肽添加水平对刺参生长性能、免疫及肠道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300头刺参[体重(34.40±0.23)g)],根据不同多肽添加水平(0、5%、10%、15%、20%),分为5组(D1、D2、D3、D4、D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刺参,探讨多肽对生长性能及肠道功能基因(腱生蛋白、胶原蛋白α2、整合素αV、整合素βL、p105、p50、rel和lys)表达的影响。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D4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较D1组降低了25%。体腔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多肽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D2、D3、D4组腱生胶原蛋白、胶原蛋白α2、整合素αV、整合素βL基因在刺参肠道内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D1组(P<0.05),在D4组达到表达高峰。p105、p50、lys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多肽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持续升高趋势。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15%多肽能显著提高刺参的SGR,降低饵料FR,同时上调刺参肠道内生长类基因(腱生蛋白、胶原蛋白α2、整合素αV和整合素βL)的表达以及免疫类基因(p105、p50和lys)的表达,从而促进刺参生长,提高刺参自身免疫力。
    • 郝晓华; 郑凯南; 刘可心
    • 摘要: 为寻找开发藜麦蛋白,提高藜麦应用价值的最佳条件,本研究以白藜麦芽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藜麦芽制备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以碱性蛋白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底物浓度这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获得制备多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2000 U/g,酶解pH 10.0,酶解温度50°C,酶解时间3 h,底物浓度9%,在此条件下进行的验证试验,多肽含量达(0.4105±0.0021)mg/mL,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夏卿; 吕明明; 龙伟
    • 摘要: 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表现为妊娠20周以后,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并可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伴随多器官及系统的功能障碍,其全球发病率为2%~8%[1-2]。子痫前期可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由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未明,临床上缺乏对子痫前期的特异性诊疗措施。
    • 田恒群; 何康; 郑平安; 王琼芬; 余方苗
    • 摘要: 【目的】研究厚壳贻贝多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ICR小鼠随机分成给药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其中给药组设3组,其厚壳贻贝免疫活性肽(MCP)质量分数分别为400、200、100 mg/kg(即高、中、低剂量MCP组);给药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缺陷,分别监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并测定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脾细胞的转化增殖、迟发型超敏反应、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血清溶血素水平、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喂养高剂量MCP的免疫抑制小鼠体质量恢复,为39.62 g;胸腺和脾脏指数指数提高,分别为134.75%和128.31%;脾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126.84%、224.55%和147.67%。此外,高剂量的MCP还能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其中IgA、IgG、IgM的质量浓度为308.82、1322.5和235.88 pg/mL。,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MCP提高了TNF-α、IL-2和IFN-的水平,分别为140.29%、127.95%和255.11%,降低了IL-4和IL-10的水平,分别为71.40%和72.64%。这表明MCP能增强免疫缺陷小鼠的免疫功能。
    • 王钒; 张黎明; 王蓓蕾; 王倩倩
    • 摘要: 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活性广泛,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药物和海洋药物研发的宝贵资源。研究表明,河鲀毒素、石房蛤毒素以及芋螺毒素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有望开发为新一代的镇痛药物;海葵毒素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靶向药物;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诱发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重要工具药物。本文对几种代表性海洋生物毒素的生源分布、结构特点、毒理作用和应用前景等进行概述,并介绍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海洋生物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覃韦宁; 谷春明; 杨方红; 张河燕; 杨恩泽; 武福云; 柯镜
    • 摘要: 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其中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目前,临床上常规抗癌药物由于存在靶向性较低、毒副作用明显、容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正在失去其一些治疗用途。而抗肿瘤多肽类药物拥有分子量小、靶向性强、特异性高、毒性弱、易于合成等特点,使其成为了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抗肿瘤多肽主要包括天然多肽、人工修饰多肽及人工合成多肽,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肿瘤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该文从多肽通过阻断蛋白质相互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机制进行概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