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间沟

肌间沟

肌间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专利文献78115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肌间沟的相关文献由76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祥和、张勇、张群英等。

肌间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78115 占比:99.58%

总计:78446篇

肌间沟—发文趋势图

肌间沟

-研究学者

  • 王祥和
  • 张勇
  • 张群英
  • 刘志双
  • 王庚
  • 陈怀
  • 丰浩荣
  • 习冬生
  • 刘涛
  • 吕国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鸽; 金茹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前臂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臂丛神经内侧束阻滞效果、麻醉操作时间、阻滞保持时间、首次药物追加时间、术中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补救镇痛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内侧束阻滞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阻滞保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追加药物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后12、24、36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补救镇痛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两组补救镇痛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误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胸、麻药中毒及导管滑脱事件,两组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前臂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种方案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肋锁间隙入路方案的止痛效果更佳,阻滞保持时间更长,阻滞效果显著。
    • 赵霞; 周海滨; 郑少强; 王庚
    • 摘要: 目的比较低浓度局部麻醉药物和高浓度局部麻醉药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膈神经阻滞率。方法选择择期肩关节镜手术患者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根据使用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分成低浓度组(n=29)和高浓度组(n=29)。低浓度组用0.25%的罗哌卡因15 mL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高浓度组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臂丛感觉阻滞范围、术中及术后24 h镇痛药用量、镇痛持续时间;术前和术后深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用力肺活量、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高浓度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低浓度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深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功能肺活量、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浓度局部麻醉药物相比,降低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不能降低膈神经阻滞率,不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明显缩短了镇痛时间。
    • 谢文
    • 摘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在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中延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2020年收治的90例行血管吻合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375%罗哌卡因50 mL(A组)、0.375%罗哌卡因50 mL+地塞米松0.1 mg/kg(B组)、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0.2 mg/kg(C组),每组各30例。麻醉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和腋路两点阻滞,分别注药25 mL。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20 min(T1)、阻滞后4 h(T2)、阻滞后6 h(T3)、阻滞后8 h(T4)、阻滞后10 h(T5)的平均动脉压(MAP),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和满意度情况,术后6 h、10 h、14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三组患者在T0~T3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阻滞6 h后即T3~T5时间段,A组MAP升高,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评分B、C组更高(P<0.05)。结论使用0.1 mg/kg和0.2 mg/kg的地塞米松复合0.375%罗哌卡因共50 mL在臂丛两点法应用均可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同时在手术结束后还能提供持续术后镇痛,进一步减少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奚胜
    • 摘要: 目的 探究在锁骨、肱骨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 60例行锁骨、肱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压、心率水平,拔管时间,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4,P=0.161>0.05).术中,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最高值为(93.4±8.5)mm Hg(1 mm Hg=0.133 kPa)、最低值为(90.5±6.2)mm Hg,舒张压最高值为(62.0±7.2)mm Hg、最低值为(59.8±3.3)mm Hg,心率最高值为(77.2±4.4)次/min、最低值为(75.2±4.1)次/min;对照组患者收缩压最高值为(132.5±9.7)mm Hg、最低值为(83.6±9.0)mm Hg,舒张压最高值为(83.8±9.2)mm Hg、最低值为(57.8±2.9)mm Hg,心率最高值为(88.2±3.3)次/min、最低值(58.5±4.2)次/min.术中,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最高值、舒张压最高值、心率最高值均低于对照组,收缩压最低值、舒张压最低值、心率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为(12.5±3.5)min,短于对照组的(16.8±6.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0,P=0.002<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结论 在锁骨、肱骨手术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可明显抑制患者术中、术后应激反应,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
    • 钟月; 郭蓉
    • 摘要: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利用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_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对其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治疗,对比两组人员利用药物后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比对照组高、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术后12h和24h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右美托咪定干预,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阻滞效果,其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
    • 马一鸣
    • 摘要: 目的:分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病历资料,对其辅助镇痛期间,取右美托咪定干预的临床成效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19年7月,止于2021年4月,抽取参考对象于我院就诊治疗,而后分组,指导依据为随机抽样法,具体组别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收纳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31例,病例数总计62;其中,氯化钠注射液用于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用于研究组,就2组临床成效进行对比,包括:麻醉指标(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h、术后12h、术后24h)、不良反应(呼吸抑制、头晕、恶心呕吐、低血压)情况.结果:(1)比较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研究组(15.77±3.25min、8.01±1.25min)VS对照组(21.46±4.48min、10.57±1.36min),数据低,P0.05;术后12h、24h中,和对照组(4.56±0.89、5.87±1.24)比较,研究组(3.21±0.82、4.03±1.05)居更低水平,P<0.05;(3)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有差别性,(29.03%)VS(6.45%),且研究组偏低,P<0.05.结论:患者肌间沟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在麻醉时间延长,提高麻醉阻滞效果,缓解术后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取右美托咪定药物联用,效果确切,推广意义明显.
    • 毛永莉; 张顺吉
    • 摘要: 目的探究将七氟醚辅助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150例接受上肢手术的患儿,将所有患儿基本资料录入Excel表格,采用公式法进行两组均分,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75。实验组患儿选择七氟醚辅助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儿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记录所有患儿的麻醉优良率以及阻滞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两种患儿在麻醉完成后效果良好,均顺利完成手术,但对照组患儿的麻醉优良率相较于实验组来说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氯胺酮用量等指标水平分别为(4.66±1.62、6.71±4.11、451.37±16.04、26.81±6.71、18.61±6.51),均要低于对照组(3.94±1.81、8.36±1.24、416.64±15.15、31.92±8.63、22.71±8.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小儿上肢手术进行麻醉时,选择七氟醚辅助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所获得的麻醉效果更为良好,具有良好的手术配合价值。
    • 毛永莉; 张顺吉
    • 摘要: 目的 探究将七氟醚辅助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150例接受上肢手术的患儿,将所有患儿基本资料录入Excel表格,采用公式法进行两组均分,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75.实验组患儿选择七氟醚辅助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儿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记录所有患儿的麻醉优良率以及阻滞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 两种患儿在麻醉完成后效果良好,均顺利完成手术,但对照组患儿的麻醉优良率相较于实验组来说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氯胺酮用量等指标水平分别为(4.66±1.62、6.71±4.11、451.37±16.04、26.81±6.71、18.61±6.51),均要低于对照组(3.94±1.81、8.36±1.24、416.64±15.15、31.92±8.63、22.71±8.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小儿上肢手术进行麻醉时,选择七氟醚辅助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所获得的麻醉效果更为良好,具有良好的手术配合价值.
    • 孟庆祝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摘选60例,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于我院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现以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对等分组,A组(n=30),选择肌间沟为入路,B组(n=30),选择腋路入路,对比2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相较于A组均明显更短,P<0.05;且B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相较于A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于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选择腋路入路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麻醉效果更优,整体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值得推广.
    • 何国尊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本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间收治入院接受上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选定为观察对象,以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抽样方法分组,分配到常规组和观察组当中,临床分别开展传统臂丛阻滞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组间阻滞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特征(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阻滞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