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
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

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6-06-28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理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食蟹猴多次皮下注射重组EGF疫苗的毒性反应,寻找毒性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停药恢复10周,观察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40只食蟹猴,雌雄备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5雄5雌,设为阴性对照组、佐剂组、低剂量组(0.4mg/只)、高剂量组(0.8mg/只),经皮下注射,每周给药1次,共5次,末次给药后2周每组解剖3雄3雌,各留2雄2雌进行恢复期观察,末次给药后恢复10周.试验期间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重、摄食量、眼科、体温、心电图、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血凝、尿液、骨髓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伴随进行免疫原性、免疫毒性检测.rn 结果:本试验期间,无动物死亡或濒死情况发生;临床观察:除阴性对照组外所有动物均可见注射部位硬结;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部分动物偶可见注射部位皮肤红斑,高剂量组部分动物偶可见注射部位肿胀;除个别动物在恢复期末仍可见注射部位硬结外,其余症状均恢复。rn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食蟹猴皮下注射重组EGF疫苗,安全剂量为0.8mg/只,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注射给药部位(包含给药局部相关淋巴结:肩前淋巴结)的刺激性;多次给药后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可见一过性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以上改变均可恢复;重组EGF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轻微的免疫毒性。
  • 摘要:目的:药物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杂质,包含原材料残留、反应物和试剂、中间产物、配体和催化剂、以及降解产物等.这些杂质不仅影响了药物的纯度,而且通常没有治疗作用,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杂质在药物中的可接受限度应被严格控制,以保证用药安全.尤其是基因毒性杂质因其潜在的致突变性,可能对DNA造成损伤,从而在极低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毒性.因此对超过限度的杂质进行遗传毒性检测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重要部分.根据EMA指南,大多数情况下基因毒性杂质的毒理评价仅限于杂质的体外实验评价,如Ames实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根据ICH Q3A指导原则此类实验可以使用包含杂质的药物,但更推荐使用单独的杂质进行检测.rn 方法:本实验室共进行了六种杂质的Ames实验以检测其遗传毒性。实验采用5种测试菌株TA97a、 TA98、TAlOO、TA102和TA1535。供试品选取5mg/皿或5μL/皿作为最高剂量。另外包括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加样前通过比浊法测定菌液浓度为1.0~2.0×109/mL范围内方可用于Ames实验。rn 结果:物质A临床拟用于治疗银屑病,其杂质a在15—5000μg/皿剂量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致突变性。物质B临床拟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其四个杂质b1、b2、b3和b4在50~5000yLg/皿剂量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致突变性。物质C临床拟用于缓解术后疼痛,其杂质c在原料药中的含量低于7ppm。rn 结论:杂质的研究是药品研究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基因毒性杂质的遗传毒性检测,关系到药品中杂质是否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更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可控性,是药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杂质的遗传毒性检测及分析需要考虑到杂质本身在药物中的含量,进入到体内其暴露量,因此实验设计时不能单纯地套用指导原则的推荐剂量,要合理的设计剂量使实验结果更能如实的揭示临床应用中的遗传毒性的风险。
  • 摘要:目的:传统肝毒性评价方法中体外实验不能准确反应药物在体内微环境的活性,体内动物模型耗时、耗资、耗力.采用斑马鱼进行药物肝毒性评价不仅可减少受试物的用量,克服早期新药研发中候选物样品量不足导致无法采用传统动物实验对药物的潜在毒性进行深入评价的问题,同时可在短期内完成对化合物毒性评价与毒性机制的研究工作,明显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本研究以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为基础,利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将肝脏面积指数作为斑马鱼肝功能评价的检测指标,快速评价化合物是否具有肝脏毒性.rn 方法:以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幼鱼为实验对象,连续分批检测不同发育阶段幼鱼的肝脏面积、体面积,计算幼鱼的肝脏面积指数,确定不同发育龄斑马鱼肝脏面积指数的95%可信区间。将不同浓度的肝毒性药物(异烟肼、雷公藤乙素等)分别处理发育至3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的幼鱼72h,荧光显微镜下拍照计算幼鱼肝脏面积指数。rn 结果:发现不用发育阶段斑马鱼肝脏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肝脏面积的变异系数,说明肝脏面积指数的检测结果比肝脏面积更稳定,离散度更小,精密度更高。rn 结论:异烟肼、雷公藤乙素处理后斑马鱼的肝脏面积指数下降,并超过相应的正常界值范围,结合转氨酶和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异烟肼、雷公藤乙素具有肝脏毒性作用,同时也证明肝脏面积指数的降低可作为快速评价化合物对斑马鱼肝功能损伤作用的评价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SD大鼠连续4周灌胃给予同等剂量A、B两样品的长期毒性,为后续实验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rn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样品低、中、高剂量组(雌鼠0.093、0.232、0.580g/kg.bw,雄鼠0.150、0.350、0.800g/kg.bw),等同其低、高雌雄鼠剂量的B样品低、高两个剂量组和溶媒对照组,连续灌胃给予4周,停药恢复性观察4周.rn 结果:给药期间,A样品能使雌雄鼠摄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体重增长缓慢,有剂量-反应趋势,除体重外各变化以雌鼠较明显,中剂量较明显、高剂量较显著,停药后均有恢复;B样品未致大鼠出现明显异常;给药4周,A样品仅可致雌鼠脾脏、胸腺、子宫和卵巢的重量及系数不同程度减少(高剂量组较明显),停药后恢复;B样品对SD大鼠各主要脏器重量及系数却无明显影响。rn 结论:本实验条件下,A样品雌、雄鼠无毒性反应剂量分别为0.093、0.150g/kg.bw,安全剂量范围分别为临床成人拟用剂量的16.0、25.9倍以下,B样品雌、雄鼠无毒性反应剂量分别为0.580、0.800g/kg.bw,安全剂量范围分别为临床成人拟用剂量的l00.0、137.9倍以下。研究表明,A样品雌鼠毒性大于雄鼠,B样品经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临床应用的安全范围较宽,但临床大剂量长期多次使用仍应关注心脏功能变化。
  • 摘要:本试验目的在于通过连续28天灌胃给予Beagle犬DT011,停药恢复4周,探索不同剂量下Beagle犬毒性反应及可逆性,确定DT011对Beagle犬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NOAEL)、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小致死量(MLD),以及可能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并通过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了解全身暴露情况下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NI221为候选药物,是化学修饰后的产物,本试验的目的在于考察NI221连续3个月皮下注射给药对SD大鼠的毒理作用特点,为后续药物筛选试验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NI221高剂量组(100mg/kg)、低剂量组(50mg/kg)、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雌雄各半).每日皮下注射给药1次,连续给药3个月(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丙三醇),停药恢复1个月.于给药3个月和停药1个月时分别处理12只、8只大鼠(雌雄各半),实验期间分别观重、摄食量、一般状况和排泄物等一般生理指标,检测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组织病理等指标.rn 结果:给药期间,NI221各剂量组均有部分大鼠出现注射部位红肿、溃烂等情况,出现时间及程度呈剂量相关性,停药后能恢复,分析是NI221皮下注射对大鼠皮肤有刺激性,停药后有一定的恢复。rn 结论:NI221在1OOmg/kg、50mg/kg剂量下,连续皮下注射给药3个月,对SD大鼠有明显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各剂量组SD大鼠皮下注射部位皮肤红肿、溃烂,停药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本试验未能明确NI221的安全剂量。
  • 摘要:目的:通过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YG膏与家兔皮肤接触不同时间对皮肤刺激性及刺激强度的影响.rn 方法:将8只皮肤完好、体重均一的日本大耳白兔分为2组,即:YG膏完整皮肤自身对照组、破损皮肤自身对照组,每只动物背部被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共四个给药区域,每个区域去毛面积约4×4cm2,其中左上、左下每次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0.5ml,右上、右下每次给予YG膏0.5g,每天给予1次,连续7天,停药恢复3天,每天给药后左上、右上部药物与家兔皮肤接触4小时,左下、右下部药物与家兔皮肤接触6小时,之后去除药物.给药期间,于每天给药前和去除药物后1小时观察刺激反应并评分.恢复期每天观察1次,观察结束后麻醉牺牲动物,取给药部位皮肤及其下层肌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rn 结果: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的动物皮肤未见任何刺激性反应症状,刺激强度评分为0,也未见任何组织病理学改变。给予YG膏、与家兔皮肤分别接触4小时和6小时的动物完整、破损皮肤分别可见不同程度的红斑和水肿症状,刺激强度评分均为轻度刺激性,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可见真皮浅层炎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棘细胞层细胞增生、角化过度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以上改变在破损皮肤上表现更明显,在相同处理方式的动物皮肤上,药物与动物皮肤接触6小时的刺激性评分更高,组织病理学改变更明显。rn 结论:YG膏对家兔完整和破损皮肤均可产生轻度刺激性,对破损皮肤、与家兔皮肤接触6小时的动物皮肤表现较明显。
  • 摘要:目的:YXB是消旋XB通过手性拆分技术获得的对映异构体.本试验采用自主活动试验、爬杆试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协同催眠试验和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协同睡眠试验评价单次静脉推注给予YXB注射液对ICR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并与消旋XB注射液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试验提供安全药理方面的参考.rn 方法:试验分为溶媒对照组、YXB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以及消旋XB注射液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30、60、100、lOOmg/kg,给药体积分别为2.5、7.5、15、25、25mL/kg。小鼠自主活动试验:经筛选合格的小鼠分别于给药后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测定小鼠5分钟活动次数,计算第2至5分钟自主活动次数的均值(次/分钟)。rn 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100mg/kg YXB注射液组和消旋XB注射液组(100mg/kg)在给药后5min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对阂下/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催眠/睡眠作用有协同作用。rn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ICR小鼠单次静脉注射30、60、100mg/kg的YXB注射液进行小鼠安全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并与100mg/kg剂量的消旋XB注射液进行比较。低剂量(30mg/kg) YXB注射液对小鼠自主活动及运动协调没有影响,与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催眠有协同作用,这与该类药物的药理活性相关;中、高剂量(60、100mg/kg)YXB注射液及消旋XB注射液(100mg/kg)对小鼠自主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催眠/睡眠有协同作用,均不影响运动协调功能;与消旋XB注射液比较未见不良反应增加。
  • 摘要:致癌性试验是创新药物安全性评价和上市风险控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仅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中,对药物致癌性试验开展的必要性提出了要求,但仍缺乏试验如何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对2014年和201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86项新药(新实体分子和新生物制品)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梳理;从致癌试验的必要性、两年大鼠致癌试验和26周Tg.rasH2小鼠致癌试验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对致癌试验设计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致癌试验的必要性,最基本的考虑是临床最长用药时间和来源于其他试验研究的任何风险担生物制品药物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不需开展致癌试验,要结合其作用机理、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发现进行综合评估。
  • 摘要:毒代动力学研究能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有助于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毒代动力学研究质量保证是GLP实验室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本文结合本单位实际,对毒代动力学研究的质量保证特点进行了探讨.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及生物样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是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几个关键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失误都会对整个结果产生严重影响,在毒代动力学研究中,所有研究结果都依赖于生物样品分析,而方法学是生物样品分析的基础,所以要特别关注方法学验证。只有可靠的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检查方法学验证中特异性、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精确度与准确度、定量下限、样品稳定性、提取回收率、稀释可靠性等指标,以及是否进行随行标准曲线并对质控样品进行测定,以确保生物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毒代参数分析统计及个体数据分析;总结报告与原始数据的一致性等各环节也都是质量保证工作的关注点。QA只是确保研究质量的一环,专题负责人和实验人员才是确保研究质量的主体,只有几方共同的努力才能确保毒代动力学研究质量。
  • 摘要: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毒理研究中,实验动物经常会发生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可能是由供试品的毒性间接引起的,也可能与实验操作相关.本文从动物存活期(in-life)、临床病理和解剖病理等方面对毒理实验中常见的应激相关的变化进行简要综述.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应激的基本反应为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改变。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改变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强烈兴奋。多数应激反应的生理生化变化与外部表现皆与这两个系统的强烈兴奋有关。实验动物的应激反应与动物种属、性别、健康状况和应激原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相关,当发生应激反应时上述变化可能不会同时出现,但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计数、肾上腺重量、以及胸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是对应激相对比较敏感的参数,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区分某个变化是供试品的直接毒性作用还是供试品毒性间接的应激反应不仅要考虑动物存活期、临床病理和解剖病理等方面各参数的变化,还要尽可能结合供试品的药理学和毒性特点来考虑。
  • 摘要:复方制剂通常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成分的药物制剂,包含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或中西药复方.复方制剂通常包含三种形似: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共包装的产品和联合治疗产品.国外管理机构针对复方药物的非临床试验评价颁布了相关指导原则和文件.美国FDA于2005年2月发布了供企业参考的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指导原则草案,2008年EMA也发布了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WHO也在2004年发布过相关指导原则,ICH M3(R2)增加了复方药物临床试验/上市许可非临床要求一般原则的内容.复方制剂研发的目的多是希望提高疗效和(或)降低单药的某些不良反应,或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主要用于临床上需经常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疾病,如结核、疟疾、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因此在其非临床研究中应重点比较单药和复方制剂在药效学(PD)、药代动力学(PK)、化学和安全性方面的可能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合理的毒理学、药代动力学、治疗的适应症和用药人群。在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评价中,应重点分析复方制剂中单药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并对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相应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 摘要:目的:SD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化合物X,观察供试品对大鼠呼吸系统的影响,以确定供试品可能关系到人安全性的非期望药理作用.rn 方法:采用40只SD大鼠,检疫后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0mg/kg)、低剂量组(10mg/kg)、中剂量组(50mg/kg)和高剂量组(250mg/kg),每组10只,雌雄各半.动物单次灌胃给予化合物X,采用大鼠呼吸功能测量系统(DSI全身体积描计系统),辅以WIN7操作系统和Ponemah软件平台,连续获取给药前及给药后3小时内呼吸数据.每次给药前将动物放入呼吸腔内至少连续获取1小时数据,将动物拿出进行给药操作后放回呼吸腔内,继续记录给药后3小时内呼吸数据.每组10只动物分5天进行,每天对每组雌雄各1只动物进行测定,按性别分别在上、下午进行.rn 结果:给药后3小时内,溶媒对照组潮气量在给药后30分钟增加约10%,与给药前比较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应属于正常的生理波动范围内变化。低剂量组给药后3小时内,每分钟通气量给药后150分钟略有增加,幅度约8%;中剂量组给药后3小时内,呼吸潮气量在给药后3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和180分钟增加约9~18%,相应的每分钟通气量在给药后3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有所增加;高剂量组给药后3小时内,每分钟通气量在给药后30分钟和150分钟有所增加,幅度约l0%,与给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
  • 摘要: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致癌性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潜在致癌作用,评价和预测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以风险控制计划、说明书、临床监察、上市后监测等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寻找试验替代模型,啮齿类致癌性试验大致分为长期和中短期两类,其中评价环境化学物致癌效应的经典试验为啮齿类长期致癌试验,该试验以大鼠、小鼠为实验模型,在最大耐受剂量下进行为期2年的终生暴露在致癌性试验评价中,致癌性实验肿瘤发生率及死亡率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致癌实验结果解释的关键部分,选择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于评价致癌实验至关重要,根据具体的试验情况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
  • 摘要:免疫组化技术是应用抗体抗原反应的免疫学基本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将组织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原位显色标记,从而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免疫组化的应用更能超越组织形态学的范畴,从更加细微的分子水平的改变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发现药物的潜在威胁,从而更加准确的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免疫组化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等。免疫组化在临床应用上多以定性来判断抗原的有或无,从而对肿瘤、异常组织进行分类、分型,指导临床用药或拟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而在毒性病理研究中,除了对阳性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外,往往更多的是需要对阳性结果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 摘要:目的: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申报相关要求,对TJ-1进行食蟹猴30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以评价全身暴露的结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n 方法:本试验中,共设3个剂量组0.3、1、3mg/kg.分别于首次给药和给药30天按以下时间点(药前、4、8、24、48、72、96、144h)于头静脉采全血后制备血浆样品.采用经验证的LC-MS/MS分析方法测定食蟹猴血浆中TJ-1的浓度.采用DAS2.0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对TJ-1的毒代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rn 结果:雌性食蟹猴体内的暴露:首次给药后,低、中和高剂量组雌性食蟹猴的Cmax、AUCO-t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末次给药后,呈相同的特征,但比值有明显下降趋势。首次给药和重复给药30天后,0.3-3mg/kg剂量范围的TJ-1在雌性食蟹猴体内暴露与剂量呈线性增加。rn 结论:本次试验条件下,在0.3~3mg/kg剂量范围内,皮下注射首次给药和重复给药30天后,TJ-1在食蟹猴体内的暴露呈剂量依赖性,其暴露与剂量呈正比;首次给药和重复给药30天后,TJ-1在食蟹猴体内的暴露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 摘要:目的:采用2,4-二硝基氯苯对豚鼠进行单次皮肤贴敷给药,探索其在Buehler试验中的最佳致敏剂量及激发剂量,为正式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rn 方法:给药前24h对豚鼠背部进行剃毛备皮,打耳号进行识别,其中1~5号动物致敏浓度为10mg/mL,致敏体积依次为0.5mL、0.4mL、0.3mL、0.2mL、0.1mL;6-10号动物致敏浓度为1mg/mL,致敏体积依次为0.5mL、0.4mL、0.3mL、0.2mL、0.1mL; 49、50号动物左右侧均进行给药,致敏浓度为5mg/mL,致敏体积分别为0.5mL、0.3mL、0.2mL、0.1mL。rn 结果:当给药浓度为10mg/mL,致敏体积为0.1mL时,清除药物后1h及24h仅见轻微红斑;其余给药体积清除药物后lh及24h可见中度至重度的红斑及水肿,部分动物给药部位于清除药物后24h可见皮肤破损症状,清除药物后48h可见明显恢复。当给药浓度为5mg/mL,致敏体积为0.1mL时,清除药物后1h及24h仅见轻微红斑;其余给药体积清除药物后1h及24h可见中度至重度的红斑及水肿,清除药物后48h可见明显恢复。rn 结论:结合上述试验结果及指导原则要求,可见最佳致敏剂量为5mg/mL浓度,O.1mL/只;最佳激发剂量为2.5mg/mL浓度,O.1mL/只。
  • 摘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可由多种药物所引起.这种副作用虽然少见,但却非常严重,往往可导致患者心室纤颤及心源性猝死.TdP的发生与QT间期的延长密不可分.为提高新药临床前研究中药物心脏毒性评价的准确性,比较了不同校正公式对QT间期的校正效果,以期筛选出最适合本中心的校正公式.通过分析比较他人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中心的实验数据,推荐采用公式组合(最好是指数回归方程与线性回归方程的组合)分别对QT间期进行校正,对不同公式求得的QTc间期及白心电图波形测得的QT间期进行比较,进而充分可靠地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
  • 摘要:目的:细菌回复突变实验是最常用突变检测方法.由于细菌回复突变实验的实验系统主要为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所以如果检测的供试品中含有组氨酸,会导致细菌依靠外源组氨酸增殖出现菌落,使用这个实验进行突变检测是不合适的.由于食品,中药等检测样品中会含有少量的组氨酸,在用细菌回复突变实验评价突变时,需要特别注意.本文通过评估不同浓度的组氨酸处理下,细菌回复突变数的变化,并与本设施的阴性历史数据范围比较,给出一个限值供大家参考.rn 方法:选用TA98、TAIOO、TA1535和TA1537四个菌株分别在有和没有S9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进行测试。通过平板掺入法将测试菌株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组氨酸中。在进行正式实验前,进行了剂量探索实验,根据剂量探索实验结果,用于正式实验的组氨酸浓度分别为0.05,0.1,0.25,0.5,0.75和1mM,每个剂量设三个平皿。同时,实验当天检测了各菌株的基因型,包括组氨酸依赖需求,rfa膜突变,uvrB突变,pKM101质粒及自发回复突变率,均符合要求。rn 结果:在TA98加S9系列,0.5mM剂量组回复突变数为41.67,超出阴性历史数据范围(14.33-36.67);在TA98不加S9系列,0.25,0.75及l mM剂量组回复突变数分别为31.67,34.33和36.00,超出阴性历史数据范围(13.00-30.00)。在TAIOO加S9系列,0.5,0.75和1mM剂量组回复突变数分别为220.33,237.67和234.33,超出阴性历史数据范围(95.00-208.67).rn 结论:在进行细菌回复突变检测时,供试品制剂中的组氨酸含量应控制在0.25mM内,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摘要:心功能损伤是各种心脏腔室结构改变或心肌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心功能损伤是心脏整体机能异常的综合反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都可以引起心功能损伤.利用斑马鱼模型进行化合物心功能损伤评价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斑马鱼与哺乳动物的心脏对药物的反应非常相似。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达到85%左右;易于养殖,养殖成本低;体外发育,胚胎透明,胚胎发育快,受精后48小时,心脏就已经发育成熟;利用特非那定建立斑马鱼心功能损伤模型,以心率,SV-BA距离,血流速率和心电图等参数为评价指标,检测了丹参注射液对斑马鱼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在1-20μl/ml范围内对特非那定引起的心律异常、心包水肿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Figure 1)。差异表达谱结果显示一些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参与了该过程。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丹参注射液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建立的斑马鱼心脏损伤模型和心脏保护药物筛选体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传统平面培养的HepG2细胞缺乏极化形态,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低表达,缺乏肝脏组织的主要功能,这是限制其毒性预测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由美国Nano3D Biosciences公司研发的磁悬浮三维(3D)培养技术建立的3D HepG2细胞模型,考察该3D模型能否保持肝细胞组织形态和肝组织功能.rn 方法:人肝癌HepG2细胞多次传代稳定后,培养于含l0%胎牛血清的DMEM中,放置于37℃恒温、5%C0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待细胞生长覆盖培养瓶80%时加入含有粘附蛋白和磁性粒子的NanoShuttleTM-PL磁纳米粒,37℃孵育过夜。rn 结果:HepG2细胞接种于超低粘附96孔板中,置于强磁场作用15min后即可形成紧密连接的3D球体结构,球体直径为l-2mm,可持续培养l周以上维持3D结构。免疫组化PAS染色结果显示HepG2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储存有丰富的糖原,此特性与人肝组织相类似。rn 结论:目前大部分3D细胞培养方法都是使用基质胶、聚合物支架等生物材料,这些方法所需材料费用昂贵,且3D细胞从培养到成型耗时近一个月,不利于大规模药物的快速筛选与毒性评价。磁悬浮3D培养技术与常规3D培养技术相比,3D细胞仅需1天即可成型,费用低廉,操作简便,且细胞几小时之内就能形成紧密连接并自行分泌细胞外基质,是理想的药物毒性评价及高通量筛选模型。
  •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大鼠的连续给药系统模型,为需要进行连续性静脉输注给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提供技术参考和背景数据.rn 方法:本试验大鼠静脉持续输注系统由注射泵和清醒动物活动装置组成,给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导管通过颈背部引出,由硅胶材质马甲保护和固定,之后导管通过保护弹簧、平衡臂连接至注射泵.该装置优点是能够保持导管连接的情况下而动物活动不受限.试验共使用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假手术组,即将动物麻醉后分离颈静脉并缝合皮肤,该组动物不进行任何给药操作.第2组为尾静脉注射组,动物麻醉并分离颈静脉、插管、导管固定后皮肤缝合,每天一次尾静脉推注氯化钠注射液5mL/kg,并每天通过颈静脉植入导管注入肝素钠(300U)进行抗凝.第3组为颈静脉输注组,动物麻醉、分离颈静脉、插管、导管固定、皮肤缝合后连接给药装置,该组动物每天24小时连续给予氯化钠注射液,给药速度为3.5μL/kg/min,连续给药2周.试验期间,每天进行临床观察,每周进行一次体重、食量测定,观察期结束对动物进行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液生化的测定.rn 结果:假手术组:该组动物临床观察未见异常反应。尾静脉注射组:有1/10只动物于D3可见导管断裂,无法继续进行后续操作。颈静脉输注组:除1/10只动物于D6发现死亡外,其余动物均未见死亡或濒死。上述各组动物手术局部观察均未见异常。各组动物体重、食量未见因马甲束缚或给药操作而引起的异常改变,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血生化检查也未见明确因给予抗凝剂或给药操作对动物的影响。rn 结论:连续给药系统的关键环节是:颈静脉插管手术以及动物约束装置的配备,二者共同影响着连续给药的顺利进行。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连续给药系统,所有动物手术后5天进行给药操作,试验过程中动物死亡率较低,手术局部恢复良好,并且通过各检测时间点对多项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手术、抗凝及给药操作对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但是,仍有1只动物出现导管断裂现象,要求在以后的试验中针对动物个体的适应性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反复并合理调整马甲松紧度,以此减少马甲过松或过紧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
  • 摘要:目的:对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大鼠外周血微核(micronucleus,MN)的方法进行验证,在本测试机构内建立自动化微核检测方法.rn 方法:选用6~7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或环磷酰胺(2.5,5.0和10mg/k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三天,给药体积为10mL/kg.首次给药前当天(Day1)进行称重以计算动物给药量,处死前(Day4)称重一次以计算动物体重变化.每次给药前和给药后约1~2小时,以及动物处死当天各进行一次详细临床观察.末次给药后22~24小时,经颈静脉收集血液后将动物安乐死并收集一侧股骨骨髓细胞.rn 结果:本实验中对照组的微核率均在本实验室历史对照数据范围内或文献报道数据范围内,中、高剂量水平环磷酰胺给药后也诱导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微核率且各给药处理组骨髓或外周血中PCE/RET占总红细胞的比例均不低于对照组的20%或5%,符合试验有效性的标准;所有动物均未出现异常临床症状或体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给药组外周血中%RET下降了63.2%,随机选取10mg/kg给药组两只大鼠血样,连续三天分别进行标记和检测以计算日间精密度,并在其中一天对两份血样分别标记和检测十次以计算日内精密度。rn 结论:本测试机构的FCM检测外周血微核的方法可用于检测大鼠体内微核实验。
  • 摘要:Provantis系统是由药物早期开发软件解决方案领先提供商Instem公司开发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数据管理软件,其基于FDA和OECD GLP标准,具有全模块、界面友好、安全稳定的特点,可有效保证安全性评价研究数据的安全、准确和溯源,提高GLP研究的工作效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Provantis系统进行性能验证,以保证该软件可以满足本中心的需求.Provantis系统在性能验证开始前需确保验证人员已经完成相应模块的培训。性能验证方案通常由用户需求说明文档、验证策略文档和性能验证测试计划文档等组成。性能验证测试脚本是各个模块执行验证的基础文档,其主要内容包括目的、适用范围、特殊需求/假设、测试实施、测试执行、总体预期结果及附录等。性能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验证方案和测试脚本的内容实施。性能验证完成后需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作出验证是否合格及软件是否可以正式使用等明确结论。性能验证实施过程如能完全按照测试脚本的过程执行完毕并达到预期结果可认为合格。
  • 摘要:传统2年致癌试验需在两种啮齿类动物中进行.国际药品注册三方协调指南(ICH)1997年开始允许使用短期6个月转基因小鼠实验来代替一个长期致癌实验(S1B),并且推荐使用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rasH2,p53+/-,及Tg.AC三种.rasH2鼠可用于检测遗传性致癌物质和非遗传性致癌物质.统计数据显示用rasH2小鼠模型完成的试验其结果比另两种有更好的预测性,故现为首选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0年颁布了《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要求预期临床用药期至少连续6个月的药物一般应进行致癌试验.因传统的两年致癌试验和六个月短期转基因致癌试验费用均很高,技术操作难度大,且数据分析方法独特,科文斯美国从1998年以来完成了30余个六个月短期转基因致癌试验,科文斯上海也在过去两年内完成了4个剂量摸索试验,在试验结果上报美国CAC并得到允许后,顺利实施并完成了2个26周致癌试验。试验采用美国或日本进口rasH2小鼠;随机将动物分为五组,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中、及高剂量给药组。阳性对照组动物在第一天经腹腔注射给予甲基亚硝基脲,其他动物按试验设计每天经口灌胃给予溶剂或供试品。在设计和实施这些试验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的要点和难点包括:熟练地小鼠灌胃技术,良好的动物饲养条件,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置濒死动物,致癌试验独特的数据分析(肿瘤出现时间及生长状况,动物的存活率和癌症发生率的统计分析);以及如何根据阳性对照动物出瘤情况和死亡率对整体试验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 摘要:急性毒性试验处于毒理研究的早期阶段,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急性毒性试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死亡为终点,以检测受试物急性毒性上限指标为目的的试验,这类试验主要求得或近似LD50.另一类急性毒性试验检测非致死性指标.上下法(up-and-down procedure,UDP)是传统急性毒性试验的一个替代方法,UPD由限度试验和主试验组成.限度试验分为2000mg/kg剂量水平和5000mg/kg剂量水平,用于受试物毒性可能较小的情况.主试验通过在软件中设置组距和起始剂量,可以计算得到预计给药的剂量组.UPD是传统急性毒性试验的一种优良的替代方法,使用动物少,需要受试药物少,适用于染毒后48h内出现死亡的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评价,也能求算14d内出现死亡的细胞毒类药物的LD50,能监测不同剂量下药物的毒性反应,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受试药物的急性毒性信息。
  • 摘要:目的:商业途径获得的包埋好的冰冻组织块,因其价格昂贵,还会遇到因包埋方向不合适造成组织结构缺失的假象,如何实现其最大利用价值是实验室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冰冻组织相对脆弱,若处理不当,整个冰冻组织块将会受到不可逆的质量损伤.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一种冰冻组织块的稳定的分割和重新包埋的方法.rn 方法:根据包埋好的冰冻组织块大小,先置于室温放置1至3分钟以软化;去除组织块底部包埋盒;将组织块放置于经干冰预冷的粗糙的工作板上,此时冰冻组织块底部会凝结在板上;待组织块的质地接近硬黄油块时,参考该冰冻组织块的切片的镜下结构,对其进行切分将其分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块需包含该组织的代表性结构);调整合适的包埋方向,将每个小块分别置入包埋模具中,加入适量包埋剂,盖上包埋盒,置于干冰上;完全冷冻凝固后,分离包埋模具,获得新制备的冰冻组织块。rn 结果:经评估,切分分割并重新包埋后的冰冻组织块质量完好,组织切片中人工现象较少,未出现冰晶,且包含了代表性结构,证明冰冻组织块的分割和重新包埋方法的可行性。rn 结论:对商业化的冰冻组织块进行分割和重新包埋,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块的利用率,节约成本,而且通过分割和重新包埋,能够调整冰冻组织块的包埋方向以获得合适的切面。冰冻组织块的处理要求较高,稍有不慎,便会对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影响整个染色结果的评价及解释。本文中使用的方法,能够将其分割成多个小块,并按照合适的方向重新包埋,通过该方法能够获得质量完好且包含代表性结构的小冰冻组织块。
  • 摘要:在药物开发中免疫毒理学用于检测受试品对动物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有害损伤.免疫毒理学的检测一般都整合在普通毒理学的动物实验中,在下列情况下需要检测:前期实验中临床与组织病理学发现受试品对免疫细胞和器官有损害;受试品的靶细胞是免疫细胞、或者调节细胞因子与化学趋化因子;受试品是免疫调节剂;受试品将用于治疗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受试品将用于治疗免疫亏损疾病,包括艾滋病;需要用免疫学的方法检测生物标志物,包括受体占位实验.在报告免疫毒理学检测的结果时,一定要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有与受试品相关的免疫系统的损害,与对照动物或者基线结果相比增高或者降低的百分比,都需要清楚的予以报告。免疫毒理学报告不会给予受试品是否对免疫系统存在有害作用的结论。受试品是否对免疫系统有害,需要毒理学专题负责人结合其它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得出一个宏观的可靠的科学的结论。
  • 摘要:伴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的摄入,基于药物免疫原性的强弱,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的产生.已经有研究表明,抗药抗体会影响生物药物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生物利用度,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抗药抗体中有一类抗体能够通过直接与药物作用结合位点结合,或者通过空间位阻的作用,使药物失去与其靶点结合的能力,从而封闭、中和药物的治疗活性,这类抗体被称为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 免疫原性评价及中和抗体的评价结果对于辅助同期进行的药效,药代(毒代)的数据分析,一些临床反应的解释以及药物的免疫原性特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药物免疫原性评价中,筛选性实验显示为阳性,经过确证性试验依然为阳性的样品,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中和活性的评价。目前关于免疫原性分析的相关法规中推荐使用基于细胞的体外功能性试验来进行中和抗体的评价,但是对于某些类型的生物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可以选择竞争性配体结合试验用来进行中和抗体的评价。
  • 摘要:供试品系指供非临床研究的药物或拟开发为药品的物质.供试品检测是保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步骤.只有确保委托方提供的供试品质量合格,配制后的供试品稳定、均一和剂量准确,才能确保后续开展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结果真实、可靠.笔者通过参考相关指导原则、文献、自身实践及同行交流,提出了供试品检测时各项检测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供试品接收之后必须对供试品进行取样分析,以确定委托方提供的供试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确定供试品配制后在多长时间内稳定,根据供试品配制后稳定性试验结果确定供试品配药的频率。按照委托方提供的含量检测方法进行配制后供试品的含量准确性分析,确认实验人员供试品配制的准确性。供试品配制后为混悬液或者为固体分散状态,则需要对配制后的供试品进行均一性分析。
  • 摘要:目的:肌松药物开展动物试验时,常由于呼吸肌麻痹而导致动物死亡或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而导致无法观察动物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本试验以目前临床中广泛使用的甾体类中时效肌松药罗库溴铵注射液为例,探讨如何开展肌松药物新西兰兔血管刺激性试验和豚鼠主动全身过敏性试验.rn 方法:配制保护剂(以配制10mL为例):取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1mL、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25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混匀至10mL,其中甲硫酸新斯的明含量为0.05mg·mL-1,硫酸阿托品含量为0.025mg·mL-1.血管刺激性试验,选检疫合格体重为2.5kg左右的新西兰兔5只,取兔以固定器固定,全部动物给药前分别于股四头肌注射保护剂0.5mL·kg-1,约15min后,使用微量注射泵给药,于兔左耳静脉注射给予罗库溴铵注射液0.15mg·kg-1,给药浓度为0.5mg·mL-1,给药容积为0.3mL·kg-l,给药速度每分钟为10μg·kg-1。rn 结果:在甲硫酸新斯的明和硫酸阿托品的保护下,未见实验动物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罗库溴铵注射液对新西兰兔无血管刺激性作用;豚鼠激发后观察结果显示罗库溴铵注射液对豚鼠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rn 结论:实验证明,动物试验前给予甲硫酸新斯的明和硫酸阿托品的混合溶液可有效防止动物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的死亡,避免由于供试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而导致无法观察动物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确保甾体类肌松药物刺激性试验和过敏性试验的正常开展。
  • 摘要:目的:开展抗抑郁化合物APD大鼠多次灌胃给药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考察供试品溶液单次和多次灌胃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及其变化情况,阐述毒性剂量-暴露量-时间的关系,为供试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rn 方法:设APD溶液低、中、高剂量组卫星组和溶媒对照组卫星组灌胃给药.低、中、高剂量组卫星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0mg/kg.bw、100mg/kg.bw、200mg/kg.bw,分别于首次及末次(28d)给药前(0h)和给药后0.5、2.5、4、10、18、32和48h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溶媒对照组卫星组灌胃给予等容溶媒,于首次及末次给药药前(0h)和0.5、4h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按样品前处理方法处理,用已通过全面方法学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APD原型化合物浓度,计算主要毒代参数.rn 结果:溶媒对照组卫星组血浆中未检测到APD;低剂量组卫星组大鼠首次及末次给药后血浆中测得的平均Cmax分别为250.1±95.55ng/ml、437.4±110.4ng/ml,平均AUC(0-t)分别为2628.4±799.68ng/ml*h、3666.4±523.74ng/ml*h,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6.8±3.4h、2.5±0h。rn 结论:本实验条件下,APD溶液以50、100、200mg/kg.bw三个剂量连续28d灌胃给予SD大鼠,平均Cmax和AUC(0-t)变化随剂量增加呈正线性相关;首末次给药后,各剂量组平均Cmax明显增加,但Tmax明显提前、消除变快,致使平均AUC(0-t)变化不明显,各组动物的体内暴露量随给药次数增加未出现明显变化,提示APD在大鼠体内多次给药后不会产生蓄积。
  • 摘要:目的:本试验研究旨在发现中药一类新药连翘苷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探索其毒性反应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预测本品的无毒反应剂量和出现严重毒性的剂量,给临床设计人用安全剂量和主要监测指标提供参考.rn 方法:试验选取检疫合格的SD大鼠104只,按体重随机均衡分成4组,即高、中、低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每组26只动物,雌雄各半.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设定为6.48、1.62、0.54g/kg(按公斤体重计为人临床每日拟用量1512、378、126倍,按体表面积等效剂量计为人临床每日拟用量的240、60、20倍).各组以1.5mL/100g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0天.rn 结果:低、中、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给药期间体重增长有所减缓,变化的程度为: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恢复期给药组动物体重增长恢复正常;给药末期,雄性动物低、中、高剂量组及雌性动物高剂量组的血钾水平有所升高,恢复期血钾水平恢复正常;给药末期,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肝脏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恢复期恢复正常;给药末期及恢复期,个别试验动物出现的肺局灶性肺间质增生性变化、轻度前列腺炎、肝脏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等变化,因出现的动物数较少,组间无明显规律可循,亦未见与受试物之间有正相关性,结合本中心实验动物病理背景资料综合判断为动物自发性病变。除上述变化,各剂量组其余观察指标未见与受试物相关的有毒理学意义的变化。rn 结论:连翘苷对SD大鼠的无毒理学意义的剂量为6.48g/kg(按公斤体重计为人临床每日拟用量1512倍,按体表面积等效剂量计为人临床每日拟用量的240倍)。建议临床研究在大剂量给患者用药时注意体重的变化,及监测肝功能、电解质的变化,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 摘要:目的:建立酶解法与LC-MS/MS结合的方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灯盏乙素苷元(由硫酸酯苷和/或葡萄糖醛酸苷酶解转化而成)的浓度,为开展Beagle犬经口给予灯盏花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分析检测方法.rn 方法:采用硫酸酯酶(含Glucuronidase100KU/ml和Sulfatase2000U/ml,批号SLBL1269V,美国sigma公司)酶解Beagle犬含药血浆中的灯盏花乙素,酶解后生成的苷元用乙酸乙酯进行液液萃取并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120SB-C18柱(2.7μm,50mm×4.6mm),流动相为0.1%甲酸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1,柱温30℃,电喷雾离子化(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灯盏乙素苷元[M+H]+:m/z=287.10/123.10,内标槲皮素[M+H]+:m/z=303.00/285.00.rn 结果:灯盏乙素苷元在7.60-488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0.0114C+0.0051(r=0.9982,权重1/C2),最低定量限为7.60μg·L-1,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2.0%,目标物和内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6.62-94.07%、93.94-94.79%(n=6),目标物和内标基质效应分别为101.98-102.65%、91.29-93.57%(n=6),未处理血浆样品于室温、2-8℃放置24h、-200℃放置、30d、-20℃放置后室温冻融3次稳定性良好。rn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测定方法特异性好,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灯盏乙素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硫酸酯酶酶解专属性强,从实验结果可推测Beagle犬口服灯盏花素后,灯盏乙素在肠道菌群作用下水解产生的灯盏乙素苷元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主要是被硫酸酯化或/和葡萄糖醛酸化。
  • 摘要: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基本都是用成年动物进行试验,并不能完全评价药物对儿童发育过程带来的影响.因此,为在儿童等人群中发现药物的毒性以支持临床研究,选择合适的幼龄动物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具有重要意义.Beagle犬具有性情温顺、遗传性状稳定、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作为药物临床前评价的重要试验动物.幼犬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在试验中进行毒代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并比较在不同的药物暴露程度下毒性反应程度的不同;同时,应比较药物在幼犬与人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如果有临床数据)的不同。选择幼犬进行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不仅要了解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等特点,还应重点监测与幼犬生长发育相关的指标,同时,还应为幼犬创造一个合理的饲养环境以排除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这样才能更好的评价药物对儿童的发育过程带来的影响,为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数据支持。
  • 摘要:目的:采用悬滴和凝胶支架技术建立肝脏体外3D模型,评价3D肝脏模型的肝脏功能相关指标与2D肝细胞培养的差异,并利用已建立的体外肝脏3D模型评价肝毒性药物,阐明体外肝脏3D模型在评价长期给药肝脏毒性的优势.rn 方法:首先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2%DMSO诱导HepaRG细胞分化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进行观察评价.利用悬滴技术和凝胶支架技术分别建立体外3D HepaRG肝脏培养体系,评价了白蛋白的表达和肝药酶P450中3A4在3D培养体系内的活性及活性维持时间.最后利用已建立的3D肝脏体系和HepaRG2D培养同时评价异烟肼和盐酸胺碘酮诱导的肝细胞凋亡(CCK-8法和测定ATP法)差异,利用体外3D肝脏评价多次体外给药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rn 结果:HepaRG细胞经过14天2%DMSO诱导后,可明显观察到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混合,HepaRG细胞有较高的白蛋白表达并有胆管形成。悬滴板在接种5X105 HepaRG细胞悬滴4天后,可明显观察到球形肝脏细胞团,继续培养10天,悬滴3D肝脏体系白蛋白表达稳定,3A4的活性依然较高且明显高于2D培养的活性。利用凝胶支架建立的体外3D肝脏培养体系结果显示在接种5X105 HepaRG细胞一星期后就可以在支架内形成明显的细胞团,继续培养10天结果显示白蛋白表达稳定且培养10天后3A4的活性依然较高。最后利用已经建立的悬滴和支架3D肝脏评价异烟肼和盐酸胺碘酮的肝脏毒性。rn 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基于HepaRG肝细胞的悬滴和支架3D肝脏模型,3D模型可以长期培养并且有较高的白蛋白分泌水平和肝药酶活性。通过评价肝脏毒性阳性药发现,3D肝脏培训体系由于可以长期培养多次给药的特点,能更加准确的评价在2D培养体系下短时间给药无法表现出肝脏毒性。3D培养体系的细胞团模拟体内药物渗透过程,因此在3D体系下药物毒性评价与体内更为接近。综上所述,肝脏3D体外培养体系为合理评价药物肝脏毒性,特别是长期给药肝脏毒性提供了可能。
  • 摘要:目的:遗传毒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即AMES试验)是遗传毒理标准试验组合的一部分,其试验结果是药物的遗传毒性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Mini-Ames试验是微型的Ames试验,试验方法与标准Ames试验相同,应用于药物的早期开发筛选.rn 方法:本设施的Mini-Ames试验根据供试品的用量主要有两种测试方案:(1)供试品40mg,选用两种菌株(TA98和TAIOO)(2)供试品100mg,选用五种菌株(TA98、TAlOO、TA1535、TA1537和WP2uvrA(pKMI01))。Ames试验选用五种菌株(TA98、TAIOO、TA1535、TA1537、WP2uvrA或WP2uvrA(pKMl01))。两种试验都通过平板掺入法将测试菌株暴露于限量的组氨酸或色氨酸中,别在有和没有加S9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进行测试,同一剂量设置三个平行(Mini-Ames阴性对照设置六个平行),两项测试结果评价标准一致。rn 结果:20个供试品中Mini-Ames试验选用两种菌株与五种菌株的比例为9:11。仅1个供试品Mini-Ames(结果可疑)与Ames(结果阴性)表现不一致,其余19个供试品在两项测试中结果均一致(2个阳性,17个阴性)。Mini-Ames与Ames的一致性为95%。rn 结论:在本设施建立的Mini-Ames与Ames实验具有很好的一致性,Mini-Ames对于药物的遗传毒理的检测是比较可靠的快速的前期筛选方法。
  • 摘要: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颗粒进行高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可自动化地从大样本量中分析含量极低的目的细胞.本文就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FCM可以快速统计大鼠或小鼠外周血的微核细胞含量.FCM检测体外微核,一个样本仅需2-3min,能在极短的时间检测大量样品。使用流式测定表型缺失的细胞频率,可快速评估该致突变物的遗传毒性,γH2AX反映了DNA双链断裂损伤程度,是评估遗传毒性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流式检测γH2AX结果与体外哺乳动物细胞遗传毒性试验相比(敏感性91%;特异性89%;一致性91%)。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方法省时省力,敏感特异,能有效地替代传统方法。
  • 摘要:临床检验主要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血球分析仪、电解质仪等自动化仪器来采集数据,人为操作步骤少,往往在QA检查中容易被忽略.但临床检验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作为结果判断的客观依据,其结果的误差将影响整个实验结果,所以对临检工作环节更要加强质量保证,以确保整个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临检工作开展之前需要毒理试验人员与临检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检测后的主要工作,一是废弃物处理,二是排查异常数据,三是临检报告交接,QA对临检室的日常管理也要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临检仪器是否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是否严格进行3Q认证,试剂、质控品是否过期,监测冰箱、冰柜温度是否正常可控,是否每年一次统计实验室背景数据以作为异常数据的判定标准之一,实验室质控图是否及时更新。此外,本临检室与同行单位的临检室应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实验室比对,临检人员应加强培训考核,多了解新技术新方法。
  • 摘要:目的:清醒犬安全药理试验中经常会对同一指标不同时间重复测量资料进行研究,比较不同的统计方法,以得到更准确可靠地试验结论.rn 方法:试验中使用植入式生物信息遥测模型犬4只,分为供试品高、中、低剂量组及溶媒对照组,采用4×4拉丁方设计.采用供试品高、中、低剂量组检测数据分别与溶媒对照组两两比较的方法评价其对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试验中对犬的心电、血压、呼吸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使用SPSS统计软件19.0版对试验中所测得数据分别进行了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和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rn 结果:首先对所有心电和血压指标进行了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R间期、P波幅度、QRS时程、QT间期、心率、R波幅度、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等指标各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ST段幅度供试品高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25)。对组间有差异的指标再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品高剂量组动物给药开始后5min至给药结束后60min内ST段幅度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5)。呼吸指标数据因动物活动而有不规律的丢失,故采用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根据清醒犬安全药理试验中不同指标数据特点,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可靠地试验结论。
  • 摘要:目的:微核试验是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推荐的遗传毒理试验方法之一,应用微核试验,应考虑给药剂量、给药次数与采样观察时间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试验以环磷酰胺为诱变剂,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不同时间点采样,观察给药剂量、给药次数、采样时间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rn 方法:择体重范围在25-30g的昆明小鼠56只,参考普通拉丁方进行分组,将小鼠分为14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设0.9%氯化钠注射液二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0.9%氯化钠注射液二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40mg/kg环磷酰胺一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40mg/kg环磷酰胺一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40mg/kg环磷酰胺二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40mg/kg环磷酰胺二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50mg/kg环磷酰胺一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50mg/kg环磷酰胺一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50mg/kg环磷酰胺二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50mg/kg环磷酰胺二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80mg/kg环磷酰胺一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80mg/kg环磷酰胺一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80mg/kg环磷酰胺二次腹腔注射24h采样组、80mg/kg环磷酰胺二次腹腔注射48h采样组。rn 结果:小鼠在给予40、50、80mg/kg环磷酰胺后,各给药组未观察到其对骨髓细胞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不同时间点采样,嗜多染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比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骨髓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40、50、80mg/kg环磷酰胺一次和二次腹腔注射,24h、48h采样均可致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显著增加。在两次腹腔注射50mg/kg环磷酰胺后24h采样观察所得微核率最高。
  • 摘要:安全药理学为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药物在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的剂量时,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其中核心组合试验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受试物对机体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通常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新检测技术的发展,清醒遥测动物模型已成为安全药理学评价和研究的主要手段,现有的生理遥测设备主要有植入式和马甲式,植入式需要将信号采集设备植入子通过手术埋植到动物体内进行指标监测,而马甲式则通过对动物穿戴载有监测探头的马甲来实现指标监测。马甲式生理遥测设备由于无需在使用前先对动物进行手术植入设备,无手术创伤,仅需在适应性观察期对动物进行一定的适应性训练即可对动物实施清醒状态下的心血管、呼吸、活动度、体温等生理指标的监测,因此使其具备了结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研究一起进行的现实条件。利用马甲式实验动物生理遥测设备结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进行安全药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节省研究时间与研究成本,同时也更符合现今对动物福利和3R原则的要求。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取舍仍需根据具体药物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 摘要:自Nurr首次将心电图用于犬的临床分析与研究的近80多年的历史中,心电图的检测早已成为毒理学研究中评价药物对心血管影响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就Beagle犬心电图计算机软件分析过程中的特征进行探讨.本中心目前使用美国BIOPAC MP15016导电生理记录仪,使用Acqknowledge3.9.0GLP版本软件.首先是心率,窦性心律不齐是犬不同于人类的特征之一,具有典型的呼吸性心律不齐,这是由于犬的迷走神经的活动发出周期性的心率加快或是减慢的原因;其次,P-R间期的分析是通过软件中的delta T功能实现的。在本中心测试Beagle犬心电图中经常看到双向、单向的T波同时出现在一只犬的测试中,面对这种情况的分析,应该整体分析至少1分钟的测试图谱,分析其整体T波形态趋势,不能只选择单-T波作为这只动物的T波数值进行分析;同时要分析对比前期同只动物的测试图谱,对比整体变化,选择适当波形段;出现与T波形态变化的情况在犬的测试并不是单一现象,其他指标如P波和R波也会出现不一致现象。针对这种犬的特征性表现,建议在毒理学分析这类指标过程中,就一段稳定波形,多个心电周期进行分析,计算其平均数值才能更好的得出客观的变化趋势。总之在测试和分析犬心电图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不同于人类的复杂体型,不同的生理特征,其测试条件和分析方法更需要确证而科学的分析手段,从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和优化改进,才能对药物对心脏毒性评估更加科学有效。
  • 摘要: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规定,经皮给药制剂(包括透皮剂)应进行Ⅳ型过敏反应试验,包括豚鼠最大化试验(Guinea-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或豚鼠封闭斑贴试验(BuehlerTest).由于豚鼠最大化试验对动物损伤较大且假阳性率高,豚鼠封闭斑贴试验成为首要选择试验.豚鼠封闭斑贴试验主要流程包括备毛、给药、固定和观察,其中备毛、给药及固定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在开展豚鼠封闭斑贴试验时,为保证结果的客观真实,选用化学方法进行备毛,建议选用市售人用脱毛膏;保证受试物与给药部位的紧密接触,建议选用含凹槽的空白膏药贴;固定材料要粘度高、透气性好且长时间接触不会产生过敏性,建议选用粘度高、透气性好的医用防过敏胶布.
  • 摘要:治疗性生物技术药可能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其结果可以是出现暂时性抗体,但没有任何临床意义也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的临床后果有严重的过敏反应、降低药物疗效以及诱导自体免疫(包括产生内源性抗体).虽然在动物体内观察到的免疫原性不能直接用于预测人体内的反应,但检测动物抗体反应对证实药物的毒性至关重要,因为药物引起的抗体反应会影响药动学、药效学和生物学活性,从而使毒性实验得到的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受试物的暴露水平和活性.目前的免疫原性评价主要是抗体检测和抗体表征研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并未被重视,但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很重要,需要考虑评价方法。免疫原性分析策略包括免疫原性筛选(主要用于筛选抗体阳性的样本)、抗药抗体的确证(如免疫组化实验用来确证抗体的存在和检测抗体的特异性)以及抗药抗体表征研究实验(如功能性生物测定,用来评价抗体的中和能力)三个部分。
  • 摘要:伴随着生物药品的摄入,基于药品免疫原性的强弱,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的产生.已经有研究表明,抗药抗体会影响生物药品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生物利用度,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抗药抗体中有一类抗体能够通过直接与药品作用结合位点结合,或者通过空间位阻的作用,使药物失去与其靶点结合的能力,从而封闭、中和药品的治疗活性,这类抗体被称为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免疫原性评价及中和抗体的评价结果对于辅助同期进行的药效,药代(毒代)的数据分析,一些临床反应的解释以及药物的免疫原性特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免疫原性评价会伴随着生物药品研发的整个周期。在生物药品免疫原性评价中,筛选性实验显示为阳性,经过确证性试验依然显示为阳性的样品,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中和活性的评价。
  • 摘要:目的:国内外均未见肽类化合物G中D-异构体的检测方法报道,本课题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创建了稳定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rn 方法:流动相:0.1%TFA溶液(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调pH2.5)-乙腈(88∶12)混合溶液作为A相,纯乙腈作为B相;色谱柱:BDS柱C18柱(4.6mm*250mm,5um);柱温:30℃;流速:1.8ml/min;检测波长:340nm;进样体积:20μl;稀释剂:水.梯度洗脱程序:0-35min,A相100%,B相0%;35-40min,A相由100%变为60%,B相由0%变为40%;40-45min,A相60%,B相40%;45-50min,A相由60%变为100%,B相由40%变为0%;50-60min,A相100%,B相0%.rn 结果:进样量在6u1~45u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良好( RSDqo<2%),溶液稳定性良好(RSD%<2%),平均回收率(n=12)为101.1%。rn 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肽类化合物G中的光学异构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曲酮对实验动物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肝脏及肾脏系统的影响,以了解其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对上述系统有无副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试验依据.rn 方法:用IDC-1型多用生理电信号分析仪分别测定了肌肉注射盐酸纳曲酮对兔心电、血压及呼吸参数的影响;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研究了盐酸纳曲酮对兔肝脏和肾脏系统的影响.试验设3个剂量组,分别为10mg/kg、20mg/kg、40mg/kg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测定兔心电、血压、呼吸参数,于给药后3~5天测定动物血清生化指标.rn 结果:lOmg/kg、20mg/kg、40mg/kg各剂量组给药后,兔的心率、各心电参数和心律无明显变化(p>0.05),兔的血压参数,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血压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未观察到兔的呼吸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分钟通气量的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兔肌肉注射盐酸纳曲酮剂量范围内,盐酸纳曲酮对兔的主要生命功能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2007年来鼓励或要求对上市后药品开展再评价工作,本研究以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对感冒灵颗粒进行安全性再评价,从减毒角度思考药物相互配伍的思路和方法及探讨感冒灵颗粒中西药配伍的合理性。rn 方法:将小鼠(雄性20±2g,雌性20±3g)分为全方、化药和中药三大组,全方组或化药组随机分成6个剂量组,中药组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动物禁食14~16小时后,单次灌胃给药20mL·kg-1,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死亡或濒死动物及时解剖,持续观察2周.根据动物死亡数用Bliss法计算全方组或化药组LD50,中药组计算最大耐受量.rn 结果:全方组部分动物在给药后30分钟内开始陆续出现呼吸加快、抽搐、竖毛等症状,部分动物出现抽搐而死亡,6小时后部分动物开始恢复,毒性反应呈现量-效关系,观察期间动物体重、摄食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化药组小鼠给药后的毒性表现与全方组相近。rn 结论:999感冒灵颗粒中的中药组对化药组分的毒性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本研究从毒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感冒灵颗粒中西药配伍的合理性,也为感冒灵颗粒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研究钩吻素子在肝微粒体的体外代谢,探讨和比较钩吻素子在人与猪、大鼠、猴、犬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特征及其酶抑制剂的影响,为开展体内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通过比较理论塔板数、分离情况及峰面积等指标,建立钩吻素子代谢的UPLC测定条件;通过对孵育时间、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和钩吻素子浓度等条件的考察优化钩吻素子与肝微粒体的反应体系;在优化条件下进行钩吻素子在各种属肝微粒体中孵育和测定,比较其在各种属的代谢产物种类和相对生成量、酶动力学特征等差异,以及特异性CYP450酶抑制剂对反应系统中代谢产物相对生成量变化的影响.rn 结果:色谱条件:安捷Poroshell HPH-C18液相色谱柱(2.1mm×100mm,2.7μm),检测波长256nm,测定条件下灵敏度、分离度高,方法学考察显示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良好,RSD分别小于2.42%和3.61%,回收率大于90%,钩吻素子及各代谢物均能有效分离,钩吻素子保留时间为4.01min,主要代谢物保留时间为1.85min.经全波长扫描(190-400nm)显示连续波长下各成分的构成和分布,表明检测波长256nm下可代表所有代谢产物的分布情况.钩吻素子在人、猪、大鼠、猴、犬肝微粒体的代谢产物分别可检测到2、2、6、6、7种,主要代谢产物(代谢物Ⅴ)相同,占各种属所有代谢物的百分比分别为97.73%、58.09%、89.53%、90.40%和79.06%;其他代谢产物中,除了猪的1个(占41.91%)、犬的2个(分别占6.69%和7.35%)以外,均在3%以下.钩吻素子在人肝微粒体代谢较慢,且仅代谢22.28%,而在犬、猴代谢近50%.在人肝微粒体钩吻素子的酶动力学参数Km、Vmax、T1/2分别为0.15mmol·L-1、0.0055μmol·L-1·min-1和12.01h;猪、大鼠、猴和犬肝微粒体中分别为Km0.44、0.094、0.018和0.73mmol·L-1,Vmax0.014、0.037、0.025和0.061μmol·L-1·h-1·g-1,T1/27.09、3.26、1.80和2.49h.酮康唑在人和不同种属均可显著抑制钩吻素子体外代谢,在人、猪、犬中为强抑制(IC50<1μmol·L-1),在大鼠、猴为中等抑制(IC50介于1~10μmol·L-1),酮康唑是CYP3A的特异性抑制剂,表明CYP3A是各种属中钩吻素子的主要代谢亚酶.噻氯匹定、奎尼丁和磺胺苯吡唑对大鼠,以及噻氯匹定对猴和犬的钩吻素子体外代谢IC50均高于10μmol·L-1,表明在体情况下CYP2B、CYP2D和CYP2C与钩吻素子的代谢的可能无关.rn 结论:不同种属肝微粒体对钩吻素子的代谢具有一定的差异,从主要代谢产物分布来看,猪与人的差异显著,大鼠、猴、犬与人相近,但其他代谢产物的构成方面各种属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代谢速率和代谢率高低顺序为:猴、犬、大鼠、猪、人.钩吻素子在人和各动物种属(猪、大鼠、犬、猴)肝微粒体中代谢主要由CYP3A酶催化.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经LPS诱导后连续给予何首乌醇提液(AEP)7天后肝损伤程度与胆汁淤积相关性研究.rn 方法:将雄性SD大鼠按如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trl),LPS组(LPS),LPS+对乙酰氨基酚(LPS+APAP),何首乌组(AEP),LPS+何首乌组(LPS+AEP).并按动物体重,尾静脉注射给予LPS组、LPS+APAP组、LPS+AEP组4mg/kg LPS,2小时后,按组别分别灌胃给予LPS+APAP组625mg/kg对乙酰氨基酚,AEP组以及LPS+AEP组12g/kg(相当于临床给药剂量22倍)何首乌,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天建立特异质肝损伤炎症模型.并分别取第2小时,第14小时,5天,8天四个时间点,观察体重变化,检测血生化肝功能相关指标同时收集胆汁,计算胆汁流速与密度并检测胆汁中主要成分变化.检查肝脏系数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对肝组织进行iTRAQ定量筛选,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rn 结果:LPS+AEP组从第2小时到第8天和Ctrl组,AEP组相比体重明显下降,至第8天肝脏系数显著增加(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示,LPS+AEP组ALT,AST水平无明显变化.第8天TBIL明显降低(P<0.05)而ALP升高(P<0.05),LPS+AEP组第8天可观察到胆汁密度和胆汁流速明显降低.对胆汁成分分析显示第8天TCHO升高,TBIL显著降低(P<0.05).病理结果显示LPS+APAP组肝组织损伤严重,AEP组出现轻微肝细胞变性,而LPS+AEP组可见严重局灶坏死.rn 结论:经LPS诱导的何首乌醇提液可明显损伤大鼠肝细胞并干扰胆汁分泌功能,改变大鼠胆汁成分引起相关指标的改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存在细胞膜与细胞中,参与了细胞组分的形成与代谢免疫等过程,提示其与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
  • 摘要:目的:对妊娠动物从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期给予Y101-Y评价其对妊娠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rn 方法:将交配成功后的SD大鼠于妊娠6-15日连续灌胃给予Y101-Y,剂量为50、175和620mg·kg-1,溶媒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实验期间定期记录孕鼠体重及24小时摄食量.于妊娠21日解剖孕鼠进行大体检查,称量子宫重,计数黄体数,植入数,吸收胎、死胎和活胎数.胎仔经称重、性别鉴定、顶臀长和尾长测定及外观检查后,各留取50%胎仔制作标本进行骨骼和内脏的检查.rn 结果:给药期间175和620mg·kg-l剂量组孕鼠给药期内摄食量减少、体重及体重增长缓慢;三个剂量的受试物对孕鼠的生育能力无影响;620mg·kg-l剂量组胎仔体重偏低,以及波状肋发生率明显增加。rn 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灌胃给予175mg·kg-l和620mg·kg-l剂量的Y101-Y,妊娠大鼠出现一定的系统毒性,50mg·kg-l剂量为妊娠大鼠的无毒性反应剂量;灌胃给予620mg·kg-l剂量的Y101-Y,对大鼠的胚胎发育有毒性,175mg·kg-l剂量为大鼠胚胎发育的无毒性反应剂量。
  • 摘要:目的:评价二价HPV疫苗对妊娠孕鼠、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了解该药物对大鼠的致畸胎以及仔鼠发育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试验选用Wistar雌性大鼠200只,用TOXSTAT2006统计软件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佐剂对照组、HPV疫苗低剂量组和HPV疫苗高剂量组,给药体积分别为0.5、0.5、0.25、0.5ml/只,交配前每组50只动物,交配后每组不少于45只妊娠动物;80只雄鼠只用于交配,不分组.rn 结果:临床症状观察:试验期间,低剂量组有1只(L27)右前肢腋下有肿块,佐剂对照组有1只(AL41)孕鼠于妊娠第20天早产,仔鼠全部存活,佐剂对照组有1只(AL49)母鼠生产后吃掉全窝仔鼠。除此之外,试验中未见死亡、濒死、流产、晚产和不全产的母鼠。各组动物受孕率、妊娠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剂量组动物观察未发现与给药相关的毒性反应。病理学检查结果:低剂量组L27右前肢腋下见肿物诊断为乳腺癌,考虑为动物自发性肿瘤。其它各组动物剖检时未见与供试品相关异常改变,未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rn 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istar大鼠肌肉注射给予二价HPV疫苗3-4次后,供试品对母鼠以及胚胎、胎仔和仔鼠的发育均未见到明显毒性作用。同时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二价HPV疫苗在母鼠、胎仔和仔鼠体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摘要: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已引起全球药物研发单位和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不少医疗机构都成立了相应的肿瘤心脏科来对应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而目前缺乏对抗肿瘤药物的潜在心脏毒性进行早期风险评估的方法.本课题拟采用细胞共培养方法,使用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ESC-CM)及三种癌细胞:肝癌细胞(HepG2)、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来评价抗肿瘤药物的潜在心脏毒性,同时通过与现有评价方法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法是否具有优越性.结合实时心肌细胞功能分析仪、高内涵成像等手段进行该方法的建立和验证,为肿瘤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给予共培养系统抗肿瘤药物并设置给药1h、4h、12h、24h、36h、48h六个作用时间点,记录,分析给药之后hESC-CM的搏动频率(BeatingRate)、振幅(Amplitude)、细胞搏动图谱的变化,同时收集实验时间内肿瘤细胞和hESC-CM的细胞贴壁指数(Cell Index),计算IC50值,测定抗肿瘤药对hESC-CM和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结合荧光探针Mitotracker、Hoechst 33342、Fluo-4对hESC-CM进行染色,利用IN Cell Analyzer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分析给药后1h、4h、24h、48h,hESC-CM荧光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共培养体系,可以初步模拟体内环境,测定抗肿瘤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心肌细胞产生的毒性反应,为早期评价抗肿瘤药物的潜在心脏毒性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目前ADCs药物是抗肿瘤的热点药物之一,它可选择性地转运细胞毒性药物至肿瘤细胞表面,通过内化作用,达到靶向性治疗的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SD大鼠和食蟹猴重复静脉输注ZHM-ADC12周后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和靶器官,以及末次给药后6周毒性反应的恢复情况或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并分别与供试品组成成分中的裸抗体和小分子进行毒性反应比较分析.rn 方法:试验选用SD大鼠和食蟹猴,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分子ZM对照组,裸抗体ZH对照组和供试品ZHM-ADC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注射泵静脉输注给药,每2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共给药7次。试验期间对动物进行了临床观察,体重、食量(大鼠)、体温、心电和血压(猴)、眼科检查、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血液生化、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抗体、骨髓象等指标的检测,并采集静脉血进行毒代动力学分析。末次药后次日和恢复6周分别将安乐死部分动物。死亡动物和计划安乐死的动物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rn 结果:大鼠在6、12和24mg/kg的剂量下,主要毒性反应为免疫抑制、骨髓抑制、胃肠道损伤以及雄性动物睾丸、附睾的萎缩,停药6周后,睾丸、附睾萎缩未见明显恢复,其余毒性异常改变呈明显恢复。rn 结论:治疗性抗体虽然靶向性强,但其分子量大对于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有限,小分子化学药物虽然具备对癌细胞的高度杀伤效力,却也常常误伤正常细胞,引起严重的副作用,而ADCs药物,是将重组抗体、小分子化学药物通过连接物(Linker)连接,利用抗体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输送高细胞毒性化学药物,以此来实现对癌变细胞的有效杀伤。
  • 摘要:目的:采用短期与长期重复给药两种试验方案,验证Pig-a基因突变试验高通量方法对致突变物的检测窗和灵敏性,并探究将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三种遗传学终点整合至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中的可行性.rn 方法:以抗肿瘤药乌拉坦(Ethyl Carbamate,EC)为受试物,采用3天和28天两种给药方案,将120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分别设主实验组和卫星组,主实验组和卫星组各10只.主实验组用于Pig-a基因突变试验,卫星组用于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给药方式为经口灌胃,给药体积10mL/kg,给药频度为每天1次.给药结束后,28天重复给药主实验组设置4周恢复期.rn 结果:28天重复给药:EC对动物体重和摄食量产生一定影响,对血液中白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绝对值以及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和氯离子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此外,给药结束时EC主要对脾脏的绝对重量及其相对系数有显著影响(P<0.05)。遗传毒性研究显示,EC在体内具有明显的致突变、致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作用。rn 结论:Pig-a基因突变试验具有较长的检测窗,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简便和实用性强的体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能有效地结合其他遗传学终点并整合至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中,在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应用前景良好。
  • 摘要:DT131临床拟用于肿瘤的治疗.通过连续28天重复经口灌胃给予SD大鼠DT131,停药恢复28天,了解其毒性反应及其可逆性,确定DT131在本试验条件下对SD大鼠的NOAEL(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HNSTD(最高非严重毒性反应剂量)和MLD(最小致死量),以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并通过伴随毒代动力学,了解全身暴露情况下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特征.评价其临床用药安全性.
  • 摘要:目的:采用多遗传终点的方法,对HDZ-137的遗传毒性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揭示其遗传毒性特征,为HDZ-137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选用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共五个菌株.受试物设每皿在5000、500、50、5、0.5g共5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进行有和无代谢活化系统S9(+/-S9)两部分平行的试验;另设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均设3个平行皿.37C倒置培养48h~72h,先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观察生长背景,确定是否有抑菌或杀菌,再计数菌落.试验重复一次.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根据测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4.96μg/mL确定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23.74、47.48和94.96g/mL,另设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同时设2个平行样品。ICR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选用性成熟的ICR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该受试物急性毒性验预试结果提示:ICR小鼠静脉注射给予HD2-137,MTD>500mg/kg。综合考虑,本试验设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别为100、200、400mg/kg,同时设立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rn 结果:受试物各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平皿均未见污染,并且可见背景菌苔生长,可以计数。溶媒对照组在+S9/4h及-S9/24h处理后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5%和0%,小于5.0%;阳性对照组在+S9/4h及-S9/24h处理后的染色体畸变率均为11%,大于10%,提示本次建立的试验系统符合要求。受试物在各受试剂量下未观察到对小鼠骨髓的抑制作用,溶媒对照组雌性和雄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分别为2.10‰和1.90‰,阳性对照组雌性和雄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分别为21.36‰和20.88‰,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试验系统符合要求。rn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HD2-137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致突变性对哺乳动物培养细胞(CHO)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ICR小鼠经静脉注射给予受试物HD2-137,在100、200、400mg/kg的剂量下未观察到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的效应。
  • 摘要:目的:药物注射用环磷酰胺临床上为广谱抗肿瘤药,用于治疗白血病及其他肿瘤,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常被用做生殖毒性试验阳性对照品.本试验目的是评价SD孕鼠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期间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皮下注射注射用环磷酰胺对妊娠大鼠、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报道,但考虑到本实验环磷酰胺设置6个剂量组,且不同剂量给药时间不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n 方法:本试验设置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2、4、6、8、10和16mg/kg剂量组。每组20只雌性大鼠,其中16mg/kg剂量组为21只;妊娠GD6-GD15给药,每天1次;其中第3组(8mg/kg)仅给药7天(GD6-GD12、GD9-GD15);第4组(16mg/kg)仅给药3天(GD8-GD10、GD10-GD12、GD12-GD14);第6组(6mg/kg)仅给药3天(GD9-GD11、GD11-GD13、GD13-GD15);第7组(10mg/kg)仅给药2天(GD10-GD11、GD11-GD12. GD12-GD13)。rn 结果:详细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动物出现红色眼泪、瘀斑、红斑、早产等症状,初步认为与环磷酰胺毒性有关。胎仔外观畸形观察,环磷酰胺各剂量组发现部分胎仔发现局部血块、腹裂、突眼、突脑、局部水肿、全身水肿等畸形,且发生率与剂量相关。胎仔内脏畸形检查,环磷酰胺各剂量组发现肾盂腔扩大、脑室腔扩大、嗅叶扩大、嗅叶分裂、鼻道扩大、腭裂等畸形,且发生率与剂量相关。胎仔骨骼畸形检查,环磷酰胺各剂量组骨骼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且与环磷酰胺剂量相关,不同给药周期.对不同部位骨骼发育也有影响。大体解剖检查未见异常。rn 结论: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雌、雄大鼠皮下注射给予2、4、6、8、10和16mg/kg剂量的环磷酰胺,对SD大鼠胚胎-胎仔的发育都有明显毒性作用。随环磷酰胺给药剂量的增加,给药时间的增加,毒性作用增强,药物剂量与毒性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且选择不同周期进行给药,会产生与该时间段胎仔发育相关的畸形。
  • 摘要:目的:药物注射用环磷酰胺临床上为广谱抗肿瘤药,用于治疗白血病及其他肿瘤,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常被用做生殖毒性试验阳性对照品.本模拟试验目的是评价SD孕鼠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期间皮下注射注射用环磷酰胺对妊娠大鼠、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rn 方法:本试验设置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2、4、6、8、10和16mg/kg剂量组.每组20只雌性大鼠,其中16mg/kg剂量组为21只;妊娠GD6-GD15给药,每天1次;其中第3组(8mg/kg)仅给药7天(GD6-GD12、GD9-GD15);第4组(16mg/kg)仅给药3天(GD8-GD10、GD10-GD12、GD12-GD14);第6组(6mg/kg)仅给药3天(GD9-GD11、GD11-GD13、GD13-GD15);第7组(10mg/kg)仅给药2天(GD10-GD11、GD11-GD12、GD12-GD13).rn 结果:详细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动物出现红色眼泪、瘀斑、红斑、早产等症状,初步认为与环磷酰胺毒性有关。胎仔外观畸形观察,环磷酰胺各剂量组发现部分胎仔发现局部血块、腹裂、突眼、突脑、局部水肿、全身水肿等畸形,且发生率与剂量相关。胎仔内脏畸形检查,环磷酰胺各剂量组发现肾盂腔扩大、脑室腔扩大、嗅叶扩大、嗅叶分裂、鼻道扩大、腭裂等畸形,且发生率与剂量相关。rn 结论: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雌、雄大鼠皮下注射给予2、4、6、8、10和16mg/kg剂量的环磷酰胺,对SD大鼠胚胎-胎仔的发育都有明显毒性作用。随环磷酰胺给药剂量的增加,给药时间的增加,毒性作用增强,药物剂量与毒性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且选择不同周期进行给药,会产生与该时间段胎仔发育相关的畸形。
  • 摘要:目的:考察转基因小鼠体内DT079不同给药途径下药代动力学行为差异,药物暴露水平与给药剂量的关系,相对生物利用度及与野生型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差异,为药效学、毒理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试验共设9组,组1、组2、组3分别皮下注射3、10、30mg/kg DT079,组4、组5、组6分别腹腔注射3、10、30mg/kg DT079,组7、组8静脉注射1O、30mg/kg DT079,组9皮下注射1Omg/kg DT079。其中,组l-组8均为转基因小鼠,组9为野生型小鼠。采用本机构建立的ELISA方法测定血清样本中DT079的含量并用WinNonlin6.3非房室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rn 结果: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在86.O%-111%之间;批内和批间精密度≤l3.1%;总误差≤11.9%。1O个不同个体血清配制的选择性样本准确度在84.4%—111%之间;稀释10000-400000倍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在100%~106%范围内;系列稀释平行性样本间的精密度≤3.47%; DT079在C57BL/6小鼠全血清中室温和4℃放置24h,冻融四次(-80℃/室温),-80℃放置30天、90天稳定性样本的实测浓度在配制浓度的85.0%—119%之间;DT079在1%小鼠血清中室温和2~8℃放置24h稳定性样本的实测浓度均在配制浓度的101%—114%之间。rn 结论:基因小鼠皮下、腹腔单次注射3.00-30.0mg/kg DT079,均表现为暴露量增加比例大于剂量增加比例的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给予相同剂量10.0、30.0mg/kg的DT079,腹腔给药较皮下给药吸收速度快,表现为达峰时间较短,达峰浓度较高,AUC、末端消除半衰期、表观清除率差异不大;皮下、腹腔注射DT079的生物利用度较高;皮下注射相同剂量(10.0mg/kg)DT079,转基因鼠Cmax和AUC(0-144h)均低于野生型小鼠,且末端消除半衰期明显短于野生型鼠,说明DT079在体内受体存在的情况下,消除速率显著加快,药物暴露量降低。
  • 摘要:目的:阿霉素亦称多柔比星,是从一种真菌菌株中提取的有抗肿瘤作用的蒽环类抗生素,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对各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杀灭作用,其特点是抗肿瘤作用强且抗瘤谱广,因此广泛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阿霉素存在较严重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长期使用导致心肌病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脏中,心肌细胞自噬对维持心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噬的异常可能导致各种心肌疾病。本研究拟从细胞自噬的角度探讨阿霉素心脏毒性机制。rn 方法:将0.5-20μM的阿霉素作用于H9c2细胞24小时,利用CCK-8法检测阿霉素对H9c2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阿霉素对心肌自噬体形成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采用RFP-GFP-LC3B融合蛋白检测阿霉素对心肌自噬活性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阿霉素对自噬相关蛋白LC3B、P62的量效时效关系。rn 结果:阿霉素在1-20μM对H9c2细胞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阿霉素组自噬体结构明显多于对照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采用RFP-GFP-LC3B融合蛋白来观察自噬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组merge后红色荧光明显增强,说明RFP-GFP-LC3B融合蛋白定位于溶酶体或自噬溶酶体内,即自噬流活化。rn 结论: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伴随着自噬活化发生。细胞自噬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水平的自噬能消化受损细胞器,供给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进而保护细胞免于死亡,然而持久的自噬则会过度降解必需蛋白质和正常细胞器,导致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阿霉素导致的细胞死亡与自噬过度活化有关,提示自噬活化也可能是阿霉素造成心脏毒性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关节腔注射药物是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疾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前提是必须掌握正确的关节腔内注射的技术.同样,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动物试验中,掌握和应用关节腔注射的技术至关重要.本实验室已完成3个关节腔注射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以本实验室对关节腔给药的经验为例,浅谈膝关节腔注射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rn 方法:通过使用SD大鼠、新西兰兔、Beagle犬、食蟹猴膝关节腔进行单次给药、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对试验中给药操作、给药体积、药后动物护理、观察指标、病理检查等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浅谈。rn 结果:给药操作方面:SD大鼠、新西兰兔、Beagle犬、食蟹猴膝关节腔给药注射进针位置为髌骨下缘水平髌韧带与外侧或内侧副韧带之间的凹陷处,由于对操作要求较高,在进行正式试验前,需要通过伊文思蓝等染液进行大量的模拟练习确保无问题,否则会引起关节炎症;给药体积方面:本实验室对不同种属动物的给药体积进行了大量摸索,SD大鼠最大给药体积约为0.15-0.2mL/侧膝关节,新西兰兔最大给药体积约为l-1.2mL/侧膝关节,Beagle犬最大给药体积约为1.2-1.5mL/侧膝关节;食蟹猴最大给药体积约为0.8-1mL/侧膝关节;药前准备方面:动物给药前需要禁食过夜,给药前动物需要麻醉,注射局部需要剃毛并消毒处理;药后护理方面:动物苏醒前需要做好保温措施并密切关注动物状态,完全苏醒才可进行喂食,否则会由于食物引起窒息的风险,药后需要根据动物活动及饮食情况,适当添加水果或蔬菜;观察指标方面:重点观察动物的行为活动,可能由于疼痛会引起动物活动减少或摄食量减少,同时测量关节肿胀;病理检查方面:大体解剖建议取整个关节进行固定,此外,除重复给药要求给药局部进行病理检查外,单次给药动物也建议进行给药局部病理检查,主要包括滑膜及关节软骨等。rn 结论:关节腔给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需要考虑和注意问题较多,该给药技术会随着新药研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及重要,也逐渐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被应用,本文通过对关节腔给药需要考虑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得到广泛的认识和应用,使关节腔给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使用价值。
  • 摘要:儿科人群是临床用药风险评估中的敏感人群,属于特殊群体.儿科用药非临床安评归根到底是考察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发育毒性.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发育毒性研究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初始给药时动物的发育年龄需与儿科用药目标人群的年龄匹配;出生后发育毒性研究中所关注的器官系统与目标儿科人群经历同一阶段或相似的发育过程;预期会对靶器官产生潜在影响的化合物,设定特异性的在体或解剖后评价指标.使得所关注的器官系统能进行有效和深入的研究;需区别对待药物的急性毒性影响和发育毒性.幼龄动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敏感动物种属实验系统;动物年龄须匹配临床用药人群;给药频率和持续时间需参考临床;剂量选择与给药方式区别于成年动物;单独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侧重发育毒性的特殊指标选择.
  • 摘要:目的:比较苯扎氯铵不同含量的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对新西兰兔眼睛的刺激作用,为处方改良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新西兰家兔1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普拉洛芬商眼液滴眼(0.027%)供试品组和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0.0074%)供试品组,采用家兔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给药,左眼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右眼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作对照.每日4次滴眼给药,每次2滴,连续给药14天,每天给药前及末次给药后1、2、4、24、48和72h及肉眼观察眼睛有异常时,对眼部进行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检查并拍照.每次裂隙灯检查,都应记录眼部反应的分值.rn 结果: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每次2滴,给药第13天苯扎氯铵含量为0.027%的普拉洛芬滴眼液组2、3号家兔第4次药后出现左眼结膜充血呈鲜红色,轻微水肿;苯扎氯铵含量为0.0074%的普拉洛芬滴眼液组7号家兔出现左眼结膜充血呈鲜红色。rn 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每次2滴,连用14天,苯扎氯铵含量为0.027%的普拉洛芬滴眼液较苯扎氯铵含量为0.0074%的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新西兰兔的眼部刺激概率大,刺激症状程度重。
  • 摘要:随着计算机化系统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数据完整性也越来越被国内外监管机构和GxP公司关注.实现数据完整性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就是从软件编程上实现有关数据完整性功能的设计,另一方面就是从公司的管理制度上实现有关数据完整性功能的规定.本文以GxP公司为立场,着重从对软件编程设计的要求上来实现数据完整性功能,从安全要求、数据/记录储存要求和电子数据/电子签名要求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实现数据完整性.GxP公司就计算机化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建立一系列的要求,并在购买计算机化系统之前,根据这些要求对潜在供应商提供的计算机化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辨识出计划购买的计算机化系统在哪些方面存在可能影响数据完整性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对这些风险因素评估的结果,从管理制度上来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因素。
  • 摘要:目的: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具有高量子效率的化合物,可有效弥补白色物质因蓝光缺损而造成的泛黄,显著提高白色物质的白度与亮度,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剂、造纸等行业.荧光增白剂潜在的人体安全性风险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及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我国洗涤用品中荧光增白剂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为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洗涤用品及向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Springlink、CNKI等国内外全文数据库及各专业数据源,收集在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关于荧光增白剂毒性的动物试验和人群试验的论文、专著、报告等,进行危害性评估,确定NOAEL。洗涤用品有多种类型,消费者可通过经皮、经口、吸入等多种途径暴露于荧光增白剂,可能有不同的暴露场景。因此,以洗涤用品浓度、使用频率、使用量等有效数据为基础,根据所关注目标人群,选择满足评估目的的最佳参数值计算不同暴露场景的暴露量,然后将不同暴露场景的暴露量相加,得出人体总暴露量(EHE)。rn 结果:FWA-1、FWA-5一般毒性极其低,无发育毒性、无生殖毒性、无刺激性和腐蚀性、无致癌和致畸毒性,通过大鼠终生喂养试验确定NOAEL分别为524mg/kg/d、190mg/kg/d,其经皮肤、经口等暴露途径的估计总暴露量为EHE为4.82μg/kg/d。经计算,FWA-1、FWA-5的暴露限值MOE为1.08×105、3.94×104,MOE>1000。大的MOE值足以覆盖所有不确定的毒理学数据以及从动物实验向人类安全性外推的不确定性。因此认为衣物洗涤产品中的FWA-1、FWA-5对于人类是安全的。rn 结论:在目前的使用状况下FWA-1和FWA-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风险很低。
  • 摘要:分析和回顾近十年来马钱子研究的相关文献,对马钱子的药理及毒理作用、临床安全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马钱子为马钱科木质大藤本植物云南马钱或马钱的成熟种子,又名番木鳖,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在中医理论中,马钱子具有味苦、性寒的特性,有大毒,对肝、脾经产生作用,能够起到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药理作用,可用于风湿、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等疾病的治疗。马钱子以其有剧毒而为医家所畏,因此应重视其药理、毒理及安全性的研究,以使之得到安全合理的应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NIH小鼠以最大给药剂量分别进行单次灌胃和单次腹腔注射给予连翘苷,观察小鼠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为其他安全性评价实验和临床用药提供基础数据,为单次给药进行风险评价.rn 方法:试验分别选用检疫合格的NIH小鼠各40只,分别按性别与体重均衡随机分成2组,均为连翘苷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翘苷单次灌胃试验组的给药剂量为18.1g/kg·bw(按体重计为临床拟用量4223倍,按等效体表面积计为人临床拟用量464倍),以40mL/kg一次灌胃给药;连翘苷单次腹腔注射给药组给药剂量为1.64g/kg·bw(按体重计为临床拟用量390倍,按等效体表面积计为人临床拟用量42倍),以20mL/kg一次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后观察4小时,以后每天观察1次,持续观察15天.rn 结果:连翘苷小鼠单次灌胃试验,连翘苷组动物在给药结束后30分钟内,有4/20例试验动物陆续出现少动、竖毛、闭眼等症状,均在给药后30至60分钟内恢复正常,动物未出现死亡。连翘苷组雌雄动物摄食量、体重变化均未见异常。存活动物观察期结束剖检,各只动物各组织器官均未见明显变化。rn 结论:连翘苷以最大给药量18.1g/kg(按体重计为临床拟用量4223倍,按等效体表面积计为人临床拟用量464倍)单次灌胃给药,能引起NIH小鼠活动减少、闭眼、竖毛等症状,且均在l小时内恢复正常。因此可判断连翘苷最大耐受量(MTD)>18.1g/kg。
  • 摘要:目的:临床报道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PD的发病率.本文旨在探讨NLRP3炎症小体在帕金森病(P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阿司匹林治疗PD的可能机制.rn 方法:用爬杆实验和转棒实验挑选出无运动障碍的正常小鼠,36只符合要求的成年野生型小鼠,12只成年NLRP3基因敲除(NLRP3-/-)小鼠,12只成年ASC基因敲除(ASC-/-)小鼠.36只成年野生型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组别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模型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阿司匹林治疗组(Aspirin+MPTP),另设两组基因敲除小鼠组,每组12只,组别分别为NLRP3-/-组(NLRP3-/-+MPTP)和ASC-/-组(ASC-/-+MPTP)。帕金森模型组、NLRP3基因敲除组和ASC基因敲除组小鼠用PD造模剂MPTP腹腔注射造模。rn 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D模型组小鼠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显著减弱。给予阿司匹林能够抑制PD进程,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NLRP3基因敲除或ASC基因敲除也可以抑制PD进程,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rn 结论:(l)MPTP能诱发小鼠PD;(2)NLRP3炎症小体参与PD的发病过程;(3)阿司匹林对PD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而实现的。
  • 摘要:目的:对WOOO1进行临床前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药代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n 方法:有效性研究:采用激光介导的恒河猴CNV模型,围绕猴眼黄斑中心凹进行激光光凝造模,选取24只双眼造模成功的恒河猴分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及WOOO1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后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每只眼激光斑的大小、面积及视网膜厚度进行评价。安全性研究:50只恒河猴随机分为对照组、上市药组及WOOO1低、中、高剂量组。每2周双眼玻璃体注射给药1次,连续给药4次。进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压、FFA、OCT、眼电生理(ERG)等眼科检查,以及Ⅱ导联心电、血压、临床病理(血液学、血生化)、免疫原性免疫毒性及全身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常规毒性评价,同时进行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考察全身暴露情况。rn 结果:WOO01在所设低、中、高剂量组均有明显剂量相关药效作用。给药期间,W0001低剂量组未见眼毒性,中、高剂量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炎症,包括屈光介质混浊,房水闪辉(AR)、渗出,角膜后沉着物(KP),虹膜后粘连,视网膜水肿、出血,视网膜血管白鞘等。各剂量组均未见系统毒性。NOAEL为低剂量。rn 结论:WO01在玻璃体、房水、视网膜、脉络膜中的暴露量很高,利于AMD的治疗。
  • 摘要:目的:骨形成蛋白受体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2,BMPR2)属于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是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受体蛋白.在前期利用全基因组芯片对人肝细胞株进行辐射相关基因的筛选过程中多次发现BMPR2有异常表达,本研究以人肝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期为辐射对肝细胞早期损伤机制研究提供依据.rn 方法:利用医用钴-60辐照装置对人肝细胞株进行不同剂量照射,并于照后不同时间点提取RNA和蛋白质样品,应用SYB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所提取样品的BMPR2进行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分析。rn 结果:照后6h,BMPR2基因经0.1、0.2、1.0、2.OGyγ射线照射后表达下调,经0.5、4.0GY、射线照射后表达上调,在0.2、1.0、2.0Gy照射剂量点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5):BMPR2蛋白表达量经1.0、2.OGyγ射线照射显著增加(p<0.05)。rn 结论:经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BMPR2基因与蛋白发生差异表达。
  • 摘要:在药物生殖毒性研究中,根据生殖毒性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新的动物系统、较长时间未进行过试验、新的试验设施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设设定阳性对照组,其目的为验证试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机构在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机构自身特点,在开展生殖毒性研究时分别选用了环磷酰胺、醋酸棉酚(大鼠Ⅰ段),敌枯双、乙二醇(大鼠Ⅱ段),环磷酰胺(兔Ⅱ段)、丙硫氧嘧啶(大鼠Ⅲ段)为阳性对照药,在GLP条件下进行了系列的生殖毒性研究。由于生殖毒性不同阶段中动物机体的生理状态不一,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如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Ⅰ段)主要考察配子的形成、交配、受精和着床相关内容,从作用机制上分析,能够影响配子形成、交配行为、受精的药物均能有效的干预动物的生育能力;能够干扰着床或对胚胎着床后发育具有影响的药物均能有效的干扰早期胚胎的发育.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Ⅱ段)主要考察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期胎仔的发育相关内容,能够影响胚胎组织分化的药物均能明显干扰胚胎的发育.围产期发育毒性(Ⅲ段)试验主要考察胎仔自硬腭闭合至仔鼠离乳以及离乳后仔鼠的组织器官发育以及组织器官功能的发育相关内容.
  • 摘要:目的:在本试验前期建立的大鼠肝脏、胃和肾脏碱性彗星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剂量的对氯苯胺、氯化钠、对乙酰氨基酚和庆大霉素对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方法进行验证.rn 方法:每个受试物试验均设置了溶媒对照、受试物低、中、高及阳性对照共5个剂量组,每组5只雄性SD大鼠,分别在0h、24h和45h给予溶媒对照和受试物,在24h和45h给予阳性对照EMS,所有动物在末次给药3小时后麻醉放血安乐死,随后进行胃、肝脏和肾脏的组织取样、单细胞悬液制备、制片、裂解、解旋电泳及染色,应用Comet AssayⅣ软件进行彗星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中给予乙酰氨基酚的大鼠肝脏彗星试验取材剩余部分,以及给予庆大霉素的大鼠另一肾脏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进行病理检查.rn 结果:对氯苯胺中剂量组(75mg/kg)和高剂量组(150mg/kg)的大鼠尾DNA%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升高,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rn 结论:应用彗星试验方法对已知的遗传毒性化合物对氯苯胺和非遗传毒性化合物氯化钠进行验证,结果与国际联合验证一致,证明该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及重复性;对于具有靶器官毒性的化合物DNA损伤作用的研究,需进行彗星试验和病理检查的结合,排除细胞毒性对彗星试验结果的影响。
  • 摘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GnRHa)为人工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与天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仅为第6位和第10位氨基酸改变,其生物效应却提高了50-100倍,用药初期可刺激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血中雌孕激素水平暂时升高,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持续应用10-15天则垂体GnRH受体被全部占满或耗尽,垂体对GnRHa脱敏,使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FSH、LH)减少,导致卵巢分泌激素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绝经,从而使内膜异位病灶萎缩退化.体外研究表明,原代分离培养来自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在位内膜上皮细胞经醋酸亮丙瑞林处理后,显示处理后caspase3表达量升高,GnRHa可以诱导原代分离培养来自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在位内膜上皮细胞发生凋亡。GnRHa可降低异位及在位内膜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且随GnRHa浓度增加而增强。GnRH-a对内异症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促使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缓解盆腔痛,抑制腹膜粘连。虽然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抑制,会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绝经症状,比如潮热,失眠,烦躁,阴道萎缩干涩,骨钙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等等,可以反向添加小剂量雌激素进行辅助治疗。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初步评价Mini-T(靶向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家族新基因重组载体)对小鼠的安全性,同时借助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探讨Mini-T抗肿瘤作用,为该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雌雄各半BALB/c小鼠40只,适应饲养5日后根据体重区层随机化分为:PBS对照组,Mini-T不同剂量组(低剂量100μg/只、中剂量350g/只和高剂量1000μg/只),10只/组(5雄5雌),静脉注射给药2次/周,连续给药3周,观察一般行为和称量体重,给药期结束进行解剖和血常规检查,另取血样和脾脏进行T、B和NK细胞表型检测,并进行脾脏和肝脏病理学检查.rn 结果:Mini-T给药后各组动物均未出现死亡,一般观察均未见异常。与对照组比较,Mini-T以1000μ g/只给药后动物体重有所下降,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Mini-T各剂量给药组之间体重未见统计学差异(P>O.05);Mini-T给药后各剂量组动物血液和脾脏的CD3-CD19+B和CD3-CD49b+NK细胞比例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剂量效应的毒性病变。rn 结论:Mini-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由于该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可抑制正常机体的免疫细胞活化等过程,尤其在T细胞上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给药后造成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或数目的降低应属于药理作用,非毒理作用,结合其他指标结果显示Mini-T的安全剂量应不低于1000μg/只。该新型肿瘤抑制因子基因在肝癌中出现异常的低表达,该靶向载体可携带目的基因在靶器官肝脏部位高效表达,且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肝癌活性。
  • 摘要:中药国际化已经成为中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现需要完成许多工作.对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这三个基本特性,"安全性"是首先要得到保证的.中药要进入国际市场,按照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出能被国际所接受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资料至关重要,在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成果和有关国家传统医药的管理经验,研究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中药标准规范体系,并争取使之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我国的中药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先认清中药新药研究的特殊性,探索适合于中药体系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完善中药GLP的规范体系,建设符合国内和国外要求的GLP实验室,从机构自身建设、动物管理、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等各方面入手,加速建设能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之“轨”,才可能将中药国际化推向实质性的发展。
  • 摘要:目的:有机酸是指含有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在中药中普遍存在,具有多种活性功能.本文利用羧基在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体系中与高氯酸羟胺形成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与高氯酸铁溶液显色的原理,拟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建立虎掌南星生长期总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以此分析虎掌南星生长期总有机酸成分的动态变化,旨在为虎掌南星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以期为虎掌南星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为中药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开拓方法.rn 方法:本文以固定地点,四月至十一月不同时间定期采挖药材,并去皮干燥,备用。以乙醇溶液超声提取虎掌南星中总有机酸,做为供试品。利用羧基在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体系中与高氯酸羟胺形成羟肟酸,产物在酸性条件下与高氯酸铁显色的原理,以虎掌南星为载体,柠檬酸为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不同时期的总有机酸含量,分析其总有机酸的变化规律。rn 结果:经显色条件优化,建立了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对照品柠檬酸在0.078-0.390g/L-I的浓度范围内,吸光度值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1%(RSD=1.32%,n=9)。其总有机酸含量自四月至八月呈上升趋势,八月至十一月呈下降趋势,此动态变化可以反映药材的生长期,为虎掌南星质量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rn 结论:本实验优化了中药中总有机酸灵敏度低、回收率不高等问题,本文以柠檬酸为指标,考察了虎掌南星生长期总有机酸的动态变化状况,经研究发现,总有机酸成分的动态变化可反映该药材对应的生长期,为其质量控制及其采挖时间提供一定的基础。此外,本法简便快捷、灵敏 度高、准确度好,传统的返滴定法相比,其可以测定碳链较长的脂溶性有机酸含量,更适用于总有机酸的含量测定,解决了酸碱滴定法、电位滴定法等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具有可操作性。该方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线性范围较准确等优点,可作为总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
  • 摘要:目的:筛选和比较不同的体外肝细胞毒性评价模型的差异,探索何首乌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rn 方法:选择14个肝毒性阳性药物和3个阴性药物,采用CCK-8细胞毒性评价、高内涵筛选和肝相关生化指标评价等方法,对L-02、HepG2、HepaRG和hiHeps等四种人源肝细胞系和一种原代大鼠肝细胞(PRLs)进行比较研究.对何首乌的总醇提物及其分部位进行系统筛选,确定目标毒性分部位,与何首乌代表性的16种单体成分筛选结果比较,确定潜在毒性成分,并通过高内涵、蛋白质组学等方法进行初步的机制探索.rn 结果:HepaRG肝细胞在检测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以及内质网应激等方面灵敏性较高,呈剂量依赖性,优于其他四种肝细胞。何首乌中最可能的毒性成分为没食子酸、白藜芦醇、大黄素以及大黄酸。鉴于没食子酸在可能的毒性部位中含量最高,同时也是何首乌700-10总醇提物中的主要成分,推测没食子酸可能为何首乌潜在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之一。高内涵分析表明,没食子酸是通过引起内质网应激而引起肝细胞损伤。蛋白组学分析表明,没食子酸主要影响细胞的功能蛋白折叠,细胞骨架,炎症应激以及细胞的自身防御等生物学过程,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A(PPIA)可能是没食子酸的潜在调控靶点。rn 结论:HepaRG肝细胞在体外肝毒性评价方面优于L-02、HepG2、hiHeps和PRLs四种肝细胞。没食子酸可能是何首乌潜在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PIA的转录和翻译引起功能蛋白折叠紊乱,造成内质网应激,最终导致肝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通过金胆片浸膏(水提)与金胆片浸膏(醇提)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的比较,观察两种不同提取工艺下金胆片的毒性是否有所不同.rn 方法:将健康大鼠20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金胆片浸膏(水提)低剂量组(相当于生药11.75g/kg,约人用剂量170.3倍)、中剂量组(23.5g/kg,340,6倍)、高剂量组(47.0g/kg,681.2倍)和金胆片浸膏(醇提)组(47.0g/kg),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于给药13、26wk及停药4wk取血,进行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的测定,将动物剖检并取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rn 结果:金胆片浸膏(水提)低剂量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金胆片浸膏(水提)中剂量组给药7d后约半数动物药后流涎,给药期间动物体重增长略有减慢,26wk雄性动物BUN明显升高,一只雌性动物出现肾脏损伤;金胆片浸膏(水提)高剂量组及金胆片浸膏(醇提)47.0g/kg组所有动物药后流涎,雄性动物体重增长明显减慢,少数动物尿液呈红色,停药后恢复.13wk雄性动物ALB、BUN、Crea等指标明显降低.26wk雄性动物TC、TG降低,肾脏器系数增大且个别动物肾脏损伤及肠上皮损伤.rn 结论:金胆片浸膏(水提)的主要毒性反应为药后流涎和体重增长减慢,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肾和肠,毒性与醇提取物相似.安全剂量为生药11.75g/kg/d,相当于人拟用临床剂量的170.3倍(按人体重70kg计).
  • 摘要:按照物质的存在形式,受试物的类型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通常,生态毒理学实验室接收的受试物以固体和液体居多,气体很少见.相对来讲,前两种类型的受试物的制备和分析也容易一些,气态受试物的制备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也是气态受试物进行生态毒理学试验,尤其是水生毒性试验的重要工作环节.委托方通常将钢瓶气送到实验室,试验人员进行毒性试验的准备过程中,需要将气体引入试验体系中配制饱和溶液,然后再进行水生毒性试验。分析受试物在溶液中的浓度前,需要先对受试物在试验用水中的检测方法进行确认。实验室根据各自情况,通过受试物的加标回收率验证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平行受试物的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验证方法的精密度,实验室可按照具体的测试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实验室应该加强对气态受试物的制备和分析能力的研究,重视该类型受试物的毒性试验的实施,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毒理测试,提交准确的测试数据和报告,为化学品的注册登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管理依据。
  • 摘要:氧化还原反应是生物进化、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和最普遍的代谢反应机制,维持氧化还原稳态也是生物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研究表明,生物体细胞的能量产生,信号转导,酶促反应,乃至细胞分裂、增殖、分化,以及生理与病理反应中的细胞自噬、凋亡和坏死,都包含有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的实质是电子由高电位向低电位的原子或分子载体转移的过程,而"还原"则是逆向高电位的电子移行过程,正是这种最基本的电子移动,就会产生能量转移、信号转导和分子构型等改变,出现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生物体.因此,氧化还原稳态永远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既受内源性调控,也受外源性调控,这就是当机体产生过度的氧化反应处于氧化应激时,适当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会产生一定的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维持氧化还原稳态,保持良好生物学效应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其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众多的生物相容性试验中,细胞毒性试验以其简便、快捷、灵敏性高、节省动物等优点被列为首选试验项目,作为评价材料毒性的重要指标.细胞毒性试验是一种在离体状态下模拟生物生长环境检测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或其浸提液对细胞溶解、死亡、抑制细胞生长和其他毒性的作用方法.在细胞毒性试验中人们通常会将细胞接种于96孔或24孔培养板中,进而通过材料的浸提液与培养的细胞广泛接触,分析材料中各组成成分及其浓度对细胞的毒性影响.本次试验对以上两种规格培养板对同种材料检测所得到的板间误差、板内误差结果进行分析,为医疗器械、生物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选择合适规格的培养版、减少检测系统误差、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依据.rn 方法:选取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传代2-3次后将其配制成浓度为l×104个/ml和1×105个/ml的细胞悬液分别接种子96孔培养板和24孔培养板中,接种体积分别为100μ1和500μl。置37±2℃,5%C02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后细胞生长占孔面积约80%左右,置显徽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拍照,弃去原培养液。空白对照组(C组)加入新鲜细胞培养液;阴性对照组(CN组)加入市售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管壁部分浸提液;阳性对照组(CP组)加入体积分数为5%的DMSO新鲜细胞培养液,置C02培养箱继续培养,于更换培养液后的24、48和72h,置显徽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rn 结果:96孔细胞培养板各板内所测得OD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C组9.35%和4.66%,CP组7.82%和4.81%,CN组7.01%和6.28%; 24孔细胞培养板各板内所测得OD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C组5.47%和9.62%; CP组6.29%和3.56%:CN组5.14%和3.6l%。rn 结论:24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内重复性要优于96孔细胞培养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单个孔内的细胞基数以及添加的试剂体积多于96孔细胞培养板,因而由操作造成的相对误差因较96孔板小,因此当样品数量少较少时建议使用24孔培养板,其板内重复性和板间误差要稍优于96孔板。
  • 摘要:心脏损伤进展涉及三个阶段:炎症,急性损伤和心脏应激.这三个阶段可能同时发生.心脏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有:CRP、IL、TNF-α&Fas、CD40Ligand、MMP、MPO等;急性损伤生物标志物有:CK-MB、cTn、H-FABP等;心脏应激生物标志物有:BNP&NT-proBNP、Adrenomedullin、ST2等.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最重要的是肌钙蛋白(cTnI、cTnT).最近的研究强调了炎症和心脏应激的重要性,其中较为重要的是CRP和BNP.药物性肝损伤的传统生物标志物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总胆红素等。肺损伤生物标志可在不同水平上反映肺细胞乃至呼吸系统对各种刺激产生的应答。肺细胞损伤生物标志有总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移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心脏、肝脏及肺脏损伤均涉及到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是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等的重要靶标。药物导致线粒体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有:血清乳酸盐、核编码蛋白及线粒体DNA编码蛋白比值、线粒体耗氧量、C02产生量及热能、NADH/NAD比值、自由基、血浆胸苷和脱氧尿苷、晚期氧化蛋白(AOPP)、NADPH氧化酶4等。多标志联合应用可能具有更好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结合现代组学等技术的转化医学新平台无疑将提高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水平。
  • 摘要:在肺损伤、肺脏疾病和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肺组织学结构及正常肺组织结构等研究中,常需要进行组织学制片,并借助H.E染色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各种特殊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与研究.由于肺组织主要由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组成,呈现含有大量气体的海绵状结构等特殊性.通过固定液进入肺泡内来解决肺组织固定的问题,但心脏灌流固定法使肺内血管尤其是肺泡壁毛细血管过度扩张,灌流后血管呈非生理状态,原有的病变遭到破坏,使肺泡丧失生理状态下的组织结构特征。在开胸前先结扎气管,使肺泡处于正常生理充盈状态,使肺脏不至于萎陷,不向肺组织内灌注任何液体避免对肺泡壁的压力。通过重物使肺组织潜浮固定于固定液中达到固定的目的。改进的肺组织取材与固定方法,通过保持胸腔负压结扎气管,既保持了肺泡的自然扩张状态,也保留了肺组织内的所有固有病变,为肺组织病变的诊断(如肺水肿、肺大疱、肺不张与炎细胞渗出等)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形态学基础。本方法适用于猴、狗、小鼠、豚鼠等实验动物。
  • 摘要:目的:研究NLRP3炎症小体对新生C57BL/6小鼠乳鼠心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rn 方法:(1)采用双酶消化法提取日龄分别为1天和9天的野生型和Nlrp3-/-基因敲除C57BL/6乳鼠的心脏细胞,分别进行心肌细胞的单独培养和心脏细胞的共培养.(2)各组细胞在体外正常培养24h后,分别加入10ng/mL的LPS,作用18h,再加入3mM的ATP刺激1h,同时设立对照组,即用正常培养基培养.(3)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收集培养板中各组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炎症因子NLRP3、ASC、Caspase-1,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4、Cyclin D1,心肌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因子Nkx2.5、GATA4蛋白的表达情况。rn 结果:(1)1日龄和9日龄的野生型和Nlrp3-/-的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培养的心肌细胞活性有所降低,数量略有减少,共培养的心肌细胞受到损伤且细胞数量明显减少;9日龄的心肌细胞受损程度大于1日龄的心肌细胞。(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NLRP3、ASC、Caspase-1表达显著增加、CDK4、Cyclin D1、Nkx2.5、GATA4表达降低,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与分子水平的变化一致,实验组上清中IL-1β的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rn 结论:差速贴壁法和化学抑制剂法能够有效地分离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得到纯度高、活力好的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在共培养环境下生长状态良好,成功建立了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和共培养方法。NLRP3炎症小体在心肌细胞的炎性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会抑制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炎性条件下,共培养的心肌细胞比单独培养的心肌细胞受损程度严重,表明:心脏成纤维细胞在炎症因子刺激下使NLRP3炎症小体表达增加,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增殖分化。
  • 摘要:在药物非临床试验研究中,实验动物的质量是极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然而经过严格检疫用于试验的动物常常因为某些自发发病变而干扰试验结果的判断,甚至造成试验终止等严重的后果.这些病变不似传染病来得突然,容易诊断因此常常被忽视.本文从兽医临床观察经验的角度出发总结大鼠和猴常见的自发病变及应对措施.大鼠因且其遗传、生物学背景清楚,易繁殖成本低,质量易控制等特点在药物非临床试验研究中大量使用。在动物试验中其使用量大,自发病变在动物群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关节肿胀、脱毛白内障、阴道闭锁、肿瘤等往往容易干扰试验的判断。猕猴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之一,通过驯化加强猕猴的环境适应性和操作配合性降低因生理性应激造成的猕猴猝死却是一种得到证实的有效方式。大鼠和猕猴的自发病变种类较多,在饲养中加强观察提早发现以预防为主辅以治疗是处理降低自发病变对试验结果干扰的主要方式。
  • 摘要: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对食蟹猴和恒河猴的神经毒力差异,为EV71型病毒的研究以及临床前研究中猴体神经毒力试验的动物选择提供参考.rn 方法:采用食蟹猴和恒河猴各5只,肠道病毒71型HL64株病毒液(8.0lgCCID50/mL)由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提供,每只动物左、右侧丘脑分别注射病毒0.5mL,药后每天进行临床观察、两周内每天进行体温测定,分别于药前和药后3周采静脉血进行特异性IgG抗体的测定;左右对称取大脑皮层额叶、顶叶、注射点、颞叶、枕叶、海马、丘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脊髓(颈、胸、腰段),其中颈髓组织在颈膨大处间隔取5个切面,胸髓组织间隔取3个切面,腰髓组织取第一腰髓和第二腰髓之间2个切面及腰膨大处4个切面进行常规染色和病理检查.rn 结果:所有动物均未见嗜睡、昏迷、惊厥和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症状,动物体温未见明显升高;所有动物可见丘脑内注射针迹,以及针迹反应,主要表现为局灶性脑组织血管套袖、脑室脉络丛间质炎细胞浸润等;但中枢神经系统均未见由病毒性脑炎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病理改变。10只动物均可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rn 结论:EV71病毒丘脑内注射给予食蟹猴和恒河猴,动物均未见明显神经毒力作用。食蟹猴来源丰富、且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应用更加广泛,在后续的猴体神经毒力试验中,可考虑采用食蟹猴来进行猴体神经毒力试验。
  •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饲养条件对食蟹猴血液学指标的影响.rn 方法:选取40只2~3岁食蟹猴(雌雄各半)在不同饲养条件下行股静脉采血,使用XT2000iv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分别在动物饲养设施群养、进入普通级动物房后单笼饲养2周、进入普通级动物房后单笼饲养3周进行血样采集.并比较3次检测结果.rn 结果:对比群养时期,食蟹猴在进入普通级动物房2周后,血液学指标中WBC、HGB、HCT、MCV、MCH、PLT均显著降低,RBC显著降低,白细胞五分类指标中,LYMPH、MONO极显著降低,进入普通级动物房3周后,除PLT有一定回升外,其它血液学指标如WBC、HGB、HCT、MCV+MCH、RBC进一步降低,但都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五分类跟一周前变化不大。rn 结论:由群养转入普通级动物房后,因动物转移应激和饲养环境的改变等,会引起食蟹猴血液学指标的显著变化,动物在普通级动物房饲养2周后,血液学指标渐趋稳定。因此食蟹猴的实验中,需要给动物足够长的适应性观察期,保证动物的生理指标达到稳定方可开展实验,标准稳定的饲养环境有利于动物生理状况的稳定和身体的健康,是保障实验质量的关键。
  • 摘要:动物设施环境丰富最早作为动物福利概念的一部分被国内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所认识,但设施环境丰富对动物质量的影响却往往为业内人员所忽视.长期笼内饲养的实验动物因活动空间限制,自然天性得不到表达,常表现出异于正常动物的行为,生理或心理特征,更有甚者出现自残,疾病或死亡,严重干扰实验的顺利进行.在确保设施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等指标适宜动物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动物饲养设施或笼具的内环境,从而实现笼内环境的优化被称为动物设施环境丰富。动物设施环境丰富的方式有很多,但根据饲养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等不同其环境丰富的方式和侧重各有差异。在日常饲养工作中需根据特定种属动物的自然属性,生理阶段和性别进行恰当的环境丰富,如给啮齿类动物的笼具内提供筑巢和躲避的物件,给犬定期的提供平板运动或在笼内增加实心垫板,给猴提供玩具和适当的群内交流渠道,以缓解单一饲养方式,频繁试验操作给动物身心造成的伤害,进而影响动物质量。动物设施的环境丰富不仅是动物福利的一部分,更是保障动物质量的一条新思路,值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重视和加以运用。
  • 摘要:目的:了解海南地区正常实验动物成年食蟹猴不同性别、年龄体重的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百分比,为生物及化疗类药物免疫功能安全性评价提供背景数据参考。rn 方法:仪器:BD Accuri C6 Flow Cytometer型流式细胞仪和Sysmex XT-2000i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荧光标记抗体:CD45-Percp货号558411,CD3-FITC货号556611,CD4-APC货号551980,CD8-PE货号557086,CD20-FITC货号556632,CD16-PE货号556647,CD56-PE货号556619,CD3-APC货号557597,以上抗体均购自美国BD;实验动物:食蟹猴263只,其中雌性120只,雄性143只,体重范围2.5-7.5Kg,来源海南金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琼)2015-0001。rn 结果:不同性别的实验动物在CD3-、CD3+、CD3+CD4+、CD3-CD20+、CD4+/CD8+比值之间存在差异p<0.05;不同年龄体重的实验动物在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rn 结论:海南地区正常成年实验动物食蟹猴不同性别的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之间存在部分差异,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注意区别。
  • 摘要:实验动物无创血压检测一直是备受业内关注的问题,结合本中心EMKA无创动物生理信号遥测系统的使用,浅析震动波法无创血压检测中的注意事项,拟为进一步提高无创血压检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该类型血压检测技术在实验动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震动波法无创血压检测的原理是血压袖带压迫阻断动脉,在缓慢放气过程中间接感知脉搏波的变化,再以脉搏波幅度的变化拟合曲线,并通过归一化所得幅度系数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基于振动波法的检测原理和方法,袖带式气囊的大小(尾套),放气速度的快慢,震动波的去噪方式,拟合数据曲线的数学模型及归一化幅度系数的适用性等,均为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无创血压检测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兼容性强和对检查对象影响较小等特点,是动物试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但由于受到清醒动物个体依从性差,不同种属、不同检测部位和不同类型仪器检测差异大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实验动物无创血压检测的准确性、精确度等均受到质疑,但实践证明,从该技术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入手,通过与动物血压检测的金标准进行对比研究,针对上述几个环节从各仪器、动物种属、检测部位等的特点出发,建立符合自身试验条件和检测要求的参数范围及背景数据库,可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震动波法无创血压检测技术及其数据的可靠性。
  • 摘要:目前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广泛使用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动物表现出来的试验结果往往能够直接反映药物的评价结果.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了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排除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和动物健康状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机构必须对动物实施健康监测,以控制实验动物质量.在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使用哨兵动物是一种可取的健康监测方法,通过对哨兵动物的健康监测来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动物的健康状况。设置哨兵动物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环境对动物是否影响、监测动物是否患有传染病、监测动物饮水、饲料对动物是否有影响,以排除除药物以外所有对动物有影响的因素。对哨兵动物的健康监测只是对环境、设施、疾病等一种监控检查,并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研究机构应重视对动物健康问题的预防。在对动物来源、屏障内的设施、人流、物流、动物流等进行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动物出现疾病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 摘要:目的:药物延长QT间期引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已被新药研发行业广泛认知.然而对药物缩短QT间期的潜在风险迄今了解很少,国际技术指导原则对此亦无说明.本实验以缩短QT间期的几种不同K+通道开放剂为工具药,模拟不同类型临床短QT综合征,观察其致心律失常风险大小,寻找致心律失常的风险标志物,并探讨致心律失常的细胞机制,以期为创新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rn 方法:离体心脏ECG记录:实验用成年雄性豚鼠和新西兰兔,麻醉后迅速开胸取出心脏,游离主动脉根部,经主动脉逆行插管并固定于Langendorff装置。动作电位记录:豚鼠心脏取出左心室乳头肌用不锈钢针固定于灌流槽中,置于充有纯氧的台氏液中恒温37℃,记录乳头肌动作电位(AP)。rn 结果: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四种(三类)K+通道开放剂,在离体豚鼠和兔心脏均呈浓度依赖性缩短QT间期,四种K+通道开放剂可不同程度影响上述ECG各参数,对ECG各参数进行ROC曲线相关性分析,提示Tarea的变化能更好的预测缩短QT间期药物潜在致心律失常的风险。rn 结论:缩短QT间期药物具有潜在致VT/VF风险。离体ECG和AP水平,Tarea和APD30-10可能会较准确预测VT/VF和触发活动发生风险,推测其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与加速早期复极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普乐沙福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特异性拮抗剂,能有效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本研究通过皮下和静脉两种不同给药方式观察普乐沙福注射液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急性毒性反应.rn 方法:选用检疫合格的ICR小鼠及SD大鼠各120只,分别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12组,即溶媒对照组,5个普乐沙福皮下注射剂量组,5个普乐沙福静脉注射剂量组(①小鼠经静脉给药剂量为3.3~8.0mg/kg,②小鼠经皮下给药剂量为18.0~30.0mg/kg,③大鼠经皮下给药剂量设置为30.0~50.0mg/kg,④大鼠经静脉给药剂量为4.9~7.5mg/kg),各组按5mL/kg给予相应对照品(0.9%氯化钠注射液)和供试品(普乐沙福注射液),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组后按体重给药一次,停药后观察14天,死亡与濒死动物立即剖检,存活动物14天后剖检.rn 结果:ICR小鼠无论是经皮下还是静脉均在给药后0-6分钟,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加快、俯卧、抽搐、死亡等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小鼠经皮下给予普乐沙福药液LD50=23.8mg/kg(95%置信区间22.5~25.3mg/kg),约为成人临床拟用量的99倍,最大耐受量为18.Omg/kg,约为成人临床拟用量的75倍,最小致死量为20.5mg/kg,约为成人临床拟用量的85倍。rn 结论:普乐沙福注射液两种给药途径对ICR小鼠、SD大鼠均能产生明显毒性作用,其中对ICR小鼠毒性略为明显;ICR小鼠、SD大鼠两种动物经静脉给药毒性均强于经皮下给药,从毒性反应时间SD大鼠经静脉给药明显快于经皮下给药,但ICR小鼠两种给药途径出现毒性反应时间无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静脉给药13wk对比格犬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主要毒性靶器官和损害的程度.rn 方法:试验设溶剂对照组、供试品(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低、中、高剂量组、注射用左旋雷贝拉唑钠对照组、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对照组.所有动物均静脉连续给药13wk,停药恢复观察4wk.给药结束和恢复期结束后解剖动物,称取主要脏器重量,计算脏体、脏脑比,并进行肉眼形态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rn 结果:肉眼形态学观察:给药结束及恢复期结束,所有脏器均未见供试品相关的肉眼形态学改变;脏器系数:给药结束时,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供试品高剂量组、注射用左旋雷贝拉唑钠对照组及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对照组肝脏重量、脏体比及脏脑比均显著增加(P<0.05)。rn 结论: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静脉给药13wk,可导致比格犬肝脏脏器系数显著增加,可引起比格犬肝脏、甲状腺及胸腺的病理性损伤,停药恢复4wk后上述病变可完全恢复。
  • 摘要:目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本试验的供试品质子泵抑制剂(PPI)-ZY16001为静脉制剂,给药后除了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外,动物还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下面将该试验总结如下,以期与同行分享并了解该类药物的毒性作用.rn 方法:试验选用健康合格的Beagle犬8只,按照体重采用区段随机分组法分成2组(2只/性别/组),分别为对照组或50mg/kg ZY16001组,单次静脉输注给药,给药容量为12.5mL/kg,给药速度为0.4mL/kg/min.药后笼旁连续观察约4小时,药后次日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观察1次,所有存活动物于D7实施安乐死后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试验期间对动物进行了体重、心电图、体温、临床病理指标(血细胞、凝血功能和血生化)、血糖、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的检测.rn 结果:给药当天,供试品组各一只雄性和雌性动物在药后约2小时发现昏睡,分别于D2或D4清醒,清醒后动物可见四肢无力和/或俯卧、精神不振,分别于D3或D6恢复正常;试验Dl-D3期间,同组的其余动物同样可见给药相关的症状,包括:呕吐、精神不振、俯卧、四肢无力、后肢无力、肌肉震颤。试验期间,所有动物体重、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所有动物大体解剖观察未见明显异常。rn 结论:50mg/kg剂量单次静脉输注给予Beagle犬后,动物出现昏睡、精神不振、俯卧、四肢/后肢无力、肌肉震颤、呕吐和,或唾液分泌过多,以及血糖一过性升高、体温降低、心率加快、QT间期轻微延长和血钾降低。静脉输注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后,能引起动物昏睡,产生的机制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 摘要:中药作为我国的瑰宝,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也同时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目前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已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中药质量,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对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前试验研究是中药安全性评价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然而因动物与人体差异、中药治疗对象为非健康人群,其结果与中药临床治病防病存在很大差异。现在已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有:计算机辅助显微数码成像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中药DNA标记鉴定技术、计算机联用色谱、广谱技术、代谢组学、数据挖掘等技术。近来有学者还提出,以“功效(药效/毒性)评价”为核心的新型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对于控制中药质量,尤其是保证中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药安全性评价是中药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现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需要建立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中药临床毒理试验基地,并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完善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加强有毒中药和常用中药有毒成分研究,积极开展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来提高中药的质量。
  • 摘要:卵泡刺激素,又称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是脑垂体分泌的可刺激卵泡的发育成熟以及精子形成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临床上,卵泡刺激素主要用于治疗不孕不育症以及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作为超排卵的关键药物.本实验室已完成数个短效和长效FSH(FSH-Fc、FSH-CTP)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鉴于FSH在生殖系统占有重要的角色,其生殖毒性试验对临床的应用显得更为关注.根据本实验室的经验,结合相关指导原则和参考文献,对FSH在生殖毒性试验中的设计和一般考虑进行探讨,根据临床用药的性别特征,决定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不管县短效或长效FSH,均在很低的剂量就可见明显的药理作用,低剂量往往即是药效剂量或低于药效剂量,通过毒代动力研究的数据解释毒理试验的结果,考察药物是否可见通过血睾、胎盘和血乳屏障。根据FSH在临床应用的具体特点,综合分析生殖毒性实验中发现的毒性对临床应用的风险。
  • 摘要:目的:基于内毒素特异质肝损伤模型,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何首乌致大鼠特异质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初步机制。rn 方法:将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n=10):对照组、LPS组(尾静脉注射2.8mg/kg)、何首乌组(灌胃生药2.16g/kg)、吡格列酮组(灌胃0.5mg/kg)、LPS+何首乌组、LPS+吡格列酮组及LPS+何首乌+吡格列酮组,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TUNEL检测分析细胞凋亡.rn 结果:LPS+何首乌+吡格列酮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LPS+何首乌组(P<0.05);与LPS+何首乌组相比,LPS+何首乌+吡格列酮组大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轻,肝细胞发生凋亡较少;大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IFN-γ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rn 结论:吡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抑制何首乌引起的肝组织病理损伤和免疫炎症反应,吡格列酮在防治何首乌肝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